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所就读的贵族私立高中
有人说:“上私立学校是为了培养贵族意识和贵族气质。从这里出来的学生,血管里被称为流的是蓝色的血。”的确,像很多私立学校一样,在Wyoming的校园中也弥漫著浓厚的贵族气息。开学第一天,我就闻著和深深地感受到了。首先,从衣食住行上,这里和其它普通学校就不一样。所有的学生在校园里,都必须讲究穿戴整齐,男同学规定是:西服、革履、领带。女生则规定穿皮鞋、西服裙、背小书包。虽然没有统一款式颜色的校服,可也不能瞎穿、乱来。像什麽休闲服、旅游鞋一类的,即使是“名牌”也不行,只有在宿舍里或是周末出校园时才没人管,平时上课则一概不许穿。
学生宿舍是男女分开住的。首先说说我们的男生宿舍。Wyoming 校园最高的建筑当数始建于1844年的一座大约30米高,用红砖砌成的塔式钟楼NelsonTower了。这也是我们学校的象征。在右边紧挨著它的另一处三层小楼DarteHall就是我们新生一年级(Freshman)的宿舍。进去时门上安装著一个数码锁,学生们必须要记住密码,否则的话你按错了这门就永远也不会打开。进去後右手的第一间房子里,只要不放假,24小时总有一位安全人员在那里守候,观察著进来出去的每一位男同学。女学生是不能进入的,不认识的人自然也就更难闯进去了。
我被分配在二楼,是两个人一套的房间。屋子里有电话,每人一张床,一个学习用的书桌,一个放衣服的五斗橱和一个能挂衣服放东西大约两平米的小储存室。公共洗手间和淋浴在楼里走廊的最前方,中间有一间很大的屋子,里面有电视机、录像机、沙发和三台公用电脑,还有烫衣服用的电熨斗。一楼有洗衣机和烘干机,以供学生自己动手烘洗。
走出门,穿过学生食堂就是女生宿舍了。入学时老师也带领我们进去参观了一下。二楼三楼和我们男生宿舍大致相同,只是一楼有些特殊。进去後迎面就像是一个很大很大的客厅,摆放著好几个高大的玻璃柜子,里面展示著很多18、19世纪的古董银器。墙上悬挂著几幅镶在金色花边木框里的半身人物油画像;一架三角钢琴就靠在遮挡阳光的窗帘前。距它几米远的是一张点放蜡烛的桌子,围绕著它的则是一排沙发,总体看上去古典高雅,充满著诗情画意。
在女生宿舍的楼里,还有一套专供外地学生家长来探亲的客房
(Guestroom) 。房间布置的舒适大方,如果不出门的话,还误以为这里是五星级的宾馆呢!不过,要想让你的父母来探亲,事先必须向学校有关负责人打招呼申请,只要在你之前没有人订住,那房间的钥匙当然就是你的了。一次可以逗留两天,且吃住还都是免费的。学校有钱根本就不在乎这些。假如父母不喜欢学校的餐厅,也可以领著儿女到外面下馆子去。
夹在男生楼和女生宿舍中间的,就是学校的公共餐厅。有十几个蒙著漂亮台布的大圆桌子,各自分开地摆在那里。早、中、晚,每日三餐住校的学生都要到这里进餐,本地的学生,中午也在这里吃午饭,形式是自助餐。每天的早点有:香肠火腿、面包、奶酪、煎蛋、冷热牛奶和各式各样的咖啡、饮料及水果。中午和晚餐大致相同,有炸鸡、炸鱼、各种三明治、汉堡包、各式沙拉、甜点,种类繁多齐全。用餐时盘碗刀叉都在那放著自己拿,饭菜也是做好了放在那里任你选,想吃什麽就拿什麽不限量。只要撑不死,就没有人来管你。那些外地来探望学生的家长们,就是跟著自己孩子来这里吃免费大餐的。有时校长和老师们也名正言顺地到这里“光顾”,还美名其曰地叫什麽“定期和学生沟通” 。
我的吃住奖学金里自然是全包了。像我这样的,学校里可能都找不出第二个人来。早、中、晚餐从二楼下来就去吃,吃完了一抹嘴儿,用过的盘子刀叉往餐厅的滚动带上一放就走人了。往後的高中四年,天天如此,这可真是彻底解放了。
从学生餐厅出来穿过马路,对面是高年级的宿舍大楼,再靠右是招生办公室和行政办公大楼,紧挨著它的就是教学楼了。校长的办公室就在这个楼的第一层,里面也是宽大得很,地板上铺的是古董式波斯地毯,摆放著一座老式的落地大钟Grandfather Clock给人一种大家风范的感觉。说起校长来,在此顺便一提。从我宿舍屋里的窗户往外看,下面有足球场面积大小的一片绿色草坪,左手方向是另一处教学楼;右手方向便有一幢独立的建筑物,它就是人们所熟悉的校长小白楼 (President’s House) 。
和美国总统办公居住的白宫一样,在WyomingSeminary,只要当选为一校之长,你就可以全家搬进这座学校为之免费提供居住的小白楼,而且一住就是若干年。从小白楼处穿过Maple
Avenue (街名) ,你可以看到一个很大的体育馆,我们称它为学生活动中心(Student Center),里面凡是跟室内体育运动沾边儿的设备应有尽有:温水游泳池、健身房、还有网球中心和篮球场。学校的冰球训练中心也在这里,训练或者打比赛前,里面的速冻机器连续工作几个小时,就能冻出一片能供比赛使用的冰场,说起来还真是够现代化的。
学校哥特式的教堂设在Market Street的十字路口上,颜色是白色的,塔尖直刺蓝天。白天每过一个时辰,就会从里面传来阵阵悠扬的钟声,仿佛让人有回到欧洲古老小镇上生活的感觉。平常除了周末到这里做礼拜之外,老师们的婚礼和学生的毕业典礼也都在这里举行。再往前走左拐弯就是Wyoming
Avenue,学校的讲演大厅就在这条街上。那里面可以容纳五六百人,学校的管弦乐队及合唱团也经常在这里排练和演出。
座落在NelsonTower(钟楼)右方的演出中心(Performing Arts Center),门口有一座铜塑的人物雕像,尺寸设计的和普通人一样大小,左脚著地,右腿搭在左腿上,一手托腮坐在长凳上,样子很接近我们中国传统佛教中的半跏跌思维菩萨像。
走进演出中心,里面的规模和标准的演出剧场相同,观众的座席全都是一马儿的软座儿;舞台上支著一架崭新的斯坦威九尺长标准演奏大三角钢琴。通常,这里是举办正规演出,并由学校组织芭蕾舞和戏剧队排练演出的场所。环绕整个校区,你仿佛置身于花园里一样,见不到一处秃地,全都是绿绿的草坪。开放式的校园没有大门,也没有围墙,更没有像国内学校大门口那样的传达室。除此之外,在学校发给每个人的学生手册里(Handbook),你可以对学校有一个更加细致地了解。当我读到手册最後的81页时,上面有这样的一段描述:Wyoming Seminary始建于1844年。附小和附中(LowerSchool)现有学生445名。(附小附中的校址不在我们这里,在市区的另一端) 高中(UpperSchool)现有学生425名,(一至四年级)住宿生(Boarding
Students)除了来自美国各地以外,还有世界其它一些国家和地区来的,其中包括:Czech
Republic、Croatia、Hungary、Mexico、Saudi_Arabia、Singapore、Slovakia、Zimbabwe。还有德国、台湾日本、南韩、香港和泰国等。每个班的学生平均是13个(Average Class Size)。老师和学生的比例(Faculty Student Ratio)是八比一。学费(Tuition)寄宿学生(Boarding Students)是27100美元,本地不在学校吃住的学生(Day Students)是13600美元。房间维护修理费100元,书本费300元,运动服50元,科技费300元,学校有三百零二万美元的助学基金,每年颁发给40%的学生。师资:附小和附中30%的老师获有硕士学位,70%为本科学位。高中师资:11%的老师持博士(Ph.D)学位证书,66%有硕士学位。资金方面:学校有总数高达45.7Million的捐赠总资金,转换资金是15.7个Million,Endowment47.5
Million, Operating Expenses 15.7 Million。
有如此雄厚的经济基础,也难怪能吸引来那麽多的富家子弟。你从停车场上的车,就可以分辨得出来哪辆是学生的,哪辆又是老师的。一般来讲,老师开的车大多是中上等的普通型,而那些住在本地的高中生,开的却都是名牌或进口的豪华车。仅仅一个高中生啊!你看:下午四点多钟一放学,一个个趾高气扬地从教室里走了出来,人还没到车跟前儿,手中的遥控器钥匙就自动把车门锁给打开了,进去後打开发动机,脚踩油门一溜烟儿就没了影儿。我站在空地上,闻著那一辆接一辆车从我身边驶过去喷出的汽油味儿,心里在想:这就是我将要在这里学习生活四年的高中吗?这就是我即将要面对绝大多数有钱人家子女的学校吗?望著他们那昂首挺胸自信的神采,再看看我自己:这个从小城镇子里蹦出来的,连个“破落贵族”都称不上的穷小子,除了脑子里有那麽点儿知识和身上穿的一身儿新衣服外,我突然发现此时此刻我在物质上就像个乞丐,什麽也没有,更不用说跟他们攀比了(我也不想)。
2. 没有退路,只有冲上前去与强者拼博
在Wyoming住宿学生当中,学习成绩好,独立生活能力强的占很高的百分比。学校尤其对这部分学生更是重视培养有加,好给他们家在远方的父母一个满意的交代。很多新来的住宿生,一开始在生活上独立能力和自己照顾自己的经验欠缺一些。他们也是像我这样的年龄,大都是初次离开父母的。就拿我的室友来说吧,刚开始新生入学时,当我背著沉甸甸的书包和行李爬上“DarteHall”男生宿舍的二楼时,我的全身都湿透了。按照常规,即便是伏璁天儿,我也没有出过那麽多的汗,我相信当时一定是紧张所至。常言道:“心静自然凉”,可那时我的心就是凉不下来呀!我所见到眼前的这位室友,竟和我脑子里想像得相距甚远,简直可以说是一个极大的反差。而且这个反差在日後的学习生活中,也全部表现出来了。从外表上看,我是一个瘦弱读书学习型气质的人,而他却是一个体育健将式和大腿胳膊肌肉结实的帅哥!我当时的体重最多也就是90磅,可他一上秤,竟然比我多出80斤!来之前他家住在首都华盛顿,母亲还是国会山庄里某位党派议员的秘书。他是个典型的靠著体育方面特长被学校录取的。入校後,他是学校橄榄球队里的急先锋。学习方面:半年後,我的各门儿考试成绩平均分数是4.12(满分是4.3),可他的平均分数却一直保持在刚好及格;在生活上,宿舍里属于我的那部分,通常都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而他那半边地盘,却到处都是用过的快餐盒,懒得洗的脏衣服,桌子上还扔著一些用过的牙线,杂乱无章几乎让人不能忍受。就为了这个还让我苦恼了好长一段时间呢。我是一个独生子,从来就没有过什麽室友,我留恋曾经属于我自己的那个舒服的小房间:单人床、大桌子和就连父母都不知道的一些“隐私”,可是到了这里一切都改变了。我知道我不能去改变别人,只能学会控制自己,甚至学会去适应。
再有就是与George和Ben的竞争。入学後的几个礼拜,我发现我的两个实力最强的竞争对手就是George and Ben(乔治和本)。这两个人在我们年级里是非常有名的,只要一提起他们两个来,好像没有人不知道。开始,我和父母通电话时说起这两个竞争对手时,他们还以为乔治和本是一个人呢。我父亲不服气地说:“乔治.本又有什麽了不起,你努力加把子劲儿不就赶上他了?”其实不然,我心里知道,要想赶上他们俩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乔治和本都是从小就在这个私立学校(附小和附中)读书。学习规范系统,基础打得很扎实,而且还各有千秋。乔治是理科方面出色,而本是文科优秀。除此之外乔治还擅长体育,後来他成了学校摔跤队的队长;而本则是音乐方面的天才,他在学校爵士乐团里吹小号且弹得一手好钢琴。这两个人既是文武双全又是配合默契的优秀学生。
乔治已经是他们家里第三代在Wyoming Seminary 念书受教育的学生了,他的祖父原来就是我们学校的校医,而他的父亲是现在学校“长期发展办公室” (Development
Office)的主任。George刚上高中的时候,就能在SAT(美国的高考)的模拟考试中考得满分1600分的好成绩。也就是说:这在我们国内高中一年级时就参加了全国高考,单凭这个成绩,就能轻易地叩开北大、清华、上海复旦一流学府的大门。而那时的我,卯足了劲儿也只能凑合考到1300多分,这个成绩才刚刚达到进一般中上等大学的入学考试录取标准。
乔治因为有超常的记忆力,所以在学校里,谁都知道并形容他有“照像机” 式的记性 ( Photographic Memory)。确切地说,好比是一台扫描的机器,任何读物只要让乔治一过目,就会长久地印在他的脑海中。用我们中国人的话讲,他有过目不忘的特异功能!此外,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领教过他的快速计算,他不用计算器,更用不著纸和笔,单凭脑瓜子一转,就能很快地计算出多位数字的加减乘除来。有时在课堂上,学生们趁老师不注意的时候,就突然给他出个难题:“嘿,乔治,453乘以879等于多少?23568除以46等于几?”只见乔治眼珠子一转,几秒钟之内就能把正确的答案说出来,真是见了鬼!我以前在国内曾听说过,但从未见到过如此神人!是眼前的这位美国人精让我开了眼。我看了真是又惊讶又羡慕。有时我悄悄走近他,偷偷地往他耳朵和头发里瞧,看看里面是否隐藏了一台“计算机” ?
学校的数学课我就没和 George 一块儿上过,因为九年级 (高一) 他已开始修十二年级的高等数学和微积分了。所以说在数学方面,我一直比他低一个年级。想当初,我和丹尼尔在初中时那种出众的数学能力和水平,到了这里也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了。
第一个学期的考试总成绩一下来,我一看总分数的排名,就知道George在数学上占了上风,他把我给比下去了,而Ben在文科方面的考试把我也给盖住了。Ben是个聪明能干的优秀学生,他的父母都是外科医生,家族里的智商(IQ)基因本来就很高,如果拿乔治和Ben相比,依我看他要胜过乔治一筹。在班里,学习上他比乔治更用功,所以总成绩也比乔治稍微高一点。据说他在附中的时候,就一直保持著全年级第一名的好成绩。Ben的英语、文学、写作、科学、讲演、拉丁语、法语、数学和电脑,样样都优秀,真不愧是一位小文理学家!
面对这两个强者,我这个所谓的第一名奖学金获得者,从心里产生了巨大的压力,也很不自在。我当时还怀疑为什麽他们没有获得奖学金?後来我才搞清楚,他俩是从附中直接升上来的,而且每年的全额学费,都是由家长掏腰包。不仅如此,除了学费以外,家里还要多给学校捐出一些来呢。这是因为家庭太富裕了,所以奖学金自然就跟他们没了缘分。我知道学习的全额奖学金,是要看你学习的总成绩和排名的,如果你的成绩掉下来了,达不到学校高标准的要求,你就是再穷也没有用,学校是不会把全额奖学金发给你的。他们的标准是:家庭收入低,学习成绩排在前面的优秀学生。
通常我和家里打电话时,就会把学校和我个人的学习情况汇报给父母。那时妈妈在电话上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千千呀,你可千万要扒住别掉下来啊!”我能理解父母对我的希望,在与George和Ben的竞争中,我就像是在攀登一座绝壁,两只手扒在悬崖上,可双脚却是悬著空,上下连个落脚的石头都碰不到。你想想:我虽说是接近了顶峰,可我是在那里挣扎著呀!只要扒不住,一松手就掉下去了,要是憋足了气,兴许还能蹿上去呢。
第一个学期,可以说就是为了母亲的那句话,多少个不眠之夜,我都咬著牙熬了过来,我的眼镜也就是从那时起开始度数加深。童年的时候,我读过小白兔和小乌龟赛跑的故事,我就是受到这个启发,趁著乔治和本夜晚睡觉的时候,尽力地往前爬呀、往前爬┅┅。後来,父亲从电话里也感受到了我的压力,我虽然嘴上没有说什麽,可他从我有气无力的语气中已经察觉到了。没过多久,我收到了父亲寄来的一张卡片,样子就像国内的贺年片或生日卡。在它封面的图案上,有一片金色的海岸,阳光照耀在沙滩上,留下了一行深深的脚印。在画面上有一段最著名的格言,更是专门为那些在人生旅途中遇到坎坷、困难和挫折人写的,它的英语原文是:
Footprints in the Sand
One night a man had a
dream. He dreamed he was walking along
the beach with the LORD.Across the sky flashed scenes from his life. For each scene he noticed two sets of
footprints in the sand: one belonging to him, and the other to the LORD.
