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是讀小樵的“我的行醫經歷”系列文章的一個深思回應。 非常感激小樵的這個系列文章,我們一直為“女兒是否應該就讀醫學院?這個問題而困擾”,女兒就一直不願意就讀醫學院,就是因為她覺得壓力太大,風險太高。 本來“治病救人”是醫生的最高境界,我們甚至考慮過將來每年都送她到“無國界醫生”機構為窮人服務一段時間,但是在綜合考慮以後,最終仍然可能選擇放棄學醫的打算,其中最大的一個隱憂就是潛在的醫療事故的可能。畢竟人現在掌握對人本身的知識有限,特別是西醫的guide line,三幾年就要重新寫一次,這裡面充滿了不確定因素。雖然98%的病情可以通過儀器和自己的認知來做出判斷,複雜情況可以通過会诊解决,但是仍然有一定量級的病徵無法通過已知手段來做出判斷,那麼就會出現誤判和誤用藥,由此產生的後果嚴重,畢竟“人命關天”,這種壓力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的。 西方國家一直把最精英的人派去學習醫學,一方面說明他們對生命的重視,另一方面也為這些極其聰明的人提供一個發揮才能和掙高工資的機會,但是同時別忘記了,國家和社會對這些人的期望值也非常高,你想想,這可是把人的生命交在你手上了。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公眾醫療費用的問題,以我自己在澳大利亞的經驗,醫療費用一直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是對醫療資源的濫用,特別是醫生為了降低自身風險而進行的大量通過儀器的檢測檢驗。以我自己為例,去年我由於鼻竇炎引發的鼻息肉,本來已經通過內窺鏡看得清清楚楚,但是最後醫生仍然建議使用CT拍片,最後使用激素治療,醫生出於保護自己而做出的相關決定,我可以理解,當然所增加的費用,是由全社會承擔,也包括你我。 再一個問題就是醫療體制問題,哪怕是全民醫保的澳大利亞,政府公立醫院畢竟有限,而且在政府公立醫院工作的員工,也不是那麼積極,醫生為了自保,處理病患非常謹慎,典型的“做多錯多”心態,經常看到的境況就是,waiting room的病患堆積如山,醫生在辦公室喝咖啡聊天,所有的壓力都交給負責接待當值的前台接待人員。另外一個方面就是私營的各種诊所則完全不同,私營诊所當然是私營機構,也就是說,是生意,生意當然是贏利為目的,這裡的醫生處理病患的速度奇快無比,而且稍微有一點疑問,就送檢查,稍微有一些風險,就推給公立大醫院。這裡很多的私立诊所的醫生實際上也在公立醫院就職,情況就是這樣。 作為學醫的人,往往需要前期投入大量的時間和資金,而且投入的是最精英的人力智力,這不是一般人只要有理想就可以做到的,父母,甚至整個家族都在為此努力,在這個功利的社會,如果沒有一個高回報,而是存在極高風險,誰會做這種傻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