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全面传播,佛教造像也普遍开展起来。这一时期的佛教造像艺术形式上丰富多彩,有金像、铜像、雕像、结珠像、织珠像、绣像、塑像等,以石雕最为普遍,其次是金铜造像。这些造像对南北朝时期佛教造像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创作题材、材料运用、表现形式和造像规模方面,为后世创立了典范,也为隋佛教造像的鼎盛和成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在当时那个追求信仰的时代,佛造像把神性信仰与鲜活的现实生活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既有神性的崇高和超越,又有世俗生活的纯朴与温馨。无论是规模还是水平,这一时期的佛造像都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峰。
北魏早期雕刻的佛、菩萨像,其容貌、体型、姿态、服饰以及衣褶的刻画,都与犍陀罗式雕刻相异,备极纯中国民族的气魄和格调。如佛像发髻高耸,不作波浪形也没有螺旋形,衣服没有袒露右肩,而是多穿着敞胸外套,裙摆做对称的翻转折翻动,飘垂于台座边缘。菩萨多为高髻,所着服饰,宽衣大袖,面貌清秀、窄颐、眯眼、薄唇而高鼻,衣服线条用流畅的阴线刻法和汉代画像石上的刀法相同,作风简洁朴实。
此尊造像高15厘米,为祖云山房主人精心收藏。此佛像刀法简朴,服饰着敷搭双肩袈裟式外衣,平直阶梯式衣纹。两肩窄,面庞清瘦,具有明显之北魏之艺术风格,概括洗练又富于变化;人物形象温婉敦厚、姿态优雅。面相圆腴,微带笑容,唇厚项粗,衣褶线条密集,并行手向前垂叠,表情慈祥,体现出佛的大慈大悲、广度众生的旨意和神情,明显保存有“犍陀罗”风格。
历史上中国经历过多次毁佛、灭佛运动,该像保留至今已经一千三百余年,硬锈包浆自然,殊为难得,收藏之实为缘分!其珍贵稀少自不待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