When the last scene of his
like flashed before him, he looked back at the footprints in the sand.
He noticed that many times along the path of his life there was only
one set of footprints.
He also noticed that it
happened at the very lowest and saddest times in his life.
This really bothered him and
he questioned the LORD about it:“LORD, you said that once I decided to follow
you, you’d walk with me all the way. But
I have noticed that during the most troublesome time in my life, there is only
one set of footprints. I don’t
understand why when I needed you most you would leave me”
The LORD replied:
“My son, my precious child,
I love you and I would never leave you. During your times of trial and suffering, when you see only one set of
footprints, it was then that I carried you.”
(中文翻译) 沙滩上的脚印:
一天晚上,有一个人做了一个梦。他梦到与主(耶稣基督) 在沙滩上一起散步。天上显示出他生命中的各个情景。在每一个情景里他看到了两双脚印,一双属于他自己,而另一双便属于主。当最终的情景出现在他的面前时,他回头瞩目到那些脚印。却发现在他生命的旅途中,有时只有一双脚印。他又注意到,这些时刻正好是他生命中最艰难和悲哀的时刻。这使他非常烦恼,便莫明其妙地问主,他说:主啊,你曾经说过,如果我决定跟随你,你会一直陪著我走;可是我却发现在我生命中最伤心的时候,却只有一双脚印。我不理解这是为什麽?我最需要你的时候你却放弃了我。主回答说:“我的儿子,我的宝贝孩子,我爱你,我永远也不会抛弃你。在你遇到困难和考验的时候,那时你仅仅是看到了一双脚印,因为我那时正在背著你。”
在卡片的背後,有父亲亲笔写的一段留言。父亲说:“儿呀!我知道你目前所面临著的困难,我同时也相信你能够战胜它。当你在向顶峰攀登的时候,一定会遇到艰难和险阻,高峰无坦途!我在此求上天保佑你,请把这张卡片贴在你的床前,每天看一看。假如连神灵都不能保护你,那你就干脆把它翻过去,你会看到还有爸爸在你的身後┅┅ ”
在现实的学习生活中,父亲无数次地给我鼓励和关怀,可以说继爷爷之後,他是我能够奋勇向前冲,身後最重要的推手。
3.阿超名字的由来
“要想取得超人的成绩,必须付出超人的代价”。在我们这一届学生当中,来自台湾和香港的也有几个。学校有时在周末开著公车,拉著我们这些外来的住宿生,到附近的 Shopping Mall(购物中心)里去买东西。从他们花钱大手大脚的不在乎中,你便不难发现这些都是来自有钱人家的子女。论敢花钱我当然是比不过他们,可要是比学习,他们不如我用功成绩好。
景盛来自香港,John和Tom来自台湾。平日里我们都管Tom 叫“大款儿”,还有几个女同胞。由于我们都是中国人,有时大家在课堂上的问题解决不了,就会跑过来求我帮忙,因为我的英文基础好,有些课他们听不太懂时,除了我别人也帮不上忙。
“大款儿”的父亲在台湾做生意,抽空两口子也时常飞到这里来看看这个宝贝儿子。“大款儿”在学习上不是很用功,可还总摆著个大爷谱儿。他父亲倒不指望他出类拔萃,但也不希望儿子当个“跟屁虫儿”,所以“大款儿”的父亲每次来时,就拜托我顺便帮助和“盯”著点儿他。受人之托,为此我也没少在“大款儿”身上下功夫。
放璁假时,”大款儿“的父亲来接他回台湾,把我从宿舍里喊了出来,顺手塞给我一张支票以表示谢意。我推脱不过只能收下,顺便拿眼扫了一下还以为是两百块,待回到屋里再仔细一看,後面又多出一个零来,是2000美元!我一看这麽大的数目,就赶紧跑下楼,想把支票退还给“大款儿”的父亲。可是来不及了,接“大款儿”的车早已没了影儿。等两个月後“大款儿”从台湾回来了,我把支票想让他代还给他的父亲。可“大款儿”两眼一瞪说:“给你就拿著,要不然我爸就觉得你小看他了。”
其实高中和我当时在宾汉姆顿的初中一样,也有各自的“小圈子”。这些来自港台的留学生,从外表上看和我一样,都是黑眼楮、黑头发、黄皮肤,在美国学生们的眼里统统称之为“Chinese”。平常在家里,很多中国人都为一点小事闹意见不团结,可是在我们学校,中国人就是这麽几个,都有怕别人小瞧歧视的心理,所以几个人就自然地聚在一起抱成了团儿,更希望彼此好,谁也不愿意甘心落後。要是谁取得了好的成绩或是赢了什麽奖,大家也都高兴,一同分享,不嫉妒。觉得荣誉不是自己的,而是我们中国人的。一人榜上有名,大家脸上都有光沾。
除了我还扒在第三名外,他们在学校里也都是排在前20名的。这和他们家长逼得紧有关。我们的学习成绩虽然比不上乔治和本,可一个个心里都不服气。总希望在这个中国人的小圈子里,早晚能有一个实力相当的人冲上来赶上或超那这两个“小老美” 。
从第二个学期开始,我与乔治和本在一个班里学法语。初中的时候,我的法语老师在课堂上比较侧重读和写,听和说相对练习得少一点儿。虽说我在法语写作考试上得了高分,可是在听、说方面的练习上并不出色,而乔治和本的每次考试都在95分以上,这和他们平时的课外练习有著很大的关系。
我的法语老师是位早就离了婚的单身女士。就是早先我刚来Wyoming面试的时候,让我给她讲雨果《悲惨世界》的那位。她家就住在学校的附近,平常没课时法语老师也不愿意回家,总是到我们的学生食堂来吃饭,我就是借助这个机会和法语老师开始练习口语的。她讲得一口地道的法语,依我看水平和她的英语也不相上下,为此我非常地佩服她。
法语老师很喜欢教我,在我们的谈话中,我们尽量不说英语,实在不行时也是英语、法语搀和著说。回到宿舍只要一有空,我就带上耳机反复地听法语录音带。我知道学习任何语言,要想学得好、学得快,最好就是要有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时间一久,我的口语和听力就有了明显进步,考试成绩也逐渐升了上来。有时赶上班里的小考,结果出来後甚至还超过了乔治和本。
还有就是从法语老师那儿,我仿佛体会到了一种母爱。学校每年都组织法语课堂上的优秀学生去法国巴黎实地演练,我就是被她选中的一个。不仅如此,她还给我介绍过女朋友呢!在美国高中,谈恋爱是司空见惯的事儿。老师给学生帮忙介绍对象,自然也就不足为奇了,当然这些都是以後的事。最让我法语老师感到自豪和骄傲的是:在国家为高中生举办的法语考试比赛上,就连我自己都没想到,我竟荣获了法语比赛的荣誉奖!这下子可把乔治和本给震傻了。虽说我没有考进前十名,可能拿到个荣誉奖,也够我兴奋和满足一阵子了。因为这毕竟不是我们学校举办的,它乃是全国高中生的法语比赛!乔治和本当然也没有放过这个机会,不过很可惜,他俩都榜上无名败下阵来。乔治和本更不曾想到,一个往日法语考试成绩多数落後于他们的外来寄宿生,第一次冲破他们由本地附小、附中升上来,而且成绩在校一直保持著不败的封锁线。在他俩的眼里,我竟成了一匹半路突然冲进战场的黑马。乔治和本常胜将军的美名,从此在老师和学生们的心目中开始动摇了┅┅
1998年至1999年,可以说是我的丰收年。通过我的努力,又获得了两个大奖,这两项大奖分别是:参加高中科学奥林匹克比赛,我获得了纽约州的第一名;另一个就是像法语一样,国家为高中生举办的拉丁语比赛,我在比赛中也获得了一等奖。
汉语是我的母语,英语、法语、拉丁语,对我来说都算是外来语。拉丁语是古罗马人使用的语言,但目前在医学界还有许多的药名和术语仍在继续延用著,还有一些古老的名著也都是用拉丁语的版本撰写的。
我获得了这两项大奖後,就有了与乔治和本平起平坐的资格。以至我这个後来居上的挑战者让他们刮目相看,而且在Wyoming学生中的威信更开始直线上升。那时,正赶上一年一度的学生会主席竞选,我就信心十足地报名准备参加。
说起领导能力来,早在小学和初中的时候,我的组织能力就曾经崭露过头角。小时候,我的鼻子不大而且还是扁的。爷爷担心长大後不好找对象,时常叮嘱我没事儿就用手往外揪一揪,这样慢慢地就会高起来了。巧的是,我父亲有一天发现我鼻子真的有了变化,他还开了个玩笑说:“千千,看你鼻子大得像是个当官儿的料,将来只要有机会,你也用不著把脑瓜子削尖往里钻,尽力去争取吧!你会有好结果的。”说此话时,他还特意写了一张纸条,把它放进佛教创始人释加牟尼的铜头雕像里(父亲自己的收藏品),以求佛祖保佑我。
几年过去了,今天在我参加竞选时,父亲的预言果然应验了。提起学生会主席(President) 这个官儿,虽说大不过老师和校长,可他在学生们的眼里还是个挺重要的位置。“总统、总统”顾名思义,就是什麽都统统管,手中握的是“实权”。要是能当选,就等于给了我一个检验、锻炼和发挥自己组织领导能力的最佳机会,同时也是为将来申请大学并能在申请表格中多添一道绚丽的彩虹。所以,具备条件的同学也都想试一试,碰碰运气。
我们年级一共有100个学生。东方人不用担心,都是百分之百地拥护我,第一天的初步选举,我就被顺利地通过了。我们年级经过学生们的评选,一共决出5名选手,也就是说:学生们要在这5名选手当中,最後再投票选出一位总统来。
我记得那是一个星期六的晚上,参加投票和竞选的选手们,都聚集在学校的演讲大厅里,很多老师和高年级的学生也来看热闹。在校长的主持下,我们5位选手开始分别上台讲演。我是排在第三位上去的,在讲演中,开始我提到了种族、自由、平等和人权,也讲述了我个人的一些经历。最後,我用几个“假如我当选总统”的排比句结束了我的发言。我说:“假如我当选总统,我会给在座的所有同学有展示自己特长的机会;假如我当选总统,我会尽我的能力,想尽一切办法让所有从外地来的寄宿学生不感到寂寞和孤独,让他们轻松愉快地度过每一个周末;假如我当选总统,我会把我们亚洲的、欧洲的以及全世界不同的种族、文化、不同的传统,不同的文明和语言,用不同的且能让大多数人能够接受的方式介绍给在座的每一个人,使你们更加了解这个世界,也让世界了解你。”最後我接著说:“假如我当选总统,我向在场的所有女同学保证:我绝不会像当今总统克林顿那样,在白宫的总统办公室里,利用自己的特殊职权去骚扰身边的一位女实习生!”(露文丝基,我竞选时正逢克林顿总统的丑闻闹得举国上下沸沸扬扬之时。我就利用这次讲演的机会借题发挥,以幽默的口吻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最後的这个假如,把台下所有人逗得捧腹大笑!正是因为我的这几个假如,最後博得了绝大多数学生对我的信任,所以他们手中的票,自然也就都投到了我的名下。
我胜利了!走出讲演大厅,早在门口等著我的那帮兄弟姐妹们,围著我这个新选出来的总统,那可真是乐开了花。他们把我这个“总统”当成了门面,当成了靠山。
总统这个官儿我当了一年就开始换届了,老师同学们在我的任期当中,对我的“政绩”给予了充分肯定。让我为之付出最大心血的不是这些,而是年底的期末英文考试。这次考试对我来讲可以说是最最至关重要的。因为它不仅要证明我的实力,还要超过乔治和本!而且第三年的奖学金是否能拿到手也是成败在此一举,它的份量我早就掂出来了。
这次英语考试是开卷的形式,作文题目由学生们自己来选,发挥空间很大。从选题到动笔,我花了将近十天的功夫,最後终于写到了尾声。洋洋洒洒写了57页!这是我有生以来写得最长的一篇作文。文章的标题是:Chinatowns
in America(美国的唐人街) 。故事是虚构的,主人公自然也是虚拟的了。里面描写了一个人从中国大陆被“蛇头”偷渡出境,在纽约的唐人街中国餐馆开始打工还钱的艰难经历。後来他又辗转来到旧金山,亲眼目睹了众多偷渡客来美的遭遇。作文中回顾了早年华人来美的奋斗血泪史,从寄人篱下到种族歧视;从修筑铁路至开采煤矿,到处可以看到我们华人在美国创业谋生的艰难。最後描写主人公在唐人街打黑工,被移民局抓到,关进监狱。看到这般情景,不禁让人想起上个世纪初在圣佛朗西斯科海湾的天使岛来,那里是第一批中国移民被关押的地方。在那白墙围绕著的小屋里,至今还能看到满壁提刻的诗文。我选用了其中最著名的一首悲歌作为文章的尾声:
为什麽我在牢房里这样憔悴?
因为祖国衰弱,家道寒微。
双亲翘望,等候佳音;
妻儿拥被,孤苦哀叹。
纵然获准进入此邦,
何年何月发财荣归?
自古游子多飘零,
究有几人庆凯旋?
