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hzcentre.com/zh/blog-post/%E4%B8%AD%E6%96%87-%E7%95%A5%E8%BF%B0%E5%A4%A7%E5%B0%8F%E4%BA%8C%E4%B9%98%E4%BF%AE%E8%AF%81%E9%98%B6%E6%AC%A1/ 小乘见道位即是破“见惑”之“须陀洹”,译为“阿罗汉”。所谓见惑即是“我见、身见、邪见、见取见、成禁取见”,此五见共有八十八品惑,须全部破尽方入圣流证初果,此果位须七生七灭天上人间,方能破尽欲界见惑八十八使入见道位。进破“思惑”成二果罗汉,所谓破“见思”二惑,即是在日常之间,遇财色名食睡五欲境界时,能不随境而转,心如不动,见有若无,二果罗汉仍需一生天上,一回人间,方能破尽“思惑”。至此境界再进破“尘沙”惑入证道位。此位行者在修行乃至日常中,对一切众生如尘如沙之烦恼心无怖畏,如是远离颠倒梦想。行人所不能行,忍人之不能忍。至此境界即入无生位,入无学道位成四果大阿罗汉,了尽界内分段生死,得意生身应化神通。四果阿罗汉为小乘极果。此为小乘法门,以破“见思、尘沙惑”入证果地。
大乘见道位即是破一品无明之初地菩萨,由初地至等觉位破尽四十二品无明惑,即成妙觉佛果,大乘初地即是位不退,由见道而修道,行六度万行,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无明分分破,法性分分显,由见道而修道,而证道,分证法身,至无学道位,修而无修,证而无证,彻悟自性不生不灭,广大圆明,与诸佛本无二致,即成妙觉佛果。 破无明即是“明心见性”,也即“开悟”破初关。由明心见性入“见道位”。悟后起修,保任除习至入证道位,破尽四十二品无明,由初地至十地等觉位,此即“破重关”。破重关成等觉位后,转识成智,烦恼即是菩提,生死即同涅槃。无明破尽,断三界外变易生死。至无学道位,佛我本一,无所不是,随缘应化,转大法轮,至此成妙觉佛果,即是“破牢关”。此为大乘法门以顿破无明入证果地。此仅就禅宗法门而言,教下须历“六度万行”五十五次位,乃成佛果。 大小二乘之外,还有二乘人修四法谛而成缘觉位及悟十二因缘而成辟支佛者。 依大乘教相而论,凡夫从信愿行三资粮具足修持至成就佛果,则需行菩萨道六度万行,历进五十五个次位,方成佛果。五十五次位即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佛”。诸菩萨於八万四千法门依根性择法行持,此种种法门即称之为“万行”。而“万行”不离“六度”。六度即六度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此即“六度万行”。 其中“布施波罗蜜”有三种,即“财施、法施、无畏施”。财施者即是以已之财物乐施於贫困、喜舍於慈善。法施者即是随缘度化众生,以法供养有情,普令众生同觉佛法。无畏施即是循声救苦。无畏布施一切乃至身命,解救众生灾难祸殃,令众生免除惊惶恐惧。 持戒波罗蜜即是严净毗尼,谨守戒律。戒有多种,依行者受持戒品而定。如在家居士持“五戒”、“八戒”,出家沙弥持“十戒”。比丘持“具足二百五十戒”,比丘尼持“三百八十四戒”,菩萨持“十重四十八轻戒”、“瑜伽菩萨戒”、“一切根本心戒”等。又戒有“开、遮、持、犯”四仪律。所谓开遮持犯即是在特定因缘下可开某种戒、能遮某种戒、应持某种戒、不得违犯某种戒。戒之总持即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忍辱波罗蜜有“生忍、法忍、无生法忍”三种,若得生於忍即是证果。生忍即是忍众生加之於己的侮辱、逼害,生活所遇之困苦、厄逆、饥寒等种种苦恼能忍持之,以破“人我执”。法忍即是於诸法相不取不舍、弃善弃恶,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三轮体空,以破“法我执”。无生法忍即是佛魔皆空,无所不是,以破“空执”。 精进波罗蜜即是在菩提道上奋勇精进,无畏前行,不懈怠逸慢,不以少为足,不贡高我慢,乃入修道位。 禅定波罗蜜即是《楞伽经》所指之“四禅八定”。禅宗如来禅即是《楞严经》所示之首楞严金刚王三昧。禅宗祖师禅则以顿破无明直扼心眼之三禅十八定悟次。依《楞伽经》及教相所归指,即有四种禅定,即四禅天。证入初禅是“离生喜乐地”,入此禅定时,脉止轮动,得轻安禅境。证入二禅是“定生喜乐地”,入此禅定时,息风静止,心轮启动,内轮脉与外时轮融合如一,至此色身可长固不灭,六尘虚融。