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体制内外的莫言和廖亦武(《加拿大都市报》2012-10-19) 石夫 最近有两个中国作家获得有影响的国际文学奖项。一个是莫言,获得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一个是廖亦武,获得法兰克福国际图书博览会“德国图书贸易和平奖”。莫言贵为官方的“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可以说是中国“体制内”的代表性作家;廖亦武因强烈反中共现行体制而饱受北京当局迫害,是不折不扣的“体制外”作家和诗人。 两人获得的奖项中,诺贝尔文学奖的名气当然最大,可“德国图书贸易和平奖”也是当今世界级的国际奖项之一,兼有文学奖与和平奖两重意义,有德国的诺贝尔和平奖之称。两个中国人获得重量级的国际文学奖项,北京当局对待两人却有天壤之别。莫言获得官方媒体大幅报道,一致赞扬,廖亦武获奖的消息则遭到彻底封杀。如果他现在要不是流亡在德国,很可能像2010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刘晓波一样锒铛入狱了。 莫言1955年出生于山东农村,廖亦武1958年生在四川乡下。两人是同时代、出身背景相同的人,最后却走上了完全不同的文学道路。莫言是出自军旅的作家,中共党员,曾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和北师大深造,从未在政治上公开挑战当局。廖亦武出道即是叛逆诗人,早在八十年代“反自由化”、“反精神污染”时期便已受到打压,到八九年“六·四”一役更彻底和当局在政治上决裂。后来他因“反革命宣传煽动罪”坐牢,从叛逆诗人变成了政治犯。 莫言著作等身,作品深受中港台和世界中文读者欢迎,并翻译成英文、法文、西班牙文、俄文、德文、瑞典文、日文等,有较广泛的世界影响。廖亦武受到北京当局迫害后,将自己辗转坐牢、谋生时对中国最底层生活的感受,写成长篇纪实性散文。但作品在大陆出版后旋即遭禁,只能在台湾、香港发表。他的书,有些已译成英文、法文、德文和波兰文,被世界所认识。 从文学成就和影响力看,应当说莫言超过廖亦武甚多,前者获得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并不十分出人意料。从“德国诺贝尔和平奖”褒扬的意义看,廖亦武对一党专政体制的公开批判精神,则是莫言不具备的。莫言获奖,一方面受到当局和体制内作家的肯定,另一方面也受到体制外作家和政治异见人士的批评。如廖亦武得悉莫言获奖后,就抨击后者是中共党国的“国家诗人”。还有论者认为,诺贝尔文学奖应当颁授给廖亦武这样的体制外作家。但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定,向来就毁誉参半、见仁见智。文学影响力大小、是否坚持社会批判性等,也都是不易拿捏的标准。 如196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苏联作家肖洛霍夫,是典型的斯大林主义“体制内”作家。他既有《静静的顿河》这样的鸿篇佳作,也有歌颂斯大林强迫农业集体化运动的政治小说《被开垦的处女地》。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高行健,其作品在中文世界的文学影响力,即使获得诺奖后仍远不及莫言,也是不争的事实。莫言虽然是体制内作家,其作品也曾遭受极左势力的批判。他不是政治家,不应以是否公开批判现行体制,来判定其文学成就。廖亦武在法兰克福领奖致辞时,鼓吹“这个帝国必须分裂”。对体制的强烈不满,引申出对祖国如此偏激的言论,说明他也不是政治家。分属体制内外的莫言和廖亦武,本质上仍然都只是作家。 |
|
|
|
|
|
|
|
|
文章评论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