文章写到此,人熬得也支撑不住了。我关掉了电脑,躺在地板上大大地松了一口气!十天没有睡一个完整的觉,每天都写到凌晨四五点。我浑身上下感到疼痛,也开始感到了冷。我把妈妈给我预备的体温表从抽屉里翻了出来,夹在舌头下边。过了五分钟我把它抽出来一看才知道是在发烧,我病了┅┅
Chinatowns in America 最终获得了全校英文写作第一名,我的两位英语老师在我精心刊印装裱得就像一本由出版社发行的书似的最後一页,写下了他们高度赞赏的评语。(写此书时,本打算将这篇文章附上,後考虑篇幅过长,故放弃。)
取得任何成绩和进步,对我来说都是来之不易的。我知道成功终将属于那些不懈努力、不懈追求、不轻易言败、不放弃的挑战者。在我们中国人这个小圈子里,就是从那时候开始,他们就不再叫我马力千了。来自香港的景盛给我改了个名叫“阿超”,意思可能是不但从後面赶了上来,而且还超了过去。阿超,阿超!中国同学不论是男还是女,不论低年级或是高年级,都为这个名字起得好、起得妙而感到骄傲,感到自豪。就这样,他们叫我“阿超” ,一直叫到我从Wyoming毕了业。
4. 参加“UN” 、 爵士乐队、合唱团
美国的初中、高中以及大学的学生群体中,都崇尚团队精神。在团队里,每个人的优点和长处,都有机会得到充分展示和发挥。不要以为我就是个只知道埋头学习用功的书呆子,其实在我的骨子里 ,也有一种强烈的参与感。遇到感兴趣的事,我都想往里钻,想尽办法参加进去,而且就像我在小学和初中那样地活跃。
在Wyoming的学生活动当中,就有一个国际性的组织叫联合国 (UN)。当然,这个联合国不是总部设在纽约的那个真的,我们这个只是效仿。不过从形式上看也和真正的“UN”差不多。据我所知:在美国, 几乎所有名牌大学的学生组织里都有个联合国。比如:宾州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布朗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乔治唐(Georgetown)大学、杜克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从以上这几个例子就可以看得出来,大学生对模拟联合国形式的推广普及和重视。
联合国里的内部组织,基本上也同真正的“UN”大致相同。有人权机构、环境卫生保护、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等等。为了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这些大学每年会举办比赛,并邀请全美国的高中生积极踊跃报名参加。
我来Wyoming的第二年就申请加入了联合国。当然能参加进去也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而是通过遴选。因为它毕竟是一支代表我们学校的团队。能去参加比赛的,也都是学校里相对知识面广、应变能力强、逻辑思维敏捷、雄辩能力好的学生。
我们这个“UN”队总共有成员20几名,每个成员都代表世界上某一个国家。参加这个组织後,我先後三次代表学校出去比赛。一次是在宾州大学,一次是座落在罗德岛首府的布朗大学,还有就是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天主大学。比赛之前的两三个月,就被告知让我们提前进行准备。具体代表哪个国家也是被指定的,自己不能选择。布朗大学和华盛顿的天主大学我就不说了,单拿在宾州大学的举个例子吧:当被“总部”通知我们代表的国家是南美洲的巴西时,我们这个UN组织就开始分头著手准备了。
首先,你必须通过各种渠道,从书中、从网上去了解这个世人皆知的足球王国。去了解它的人文、历史、政治、经济、社会、教育、环境卫生、人权等一切有关的知识。具体不同的工作,分配到每个人头上也就不一样了。我是专门负责环境和野生动物保护的。比赛时,我必须扮演一个土生土长的,从巴西政府派到联合国的官员代表,为巴西的本国利益,与来自不同国家的代表进行有关环境卫生,及野生动物保护方面的探讨、磋商、并和持不同观点的外国代表们进行辩论。首先,我要简单介绍一下巴西的地理环境和相关的一些知识。比如说:巴西是南美洲的一个美丽国家,资源丰富,南部地区属亚热带气候,其它地区是热带气候。在雅马逊河两岸的热带森林里,大自然喂养了无数种热带野生动物等等。我讨论的话题,就是怎样保持自然生命的平衡和保护野生动物。如果有来自其他学校的“UN”专门负责环境保护的代表,我们就可以彼此进行交流、探讨和辩论。这时,在场的评委会根据双方表现加以评审。
我们首次外出参加的是号称“长春藤”的联合国比赛。学校用专车把我们送到宾州大学,所有来自全美国的学生代表都聚集在这里。连续三天的讨论、比赛和讲演,真让人开眼长见识。让我钦佩和心服口服的也大有人在。在讨论和辩论会上,人们都争先恐後地举手表态发言,每个人手中都有一个牌子,上面写的是自己国家的名字,只要一举手,就意味著你要代表自己的国家发言。一开始,我有一点胆怯,因为口才好的实在是太多了!以至我都不敢举牌子,生怕辩不过人家,也怕说错了让人家笑话。可是到了後来,我就顾不了那麽多了。这心里想:反正说好说坏都要说,要不然我还来干什麽呢?就这样,我便开始大胆地举手发言,只要我认为正确,就亮明观点和看法,而且一直坚持到底,不管他们评委给我打多少分。
从整体实力上讲,我们学校和人家大城市或是政治文化中心来的学校相比,还是稍逊一筹。在“UN”的几次比赛当中,我们学校没有拿到过名次。不过我认为通过学校和学校的比赛交流,对我来说是一个认识外界,评估锻炼自己辩论口才,保持心态平衡的一个良好时机。“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这句话我有最深刻的体会。假如你不亲临现场参加比赛和辩论,你是不会感受到这些的。在此,我也衷心地希望那些有意热心参与集体活动的年青学者和不畏挑战的学生们:把自己完全溶入到这个社会里,参加一切健康有益的活动,我深信你会从中受益匪浅的。
下面再说说我们的爵士团。Wyoming 有一个爵士乐队,除了指挥是个老师外,其他成员全部是由学校的学生组成。编制上有:爵士架子鼓、高低音萨克斯风、长笛、黑管、长号、小喇叭、电吉它和低音贝司。论乐器,我仅会弹钢琴,学校的管弦乐队里没有我的位置,所以我就参加了爵士乐队。在这儿我不是吹牛说大话,我们这个爵士乐队的水平还真是不低呢!还记得本吧? 他就是我们这个爵士乐队里的小号手。很多时候,乐谱上没有的,不在调上的旋律,都是他即兴发挥吹出来的,Ben的创作能力极强!
Jeff(杰夫) 是我们乐队的架子鼓手,有宾西法尼亚州高中爵士鼓王的美誉。他留著长长的头发,只要一打起鼓来,每一根头发都在飞舞,简直就是个十足的疯子!围在他身边的人,没有一个不被他的狂野所感染。最具专业水平的要属我们吹萨克斯风的Louis(路易斯)了,他曾经在美国国家级的电视媒体上亮过相儿,Jeff擅长演奏凄凉悲惨的乐曲,旋律让人听著揪心。还有我们的指挥老师,他是个意大利人,天生的人就很胖,其身材就像是男高音歌王帕瓦罗蒂。按理说他的动作会影响到他的指挥形相,可其实不然,他指挥起我们的爵士乐来,浑身上下可以说都在抖,都在动,都是力量。没有见过他指挥的人,一开始都有这样的看法:怎麽找来个这麽胖的人当指挥?可当你看到他那非常有特点,非常灵动和富有特殊魅力的指挥时,你便会开始责怪自己,噢!是我小瞧、冤枉了人家。这个爵士乐队指挥没有再比他更合适的人选,而是非他莫属。
参加爵士乐队,对我来讲又是一个新的尝试。我以前的钢琴老师是正统的学院派,她所教我弹奏的曲子也完全是古典的,浪漫的。除了巴哈、圣桑、萧邦和李斯特,跟爵士沾边的曲子根本就没接触过。古典和浪漫主义色彩的音乐,旋律性很强,也很优美。而爵士乐更注重节奏和即兴发挥(Improvisation)。演奏爵士乐必须有强烈的节奏感,很多音符都是前半拍,如果你踩不对点儿(节奏),就把你“闪”出来了。它的强弱对比突出,更有打击乐及金属
“噪音”的效果。
刚开始我很不适应这种演奏方式,排练时自己一不小心就闪出来是常有的事。说白了就是跟大家合不上拍,不是往前赶,就是慢半拍。就好比是在走路:正常人走路,一般都是左脚和右手同时出,右脚和左手同时出,迈出的步子自然搭调。而我却恰恰和大家相反。我是左脚左手一齐出!你要是在队伍里走,当然是显得突出了。还好,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练习,加之队员们在一起的相互配合,使我慢慢掌握了爵士乐的节奏特点。轮到钢琴的Solo(独奏)时,我也能把握著曲子的旋律即兴发挥。虽说演奏的是同一首曲子,可每一次都有所变化。只要你在调上、在小节线里、在节奏中,你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发挥。一句话就是:万变不离其宗。遇到一些特殊的旋律时,整个乐队的音响效果都是不谐和的七和弦、九和弦,仿佛让人嗅到了爵士乐队特有的铜管金属味儿。每当练好一组曲子後,我们就在学校的餐厅里为大家演奏,看看听众的反应和效果。有时还被邀请到学校附近的咖啡吧为顾客义务演出。总之,参加爵士乐队brought
me a lot of fun and enjoyment(给我带来很大的乐趣)!
除了每天上下午正常的上课学习外,光是参加这些由学校组织的活动,就让我忙得不亦乐乎了。我的时间表安排得满满的,像是上紧发条的钟表,除了闭上眼楮睡觉外,几乎就没有歇下来过。对了,不说我还差点儿忘了提,学校的游泳队也有我一席之地。
刚来时,学校的很多体育项目我都喜欢,可又担心我这身板儿要是打起比赛来撞不过人家。于是乎我灵机一动,选了个谁也不沾边儿的游泳。在Binghamton时,我还不会游泳,虽说父亲曾经带我到游泳池里学过几次,甚至还下过大西洋!可这脑袋一直钻在水里就是抬不起来。按父亲的话说:我游泳就是憋著一口气儿,要想换气,只能脚丫子落地儿站起来。
来到Wyoming,学校有专门的游泳教练,教法按步就班、有板有眼。不但头能露出水面,游起来姿势也好看多了。不像以前:要想换口气儿,脸从水里出来时,看上去就像是吃了十个红辣椒,闭著眼,再看那嘴张得就像是个大青蛙,真是难看死了!等我回到宾汉姆顿,再和父亲一同去游泳时,那情景可就大不一样了。我不但把父亲甩得远远的,而且还得到了他的赞扬:“嘿!小子,够专业水准。”好听的话,父亲对我说得还真不多。 CHORALE,这个英文翻译过来意思就是合唱团。我们学校的合唱团,几乎有一半的学生都在这里。男女高低声部加起来有一百来号人!队员们训练有素,很多有音乐天资的学生不但能唱歌,而且还会演奏不同的乐器。学校教授音乐课的老师,就是第一次来宾汉姆顿面试我的那个气质像英国绅士的Vaido。他是我们合唱团的指挥,也是我第一学期的学习顾问。(来这里上学的每一位学生,都有一位老师当你的学习顾问,老师根据个人的情况给你提供指导帮助和建议)Vaido在教学上可以用六个字来形容他:严格、严肃、幽默。合唱团里的很多人都很怕他,有的时候,队员们没有达到指挥所要求的水准,他就会发脾气。不过也正因为如此,他对艺术的执著和严肃认真,才使得我们合唱团的水平在不断地提高。
合唱团的曲目,有很多都是没有经过翻译过来的原作,有拉丁文、西班牙语、法语、德语和意大利语,当然也有英语。有关这些语言的基本发音,Vaido在音乐课堂上也都给我们讲。
Vaido经常去欧洲讲学开会,他精通很多语言。还有一些从欧洲来的留学生,我们也向他们请教学习。法语、西班牙语和拉丁语,我在初中时就已经接触过,意大利语和德语的基本发音,是我从爵士乐队的胖指挥那里学来的。他比Vaida的发音更加准确。至于唱歌的音准,一开始对我来说还是个难题呢!我发音不太准,开始没有这方面的训练。通常指挥把乐谱发下来,先是自己试著唱,乐谱是五线谱,不像我们大陆那样的简谱容易读。线谱上的很多升降号我唱不准,所以老是唱走调。後来我就想了一个办法,自己先用钢琴弹奏上几遍,脑子里有了旋律和印象,再唱起来就不跑调而且容易多了。
我是唱男高音第一声部的,这个声部在合唱团里非常重要,属于核心人物里的一员,绝不能唱跑调!合唱团每天排练一小时,每年有三次大型的正规演出。平时的小型演出,一般都是在教堂里举行,属社区服务性质,是唱给那些信仰上帝的基督教徒们听的赞美诗。通过在教堂演唱,也让我增长了很多宗教方面的知识。
2000年圣诞节前夕,我邀请父母来学校观看我们合唱团的演出。演出大厅的台下,坐满了学生们的家长和外来的嘉宾,也有找不到座位站著看的。我们100多名合唱团员,男的身著黑色燕尾礼服(就是衣领和裤线都是黑色绸缎的那种),打领结,腰系黑色绸宽带;女同学则是白上衣黑裙子,长筒靴,肃穆高雅。我们积聚在观众席後面,等著指挥的召唤。学校四十多人的管弦乐队也各就各位,一场精彩的演出便开始了 ┅┅
在音乐的引领下,我们合唱团有20个人,分成10人一组,从左右两旁,手持铜铃铛一边摇铃、一边唱地从观众的身後缓缓走上舞台,庆祝2000年前主耶稣基督诞生的日子。富有浓郁宗教色彩、旋律优美、和声效果突出的弥撒曲,从我们100多人的合唱团心中唱出。那谐和的主和弦、下属和弦、属和弦(主、下属、属和弦,是音乐术语),分声部、有层次地重叠在一起,并衬托著它的主旋律,给人以极大的享受。
以往,父母参加我的英文拼写比赛和钢琴比赛,大多是为我担心紧张,他们很少真正地放松过。我心里知道他们表面装做镇定,那是专门给我看的。可这次的圣诞节演出,我看到台下的父母听得非常投入和享受,他们是真的陶醉在我们的歌声里。更让我感到欣慰的是,父母跟我一同度过了一个祥和幸福的平安之夜。
5. 科隆大教堂与巴黎圣母院
Vaido除了指挥我们这一百人的合唱团外,在他的手中还握有另一张王牌:一个30人的小合唱队(Madrigals)。这些队员都是从大合唱团里挑选出来的嗓音条件好,五音又齐全并能掌握正确发声方法的“精英”。几乎所有的人都曾跟专业的声乐老师上过课,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平。有的学生甚至自打进了Wyoming校园那天起,就著手开始准备将来毕业後报考音乐学院的声乐系。
能在大合唱团里唱歌,我已经很知足了。小合唱队自然没有我的份,我有自知之明,当然是水平不行了。虽说Vaido是我的学习顾问,可这个後门我走不通。其实我倒不在乎他的这支小合唱队,让我眼红的是由Vaido指挥操纵的这支合唱队,每年都有一次去欧洲巡回访问演出的机会。
在大合唱团排练时,站在我右手边的汤姆,就是Vaido旗下小合唱队的一名歌手。有时他给我讲述起合唱队的欧洲之旅,总是赞不绝口。什麽德国的小镇怎麽怎麽干净,意大利的风土人情又是怎样与美国截然不同。说得有声有色,听得我耳朵根子直发痒,大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委实令人神往。
也算我是个有福气的人吧,时隔不久,机会就真的来了。倒不是因为我歌儿唱得有进步让Vaida选上了,而是纯属偶然。事情是这样:在小合唱团里担任钢琴伴奏的法兰克,因家里有事向学校请假一个月,小合唱的钢琴伴奏他自然也就缺席了。而这段时间,正巧是Vaida的小合唱团准备赴德国科隆和法兰克福演出的时候。Vaido没有其它办法,就来找我商量。他把我叫到办公室坐下来,问我是否愿意接替法兰克的钢琴伴奏?天赐的良机,我哪里还能说一个“No”字?说“yes”还来不及呢!于是乎我就非常爽快地答应了。至于去德国的飞机票和食宿问题,他告诉我不必担心,学校最多让我掏200块钱的腰包。我心里有数,父母那里一定不会有问题。
走出Vaido的办公室,我就憋不住了,一蹦三尺高,迫不及待地就往宿舍的楼上跑,冲进房间就给妈妈单位打了个电话,把从天上掉下来的这个“馅饼”与她一同分享。
那天晚上,我兴奋激动地一夜也没有睡好觉。小合唱团、德国的科隆大教堂,啊呀天哪,我真的要去欧洲了!
接下来的就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课外时间,去抓紧练习小合唱队的钢琴伴奏部分。对了,我想补充一句:提起弹伴奏,我真是一点儿经验也没有,只好临阵磨枪。平日里别看我独奏曲、协奏曲弹得那麽娴熟,强弱及节奏的快慢,也都是由自己来控制、掌握,即使是弹协奏曲,也是指挥、乐队都跟著我走。而弹伴奏就不同了,你得跟著指挥走!指挥快你就得跟著快,指挥要是弱下来,你也不能强上去。我的视奏能力不是很好,不像在爵士乐队里,可以即兴发挥甚至“乱弹”。最初合唱队跟我排练时,很多曲目我还没来得及一一练熟,指挥要求弹出来的地方,我也做得不到位。没法子,指挥也只好让合唱队暂时停下来,专门练习我的钢琴伴奏部分。就为此我没少挨Vaida的呲儿,这我倒不在乎,俗话说:“一回生,两回熟”。弹伴奏对我来讲并没有技术上的问题,只是个合作和协调的过程,我深信熟能生巧这个自然道理。经过我的不懈努力,Vaido这一关总算是让我过去了。
五月十日,我们一行30人的合唱队由Vaido亲自率领,乘坐德国Lufthansa航空公司的班机,经过几个小时的飞行,平安地降落在德国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这个十四至十八世纪德意志帝国皇帝登基加冕的地方,也是著名诗人歌德的诞生之地,二次世界大战时,盟军的炮火摧毁了她往日的辉煌。像日本的长崎和广岛一样,是战後又重建起来的现代化重工业城市。
和我们学校早已建立起姐妹关系的St.Lioba School合唱团的指挥,带领著他的部分团员到机场来迎接我们。乘著大巴从法兰克福一路下去,穿过繁华的大都市,来到了一个叫Bad Nauheim的小镇。这里的景色真是优美!人口也不多。市中心弯曲的街道两旁,设有各种风味的小吃、酒吧、鞋店、工艺美术店和古董铺子。这里看不到许多国外的游客,大部分都是本地人。听说附近还有很多天然的温泉浴,不过很遗憾,我们没有时间去享受。Bad Nauheim头三个字母和英语的Bath(澡堂)是同样的意思,这个小镇名字的由来,很可能就是因为它有许多天然温泉的缘故。
Bad Nauheim距Frankfurt不远,小镇里还保留了很多13世纪的教堂。与Frankfurt相比则更加传统和古老。我住在当地St.Lioba
School 高中合唱团的一个学生家里。当然这是早就安排好了的,我们合唱队所有的人都是如此。这也算是一种体验异国他乡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吧!
