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再说一下《史记》作者司马迁吧。毋庸置疑,他绝对是个才华横溢、文采飞扬的才子。但是,作为史家最基本的素质他却不具备。我认为一个好的历史学家在记录一段历史的时候,切忌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个人喜好掺和进去。那样出来的绝对不是真实的。而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偏偏把这些忌讳全写进了他的巨著之中了,而且更糟糕的是,他还在他收集的素材中加入了自己的想象。
司马迁对于汉朝的皇帝显然很不满。在他的笔下刘邦是个酒色之徒。特别奇怪这样的酒色之徒却有着如此强大的凝聚力,难道仅仅是因为他的长相独特,也就是所谓的帝王相吗?这个显然缺乏说服力。看看他手下的三大功臣张良、萧何、韩信,哪一个不是文韬武略、怀揣锦绣呢?如果刘邦之是这样一个酒色之徒,而且又无很强大的背景,很难想象一个小小的亭长会在乱世之中有何作为,难道仅仅是因为他在一次服徭役后看到秦始皇出巡感叹一句“大丈夫就当如此”就可以号召天下了吗?
当然现在真实的刘邦是怎样我们是没有可能知道的啦。所有我们知道的刘邦就是这样一个司马迁笔下的一个幸运的酒色小混混,稀里糊涂地打败了神勇无敌的项羽,推翻了强大的秦朝,创建了一个长达几百年的大汉王朝。
再看看司马笔下的汉武帝。这个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被他描述成一个整天就是想这封禅、求仙的平庸皇帝。
就这样,汉武帝也没把司马迁怎样。受宫刑那是另有原因。这事如果是放在清朝,估计司马老先生掉的可不是区区的小命根子了,不仅他的脑袋再加上他全族的脑袋都可能不保了。
从这点看,汉武帝的胸襟是何等的宽广呀。
话说司马迁对汉室刘家如此成见,其实是有历史原因的。想当初他的祖辈就曾是秦国大将。血洗长平就有他祖辈司马错的份。一家出两代秦国大将,而且距离不是很远,很难说司马迁对于秦朝的灭亡没有惋惜。再加上后来因为李陵一案,他被受宫刑之后,据说当时死的心都有,但却咬牙坚持了下来。
为什么?仅仅是因为父亲临终前的嘱托,为了完成亡父的遗愿吗?有句话不是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吗? |
|
|
|
|
|
|
|
|
文章评论 |
|
|
|
作者:一蓝 |
|
留言时间:2013-04-09 16:45:42 |
|
|
首先谢谢你讨论这个问题。
“水浒”是一部文学作品,不能说明什么。
洪秀全是聪明人,他可是深知如何才能有凝聚力,所以他创造了“拜上帝教”,用宗教吸引人的注意,进而统治人的思想,这才是他成功的真谛。 |
|
|
|
作者:寡言 |
|
留言时间:2013-04-09 15:00:46 |
|
|
如果一个小混混身边能凝聚一股有才者不能凝聚的力量,有才的人当然可能投靠小混混。
请看“水浒”,宋江和晁盖靠“才”成为梁山第一二把手的吗?
小混混在历史能扮演的角色,很大程度和敢亡命者有多少和小混混志同道合者, 不是这样的吗?
再看太平天国,无论德才和造反前地位,洪秀全都不是最出色的。 |
|
|
|
作者:一蓝 |
|
留言时间:2013-04-08 17:12:49 |
|
|
关于刘邦的问题,我们逻辑分析一下就知道有问题:如果一个两个那么才高八斗的人愿意为一个只喜欢喝酒泡妞的人卖命,那么那么多人都愿意辅佐他,就有些让人奇怪了:难道古代有才的人都很贱么?偏偏喜欢小混混一样的人? |
|
|
|
作者:寡言 |
|
留言时间:2013-04-08 15:13:39 |
|
|
不知原帖为什么成了乱码,请楼主删除。 下面是原帖大意。
楼主反驳不太能令人信服。
我们看不到司马迁依据的史料,但当时人和班固多半能看到,至少能看到一部分。我们不知道刘邦真实性格,当时人大概有很多流传。 当时的史家和文人并非司马迁一个,史记能流传下来,本身就说明虽不完美,但足够好。要是有明显诽谤刘家皇帝的地方,刘家恐怕早跳出来了,后人未见得有机会为刘邦打抱不平。
班彪班固班眧写汉书,受史记影响极深, 我们批评史记,可以说史记有种种缺陷,但另一方面,应该说史记是当时最重要最可靠(相对而言)的一部历史。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