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的中国和统治的美国难免一战? www.creaders.net | 2017-07-03 万维读者网 万维读者网林孟编译报道:美国《华盛顿邮报》发表专栏作家伊格纳修斯(David Ignatius)的文章说,哈佛大学“贝尔福中心”的“应用历史项目”,曾协助产生了埃里森教授( Graham Allison)引起广泛讨论的著作——《走向战争》(Destined for War)。埃里森的历史分析提出了“修昔底德陷阱”说,以及崛起的中国和统治的美国之间(即使并非必然)的战争风险。“修昔底德陷阱”是古希腊史家修昔底德,有关新强权雅典和老强权斯巴达必有一战的观点。
哈佛大学“贝尔福中心”“应用历史项目”的研究发现,过去500年间有16个“崛起强权对抗统治强权”的案例,其中12个以战争收场。中国的分析家,从习近平以下表面上都反对埃里森的悲观分析。习近平说,“没有‘修昔底德陷阱’”,主张代之以他所谓的“新型大国关系”,即通过承认美、中两个亚太大国各自都有合法利益,来避免战争。最近习近平又变调,称“中美必须尽可能避免堕入‘修昔底德陷阱’”。 近几个月来,中国高级官员在一系列研讨会上私下提出了类似的观点。正如习近平和其他中国领导人反复重申的那样,中国和美国在解决北韩核威胁问题上适度的合作,为这种深度的“双赢”博弈提供了某种希望。 如果从中国的角度分析“修昔底德陷阱”,他们会得出如下的评估结果: 第一,经济和文化力量不可能代替军事力量。中国初次遭遇欧洲列强时,是居主导地位的经济和知识强国,但却缺乏技术支持的军事实力。笔者认为,这种看法是错的。 第二,衰弱遭致欺侮。西方列强表面上对中国的统治者和军阀效忠、进贡,实际却暗藏祸心。西方的影响吸引、腐化了中国人。这也是错的。埃里森引述修昔底德的箴言说:扩张和腐败必然导致衰落。因此根除(或至少控制)贪腐,才是中国的中心任务。 第三,西方鼓吹说,开放是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吸收先进技术和西方知识的途径。但西方利用开放制造依附。即使像日本那样建立了令人惊讶的制造业,却仍然要依赖西方的原材料和能源供应。结果导致悲惨的战争。错了! 第四,援助和支持网,是扩张影响力和军事实力的好掩护。马歇尔计划就是打着人道援助旗号扩张美国影响力,削弱苏联的高超谋划。中国也正在通过“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一带一路”的合作发展项目,做类似的事。美国则竭尽全力防范其他国家加入中国的上述项目。错了,亚洲开发只是中国强权的工具。 第五,美国说,透明度和基本的国际规则,是各方最好的安全保障。但从现代史看,其中的真正含义是美国发号施令,其他国家服从命令。遵守规则会制约中国在南中国海的扩张,允许美国永久统治亚太。这也错了。历史教训是,中国应该表明,她虽然在扩张势力,并在南中国海建立足以挑战美国的军事基地,但自己的意图是善意、非军事、有限度的。 笔者罗列了中国眼中可能的“修昔底德陷阱”,并指出其中的认识谬误。但笔者或许也错了。可能真的存在一个能产生不同结果的“新型大国关系”选项。笔者期待埃里森教授假定的对等中国学者,就这个问题作出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