德国人很讲礼貌。如果你不学历史,根本就不知道这个发动二次世界大战的纳粹帝国,曾经还有一段疯狂的时代呢!
我的房东两口子都是上班族,家里住的条件也不错。红瓦白墙非常有特点,房子虽说不算大,但是却收拾得非常整齐、干净。德国人爱清洁在世界上都是出了名的。他们注重环境保护,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所到之处一尘不染。如果没有演出,晚上主人下班回来,我就和他们一起共进晚餐。房东能讲一点英语,但也是有很重的口音。刚开始我们之间因为语言上的障碍,还闹出个笑话呢!
欧美国家的人都有个传统习惯:探亲访友时或第一次到朋友家做客,都要带一件小礼物送给主人,东西不在贵重大小,以示礼貌。当我把准备好代表中国特色的茉莉花茶拿出来送给房东时,我用英语对他们说:“I Have a Gift”(我有一件礼物),可是对方却莫名其妙地没有接受。那场面搞得我也是一头雾水,幸亏他们的儿子在场,我找他帮忙当翻译,儿子马上用德语翻译给他的父母,这才解除了误会。原来英语的Gift和德语的Gite(毒药)发音很相似,等双方都明白过来时,却忍不住哈哈地大笑起来。我,一个出来乍到的外国人,来到了一个从来没见过面的陌生人家里借宿,一进门就拿出一盒毒药给房东,那意思是说:你们吃了这个,以後的饭钱和房钱我就省得再交了。後来我把这个笑话告诉了我们合唱队的很多人,有人还开玩笑说:“My God!假如他们的儿子当时不在场,那又该是一种什麽情景呢?我们相信主人一定会打电话报警,把你先抓起来问个水落石出再说,弄不好还把你那茉莉花茶拿去化验呢。”
到德国的头一个星期,我们一共演出了三场。两次是在Frankfurt附近的教堂,另一场是在音乐厅。这三场演出,与我们学校合唱队同台演唱的有本地高中的合唱团,以及当地的专业艺术合唱团。演出的曲目都是德国的古典民歌,我们合唱队也全部用德语演唱,因而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其实,德语和英语有很多单词的发音都很接近,比如说:Guten Morgen(Good morning)、Guten Nacht(Good night)、Danke(thank you) Ya(Yes) 、Nein(No)等等。
说起吃来,也值得介绍一下:在德国餐馆吃饭,他们不像美国那样,你进餐馆往那儿一坐,服务员就端上一杯冰水请你喝。而德国人就不同了,他们不喝冰水,喜欢一种带有气泡的水,喝起来不加糖,也没有任何味道。如果在自己家里吃饭,白天通常主要的一餐是牛排、猪肉、土豆、面包加奶酪。晚上则吃得比较简单,也就是三明治。德国最有特点的食品是Wienerschnitzel(炸肉片)。这种美食的做法是将猪肉用面粉裹起来炸著吃,风味很特别。不过要想在这里吃到我们中国饭,餐馆倒是有两家,可跟美国的唐人街:Chinatown比起来, 那可就是天壤之别了。
在德国我们一共呆了两个星期,最後的一站就是中西部莱茵河畔的科隆。我们从Bad
Nauheim搭火车接著往西走,不久就到了科隆。远远望去,科隆大教堂两个最高的塔尖已经呈现在我们眼前。这座在德国历史上堪称是“大主教”的城市,早在公元前就已是古罗马的要塞,可是它与法兰克福的命运一样,也没有躲过战争的洗礼。是在废墟上又重新建立起来的。举世闻名的科隆大教堂,就座落在科隆市中心,它是这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
科隆大教堂,我神往已久的地方,今天终于来到了它的面前。我举目仰望这全世界最高之一的教堂,它那两座161米高,与门墙连砌在一起的双尖塔直冲云霄,不愧是中世纪欧洲歌特式建筑艺术的代表作。我拿著照相机想把它完整地拍下来,可是我没有如愿以偿,它实在是太高、太宽、太宏伟了,我的傻瓜相机竟然装不下它!临来之前,我就曾在《世界知识大辞典》里查阅到有关科隆大教堂的介绍:“这座占地八千平方米,建筑面积约六千平方米,东西长144.55米,南北宽86.25米,内有10个礼拜堂。大教堂的四周林立著无数座小尖塔,中央大礼拜堂穹顶高43.35米,堂内有排列整齐的木制席位。大教堂的四壁上方有总数达一万多平方米的窗户,全部装上描绘著《圣经》人物的各种颜色的玻璃,教堂钟楼上装有五口响钟,最重的是24吨的圣彼得钟。保存完好的设计科隆教堂的羊皮图纸,至今已成为研究12世纪建筑艺术和装饰艺术的宝贵资料。该教堂收藏有被认为是中世纪金饰艺术代表作的金神龛,内存放有三博士向耶稣基督晋献的黄金、乳香、没药等礼物。”
我暗自惊叹著。看到眼前的科隆大教堂,比书中所描绘得不知要精彩多少倍!那全部用磨光了的石头砌成的整个教堂,经历了750多年的风风雨雨,至今仍巍然屹立在那里,即使当年二次世界大战的盟军在轰炸德国本土时,也没舍得将这个真正人类历史的文化遗产夷为平地。要不然50多年後的今天,展现在我面前的这座宏伟建筑,说不定就是一个不能见证历史,也没有任何辉煌的 “克隆”(科隆) 。
从德国回到Wyoming後不久,经过我不懈地努力,我先後荣获2000年全美英文写作比赛的提名奖,2000年国家为高中生举办的法语比赛第四名。比1999年获得的法语比赛荣誉奖又上了一个台阶。至此,我已是学校最高级法语班里的学生了Advance Placement(AP)French
Literature(大学程度法语文学班) 。
在Wyoming上学的好处就在于不管你上什麽课,想学什麽东西,都是在大教室里开小灶儿。老师们不是博士就是硕士毕业。面对教室里最多也不超过15个学生的课堂,学生提问题,老师轮一圈儿回答都来得及。所以,教学质量和水平自然要比公立学校胜出一筹。有时一节课下来,老师能给学生们不只一次地分别辅导,这是在公立学校上大课,吃大锅饭所望尘莫及的。在这里我就可以举个例子:上初中时,我就开始接触法语。在法语课堂上,学生有很多问题要请教老师。可是一节课就是那麽几十分钟,老师又要讲课还要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还没怎麽样就打铃下课了。老师也无奈,四五十人的一个大班,他能一一顾得上吗?所以只能下课自己想办法解决了。不像现在,课堂上的问题就在课堂上解决了。因此,我的法语之所以获得这样的好成绩,我想这是和学校的高师资、高教学质量和给学生开“小灶儿”分不开的。不仅法语是这样,英语、数学、生物、科学以及其他所有课程也都是如此。
前面我曾说过,合唱队有机会能去欧洲访问演出,而由我们法语老师Mrs.Slaff 执教的高级法语班,也步合唱队的後尘,实现了我第二次进军欧洲的夙愿。
法国巴黎,这座世界排在十大名城之内,并集建筑、历史、文学、艺术之大成的文化名城,不知让它陶醉和倾倒了多少流连忘返的游人!
我们一行八个人,四男四女成双配对儿地由法语老师带领,趁著黄昏到来之时,手牵著手,漫步在宽阔的香榭丽舍大道上。这次法国之行,没有任何演出和文化交流任务,纯粹就是来练习口语,感受这里文化的。我们把自己当成一个不说英语的“法国”人,暂时融入到这个社会中。
我们四位男士,每人都有一个暂时的女朋友。当然这都是法语老师安排的。这要是在中国学校,还不把她开除了才怪!可是在美国或者是欧洲就不一样了。比如说你在大街上看见一男一女手拉著手在一同行走时,这是很正常的事。不过,要是两男或者是两女在一起,别说是手拉手,就是肩并肩人们都怀疑你是一个“同性恋”。东西方文化的差别就在这里。
我们这四位男生中,只有Kurt是真正的美国人,其他的都是“半路出家”。David是加拿大人,Alec是欧洲人,法语说得相当流利。四位女生中有Meg(我的临时女朋友),性格爽朗开放。在学校时,我曾邀请她当舞伴儿参加过周末的舞会(衣著都很一本正经)。她家里很有钱,都来过法国好几趟了。Lara是一位印度女孩(毕业後去加拿大留学),Irina是来自俄罗斯,人长得很秀气,之前我也曾经提到过她,法语老师就是想把她介绍给我。我在後边的《高中时的三位女朋友》一章里会写到她的。最後一个是Lindsay,因为她比我低一个年级,我也只好把她当成个小妹妹看待了。
去德国时,所到之处既传统又古典,和法国的浪漫开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这四对“情侣”,从踏上法兰西这块土地的那天起就要求讲法语,且不得用英语进行交流。我已经学了五六年的法语,这对我们来讲真是个实地演练的大好时机。巴黎也正好是有名的City
of Love(爱情之城),许多外国游客都是在这里一见钟情的。我们的Alec和Lara,就是把这本来是一场游戏,假戏当成了真戏来演。回到美国後,他们俩就双双坠入了爱河┅┅
在巴黎时,我的法语听说能力自我感觉良好,我说什麽大多数对方都能够听懂。法国人讲什麽,我也能听懂一多半儿。要是听不懂说不清也没关系,身後有法语老师和Alce撑著腰呢,根本就不用担心。回想起我在初中时,父亲开车,我们一家三口到加拿大旅行时的情景,那可就大不一样了。
加拿大的东北部有个省叫魁北克,和美国接壤。那里早先是法国人的殖民地,直到现在,还有很大一部分人不会说英语,在公共场合用法语进行沟通。我和我爸爸吹牛说:“到了魁北克,您就不必担心了,看我的吧!”可是结果怎麽样呢?傍晚时分,我们开到魁北克郊外,便找了一个picnic的地方支起过夜的帐篷。趁著天还没有黑,父亲说要游泳,我们就去办公室拿游泳池的钥匙。我顺便用法语问了一下值班的工作人员说:“这里蚊子多不多?”人家告诉我说:“多!最好傍晚别游泳。”可是我却听反了,没理人家那个碴儿,我就和父亲跳进当时已经没有一个人的游泳池。
那里的蚊子实在是太多了!不夸张地说,这些蚊子仿佛都不怕死,它们追著你叮咬。我父亲为了不让蚊子叮上我,就用毛巾在我周围上下左右乱扇。我还好,可他背上、脖子上却让蚊子咬出好几个包。父亲打不著蚊子,一脸无奈的样子,拿眼瞪著我说:“你不是说没蚊子吗?那我身上这大包是从哪里来的?”以後我在他面前再也不敢吹牛了。
在巴黎,虽然我们仅仅逗留了一个星期,可我们的行程却安排得满满的,没有一点浪费。我们参观了不少景点儿,登艾菲尔铁塔 (Tour Eiffel),让我俯瞰饱览了整个巴黎市容;驻足凯旋门(Arc de Triumph) 仰望宏伟壮观的浮雕,仿佛又听到了当年拿破仑率领义勇军出征的《马赛曲》;带著一颗虔诚忏悔的心步入巴黎圣母院 (Notre
Dame Cathedral) 和存放主耶稣基督心脏的圣心院(Sacre Coeur) ,你会看到圣经里描绘的圣母圣婴
和亚当夏娃的塑像;参观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和殿堂卢浮尔宫 (The Louvre) ,那数不清的来自古埃及、希腊、罗马和东方的艺术珍宝,更让我感叹人类的伟大。特别是达芬奇笔下的Mona Lisa(蒙娜丽莎),她的微笑永远都是那麽地神秘!
在巴黎的街头和地铁,我们看到很多音乐家在卖艺,和美国的纽约差不多。特别是拉手风琴的,从琴的风箱里传出来的那悠扬浓厚的法国民谣,让所有在场驻足欣赏的游客,不掏出几块钱给他们好像都不好意思离开似的。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在赛纳河上乘坐游轮,你会领略到巴黎在阳光、月光和霓虹灯下的两个几乎截然不同的世界。还有郊外的凡尔赛宫(Versailles),这座保存完好,十七世纪最完美卓越的园林式宫殿建筑----路易十四王宫,步入这仿佛在天上的仙境,那一刻,会让你忘记你还是个人间的凡夫俗子。
法国的吃是世界上有名的。我们住的旅馆,每天早晨都有为客人免费提供的自助餐(Buffet)。最好吃的是一种叫Croissants的法式面包,油虽然很大,但却非常可口。晚上我们在正宗的法国餐馆里品尝法式大餐,端上来的法国名菜Tartar看上去就像是块生牛肉,颜色鲜红得让人简直都不敢往嘴里边放!还有非常咸、口味很重的蜗牛。尽管说它是那麽有名,可这些都不符合我的口味。
丽池饭店就坐落在巴黎最有名的高消费区地段,那里曾经是英国王妃戴安娜与男朋友多迪共进“最後晚餐”的地方。具体里面是个什麽样子,我也没见过。我们是普通人,当然是消费不起了。可是距它不远的地方,却有一家很有名的咖啡店,慕名前来喝咖啡的人络绎不绝。于是乎我们也就进去凑热闹,每人要了一杯巧克力加Whipped Cream的咖啡。原来这里也是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Hemingway)经常光顾的地方。
这次旅行,一切费用都是由学校来支付,从法国回来,我身上带的“私房”钱也都给临时的女朋友Meg花得一干二净。要不是归期有限,我们玩儿得都乐不思“蜀”了。
6. 申请哈佛、斯坦福大学联合举办的署期天才班夏令营
2001年,我已是Wyoming 高中三年级的学生了。可以说在新来的学生眼里,也算称得上是个“老资格”。从高中二年级开始,我就著手管理著一层楼的学生。做为一楼之长,大小也是个“楼官儿”。为此,我还混上了一个有小单间住的特殊待遇呢!自己一个人住没人打扰,对我的学习自然有很大帮助。
六月初,学校开始放璁假。有一部分学生在假期中还要修课,加上许多从欧洲和亚洲来的短期留学生,所以学校需要人手帮忙。在此之前,我已经向学校提出申请璁假在学校当义工一个半月(没有收入),帮助老师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并很快得到了答复。一般来说,高中四年,利用假期在学校和社会上打工或是当义工,这对将来申请大学至关重要。学生一来是为自己积累工作经验,二是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回报社会。1999年的璁假,我就曾在宾汉姆顿的一家医院做过义工,面对的是许多癌症病患者。我的具体工作是:怎样去照顾和开导他们面对现实,用顽强的意志去战胜病魔。当然这需要有很大的耐心和同情心,同时也需要一定的医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那段特殊经历,让我受益匪浅。从而使我更加珍惜光阴,更加珍爱生命。
2001年的璁假同往年一样,很多学生甚至从三月份就已经开始准备璁期的夏令营申请工作了。我也利用闲暇时,一个人坐在屋里上网查询。从网上我查到在费城的郊外,有一所大学叫威廉多瓦(Villanova University),七月份由美国以国家科学基金会的名义出资面向全国招生,在该校举办一个璁期天才班夏令营。我对此非常感兴趣,所以就按夏令营的招生要求,在网上填写了申请表格。具体的推荐信和高中学习成绩单,由Wyoming校方不经我的手寄出。不久我就被告知去参加 Interview(面试)。同时,我的一位女学友
Diana Aronzon也给我提供了一条重要信息,即:哈佛和斯坦福大学联合举办的璁期夏令营Quest Scholars Program(开拓者)。这个Program戴安娜(Diana)去年曾经申请过,但很可惜,因为竞争太激烈,她没有被录取。
由西海岸的斯坦福大学和东海岸哈佛大学联合举办的夏令营,这含金量你说能不高吗?甚至有人讲,能考进Quest,将来再申请哈佛和斯坦福就等于是上了个双保险。也就是说,只要你申请这两所大学,那麽总有其中的一所大学会有希望录取你。因为据戴安娜讲,每年这两所知名学府录取从Quest推荐上来的应届毕业生就高达90%以上!
