宏观世界之灵魂 ——从“时空意间观”说起 Archer Hong Qian(钱 宏) 1687年,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1642-1727)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了他的“绝对时间”(“不受任何影响,在任何场所都总是以同样速度流动的时间”)“绝对空间”(“不受任何影响,总是保持静止的空间”)观。 但是,特弗里德·莱布尼兹(Tfried Leibniz,1646-1716)不同于牛顿,他认为,“时间不过是用来表示事物发生变化的先后顺序的一个用词”,而“空间不过是用来表示物体位置关系的一个用词”。可惜,后面三百年间,人们接收的只是牛顿的“绝对时间空间观”。而实际上,莱布尼茨的时间空间观有着更广延的伸缩意义。 “先后顺序”,有时间,也有因果;“位置关系”,有无间,也有间道。所以,“时间和空间具有作为一个整体发生伸长或收缩(外拓或内敛)的性质”,因而,时间与空间是相对的不可分的,比如,在相对论中是把时间等同于空间的一个方向那样来处理,就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的“相对时空观”。 用一个图来表示这种富有历史意义的图形,叫时空图。在时空图上,将时间流的方向确定为从下向上(下代表过去,上代表未来),当然,这是物理学对时空图画法的一种约定。在时空图上垂直于时间轴切出的截面代表瞬时世界,表示了对应瞬间同一时刻的世界。时空图同时包含了一个物体处在何时(时间位置)和在何地(空间位置)两方面的信息。从时空图的立场来观察我们这个世界,这就是相对论的时间观和空间观。 不过,事情还没有完,时空图表示的时间位置与空间位置“两方面的信息”,意味着什么呢? 对这个“两方面信息”的解读,有高低、深浅、长短,亦即维度、伦序、意蕴之分,而且,谁来解读,所揭示的价值意义,既不同又是大有讲究。我们假定,解读者是活体,即生命体(从线粒体到人),微动植物们,甚至一般人,对相同的信息,也可能得出千差万别的意义,只有思想力(Mind Power)超越庸常乃至神性者,才能揭示出象质能公式(E=mc2)这样的价值意义,这也是薛定锷、海森堡们引入“观察者扰动”“人择原理”或“自由意志”发现——远不只是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和量子物理学发现的“量子纠缠”,共生学人倾向于彭罗斯(Roger Penrose)在他的著作《皇帝的新脑:关于计算机、思想和物理法则的问题》(The Emperor's New Mind: Concerning Computers, Minds, and the Laws of Physics》,1989)中解释意识的起源和性质时提出的“原意识”(原始意识、原型意识,Proto-Consciousness)的概念,认为意识是宇宙基本元素和固有属性。
这就引出了一个独立时空观的“思间”或“意间”或“孞间”概念,而且,由于意间(意识之间),是贯通于时间空间全息关系过程,打通物质、能量、孞息全生态自交互作用的“扰动者”,所以,不能离开意间,来单纯地讲(无论是绝对还是相对)时间、空间,这就有了“时空意间观”。
94岁哲学家张世英先生为第三届全球共生论坛亲笔题签主题:一视同仨,和恊共生 我把这种时空意间,叫做孞宇宙。 孞者,信也,未经洗脑的赤子之心也,亦即约也,律法(旧约)、福音(新约)、共生之约(爱之智慧),创新历史起源之大前提也! 有了这个孞宇宙,如今大家热捧滥追的元宇宙——时空意间的物化展开或意象展现,“人化自然”或人的“替身”(包括工业设计、文创作品,乃至AI与Web3)——才有了源头活水!(请参看2021年3月成文的《人机共生体:从拉·梅特里,到埃隆·马斯克——由<哥德尔定理与认知科学的局限>讨论引发的哲学问题》symbiosism.com.cn/5742,2021年12月成文的《元宇宙的本质是孞宇宙——埃隆·马斯克的Model π就是元宇宙》http://symbiosism.com.cn/6256.html) 今天,我高兴地看到不少有识之士,已经跳出了物欲、物化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包括人化自然-元宇宙科技(从工业设计、文创作品,到AI与Web3革命)产业思维和价值观 是的,今天中国与世界的问题,的确是灵魂问题,信仰问题,信任问题,爱之智慧的问题,孞宇宙的问题! 别说那些大V们时不时发灵魂丢失(出卖)、信任缺失的“振聋发聩”的视频,就是80、90后年轻人也注意到或切身经验中更具体地感受到了“灵魂丢失,信任危机”问题的严重性。 有一位女孩讲“这几年经济对我们普通民众的影响”,讲得非常非常到位而直观:最近几年各大组织平台的兴起,刚开始威逼 利诱(“打土豪,分田地”)之,然后疯狂吸血,于是犬儒逐利、戾气冲天、躺平拉倒成为常态,富人知识人为富不仁,比穷人好吃懒做更糟糕,导致价值观的扭曲,与世界割裂,整个社会一切向钱看物欲横流机会主义泛滥,前途一片茫然。 一切组织平台如梦幻泡影,惟有全体人民价值自组织创新生生不息!All organizational platforms are like dream bubbles, Only people the value of self-organization is endless! 然而,单纯讲价值重建,讲恢复灵魂,而不能在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上超越二元对立或统一,诸如不能超越天人、人我、心物二元对立或统一;不能超越中西、左右、强弱、优劣、先后、大小、难易、敌友二元对立或统一;不能超越主权人权二元对立或统一;不能超越Capitalism and Socialism二元对立或统一的分析框架和行为选择,就不可能开始真正的重建或重塑! 