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和德黑兰是什么样的伙伴? www.creaders.net | 2018-11-14 万维读者网 万维读者网(Creaders.NET)林孟编译报道:日本《外交学者》网站发表澳大利亚天主教大学博士学者、伊斯兰革命后伊朗文化-政治-宗教事务专家帕尔古(Mahmoud Pargoo)的文章说,中国-伊朗关系常常被双方的声明描述为“两千年的友谊、合作及贸易”之类陈词滥调。 两国关系常常受到第三国的影响,较早之前是苏联和美国,后期只有美国。伊朗1971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紧随美国与中国关系解冻之后。德黑兰的动机部分与华盛顿相似,希望借助中国平衡苏联的影响力。 2016年1月习近平在德黑兰会晤伊朗精神领袖哈梅内伊 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爆发,建立了新的革命政权,精神领袖霍梅尼一度曾把中国标签为和苏联、美国同类的“帝国主义国家”。围绕中-伊双边关系的言论,变调为第三世界主义,以及共同对抗美国、苏联两个超级大国霸权的左派宣传口号。当毛后的中国领导人开始收敛革命高调,对西方投资敞开国门,拥抱资本主义经济时,霍梅尼之后最有权势的议会议长拉夫桑贾尼曾声称,在中国可以看到西方文化入侵。 1980年至1988年的伊朗-伊拉克战争期间,德黑兰急需军火,北京急需外汇,于是双方一拍即合。虽然中国在两伊战争期间保持中立,但1987年,伊朗七成的军火从中国进口。中国顶着美国的压力,坚持对伊朗出口武器,获得德黑兰的高度评价。与此同时,北京也对伊拉克出售了数量可观的武器装备。 不过当北京认识到,向伊朗出售敏感的军事技术,可能破坏自己与美国的关系时,便暂停了敏感军售。在中国看来,中国和伊朗的关系受到两个因素制约。北京把“伊朗牌”视为和美国谈判各种问题时,极其宝贵的筹码,并根据这一因素调整和德黑兰的关系。此外,中国对原油的需求持续增长,伊朗是可靠的石油供应者,售价更具吸引力。在美国制裁下,甚至愿意实行易货交易。 但伊朗在中国外交中的次要地位,以及北京对伊朗经济困境的机会主义态度,在德黑兰的外交政策圈子产生了影响。伊朗更多地把中国视为危机时刻多余的选项,尤其当德黑兰受到制裁的沉重压力时,北京能够向伊朗抛出救生索。德黑兰对过于依赖中国是否可靠,终究还是长期存疑。 除了当前形势不可避免外,德黑兰对拓展与北京的战略关系也欠缺真正意愿。北京并没有忽视这一点。伊朗前高级外交官穆萨维安(Seyed Hossein Mousavian)最近在和中国外交官交谈时表示,北京并不知道,德黑兰和中国的关系是伊朗与西方冲突的成果,还是伊朗真正对中国有兴趣。 再加川普退出了伊朗核协议,并于2018年11月5日禁止伊朗原油出口,欧洲国家企图通过一些手段挽救伊朗核协议。鉴于中国是伊朗石油的最大买家,没有北京合作,拯救伊朗核协议不可能成功。德黑兰和北京是相互依赖,因为中国对石油的渴求与日俱增,也需要确保伊朗成为可靠的能源伙伴。 美国已经给予中国六个月的制裁豁免期,使北京现在暂时不必选边站。但北京迟早要表明:是利用制裁的机会,把与伊朗的关系提升到战略层面;或再次牺牲德黑兰,在与美国的关税战中把伊朗当作一张牌来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