我进了戴安娜给我的 Quest Scholars Program 网站(www.questscholars.org) ,找到了有关申请它的具体详细资料。待我认真地阅读後,我多少有些底气不足,总觉得这个门槛儿有点儿高,我恐怕迈不进去。因此,我反倒对费城的威廉多瓦抱有很大的期望。我有一种预感,威廉多瓦大学那边,在我接受面试时,就能感受到他们迫不及待地要录取我的那种渴望。而我心里好像也有点儿底,哈佛这边根本就没谱儿。
就这样一直拖了好几天,我也没敢上网填表申请报名。眼看著截止日期一天比一天近,我最终还是经不住这两所世界顶尖大学的诱惑,所以就抱著碰碰运气不妨一试的想法又上了网。
我按照申请表格上的要求,仔细而又认真地填写,并慎重地回答了每一个问题。待我寄出後,苦苦等待了近一个月,事情真的就是这麽巧合,就在4月16日,我在同一天收到了两个大信封,份量还不轻呢。里面装了不少的材料。一个信封的左上角写著:QuestScholars
Program Harvard Chapter,Boston & Cambridge 1033 Massachusetts Avenue,Room224.Cambridge,MA.02138;另一个信封的左上角写著威廉多瓦大学的地址。不知为什麽,看到“Harvard”这个字样,我的心跳就开始加速,而其它所有的单词和句子都在眼前开始变模糊,只有哈佛这两个字最醒目。我赶快先打开了从哈佛邮来的大信封,从里面迅速抽出了所有的材料,一看最上面的两张打印件是一份面试通知书。
“祝贺你,我们非常高兴地告诉你,你已被Quest(开拓者)选入最後的面试。参加这个面试有248名学生,是从美国东部各州超过1300名申请者中精心评选出来的。我们将在这20%的申请者中,再进行最後的评比筛选。我们最终录取的是排在前面的佼佼者,并希望你是其中的一个幸运儿。Quest的面试将有两次,一次是4月28日和29日,另一次是5月5号和5月6号。”
看到这里,以下还有很多更详细的内容,此时我也顾不上再往下看了。把哈佛的面试通知书和需要再进一步填写的材料放在一边儿,又打开了寄自威廉多瓦大学的大信封。我一目十行地粗粗过了一遍这份正式的录取通知书後,就像是吃了个“定心丸”似的,心里琢磨著:哈佛要是能看上并录取我,那是我马力千的造化。倘若我没那个福份,退一步讲还有威廉多瓦垫底。加上有全额的奖学金提供著,不愁吃、不愁住,那我还担心什麽
呢?
就这样,我一直等到了4月28日。这一天是哈佛面试的时间。头天晚上,父亲从宾汉姆顿家中打电话还特意叮嘱我说:“晚上准备好了就早点睡觉,别忘了上闹钟。明天我早晨五点钟准时到,不能耽搁。因为你的面试是安排在下午一点钟,从Wyoming开车到波士顿的哈佛,一路上得要六七个小时的时间。如果一切顺利的话,满打满算,也没有太多富余时间”。我对父亲说:“没问题!明天早上五点钟,我准时下楼给你开门去。”放下电话,我就熄灯睡觉了┅┅
28日早晨,我父母起了个大早,掐著点儿三点半就从Binghamton往我这儿开,五点差十分就赶到了Wyoming。可走到楼门口,却不见我的身影,再往上望,我的窗户里面是黑黑的。莫非是还睡著不成?他们俩有点纳闷儿了,幸亏父亲知道我宿舍楼的密码,待对上後进了楼,他们还真没猜错,我蒙著头睡过了!闹钟是响了,我也已经听见,可我当时想再醒醒盹儿,结果就睡了个回笼觉┅┅父亲火了,他把我从床上叫起来臭骂了一
顿。“这千载难逢的机会,要是就因为这个给错过了,那岂不是天大的遗憾吗!你想让Quest那边再给你重新安排面试的机会吗?这倒是不难,可那就大打折扣了。人家就冲你这晚点不准时会怎麽看你?你的分儿一下子还不给拉下来才怪呢!”
我匆匆忙忙地一边挨著父亲的指责,一边快速地洗了一把脸,紧接著就准备刷牙,父亲摧著说:“路上再刷吧!”( 美国的高速公路上有休息的地方,那里有洗手间) 就这样风风火火地上了路。好在还来得及,我看了一下车上的表,时间正好是五点三十分,我心里暗算著,大约中午12点我们就可以赶到哈佛。
从学校这一路上风驰电掣,父亲车开得似一匹脱了缰的野马。到了哈佛後,已经过了12点半。我跑到楼里的洗手间,打开箱子换上了一套黑色的西服,打上领带对著镜子修整了一番,感觉还说得过去,也像个样儿了。之後走出来,我父亲看著我说:“这会儿倒是个人儿了,看你早晨那个狼狈不堪的样子,你说我能不著急发火吗?”
我不服气地说:“这不也没晚呀,我们还提前到了呢。”父亲接著我的话喳说:“记住我的话,赶早不赶晚。你看早到了这心里面该有多麽踏实。”其实父亲这话说得也有道理,我心里自然清楚。赶火车乘飞机,你若是晚了那谁还等你呀?你只有站在那里瞪著眼儿往远处或天上看的份儿了。这一点儿我可能是随了母亲的慢性格。娘胎里带出来的恐怕一时半时还改不了,本性难移。
一点钟是开始面试的时间。在Sever楼前早已排好了长长的队,几十个来自不同地区、州府的应试学生们,背著书包一个挨一个地站在中间,而两边就是他们像卫士一样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们。
楼门口最前面摆著一张桌子,後面坐了三个Quest的工作人员。後来我才知道,这三个人表面看上去是一般的後勤登记人员,其实是我当时的判断错误,原来他们是决定我命运过头一关所谓的“星探” 。而这三个人当中有一个竟然是Quest的大头儿!
(The Director of Quest at Harvard)这我在当时根本就不知道,更没有看出来。第一印象对他们来讲是至关重要的。假如这第一道关卡你没被看上,说白了,就是没有顺了他们的眼,那你一会儿进去也是白搭。单凭这些观察人的犀利目光,一眼就能看到你的骨子里。什麽高傲、自信、谦和、进取、胆小懦弱书呆子,好像是医生给你照X光透视,底片都印在他们脑子里呢,你当然是看不著啦。也就是说趁你不在意时,他们就把你给“扫了
描”。为保险起见,那里还特意架了一台录像机,以力求观察得表里一致。
Quest要求所有来参加面试的学生,都必须在这个录相机面前回答“登记者”提出的问题。我看到排在前面的学生,当被问到要他们回答的问题时,有的干脆就像朗诵诗歌一样,豪言壮语大声地回答。这样,一来可以显示自己的才能和自信,二来也可凭借著这股迸发出来的勇气给自己壮壮胆儿。
队伍在慢慢地缩短,当轮到我站在录像机前自报家门时,三个“登记者” 的其中一个人说:“你为什麽想进Quest?”(why you want to be in Quest?) 就这麽简单的提问?我心里想。紧接著我不加思考也大声地回答说:“我要吸收全部Quest教给我的知识和能力,用我过去的经验来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I want to absorb everything that Quest and Harvard
has to offer, and in return offer my past experiences to give back to the
community)说完这句话,中间的那位“登记者”又看了我一眼说:“very
good, please come in! ”(很好!你可以进去了。)就这样,我以面试人的身份,暂时迈进了这千万人都憧憬想进的哈佛之门。
具体在里面的interview(面试),我就不在这里详细描述了,反正是挺不容易的。你想想,我面对的都是些什麽人呀?那都是世界顶尖大学毕业出来的精英!用老北京的话来说,不是条龙,至少也是个聪明绝顶的虫儿啊!面试当中,你在回答他们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时,必须得让他们相信你是聪明、坚强、自信、有开拓进取精神的挑战者,否则的话,他们一失望,在你的表格上画个X,那你这一趟也就算是白跑了。我只举两个回答问题的例子,这是我当时自己觉得回答得还比较满意的。他们问我说:“what would the three most important aspects of the
Quest program be to you as a participant?”(你认为对你来说Quest三个最重要的观念是什麽)我不加思索地回答说:“Quest有很多的重要理念,首先这个项目能给参加者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和建立团队精神的环境,通过认识这些最优秀的学生,使我今後的学习和生活,能走上一个新的平台。第二,我对Quest的几项科研项目课程,如:探索人类医学,自然环境以及高科技领域有著极大的兴趣。我坚信,若能推动这三项科学方面的研究,这将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类进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三,Quest对我的吸引力是:她能给我提供一个体验大学生活和学习的机会。我将会借此机会,有幸聆听来自哈佛和斯坦福的学者、教授、诺贝尔奖获得者和罗得学者奖获得者(Rhodes Scholars),给我们上课并发表演说,这是我在高中一直想实现的梦想。”
第二问题问得挺奇怪的,他们问我说:“如果你能变成任何一种动物,你将选择什麽?”说老实话,这个问题我从来就没有准备过。来之前,我把所有能想到的问题都一一做了练习,哪怕是一些偏题怪题,只要能沾上点儿边儿,我也有本事东套西套地把它套进去。可是这个问题实在是问得有点儿出圈儿了。既然人家向你提问,你不回答不行,你是没有选择余地的。我思考了片刻便回答说:“我想变成一只老虎,虽然老虎的外表看上去很是凶猛,也很aggressive,可也有它的两重性。常言说得好:“虎毒不食子。”
对方紧接著又问我说:“从表面上看,你觉得你的弱点是什麽?”
我回答说:“从外表上看,好像给人的印象有些软弱,但我的内心世界却不是这样的。在当今的这个竞争社会中,软弱的人就会被人欺负,弱肉强食。所以首先要学会保护自己,然後再去帮助别人。当然,初次打交道,你看不出我的内心世界,如果遇到了什麽困难的事,那时你们就知道了。所以说我是属于外柔而内刚性格的人。这就是我为什麽要变成一只外表凶猛老虎的原因。”
我说完这番话,把在场的人都逗笑了。我不知道他们是怎样想的,也不知道为什麽会笑,当时我琢磨著,或许他们不想让我真的变成一只外表看上去凶猛的老虎。要是那样,我站在他们的面前,恐怕早把他们吓跑了,谁还有胆儿坐在那里面试我呀?
4月28日面试後,接下来的就是苦苦地等待。要知道威廉多瓦大学那边儿还等著我的回信儿呢!我要是不去,人家就会把我这个名额让给其他人。眼看著回信儿的结止日期一天比一天近,可是哈佛Quest这边却一直没有动静。我还不能直接打电话或Email查询。当时的我,就好像是一只热锅上的蚂蚁,真是不知道该怎麽办才好。
记得当时Wyoming也放璁假了,白天我父母都去上班,家里就我一个人,我安不下心来做任何事情。尽管说有威廉多瓦垫底,可我的心却不知为什麽根本就不在那边。一门儿心思地就是想去Quest。因为她的诱惑力对我来说实在是太大了!我甚至都有点走火入魔,就连晚上睡觉做梦都是Quest、Quest、Quest,满脑子都是Quest。我还曾经和父母探讨说:一旦被Quest录取,你们觉得去哈佛还是去斯坦福?父母都说上哈佛。虽说是一码子事儿,但是父母还是觉得哈佛好。他们认为:以後在我申请大学时,如果真的上不了哈佛,最起码我还曾经在这里生活学习过一个半月。哈佛园里的熏陶,就好比是齐天大圣孙悟空在炼丹炉里的陶冶,跳将出来之後,身上怎麽说总应该带点儿仙气儿吧?可我的观点却与父母不一样。我以为:倘若一旦被录取,我的第一志愿是地处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附近的斯坦福大学。因为我知道去斯坦福大学对我来讲要比去哈佛还要难(在此指交通方面),哈佛我以前曾去过一次,而斯坦福那麽远,去一次实在是不容易!这次不正是一个好机会吗?等以後到了我真的申请大学时,就是斯坦福大学录取了我,我也不想去了。其原因就是离父母太远,跟出国也没什麽两样。这一次要是去,以後就不後悔了。万一我将来考上了哈佛再去也不迟。在那里大学四年的学习和生活,当然要比Quest这几个礼拜要长多了,说起来哈佛我也上了,加州的斯坦福我也去过,这不是两全其美的好事吗?
父母觉得我的想法也有道理,如果真有这个福份的话。可是话又说回来,有过考高中、大学经历的人都有过切身的体会,这就是:从交上考卷的那一刻起,到发榜之日这段时间,在人这一生的岁月里,恐怕算是最难熬的一段日子。当时的那种感觉就是想快点知道结果,哪怕是没有被录取也成,最起码这心里总算是踏实了。省得整天悬著吊著的,这其中的滋味,除了自己就是父母的心里最清楚。
等呀,等呀,每天不知道多少次打开电脑上网查询。等得我都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对Quest也不抱什麽希望了,甚至还埋怨起来。心里想:Quest你有什麽了不起?不就是个短期培训班儿嘛!以至于威廉多瓦大学那边,我都想给他们回话准备前往。也就是在这个节骨眼儿上,有一天我家的电话铃响起来了。像往常一样,我以为又是父母的同事、朋友或是我的同学从外地打来的。我不径意地拿起电话说了一声“Hello”!电话里面传来了Michael(麦可)的声音。Michael是谁?他不正是我前面提到的那个Quest的大头儿吗?从他开始对我讲话到结束,大约一共只花费了五分钟的时间,我知道他很忙,还有很多的学生都要亲自打电话通知。他只能告诉我Quest的决定,并要求我在放下电话後的两小时内,写一篇接到电话後的真实感想,然後通过电子邮件再发给他本人。我当时清楚得很,这是作业,不按时完成不行。人家那边给你计算著时间,说不准儿还是被录取後的第一次考试呢!
事不宜迟,我打开电脑,十个手指在键盘上开始了快速地敲击┅┅
“Okay,
bye Michael┅”
I hung up the telephone. I sat there, motionless, struggling to even
vaguely comprehend the five minute conversation that has
surely changed my life. The words, “all
right, I’m going to reserve a spot for you┅” repeated themselves in my mind
like an endless string of dancing syllables. As not only the sounds, but also the actual meanings of these
words gradually became imbedded in my mind, a revelation occurred:
I have been accepted into the Quest Scholars Program.
I felt a sudden surge of mixed emotions. How can I describe them? I guess the best way to arrange them is by
chronological order, even though the time that might have elapsed between each
phase lasted only two or three seconds: shock, total disbelief, severe
skepticism, mild skepticism, questioning, self reflection, calm objectivity, mild belief,
satisfaction, exhilaration, gratitude. By this time, the old memories accompanied by
new tears have arrived┅
“The heart
of the year is Spring; The heart of the day is morning; The heart of life is
diligence.” Traditional Chinese proverb.