这就是说,单是发现和找到了当代中国和世界的问题,却仍然是想从造成问题的思维相同的过去式思维中寻找或选择解决当代性问题的方法,而且,这种对过去式思维(历史)的选择,必然挟着自我偏好的“选择性遗忘”,才能避免和走出“求同存异”二元对立或统一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精神心理困境! 我也不相信,这种精神心理困境,整体上也不大可能依靠“一个新的祭司阶层”的Inner Revolution and Politics of Psychotherapy(内心的革命与心理治疗的政治) 走得出来。尽管扮演这样的专业祭司人士(如灵修师),近年对中外社会个人似乎都发挥了不小的影响力,甚至综合影响力! 时至今日21世纪了,为什么人们往往依旧只能:要么逆来顺受,要么造反有理?要么犬儒逐利,要么戾气冲天?要么投机互害,要么躺平拉倒?两千年走不出“秦制汉儒成王败寇天下为公赢者通吃”而一次次推倒重来而进入不了价值自组织创新的天地? 为什么中国人,只能要么“反攻大陆”(ROC〉PRC),要么“武统台湾”(PRC〉ROC)?这种二元对立统一思维诉诸行动时,不要代价?那么谁是这个代价?当然是人民,是农家子弟(刘伯承晩年语警天下),是我们的青年人!人间几回伤往事,山河依旧枕横流,江山、天下,不是打出来的,你打不打他、她、它、祂,都在那儿! 为什么二战后美国不接受菲律宾公投加入美国,把边界直接推到太平洋西岸?如果那样,还有啥九段线、《南海宣言》造不造人工岛破坏海洋生态浪费资源的问题吗? 为什么遭遇阿富汗失败和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到今天还不忘记欧亚主义(向西、向南、向东)的“统一”扩张野心?时至今日,真有必要继续不惜一切代价(生灵涂炭)也要如何如何吗? 美国占领军为什么要日本保留并改善“虚君立宪”?还把“马歇尔计划”应用到日本而不是让日本成为美国的傀儡附属国? 为什么包括新冠病毒在内的微生物从来不用今后也不会用护照、签证?这世界,这地球到底是谁在统治,或宣示统治?任何统治全世界的帝国政治企图,从来都是个笑话! 我还有很多涉内、涉外事务的为什么?都是We the People即我们当代人绕不开的话题。 当然,人要活在当代,沉缅于任何现成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包括西方中心主义、东方神秘主义、华夏中心主义——都不能解决当代面临的“超主权、超地缘、超文明(科技、人文、教宗)的全球性问题”! 21世纪的当代人,注定要发挥自己生命自组织灵动力与外连接平衡力,以甘于奉献的Passion、深见卓识的Vision、悲悯敞亮的Mission、超越时空的Expansion、义无反顾的Action五大品性,从各个生活领域切实: 从我们,到地球公民:超越资本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资源分配的专制(垄断或操纵),走向“生生不息”伙伴关系的共生境界,势在必行! Thus, from us, to the Earthlings: It is imperative to move beyond the dictatorship of resource allocation, from the capitalist, nationalist and socialist paradigms to a “live and let live” partnership of Symbiosism. 孞烎2022年6月24晨于温哥华 交互主体共生(Intersubjective Symbiosism)哲学,重新定义国际关系(International Relations)原则和实践的变革潜力。 在不断发展的全球政治格局中,传统国际关系理论(IR)的局限性日益明显。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虽然提供了宝贵的见解,但往往无法预测和解决当代国际互动中微妙的相互关联和现实冲突问题。尤其突出的是:现行IR主要关注支配全球互动的权力动态、国家主权和经济利益的相互依存和制约,几乎完全忽略了作为全球行为个体权能及其生命自组织力与外连接力的积极发挥,对于“国家行为体”权能运行、制衡的目的性和动力源意义。 IS哲学注意到现行IR的缺失,提出国际关系的本质和目的,深深植根于全球行为主体间的生态情怀、存同尊异、间道竞合、赎福共生。交互共生思想,提供了一个审视国际关系复杂性的新视角 :在塑造全球事务中,在认知上超越当事方以主体(Subject)自居而以他者为客体(Object)的交互主体共生,构成了国际关系的基石,为IR语境带来全新的范式转变。 新IR进一步讨论: 1、国家行为体的定位:从战国时代开始分析国家行为体的角色,从主权在官,到主权在民,进而官民交互主体共生。 2、现行国际关系学的缺失:当前国际关系理论中绝对主权观念的不足,让国际安全构架和全球治理成为空谈。 3、国际关系理论的再认识:重新思考国际关系的基础理论。 4、新国家形态:“小即是美”的国家形态将成为大势所趋,国家、国际组织和跨国企业(如星链公司)全球行为体的交互作用。 5、终止俄乌战争的第三条通路:化解冲突及俄乌战争新方法,重建世界新秩序。 6、范式重塑:国际关系学将面临的重大转变。 7、社会再平衡理论:国际关系学的社会再平衡之5大要义。 总之,新IR理论强调,国家利益依赖于个人权能和社会生态的平衡。这种理念将有助于现行国家内部和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