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你懵的
一句“你懂的”,让两会发言人吕新华和他的例行公事,一跃而成中港台海内外潮人潮语,一蹴而就王岐山兽笼里隐形虎之雅号。
懵了一年,愣是没懂。
其实当今中华百科天下,拨正反乱,赝文伪鸿,莫敢谓何,孰谁言懂?
你懵的,我懵的,他她它祂还是懵的。
没有真相!都是懵的!
故称懵懂。
党中央的打虎谷开来海伍德懵的。
薄熙来的倒掉温家宝记者会懵的。
大大的“性”取向——党性?习性?人性?狼性?兽性?德性?悟性?学习粉丝团懵的。
一击毙命?李乐斌失手懵的。
庆安打枪
央视出恭
媒体洗牌
民意盲从
人伦混沌
善恶懵懂
逝者如斯——
桃山爱民基督会传福音的徐纯合
候车室凶狠无比砸女孩的徐纯合
四川科技扶贫基金志愿者徐纯合
高吟赞美诗歌的徐纯合
主内弟兄徐纯合
乞讨的徐纯合
访民徐纯合
懵不懵随你,反正我是懵了。
让我们进入与张伟国先生就香港庆安枪击案疑云的探寻。
【读报补丁】
博客中国《徐纯合之死能否诞生“徐纯合告诫”?》李军律师 2015-05-10
-
1966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对米兰达诉亚利桑那州一案的判决,是20世纪美国宪政史上最重要也最具争议性的司法判决之一,由此促生了“米兰达告诫”规则。该规则内容如下:实施逮捕和审讯疑犯时,警方应及时宣读下列提醒和告诫事项:第一,告诉嫌犯有权保持沉默;第二,告诉嫌犯,他们的供词将会用来起诉和审判他们;第三,告诉嫌犯,在受审时有请律师在场的权利;第四,告诉嫌犯,如果雇不起律师,法庭将免费为其指派一位律师。主角米兰达的人生也因此发生了改变。据说,米兰达释放后,靠向人兜售印有米兰达规则的小卡片为生,后来因为在酒馆里和人斗殴被打死。他的名字却因为米兰达规则而载入了史册。作为同样上升为重大公共事件的徐纯合被击毙案,与米兰达案…有一个基本的共同点:均涉及警察执法权与公民权利之间如何平衡的问题。也都涉及警察执法权行使正当与否的问题…我们经历了足够多的教训,最终都是不了了之,什么都没有改变,一切如故。相比美国的米兰达,徐纯合被击毙案,能否也因此诞生一项规则“徐纯合告诫”呢?在笔者看来,是完全可行也有必要。公共事件的意义,不仅在于引发人们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更不单纯是声讨所谓的恶行、恶警,各方落个貌似皆大欢喜即可:受害方获满意赔付息声,政府摆脱舆论困境,参与人从中也都或多或少得到一些成就感。但是,引发事件的根因却未消除,下一个事件的爆发也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民众参与公共事件的热情或许会因过度消费而渐趋冷淡。因为根据笔者观察,类似公共事件基本上是在皆大欢喜中销声匿迹,没有系统反思,没有针对性地制定改善措施,没有改变旧规则,也没有诞生新规则。那么,这种现象在徐纯合事件上会否发生变化呢?还是说不久之后人们依旧如淡忘之前种种一样地淡忘了徐纯合?徐纯合事件反映出来的警察权与公民权、公民权与社会安全之间的利益衡量问题,有没有人真正地去思考过?而不是大家分成两派阵营、只顾着指责或力挺其中一方?没有警察的社会是不可想象的,没有安全感的社会是令人难以忍受的,没有公民权的社会是令人窒息的。那么,在公民权利、社会安全、警察权力之间,取得一个最佳的平衡点,无疑是最大限度减少社会矛盾的最有效措施。依现代法治理念,出于社会安全考虑,对公民个人权利的任何限制或侵夺,都要经正当程序。程序公正是实体公正的前提,乃现代法治理念之一部分。米兰达告诫亦是如此,先从程序上保证犯罪嫌疑人的权利。如果说徐纯合事件将来能改变一点什么的话,或者说会因此诞生一个“徐纯和告诫”的话,该规则也非如此设计不可。