I was
born in Shijiazhuang,
the capital of Hebei
Province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t that time, both of my parents were
employed by the Hebei Province Music, Dance, and Theater Association (in
translation). My father was a trumpet
player in the symphony orchestra, while my mother was a lute
player in the traditional music group. Because both of them were professionals, they had to travel often for
out of town performances. Thus, they
entrusted me into the care of my grandparents on my father’s side. Before the age of two, the chance to meet my
parents was a rare occasion indeed. Yet,
I had not known that these rare meetings were about to become even more
infrequent. When I was two, my mother
left China
to pursue her master’s degree of music at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Binghamton. My grandparents later told me that she left
when I was still asleep. My mother would
not have been able to bear the pain of seeing her son cry as she departed. Thus, I had not even a chance to express
farewell to my mother. But who would
have guessed that my father left a year later to provide accompaniment and
support for my mother? I felt stranded
by the parents whom I loved, and for a while naively lost hope of ever seeing
them ever again.
Nevertheless,
I am deeply grateful for my grandparents, because they have provided a loving
and rewarding environment for me when I was unable to deal with my parents’
seemingly permanent absence. Ever since
I was in the care of my grandparents, they have regarded my education and
personal growth as their primary responsibility and as a “24/7” job. Truly, they have sacrificed an immense amount
of energy and resources to see that I live up to the expectations of my name,
which in Chinese means a “horse of great energy and of many strengths.” Through my grandparents’ disciplined
guidance, not only have they provided me a solid foundation in arithmetic and
verbal skills, but more importantly, they have molded me into a determined, self
disciplined, and responsible child. I
recall that most of our neighbors’ children had to be forced to study, whereas
I gradually found learning to be an end in itself. By the time I was in kindergarten, my math
and reading levels were at the second grade level, and was able, at the delight
of my teachers, to recite over a hundred Chinese poems from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When I
was six, my mother came back to China
to take me to America. I will never forget the maternal reunion at
the train station. I sang her a Chinese
song popular at that time, “Only mother is the best in the world” (in
translation). Both of us could not help
crying, because our emotions were too strong to hold back. A month later, we received good news that the
United States
consulate in Beijing
granted my visa to America. But a Chinese saying goes, “extreme happiness
sometimes kindle tragedy” (in translation). The day after my visa approval, my mother and I were crossing a broad
avenue in my hometown Shijiazhuang
when a speeding drunken bicyclist struck us. I merely suffered from superficial wounds, but three days later we
discovered that my feeble mother fractured her leg. Yet, America was waiting. My mother, being the determined woman that
she is, endured the pain, took my hands, and led the way to the Golden Door of
opportunities. Thus, I have finally
arrived in America,
where I would eventually see tremendous intellectual, social, personal, and
moral developments in myself. But first,
I had to overcome many obstacles along the way.
When we
first arrived in America,
we were imbued with anxiety. For one
reason, my mother’s leg had to undergo major operation. In addition, our family’s financial situation
was not very favorable to say the least. Only my father, who was working in various Chinese restaurants, brought
back home a salary. We lived in a shabby
apartment in a low-income neighborhood. And personally, the most difficult obstacle of all was my inability to
speak English. I realized that I was displaced
in an environment so different from the one with which I was familiar. Linguistically, culturally, politically┅
almost every aspect of life seemed so dissimilar to China. Yet, I knew that the weapon of determination
and hard work could be applied almost in any environment. Thus, I began to climb the ladder of my new
country from essentially the most bottom step: this ladder at the top of which
meant success.
And I expected myself to succeed┅
Before
long, I was enrolled in Woodrow
Wilson Elementary
School in Binghamton,
NY. This school was different from other ones in
the area in that it offered an English as Second Language program, designed
especially for new immigrant children like me. But besides school requirements, I also studied a Sesame Street pictured dictionary at
home. My English skills thus improved at
a rapid rate, and by the time I was in second grade I was not only exempted
from the ESL program, but I was also allowed to skip to the third grade. I still have the deepest gratitude toward my
teachers at Wilson:
my pre-first teacher Mrs. W, first grade teacher Ms. G(now Mrs.
A), second grade Mrs. H, and third grade teacher Mrs.
S. They were tremendous sources
of inspiration, and I will always remember them for their support and guidance.
My
English skills were improving so fast that by fifth grade, I won the Binghamton City School District’s
Annual Spelling Bee Competition. But I
was not satisfied, because I knew that I still had many areas to improve. From then on, with persistent discipline and
encourage from my parents, I worked my very hardest in almost everything I
did. School was only the first “shift”
of my daily responsibilities. Back at
home, my parents made sure that I practiced the piano, read Chinese, learned
computer skills, and physically exercised. Therefore, my grandparents, teachers, and parents have made me into a
well rounded individual, able to accept any challenges along the way.
My
past has certainly said something about how I got here, but I ask myself, “now
what? What will the Quest Scholars
Program mean to me?”
Another
string of memories fills my mind: the interview at Harvard University
on April 28, 2001. I remember when I was asked by Brian
A, the director of Quest at Harvard, to speak in front of a video camera
why I wanted to be in Quest. I responded
something like “I want to absorb everything that Quest and Harvard has to
offer,” and “in return offer my past experiences to give back to the
community.” Now that I think about what
I said, the second phrase doesn’t really make sense. How could I offer my past experiences? How could just telling about my past benefit
the program, and more importantly, the world? But reflecting more deeply, I realized it’s not the experiences
themselves, but something gained from the experiences that will help me
to give back to the community. It’s the
combined product of energy, altruism, determination, and motivation, all of
which find their births from my past. Now I understand: willpower is the weapon I can use to truly bring my
ideas into actions.
I realize
that Quest has so much to offer. I feel
that the chance to meet individuals with interesting backgrounds like myself
attracts me the most. Hearing their
stories would fire up the willpower that I already have. But even more, I can’t imagine when all the
energies and strengths of the Quest participants are combined: How powerful and
contributing a force that will be!
Another
feature of Quest that attracts me is the nature of the program. It seems that Quest is tailored for my needs
and interests (and vice versa). Quest
has combined in its curriculum the three disciplines that stimulate me the
most: science, environment, and medicine. In addition, the altruistic overtones of the program would certainly
bring a sense of accomplishment to everyone involved.
Finally,
I feel that Quest is a springboard from which participants can materialize
their ideas, goals, and even dreams. The
many opportunities that Quest offers will allow us to grow into more mature,
responsible, independent, and giving individuals in the community. The experience of college life will prepare
us for at least four more years of intellectu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lso, Quest will help us to solidify our
passions and interests into professional goals. My interests in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and in helping others have
directed me toward the discipline of medicine. Hopefully, Quest will further stimulate me to pursue medicine as a
career.
In
closing, I wish to express my deepest gratitude for giving me the opportunity
to be a part of the Quest Scholars Program. As I have said before, I know that my life has changed today┅
I assure you, Quest, that I am prepared to encounter
any challenges that you have set for me, and I also assure you that I will live
up to your expectations just as I have lived up to those of my name, my
grandparents, my teachers, and my parents.
Quest, I
am ready┅
(以下中文由马力千译)
“好、好”,再见麦可!
放下电话,我在原地不动声色地坐著,还不能领悟到刚刚结束的短暂会话。这五分钟,想必是改变了我一生的道路。Michael说的一句话:“好,我们会录取你。”在我的脑海里反复地回响著,就像是永远也不会中止的句子。在这过程中,我不仅听到这句话的声音,与此同时也领悟到了它的内涵:我,马力千,被Quest Scholars Program(哈佛、斯坦福大学探索学者项目)所录取!我突然被各种情感所淹没。怎样去形容?从头到尾,每个情景都在我心里像海浪一样地冲过:发楞、诧异、置疑、自我思考、沉静、信任、满意、乐观、兴奋、感恩。这时候,旧的回忆交织著新的泪水┅┅
我出生于石家庄,当时我的父母都在河北省歌舞剧院工作。我父亲马群在交响乐团里演奏小号,而我母亲王浩贤在民族乐团里弹柳琴。他们都是专业的音乐家,经常到外地巡回演出。所以,他们就拜托爷爷和奶奶抚养我。两岁以前,我很难见到我的父母,但没有想到,後来我们的距离会变得更加遥远。两岁的时候,母亲赴美,在纽约州立大学攻读音乐硕士研究生。爷爷奶奶後来告诉我,妈妈趁我还在睡梦之中就悄悄离开了我。因为她不能忍受看到儿子失去母亲的痛哭。所以我当时连与母亲告别的机会都没有。我也没有想到我父亲在一年以後也离开了我,去美国陪妈妈读书。当时幼稚的我还以为他们抛弃了我,以至後来我都怀疑能否会再见到他们。我对我的爷爷奶奶充满感激,因为他们给我提供了一个温暖的环境,使我在他们的万般呵护中成长。他们把我的成长和教育视如己任。不能否认,他们为我付出了无数的精力和时间,通过他们的培养和教育,我打好了语文和数学的基础。但更重要的是,通过爷爷奶奶的言传身教,使我成为了一个有道德、有教养、爱学习、爱用功的好孩子。因此当我进入幼儿园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读小学二年级的语文和数学课本,并且还能朗诵上百首唐诗。
六岁的时候,我的母亲回到中国来接我去美国。我永远也不会忘记在火车站与我妈妈团聚的情景。见到她以後,当我给她唱“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时候,我们母子两个人都不能止住泪水。一个月後,我们收到美国签证办事处的好消息。但是乐极生悲,在签证办好的第二天,我和妈妈在过马路时,不幸被人骑自行车撞倒,造成我母亲的大腿骨骨折。时间不等人,坚强的母亲忍著剧烈的疼痛,领著我的手飞到了大洋彼岸。就这样,我来到了给我无数机会和挑战的美国。
刚到这里的时候,我充满了疑虑。母亲做了手术,而且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来恢复。当时家里全靠著我爸爸在餐馆里当厨师挣来的辛苦钱维持生计。而我,最大的挑战就是语言障碍。一句英语也听不懂更别说是讲了。我感到了美国和中国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别。但我相信我的决心不会因为环境的改变而放弃,就这样,我开始从梯子的最低处往上爬,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会成功的。
不久以後,我进入了一所名叫威尔逊的小学,这所学校提供了特殊的英语班给新来的移民小孩。但除了在学校里学习英语,我还在家里用功,每天晚上翻读一本《芝麻街》的幼儿英语字典。就这样,我的英语能力很快就跟上了美国小朋友。到了二年级的时候,我已经被学校从特殊英语班里“解放”出来,而且直接跳到了三年级。
我一直对我的小学老师报以感激之情。因为她们给了我真诚的支持、鼓励和培养。我的英语水平有了长足地进步,到了五年级的时候,我还赢得了全市英语拼写比赛的第一名。但是我知道我还要继续不断地努力提高。加上父母亲的鼓励,我在各方面都尽力尽责。放学回家後我还要练习钢琴,读写中文,提高电脑能力,以及锻练身体等等。爷爷奶奶,我的父母和老师,他们的目的是要把我培养成一个具有多元文化,还能接受各种挑战的当代小学生。
的确,我过去的经历和为此所付出的努力让我考进了Quest,但是现在呢?Quest将对我产生什麽影响?回想起在哈佛大学面试时的情景,我在录像机面前回答的第一个问题是:我为什麽想进Quest?当时我的回答很简单:“我要掌握Quest将要给我的全部知识和能力,用我过去的经历来给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可是现在回想起来,我回答的第二部分并不清楚。我怎麽可以“用我过去的经历”呢?思考过这个问题以後,我认识到了问题回答的真蒂:那是通过以往的经历而形成了素质:爱心、决心、激励,把这些综合在一起,将理念变为现实,然後再为社会做有意义的事。我感受到了Quest的吸引力,能有机会遇到各种不同背景的同学,能够现场聆听他们在生活中感人的故事,将会给我更多的激励和勇气。让我更加兴奋的是:有这麽多优秀的学生组合在一起,那又是一种什麽样的情景啊!
我会以Quest为跳板,达到我心中的最高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变得更加成熟、自信,独立和充满感激。我还会在大学的四年中,继续发展,继续实现我未实现的目标。最後,我想表示我对Quest的衷心感谢!谢谢Quest给了我这个机会,也正是从今天起,Quest改变了我的一生。
Quest,我保证:我已准备好面对你将给我的各种机会和挑战。我也保证不会辜负你。我一定会努力实现你对我的期望。就像是我实现了我的爷爷奶奶、父母和老师对我的期望一样。
Quest , 我已经准备好了┅┅
7.Quest对我人生观念的影响和改变
是的,I am ready!
在正式收到Quest的录取通知书後,我给麦可打了一个电话,把我要去斯坦福大学的想法告诉了他。麦可大笔一挥,就把我从东部哈佛大学的录取名单里划到了西部加州的斯坦福大学。
一个星期後,我匹马单枪,从宾汉姆顿飞到纽约的肯尼迪国际机场,再从那儿转机直飞旧金山(San Francisco)。从东到西,称得上是横贯美国本土的旅行,可这对我来说根本算不了什麽。早在六年前的1995年,当时我还不满11岁,就独自一个人从纽约乘国际航班往返中国探望了爷爷奶奶。十几个小时的飞行,我都是自己照顾自己,也不用空姐帮忙。当然到了北京下飞机後,是我大爷在机场接的我。父母怕我搭错车坐到石家庄去,要不然我真的是独来独往了。
这次去斯坦福,Quest建议所有被录取的学生,都自己乘交通工具按时报到,尽量不让父母陪送。也就是说从那一刻开始,Quest有意识培养你独立、开拓、冒险的课程已经在进行当中了。
旧金山,这座美丽的太平洋海滨城市,她曾经是19世纪发现黄金的地方,今天是美国高科技产业集中的 谷所在地。占地面积达八千一百八十英亩的斯坦福大学,就座落在与旧金山相邻的帕拉阿图市(Palo Alto)。被世人称之为西海岸的哈佛大学,它的名气不言而喻。看上去与东部的八个长春藤相比,还是有很多的不一样。斯坦福大学最著名的校训(University
Motto)就是:“自由之风” (the wind
of freedom blows)。
首先进入我眼帘的是学校的标志型建筑:Hoover塔和用黄砖红瓦砌成长廊庭院式的主题楼,上面有气势恢弘的圣经故事彩绘。这座有著古典西班牙传统的建筑,不禁让人仿佛看见始建于14世纪西班牙典型的宫堡式建筑---阿尔罕布拉宫的一些影子。
这里看不见像哈佛和康乃尔那样的“爬墙虎”(长春藤),而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绿油油的棕榈树。四季如春的气候,宛若我们中国云南边陲的昆明。我顾不上旅行的疲劳,完全被占地八千多英亩土地校园的怡人景色,还有从不远处旧金山海湾上吹来的阵阵微风迷倒和陶醉了┅┅
我们这一届的璁期夏令营,男女加起来一共是22个人,来自全美各地。平均每个同学,都由Quest提供一万多美元的奖学金。吃住学习都算上,说起来也不是个小的数目,如果把它兑换成人民币,那可就是八九万块钱了。这在我们中国的工新阶层,不吃不喝地要干多少年呀!而这一万多美元,仅仅是我们每个人在夏令营里七个礼拜的开销!