证入三禅是“离喜妙乐地”,至此五蕴识破,证入此禅定即妄念脱落,寂净现前。证入四禅是“舍念清净地”,断界内见思二惑,了分段生死。 般若波罗蜜即是智慧波罗蜜。般若译为智慧,六度至此方是真正持证“菩萨道”。前五度是回向度,般若度即是出世度。前五度是纲,般若度是目。前五度如无般若度为指引,则皆是世间有相营生,有为有相皆非究竟也。般若有三种:一是文字般若,即指所有契经论律;第二是“观照般若”,即是以智慧反闻自性,自证本体光明,开悟明心。最后是“实相般若”。实相般若“言语道断,心行灭处”。实相无相又无所不相,真空中显妙有,无所住而生其心。实相者,诸相非相;般若者,诸法如如,在生灭中入不生灭,在诸行中得如如。《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实相般若由自性悟得,在佛不增,在凡不减“向上一着,千圣不传”。这一着,觉之即是,觉之即如如佛智。 又实相般若有三,一是无相之实相,即无一切相,但本体非无,乃无一切虚妄之相。二是无不相之实相,即随缘显现,一切妙色,并非无相,乃随缘不变。一切妙有不变随缘。三,无相无不相之实相。即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妨真空。既绝言离相,又灵光不昧,应用自在! “波罗蜜”即是圆满之意。六度波罗蜜即是六度圆满。至布施、忍辱、持戒、精进、禅定、般若六度万行圆满时,即是佛果。六度至“般若度“时,已是教内极禅如来禅定。 《法华经》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十方佛国中,唯有一佛乘。所谓的大乘小乘、二乘三乘、阿罗汉、缘觉、辟支佛都是释迦世尊为钝根弟子回小向大趋入佛乘之方便说。即如《法华经化城喻品》所说,世尊为不同根性者在修行过程中化一城堡,令钝根畏难弟子可暂时整息身心,而后继续修证直入佛乘。由此而见,无论大乘小乘种种法门,都是因人施教、因病与药的善巧方便,最终皆须引归佛乘实相。“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正是此谓。 又《金刚经》云:“如来说法,如喻筏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此谓“人空、法空”,最后连“空”都需空去。三空到底便入“一乘实相”。佛法的精髓是要我们认识自己本我的实相境界,认识自己不生不灭的本性。在世间法上,所有的一切现象,无论是精神意识层面或是物质层面,包括我们的身体都是生生灭灭、幻化无常的。所以学佛的最终目的便是“明心见性”。实证到自己本有的实相境界。当本性实相境界显发时,世出世间所有正报依报、万事万物在我们面前都成为现量。如此便能在五欲六尘乃至三际十方中自己做得了主。从此不再流浪生死,证入“常、乐、我、净”不生不灭之大涅槃境。是故种种方便法门都是因人施教、因病与药,最终都是指向一乘实相。如果修持不以此为指归,反而认指为月,便是舍本逐末。一旦目标明确,便能一门深入而归向一乘,也就不会在种种法门中作无畏的比较,不然就可能在修行的过程中朝三暮四,进一退二,永远在法门之间攀缘比较。若如此则最易“心外求法”,堕入外道,导致终历尘劫也无法与法相应,行人就可能慢慢对佛法产生怀疑,甚至走向诽谤佛法继而欺师灭祖之极端,徒增罪业。 无论大乘小乘,无论禅、净、律、密,乃至教下,其实分无可分,甚至连合也无可合。若能一门深入,必能见性,而三藏十二部种种法门也都成为自己修持历证的注脚,取之鉴证,有路可循,修行便不致迷失。 佛法乃心地法门,法法皆导入明心。有修“妙奢摩他”以寂静抑止心识,使伏惑息妄者。有修“妙三摩”以修止观,以观空、观假、观中以境观双资者。有修“妙禅那”而舍识显性,根尘迥弃能所双忘者。有修“三摩提”而入金刚之楞严大定如来禅者。有直悟顿入见性即佛之祖师禅者。有四相念佛往生净土者。实际理地虽不受一尘,而佛事门中也不舍一法。显密禅净甚至经忏、礼拜、放生等等。行人但需明旨导归,皆可入心地法藏。 《楞严经》云:“狂心顿歇,歇即菩提”。无论修持何种法门,至妄心息了真心自显。吾人在修持路上,可用如下方法来检验自己的修持成就,即在日常五欲六尘境界中,是否自己能做得了主?能否不为所牵?如果能於五欲六尘境界中见有若无,受而不着,用而无住,过而不留,不执不缚,便是破惑有功。如能妄念渐少乃至妄念脱落,能所双忘,现前一切皆成现量境界,便是见性开悟,如果虽然座上能摄心伏惑,座下却仍是心随物转,则是修行无功,依然是流浪生死,无有止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