我们也不妨将有关告诫事项做成卡片,由警察发放给违法嫌疑人,告诫如下: 1、你已涉嫌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现对你进行盘问、检查,请你配合警方;2、如你拒绝配合,我们有权将你带至公安机关;3、在我们执法过程中,如你有抗拒或暴力袭警行为,我们有权依法使用警械对你进行约束、制服,这可能会对你造成伤害;4、执法过程中,如你的行为危机他人或警察人身安全,警察依法有权对你使用杀伤性武器,而这可能会严重危及你的生命;5、对我们的处理结果,你有申辩权和陈述权,我们会认真听取;如有必要,警方会根据你的要求组织听证会,听取你的陈述和申辩。如此,在警察执法时,公众可清楚地知道其将会面临什么样的处罚,享有的权利,及其抗拒或袭警的后果。徐纯和事件中,如果警察依法依规处理该起治安事件的话,我相信它就不会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沪上人物☯
天安门母亲,丁子霖教授吴语口述历史之二。
丁子霖在她的《深深怀念三个人——“六四”十二周年祭》一文中写道:这些年来,每逢农历清明或“六四”周年,我的脑海里总是萦绕着三个人的名字:一个是我的小学同学、青年钢琴家顾圣婴,一个是我中学和大学时代的校友林昭,第三个就是我的儿子蒋捷连。他们不是同代人,却死于同一个时代——廿世纪后半叶。顾圣婴是在一九六六年“文革”之初,因不堪受辱而自杀身亡的;林昭一九六八年被中共当局枪杀于上海龙华机场;而我的儿子蒋捷连则被害于一九八九年的“六四”惨案…我之所以常常想起这三个人,是因为他们有着相似的命运;我一想起他们,就禁不住会想起那个给他们造成如此不幸的年代…我想先说说我的小学同学顾圣婴…在一间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一个比我年龄小、个子比我矮的小姑娘,端端正正地坐在我座位的前一排,我俩一前一后正好挨着。她就是我的同班同学顾圣婴。那是在一九四四年的秋天,我初进二附小,在三年级插班。刚认识圣婴时,只觉得她是个可爱的洋娃娃。她穿戴整洁、漂亮,脑后晃动着一个很大的蝴蝶结,脸上总是挂着谦和的微笑。不久,我就发现她不仅可爱,而且聪慧…中西女中及其附小在上海是有名的教会学校,学费很昂贵;在这所学校上学的孩子一般家里都比较富裕,但我是个例外。那时上海沦陷,父亲任职的德国中兴煤矿公司停业,他长年赋闲在家,坐吃山空,家道就此中落。但我母亲坚持要让我受到最好的教育,她是动用了她的“私房钱”,变卖了首饰才把我送进这所学校的。二附小校舍虽不大,但设施齐全,教学严格;尤为特殊的是英语课…课本都是从美国运来的精装本…圣婴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女孩,她大概是看出了我的难处,遇到老师讲解中的难点时,常常利用课间转过身来低声问我懂了没有?只要我摇摇头,她就耐心地讲解给我听。以后习惯了,只要我拍拍她的肩膀,她就会即刻把头回过来凑到我耳旁。我就是在这不知不觉中度过了那段转学后的适应期,也是在这不知不觉中,与圣婴结成了深厚的友谊…我与圣婴相处不到三年。一九四七年春,我家从上海迁往苏州,我不得不流着眼泪离开了中西女中二附小。我至今无法忘怀的是,在我临别的时候,我们的班主任康慧娟老师邀请了很多位同学,在一位叫高苏明的同学家里为我举行了一次告别派对,老师和每位同学都在我的一本纪念册上留下了临别赠言。我离开上海后始终保留着这本纪念册…可惜,经过“文革”和“五七干校”,这个小册子不复存在了。圣婴的赠言也已记不起来,只是“顾圣婴”这三个端正的钢笔字还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记忆里。那次告别时,许多同学还送给了我自制或自购的小礼物…可惟独圣婴的礼物我无法保存下来,那是一辆用纯巧克力制成的近一尺长的“吉普车”。这件珍贵的礼物我也保存了很长一段时间,尽管我从小就喜欢巧克力,也一直没有舍得去碰它。天气渐渐热了…“车”身开始酥软变形,快融化了,我才与弟弟妹妹一起分享。“吉普车”虽然不存在了,但作为一个美好的记忆我却永远保留了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