时下,我们这22个同学里找不出几个出身贵族的家庭,百分之八九十都是低收入家庭里的孩子。然而Quest招的就是家庭收入低,但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这一万多块钱除了吃住学习外,剩下的一部分钱,都花在邀请知名的科学家和教授们的身上了。
Quest的创建人就是麦可和安娜夫妇。这两个人真是不简单,麦可获得过罗德奖
(Rhodes Scholarship),美国总统克林顿曾经也获得过。他在英国的牛津大学留学,是个专科医生;安娜则是斯坦福大学的老校友,有个法学博士的学位。她是Quest的总管。本来可以挣很多的钱,但为了帮助低收入家庭里有才华的孩子,毅然放弃了律师工作,献身于这种不盈利的公共事业,而且无怨无悔。(Quest有基金会,资金来源是靠私人和社会的捐助。)
待一切就绪後,按照夏令营的规定,早晨上课每人则必须是穿戴整齐,西服领带。衣服的质量不要求好坏,但是要求整洁干净,这表示你对老师和教授的尊敬。
我们居住的宿舍,距斯坦福大学的中心教学楼不算远,步行就可以走到。每天上午,都有斯坦福大学的终身教授给大家讲授不同的课题。有科学和环境保护,也有医学、政治和法律。反正课题是天天更换不重复。下午除了教授讲授外,有时也邀请大公司的总裁(CEO),以及社会知名人士和诺贝尔奖获得者来到场演说,内容丰富多彩,仿佛把大学几年要学的知识,都压缩在这七七四十九天之中了。当然每星期的周末也不闲著,夏令营组织大家到旧金山的贫困区去考察,去了解当地人的居住和生活。在此期间也做一些义工。通过这些活动,老师让我们去思考一些当今美国的阴暗面,以及其他一些社会问题。晚上,大家常常坐在一起轮流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这项活动对我而言,是在Quest这几个星期里收获最大的。
第一天轮到我讲时,我就给大家讲了一段在我十一岁时发生的故事。记得那是1994年,我妈妈拿到音乐硕士学位已经有两年多了,但是一直也没有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那年正赶上我父亲第一次回国探亲,他已经6年没有见到我爷爷和奶奶了。可是在父亲回来之後的不久就失去了工作。没有办法,就同妈妈一起在某家电子公司找到了一份组装工的工作。当时的起薪是每小时五美元(之前父亲每小时工资是12元)而且还是个二班儿!下午三点钟上班,一直工作到晚上11点,到家都快12点多了。除了周末,几乎我睁著眼楮就没有见过他俩的面儿!那时我还在上小学,早晨7点钟闹钟一响,我自己从床上爬起来,走著去上学。下午3点多放学,回到家里又是空空地,父母刚好离开。晚饭他们给我做好了放在冰箱里,我自己拿出来放在微波炉里一热就行了,趁著热乎吃。饭後就是家庭作业,待学习完後,就自己上床睡觉。屋子里面仍旧是我一个人,觉得房间里又空又大,我不敢声张,更不敢到外面去玩儿。因为11岁的少年儿童,如果家中没有父母看管,是违反美国法律的。让警察知道那可就不得了了!情节严重的,父母还会失去监护权 (12岁就合法了) 。
後来他们又换到了大夜班(晚上11点上班至早上7点半)。这样一来,下午和晚上11点以前,我就能和父母聚上半天儿,可後半夜仍然是我一个人睡。有几次半夜三更醒来,我有点儿害怕还悄悄地哭过几回,以为今後的日子永远会像这样持续下去呢!当时,我并没有把这种感受告诉父母,我知道他们更不容易。父母一直在奋斗拼搏著,如果爸爸妈妈其中有一个人放弃工作,那麽我们这个三口之家,靠一个人的工资是不能维持的。当时的我,早已看透了父母的心思,他们是没有选择的。有几次父母准备去上班,临走时到我的房间里来,悄悄用手抚摸著我的头,他们以为我早已进入梦乡了呢。其实我根本就没有入睡,从父母的手上,我能感受到他们的疼爱和愧疚。为了将来能站稳脚跟,我还能有什麽抱怨呢?也就是打那时起,我的胆子一天比一天大了起来。天越黑,我反倒越不怕,就像是在黑暗里长大似的。我还时常在父母面前夸耀自己的胆量有多大。有一天,我陪同父母去外边散步,途经一片墓地,父亲随即就问我说:“你敢不敢一个人半夜12点从这里走进去在里面睡一宿,明天一大早我在这大门口等你?”当时我竟毫不犹豫地回答说:“这有什麽了不起?我倒是担心睡过了头,你不敢单独进来叫我呢。”就这样,一直坚持了两个多月,父母终于从夜班儿换到了早班儿,我才算是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
原以为这个故事可以打动很多同学的心。可是後来当他们讲述完自己的经历和身世後,我觉得相比之下,我的那些困难简直是有些微不足道了。原来,我的这些Quest同学,他们的人生经历和生活,比起我来可要苦多了。有的家庭矛盾很多,父母不合,当著儿女的面就吵架动手;有的父母为吸毒丧失了工作能力,而靠他们的子女外出打工挣钱养家糊口;有的是父母早亡或是单亲子女;有的小时候在伊朗因为政治原因,逃到美国成为难民;还有的同学小时候被人引诱强奸或虐待,而这只是其中的几个。眼下的这些同学聚在Quest,在这里,他们有的是罪犯、吸毒者、酒鬼的女儿,也有的是孤儿或曾经被人歧视的少数民族。可是他们却没有向命运低头,他们是生活中的最强者,是从苦难中挣扎站起来的品学兼优、出类拔萃的好学生!
让我最受感动和震撼的一个故事,是我一个女同学讲述的一段让她永生难忘的遭遇:这位同学七、八岁的时候,在墨西哥的边境曾被人绑架成为人质。绑匪告诉她的家人拿五千美元来赎人,可是因为家里穷,当时拿不出这笔钱。为了营救自己的亲生骨肉,急得快要发疯的父母四处向人求救借钱,等把钱凑齐後也晚了,绑匪在这之前就已经把她强奸了。虽说是保住了性命,可她的精神和身体却遭到了极大地刺激和摧残。讲到这里时,这位同学已是泣不成声┅┅我们在座的人包括老师也都抑制不住地哭了。
还有一个同学是从伊朗那边逃过来的。父母不会讲英语,他的弟弟还是个聋子!为了不让弟弟成为社会的负担,从此,他负担起教育弟弟的重担。他用自己发明的特殊手语来给弟弟传播知识,用电脑或手写给弟弟补习功课,最後使弟弟成为高中班里最优秀的学生,後来我知道这位同学的弟弟也考上了大学。还有另外一个女同学讲述了一段被男友抛弃的经历:小时候,在她刚刚懂事时,父母就因癌症早早地离开人世了,使她成了一个孤儿。上初中时,她被一个男孩热烈地追求并且怀了孕!可是不久却又被男友无情地抛弃了。也就是说,从那时候起,她开始明白不能依赖任何人,将来要靠自己、靠自己的能力在社会上立足。就这样,她去医院打掉了肚子里刚刚几个月的孩子,从此奋发图强,自强自立。在我写此书时,她已是哈佛大学的学生了。真不愧是一位生活中的女强人!
最後的一个故事,是由一位男同学来讲述的,故事更为感人。据他回忆说:他一直暗恋著的女友,在高中二年级时被医生诊断为晚期血癌(Leukemia)!女朋友在医院做化疗期间,他时常去看望并照顾她。在此期间,这位男同学还向女朋友表达了自己的爱慕之情。可是女方却坚决不同意,觉得这样对他太不公平。所以一直都没有答应和接受这份感情。可是我这位执著的同学,不但没有放弃对女友的追求,反尔对她更加关心照顾。
我这位同学也是一个年轻的音乐家,弹得一手好吉它,自弹自唱还出过CD唱片!歌词和乐曲也都是由他自己编写创作的。自从他的梦中情人开始化疗後,我这位同学的音乐作品有很多就是专门为她而写的。女友的家庭并不富裕,得了这种病,需要大量的金钱付给医院。我的这位同学为了帮助女友,特意在她居住的地方举办个人演唱会,把演出挣来的钱,全部拿出来捐给女友的家庭,以帮助减轻医疗上的负担。有很多的观众都知道他演出的目的,所以还额外地捐出一些钱,他的行为感动了女友,经过几次换血後,女友的病情有了好转。在这种情况之下,女友答应:如果病能治好就嫁给他。可遗憾的是,女友最终还是被病魔夺去了年轻的生命。我这位男同学的希望之梦,就这样彻底破灭了。(目前这位同学就读于斯坦福大学,是哲学系的学生,很可能还是个单身汉。)
Quest的夏令营,虽说时间不长,但却让我更成熟了。我打心眼儿里感谢Quest给我提供了这麽好的一次学习机会,它不同于我在初中时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璁期天才班;也不同于Wyoming的寄宿高中。它的特点是:培养人的自强、自立、独立思考和独立人格;强调创新与接受挑战,体会什麽是真正的团队精神;学会了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宽容;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爱心和奉献精神。我真希望所有的在校学生,都能有这种机会去体验人生,去学著关心和爱护别人,去分享别人的幸福与快乐,去分担别人的忧愁和痛苦,这样我们的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丽。
最後,我要补充一句:要说聪明和智商(IQ),我想能被Quest录取的学生,绝对是都在被要求的水平线上,可这对Quest来讲还是远远不够的。Quest所要培养的是决定个人命运最关键因素的情商(EQ)。何为情商?“情商是个体的重要生存能力,是一种发掘情感潜能,运用情感能力影响生活各个层面和人生未来的关键的品质因素。一个人在社会上要获得成功,起主要作用的不是智力因素,而是他们所说的情绪智能。前者占20%後者占80%。”这个公式是:20%IQ智商加80%EQ情商,等于100%的成功!(选自谭春虹编写的“情商”一书)後来我才知道,开启情商学说《精神状态》的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先生,原来就是从我的母校Wyoming毕业後考进哈佛的。
8. 走访长春藤盟校
可以说从高中的十一年级起,我就开始著手准备报考大学了。凭我在学校名列前茅的傲人成绩和获得的诸多奖项,我很自信地把目光集中在了美国东北部,最著名的几所老牌长春藤盟校上。长春藤的英语是Ivy
league。它本来是一种植物,如果你在房子的四周种上,它会一直贴著墙壁往上长,到最後爬得满墙都是,所以也有人管它叫“爬墙虎”。而恰恰就是这些盟校的楼前房後,几乎都有这种大面积覆盖的爬墙虎,这倒不是因此才有长春藤盟校的名字。其实,长春藤盟校是出自于上个世纪初,美国东北部八所大学共同组成的一个体育大联盟。由于这些大学在学术上都有很强的竞争实力,又都是贵族有钱人上的私立大学,他们全部集中在东北部并且历史悠久。所以,长春藤盟校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人们心目中实力和学术的代表和象征。
长春藤盟校加起来一共有八所,分别是:哈佛(Harvard),耶鲁(Yale),普林斯顿(Princeton),哥伦比亚(Columbia),康乃尔(Cornell),达特茅斯(Dartmouth),布朗(Brown),
和宾州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曾经是耶鲁大学学生的高歌撰写过一本《美国顶尖大学》一书,书中以这样的词语来形容这八所长春藤盟校:“最亮的蓝星耶鲁,王者之红哈佛,传统之门普林斯顿,对现实开窗的象牙塔哥伦比亚,大家风范康乃尔,追求实用宾州大学,独一无二保守风达特茅斯和罗德岛上的自由之声布朗。”
除了座落在新罕布什尔州的达特茅斯我没有到访之外(我父母去参观过),其他七所大学由我的父母带著都先後走马观花地参观过。下面我就借题发挥,顺著高歌女士《美国顶尖大学》的芳迹一路走下去,简单地介绍一下这八所长春藤盟校。
(注:以下有很多具体介绍学校教学系统的相关内容是摘自高歌女士的《美国顶尖大学》第一辑“你未必知道的长春藤盟校” 一文 ) 。
历史最悠久的哈佛大学
在麻萨诸塞州波士顿大都市的旁边,有一个叫剑桥的小镇,那里有一所世界顶尖的学府哈佛。它是英国最早的一批移民到这里後建立的第一所大学,也是当今美国历史上最悠久的大学。从十七世纪的1636年建校以来,至今已有将近370年的历史了。要按中国传统历代皇帝的纪元表来推算,哈佛大学应该在我大清康熙之前的皇太极崇德元年,就已经开始培养大学生了!
说起哈佛园来,早在1988年的冬天,我父母刚来美国就曾经到访过。那时我还在国内。可以说从那时候开始,我们就与哈佛结下了不解之缘。读者从哈佛园的照片上,可以看出他们那时的风华正茂:父亲从容潇洒,母亲书卷文静。
走进哈佛校园,展现在眼前的是古老的红砖、灰顶、高烟囱的老殖民式建筑,让人感觉不出它的现代化来。可是从它的法学院、肯尼迪政府学院和查尔斯河畔的商学院里边,不知走出多少全美国知名的大律师、大法官、国会白宫的政府要员和在商界、金融界翻云覆雨的总裁大亨!前美国总统小布什和微软公司的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就是从哈佛校园里熏陶出来的。
在哈佛园主管行政大楼的前面,有一尊让所有慕名而来的游客和到访者都必然停下来站在他身旁照相留影的哈佛青铜雕像。除了通体覆盖著古铜的棕色外,唯有哈佛雕像的脚,却让成千上万的崇拜者摸得金光闪闪。这不禁让我想起一句我们中国“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的谚语来。也许那些远道而来的“香客”和我一样,想借著这个机会抱一下“佛脚”沾个光,图个运气吧? 哈佛园里的白色尖顶教堂不远处是怀德纳图书馆,在图书馆的右侧矗立著一座1936年由中国的哈佛校友们捐赠的高大石碑。石碑下有一只大“海龟”,它就是被人们常说的“龟驮碑”
。
“让真理与你为友”,是哈佛的校训。图书馆里的藏书,多达一千两百万册!走进这个知识的大宝库,多少学子在书的海洋里吸吮著他们所需要的营养;多少诺贝尔医学、物理、化学奖的得主,就是从这里找到了灵感和真理。它的馆训是:“现在睡觉的话会做梦,而现在学习的话会让梦实现”
(This moment will nap, you will have a dream; But this moment study, you will
interpret a dream )。
“学习的痛苦是一时的,而没有学习的痛苦是一辈子的。”(Time of study
pain is temporary , has not learned that the pain of not studying is life Long)
。
哈佛的校园非常干净,而且周边的环境也很优美,它的文化气息相当浓厚。走出校园的大门,就是哈佛广场
(Harvard Square)。这里有四通八达的公共汽车,也有去波士
顿市区的地铁。书店、餐馆和各种商店更是鳞次栉比。在哈佛广场的北方,还有著名的哈佛公园,里面有三门独立战争时留下的大黑铁炮;要想去查尔斯河(Charles River)畔南边的体育馆和著名的商学院(美国教育界有这麽一个说法:哈佛大学可算是全美所有大学中的一项王冠,而王冠上那夺人眼目的宝珠,就是哈佛商学院。),从哈佛园步行非半个小时才能到达。而且这一路上都是哈佛的地盘。让我说,哈佛园只是全豹之一斑,整个哈佛堪称是一个小的独立王国。要想把它转完,非花一整天的时间不成。
在波士顿城里,还有哈佛的医学院、牙医学院和公共卫生学院。虽说我不仅一次地造访过哈佛,可也仅仅是短时间走马观花,只能参观个大概。它的内部以及教学运作系统,说实话我根本就不了解。不过参观了哈佛园,也就等于看到了哈佛的缩影。有人说:“哈佛园是哈佛大学的中心区,也是历史最悠久的发源地。能到哈佛园参观游览,也算是真正领略过哈佛,否则的话就不算你来过。”
不管你走到哪儿,只要你不出剑桥 (Cambridge),那深红色(Crimson)代表著哈佛标志性的纪念物,红砖白墙的古老建筑,还有被秋风吹落在校园里覆盖在草坪上的深红色枫叶,都会告诉你:这就是哈佛的标志和象征。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哈佛红,是“王者之红” 。
常春藤前三强——耶鲁
耶鲁大学的所在地是康涅迪克州的小镇纽黑文 (New Haven) 。 这所美国第三古老的大学,仅比哈佛年轻65岁!它始建于1701年,第二古老的大学是位于弗吉尼亚州(Virginia)威廉斯堡的威廉玛丽学院
(College of William and Mary) ,它建校是在1693年,这所大学我也曾访问过。耶鲁几乎所有的建筑都是青灰色的。而且看上去仿佛比哈佛更古老。它的很多建筑更像是教堂和修道院。与哈佛的校色不同,耶鲁是一颗闪亮的蓝星!
