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博弈,有時候就像下棋,只不過東西方文化不同,“棋牌樂”的方式自然也不同。 西方的戰略就像下國際象棋,哪一方能多看幾步棋,那一方就多一點獲勝的把握。當年二戰餘燼未熄,喬治·坎南就寫出了《蘇聯行為的根源》,明確指出蘇聯的擴張主義傾向來自沙俄,國際共運只是一張羊皮,不圍堵將後患無窮。美國的冷戰方針就此明確,此後四十年,不管美國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總統上台,對蘇政策只有戰術上調整,而戰略上基本沒有變化。 而蘇聯,一開始忙於在中歐拆運機器、建立緩衝區,眼睛只盯着國境線外二百公里的地方。等戰略包圍圈形成後就大搞軍備競賽、製造熱點,並在亞非拉輸出革命,聲勢浩大卻缺乏重點,結果只是狼奔彘突,不僅無法打破戰略包圍,還落了個專制的惡名。蘇聯最終垮台,固然是人心和經濟較量的結果,但戰略上缺乏遠見、給美國搶了主動權,也是原因之一。 蘇聯出過很多國際象棋大師,只可惜蘇共政治局委員們不喜歡下國際象棋,只喜歡下國際跳棋。 中國人不太下國際象棋,而是喜歡下圍棋(當然也喜歡鬥地主,我這裡就不提了)。圍棋講究氣和勢,有氣就能活,有勢就能贏。且不說解放戰爭中毛澤東的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策略是如何正確——那只是內戰,贏了也是窩裡鬥——七七事變後,國民政府能夠採用蔣百里的戰略,打了一場八·一三淞滬抗戰,以江浙膏腴之地淪陷為代價,硬生生把日軍從由北向南的攻勢變成由西向東、溯長江而上,最後在湘鄂川的崇山峻岭中把日軍擋住,這就是戰略眼光。在民族危亡之際仍能有如此恢宏的布局,箇中緣由,這也許就是圍棋思維的影響。 時至今日,我們把中美博弈看成是一盤圍棋,現在的情形又是怎樣? 如果我們把太平洋沿岸看成是一個圍棋盤的四邊,中美各自控制的地區作為落子的話,我們不難看出,美國已經執黑先行很久了。自從十九世紀末,美國就購買了阿拉斯加,控制了巴拿馬運河、夏威夷和關島。二戰後又控制了日本並和澳大利亞、新西蘭結盟。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除了冰封的西伯利亞海岸、中國和東南亞,美國人擁有整個圍棋盤的三邊和中腹! 更重要的是,美國在關鍵點先手落下的黑子已經把整個棋盤分成了若幹個互不關聯的區域。遠的不說,釣魚島的爭奪和南海爭端就被台灣隔開,成為兩個戰略方向,只要中國大陸對台灣沒有控制權,一旦有事,解放軍就只能用兩支軍隊或艦隊來分別處理南海和東海的危機,這樣力量就分散了。 狹小的戰略空間決定了中國即便能做活一塊地盤,也不可能有決定性的成功。這就像蘇聯能讓美國在越戰飽嘗失敗苦果,但只要美國在太平洋上還有菲律賓和印尼,蘇聯在金蘭灣的分艦隊也只是擺設,沖不出南海的。一旦在阿富汗受挫,蘇聯解體也就是指日可待了。事實證明,美國輸得起越南戰爭,蘇聯卻輸不起阿富汗。 所以這太平洋仿佛就像一個極不公平的圍棋擂台賽:美國坐莊百餘年,對手換了兩茬,非死即傷,而且美國的棋盤不讓清空。等到中國上台的時候,我們發現前面那幾個“臭棋簍子”已經讓給莊家十多個子了。 這樣的棋形,如果按照常規落子,即使是中國棋院的九段,執白也不一定贏得了敬老院裡的初段。 這個棋還怎麼下? 要贏太平洋上的這局棋,就必須出奇制勝。僅憑硬實力是不夠的,軟實力也很難說,我們需要的,是巧實力。 (未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