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图片)
确切地说,我没有在第一时间得知高仓健因病辞世的消息。这样也好,悲伤来的晚一些。
中午时分,走出霞关某大厦。阳光明媚不失暖意,但初冬的风毕竟有几分硬冷薄情。沙沙作响的风声一拨接一拨地掠过耳际,三三两两的叶子空中旋舞几圈后俯冲落地,无声无息地与生命告别。秋冬交替的时节,总会有些令人感伤的情愫,排解不开。
与友人道别,独自钻进地铁霞关站。上车,坐下,习惯性地点开微信。朋友圈里平白无故地冒出高仓健的诸多照片和硬汉型男纪念之类的只言片语。不明就里,忙问其中一位咋回事?不待对方回答,急不可待地点开日本雅虎网页查看究竟。高仓健因患恶性淋巴癌于11月10日去世,享年83岁。醒目的字眼赫然挂在头条。
怔了半天,心痛、悲伤、无语、落寂…似涌浪一个接一个互相无情地撞击着心扉。可知否,我们的青葱岁月里,印有高仓健的烙印,《追捕》、《远山的呼唤》和《幸福的黄手绢》…随着“杜丘”的离去,所有这一切,只能用怀念二字来诠释了。
几天来,报纸电视网络纪念和缅怀高仓健的文字图片铺天盖地,赞誉之声绵绵不绝。读之,感动。情不自禁地想到一个词:德艺双馨。
从事媒体工作十几年,林林总总的经历也算丰富多采,拣出几朵花絮,作为我对“健さん”的纪念。高仓健属于每一个喜欢他的人,当然包括我在内。
2004年9月,中国著名导演谢晋、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李光曦等人来东京出席一公益活动。作为协办方,我所在的报社请他们在かに道楽新宿本店品尝蟹宴。席间,谢导谈笑风生,诙谐幽默,李光曦老师和蔼可亲,言语不多,两人没有丁点儿大导演和大名人的架子。
看着《芙蓉镇》,听着《祝酒歌》长大的我们也就无拘无束起来,这边刨根问底地问谢导下一部执导的片子什么题材,何时开机;那边好奇地询问李光曦老师的日常生活。谢导虽对下一部片子守口如瓶,但也主动曝料不少。
你们猜猜看,这是谁送给我的?谢导面带喜悦地指着戴在自己右腕上的手链问道。
大家面面相觑,若有谁能懵上,十有八九不是地球人。
(独家照片)
这“护身符”,是好朋友高仓健托人带给我的,我特别喜欢,自从戴上就没摘下,连洗澡都戴着。谢导的脸上闪现出孩童般的纯真。
(独家照片)
不矫情地说,我很幸运。在亲眼目睹蜚声世界影坛重量级大导演真性情的同时,更感到高仓健的真实存在。仿佛他坐在谢导的对面,那张冷峻刚毅的脸庞上透着“高仓健式”的微笑…
每当想起这段鲜为人知的轶事,心底总会涌上一丝分享的感动。如今,谢晋和高仓健都已驾鹤西去,祝愿他们的珍贵友情在天堂里延续。
2005年10月,在第18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上,《千里走单骑》作为特别招待作品在开幕式上首映,高仓健和张艺谋携手走红毯成为开幕式的重头戏。
高仓健不喜欢在公众场合抛头露面,已经60年没走过红毯,但为了与张艺谋合作的《千里走单骑》,他还是踏上了红毯。高仓健和张艺谋圃一露面,众记手中的高倍长枪大炮噼啪响成一片,镁光灯亮如极昼,而我手中的“武器”只能近距离瞄准。与其拍些脱焦模糊的照片,不如用肉眼去欣赏心中的偶像。如此近水楼台,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网络图片)
记得在高仓健和张艺谋走近时,手中的相机也不停地咔嚓咔嚓。然而,这几天在海量的存档照片中翻箱倒柜,它们竟下落不明,真真遗憾到肝疼。
微信询问其他报社的同行好友,可否有当时的照片借来一用。友人微回:没有找到。也许,伊当时也被“重火力”压迫的开小差去了?也许,该问下。
那届东京国际电影节,设有“中国电影周”单元项目,由角田书店等多家机构主办。开幕式上,张艺谋身着便装与当时中国驻日大使王毅合影,与红毯上的形象略有不同。
(独家照片)
记得十几年前,跟一位70后日本朋友聊日本电影。听我说喜欢高仓健,她愣了半天,冒出一句:健さん、渋いですね。你怎么会喜欢?
于是,如数家珍地给她讲那些陪伴我们度过青春时代的日本电影和影视明星。她似乎明白却又不甚理解。别说是跨越国界,就是让中国的80后和90后们理解我们,也不是一件易事。
高仓健的遗作「あなたへ」(《献给你》)是他留给世人最后的礼物。所幸,公映时我看过。
高仓健,走了,永远的。永远的高仓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