有人说:“哈佛大学是美国总统和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摇篮。”殊不知,连任两届美国总统的克林顿和第一夫人希拉里,就是从耶鲁的法学院里走出来的。耶鲁的本科生乔治.布什,想当年还是这里秘密团体“骷髅和骨头”的一名重要成员呢!从调查资料中显示:耶鲁大学在这八所长春藤盟校里,是最重视本科教育的学校之一。如果你不想早早就把自己将来要学的专业定下来,耶鲁当是你本科基础教育的首选。
耶鲁有12所住宿学院,而且这12所学院都是各自独立、按小区划分,有自己的院徽、餐厅、起居室和其它学院不知道的秘密口号和小团体。像布兰佛德学院,它的位置就紧挨著学校那高大而古老的钟楼。春夏时节,学生们喜欢躺在院内绿油油的草坪上,享受著温暖阳光的沐浴,并在逢时一打的钟声下看书学习。据说耶鲁的法学院是全美国首屈一指,比哈佛的还要厉害。它的历史、戏剧、音乐、艺术等几个系也不能小看,是全美大学排名靠前的几个。不过耶鲁大学的所在地纽黑文,是个不太适合居住的城市。走出校区,你就会感受到这座城市的贫穷。让人简直不敢相信的是:这座有著几百年历史的工业城市,早已看不见往日的繁荣,到处是一片萧条破旧的景象。难怪有一个笑话说:“要多少个哈佛学生换一个电灯泡?”答案是:“一个。他握著电灯泡,而全世界围著他转。”又有人问:“几个耶鲁学生能换一个电灯泡?”答案是:“零个。因为纽黑文在黑暗中看起来顺眼些。”
与其它七所长春藤盟校比起来,耶鲁在地域上明显不占优势。不过从学术和教授水平上来评估,这所在全美国大学排行榜一直保持在前五名的长春藤名校,每年仍然吸引著海内外大批高中应届毕业生,在他们自己最想申请的理想大学的表格当中,早早地就把耶鲁给圈进去了。
传统之门的普林斯顿大学
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的校址在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学校是以小镇的名字命名。家喻户晓的物理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是在这里度过了他最後的二十几年光阴。我们华人最早一个走上诺贝尔物理学领奖台的杨振宁老先生也曾在这里留下过足迹。这所被称为“长春藤前三强”(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的世界一流学府,建校于1746年。按年龄算她应该排在第四位。走进这所屋顶和小路都用青石板铺成的校园,你就会感受到她的历史和古老。在那最典型的哥特式建筑物上,爬满了绿绿的长春藤。
我造访普林斯顿的时候,学校还在放璁假,不过马上就要开学了。除有极少数从外地现赶来的新生外,校园里仍然是静悄悄地,看不到几个人。普林斯顿校园中有一个名为“纳苏”的主要大楼,始建于1756年。在楼前面有一扇叫“费兹兰道夫”的门(FitzRandoiph
Gate)。这扇门建于1905年,之後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紧紧关闭著的。只有每年的应届毕业生或重要人物到访时它才被打开。到了七十年代,学校立的这个规矩终于遭到了学生们的抗议和反对。从那时起,费斯兰道夫门就一直没有再关上。它象征著普林斯顿大学拒绝将自己关闭在学术的象牙之塔中,而是把自己的校门对外面的世界永远开放。有关费兹兰道夫门的故事还有许多,这其中的一个就是:从入学到毕业的四年间,假如你随便走过了这扇门,那麽你未来的命运就是毕不了业!尽管这只是一个传说,不是事实,可很多学生在校这几年里,为了保险起见,还是不敢越“雷池”一步,而是敬而远之。
和耶鲁一样,普林斯顿对本科生的重视,在八所长春藤盟校中也是名列前茅的。学校把大量的精力和资源投注在本科生身上。以往其它大学的本科生,多数时间很难见到教授,学生们的各门功课一般都是由助教担任。而普林斯顿则不同,每个星期学生们都有机会参加十到十五个人的小课,由教授亲自出马帮助学生总结复习一周的课程,正像我在私立高中老师给学生开小灶儿一样。普林斯顿的治学严谨、一丝不苟是长春藤中有名的。这也证明了它校训中所说的:“普林斯顿为了给国家服务”。受它古老校园的影响,普林斯顿注重传统,而和其它後起之秀的大学相比,它在激进自由和政治倾向上,仍然是处于保守温和,而且分寸把握得很好。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早在两百多年前就称赞普林斯顿是一所“能给人以值得尊重的教养”的圣殿。如果你真想领教它的魅力,考进这所学府是你唯一的选择。不过目前的我还是那扇费兹兰道夫的“门外汉”。
闹中取静的哥伦比亚大学 (Columbia
University)
高中毕业之前,我同父母去过纽约市不下四五次。游览过曼哈顿岛的自由女神像、中国城、百老汇、大都会博物馆、华尔街、还登上过106层高的世界贸易中心大楼的楼顶,鸟瞰全纽约市的风光。可就是没去过哥伦比亚大学,这次是专门拜访。
哥大的校园位置是在市中心的哈莱姆区。据说和纽黑文的耶鲁差不多,社会治安不算理想。不过因为纽约是全美国乃至全世界最繁华热闹的商业文化中心,哥伦比亚又是闻名遐尔的顶尖学府,所以人们被她的开放、民主、激进和多种族多元化,集全世界文明于一市的魅力所吸引。至于其它,人们也就顾不了那麽多了。
哥伦比亚的校园,占地面积是八所长春藤盟校中最小的一个。别看它麻雀虽小,可五脏俱全。除了它那红砖绿顶的教学楼外,也有像其它名校一样的自然风景。身临其境,如果不告诉你这是纽约市,你还误以为它是另一处世外桃源呢。
哥伦比亚大学,在学术上的威望崇高,从它先後有5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中,不难看出在全世界所有名牌大学中的傲人地位。就连它自己学校的学生都骄傲地称这所大学是“唯一的对现实世界开窗的象牙塔”。在它那看上去宏伟得简直可以与哈佛大学的怀德纳图书馆媲美的哥伦比亚图书馆正前方,有一尊刻有“母校”(Alma Mater)字样的青铜坐像。它的创作者和华盛顿林肯纪念堂的雕像都出自雕刻家Daniel
Chester French一人之手。图书馆建于1897年,一直是哥大的主要图书馆,1934年後才改为学校的办公大楼。
哥伦比亚的本科教育,不亚于任何其它长春藤名校。它的历史、政治、英语、社会学、东亚学和心理学等在全美国都是数一数二的。如果你有音乐天赋,还可以在附近的世界音乐大师的摇篮朱莉亚音乐学院去拿上几个学分。等将来从哥大毕业走出校园时,你的身後就又多了一层光环。
哥大的学习生活紧张充满压力,它那有名的“核心教纲”基础必修课,会让所有的新生叫苦不迭。当然有压力才会有动力。在入学头两年的基础课中,你会接触到“当代文化”和“人文文学”以及大量哲学和文学作品。你会在教授的引导下,学会怎样分析地阅读,清晰地写作,简明扼要地讲话。所以说,大凡从这里走出来的学生,多数都是能言善辩,思想激进不保守,文学和逻辑功底相当深厚的。而所有的一切,都是来源于学生们日常的努力学习和校园里的熏陶。当然也有休闲的时候,比如说周末,一到下午四五点钟就几乎人去楼空了,这里只会死读书的书呆子不多。
哥大的地理位置,好就好在它建立在五彩斑斓的纽约大都市里,进出方便得很。说起吃来,在纽约,真是有数不清的菜式,有成千上万个不同风格的餐馆。用中餐、吃西餐,你在这里要是读四年的本科,即使一天换一个餐馆你都吃不过来。此时此刻,说不准儿哪家餐馆酒店里,正有一伙哥大的学生在那里大饱口福呢!
再说说玩儿:这个城市的娱乐场所是数不胜数,花花世界,灯红酒绿。时代广场、第五大道、中央公园、在戏院集中的纽约百老汇 (Broadway),只要是周末,你一定能在那里碰到几个哥大的学生或是情侣,成双成对儿地坐在戏园子里,欣赏著传统或现代的歌舞剧。
在哥大,你不会感到孤独寂寞和文化上的饥渴,就是因为它地处繁华的纽约市。如果你申请长春藤前三强没有被录取,我劝你就直接申请哥伦比亚吧!我相信来到这儿,你是永远不会後悔的。
风景秀丽的康乃尔大学 (Cornell
University)
从Binghamton开车,只需一个小时就到康乃尔了。在八所长春藤盟校中,康乃尔大学算是离我家最近的一个。从这里出发上17号高速公路,20分钟後再转96号公路一直开下去就到了。96号公路也可以算是一个“曲径通幽处”的乡间小路吧。两边的田园和山野如诗如画,要是赶上金秋时节,你会在小路的两旁,不时能看到园林的主人或附近的菜农出售他们那丰收的蔬菜和水果。要是你从大城市途经这里,更能感受到什麽是田园诗的朦胧和美丽。
风景秀丽的康乃尔大学,就在纽约上州伊萨卡(Ithaca)小镇,座落在层峦叠嶂的山冈上。康乃尔的壮观和秀美,在美国东部长春藤盟校中是数一数二的。单凭“风景这边独好”,每年就能吸引一万三千多名的本科生来这里就读。学校融古典与现代建筑于一身,在它的校园内,几乎百分之八九十的教学楼是19世纪中叶的维多利亚建筑风格,而且又全都是由青一色的石头砌成,还有类似城堡式的建筑。这些建筑历经140年的风风雨雨,至今依然是坚固如初,且丝毫不逊色于那些现代派风格的方块形建筑。在高大钟楼的右边主校园区的康乃尔铜像下,我向坐在铜像石阶下读书的学生了解到这所大学始建于1865年,这比起其它老牌长春藤来,当算是个“小字辈儿”
了。
走在校园当中,你感觉不到哈佛和普林斯顿那样浓厚的贵族气氛,也不像那里的学生趾高气扬,目空一切。康乃尔学生的穿戴打扮都很普通和平民化,甚至走起路来仍在集中精力地低头思考。有人讲:那是功课繁重给压的。也应证了那句“这里是最容易进,但又最难毕业的学府”的传说。
和其它名校有明显区别的是,康乃尔不是完完全全的私立大学,在它的七所学院中,有三所公立学院是政府出资兴办的。而另外四所纯私立学院,它们分别是:工学院、饭店管理学院、建筑艺术与规范学院和艺术科学学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饭店管理学院,在全美国是最厉害的,从这里走出来的毕业生,在美国本土乃至全世界知名的五星级酒店谋个职位,简直就是轻而易举的事儿。
康乃尔的校园之大,也同样令所有到访者感到惊讶和兴奋。按规模,占地总面积约三千英亩左右,比起仅有一百七十五英亩的耶鲁大学来,那真可谓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有学生还夸张地说:“假如没有康乃尔,那麽伊萨卡这个小镇,恐怕也就没多少人知道了。”康乃尔有图书馆多达十五个,光它的亚洲图书馆就是一座好几层高的大楼!里面的藏书我就不用说了。还没有忘记吧?我就是从这里的书架上帮父亲找到了《20世纪的瓷艺与画艺》一书的。在文史、县志方面,从我爷爷老家东北辽宁省的《辽阳县志》上,父亲还找到了我们老马家祖宗家谱上记载的当地名人、绅士。这让我爷爷如获至宝,高兴得几宿都没睡好觉!
到康乃尔参观它的艺术博物馆,不能不去Herbert F. Johnson
Museum of Art , 因为这是全美大学博物馆排在前十名里边的。特别是五楼顶上的亚洲和中国馆,一进门就是一尊宋元时期的高大木雕菩萨彩像,在两边玻璃柜里,陈列著从北宋定窑的倒口芒叉到元明时期用进口料“苏麻离青”烧制出来的青花瓷器;有万历朝的官窑五彩,有大清康熙年间的豇豆红。书画方面有明清大家的人物山水,近代齐白石、张大千的泼墨写意;玉器、青铜,文玩杂项无所不包又无所不精。再回头从它的大玻璃窗向外眺望:一汪碧绿的湖水,仿佛是长白山顶上的“天池”,远远望去是那样地平静,那样地绿。当白云飘来时,映照著湖水,它又是那样地蓝┅┅
能来这麽好的大学读书,无论从它的教学质量,还是它的自然环境,应该都是没说的。再有就是离家又这麽近,父母随时都可以来看我。可不知为什麽我打心眼里就是不想来。究其原因可能是离家太近。像很多高中毕业生一样,在他们申请大学的过程中,学校的远近也是很重要的考虑因素。说白了,我已经长大,渴望独立与自我,不想在父母的掌控之中。我父亲说:“将来你不能逃得太远,让我们够不著你。比方说斯坦福大学,我们要是想看看你,还得坐飞机,跟出国有什麽两样?康乃尔最理想,除非考上哈佛,虽说不近,那我们也认了。”即是长春藤名校,但又不能离家太近,也不能太远。看来康乃尔我是暗自拿定主意不去了。遗憾的是,我父母没有这份子福气,就算是我不孝吧!
不夜城中的璀璨明珠:宾州大学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和纽约市的哥伦比亚大学一样,宾州大学也把它的校址建在了费城这座曾经通过著名的美国《独立宣言》、正式宣布建立美利坚合众国、并在1790至1800年成为美国建国时首都的著名历史古城当中。
宾州大学建校于1740年,在这里发生的许多历史事件,可以说都得到了它的见证。而它的创办人就是美国开国元勋之一的本杰明.富兰克林。走进校园你就会看见不管刮风下雨或是风和日丽,他坐在长登上右手支著拐杖,左手还拿著一张报纸仍在聚精会神地阅读的青铜雕像。要知道我们目前戴的眼镜,据说最早就是这位追求实用的富兰克林先生发明的。你再看他的浑身上下,早已被游人或在校就读的学生们摸得黑里透黄,黄里透亮了。
在美国,宾州大学就像富兰克林那样有名。提起这所名校来,知识和教育届里的人没有不知道的。在历届的大学评比排行榜上,它的排名一直是在前十名左右。若是将它大名鼎鼎的华顿商学院(Wharton School)单独拉出来“千里走单骑”围著全美国绕一圈儿,恐怕也只有哈佛商学院和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敢与它匹敌。而其它所有大学的商学院可以说都不在话下。有的华顿商学院学生甚至在临毕业的头年璁假里,就被摩根高盛等世界知名的投资银行聘去当实习生 (internship),两个月下来就变成了临时的“中产阶级”。总之,从华顿商学院毕业出来的学生,听说没有找不到好工作的。单凭这块金字招牌,走到哪儿都受欢迎。
宾州大学在实用专业和职业的培训上很下功夫。它的办学宗旨是:理论联系实际。说白了就是实用主义至上。它的工程学院、护士学院和华顿商学院,就是最好的典型。
宾州大学有12所研究生院,在全美国最有名的是法学院、医学院、兽犬医学院和大众传播学院。宾州大学与哥伦比亚大学非常类似,虽地处在大都市,但却闹中取静。无论你学习或搞研究,这里的环境都非常令人满意。假如你不甘寂寞,走出校园就是最繁华的费城。这也是美国的第四大都市。著名的费城交响乐团、费城博物馆、中国城、铁师傅的日本料理、美国第二大动物园、独立广场上的自由钟、特拉华河上停泊大船的港口和海军博物馆,有得是让你去玩儿的地方。
费城虽说我也没少去,从家开车只需三四个小时的车程,可在申请大学前我也只去过一次宾州大学。早就听说它的艺术博物馆里藏“养”著两匹1914年从中国牵来的石雕神骏:拳毛剐(gua电脑查不到这个字,剐左面是个马字)和飒露紫。这两匹马是唐太宗陵墓前“昭陵六骏”其中的两骏。有人说这两块浮雕,是老北京琉璃厂延古斋的大掌柜赵鹤舫从陕西运到北京,又转手卖给了美国人。在《流落海外的中华国宝》一书中有对它这样的描述:“昭陵六骏飞扬神采,每一笔刀痕凿迹,都是动人的艺术成就。都是中国文化精神的象征。”可惜呀!我们在走访宾州大学那天,正赶上它的艺术博物馆不开,我们吃了个闭门羹。父亲站在博物馆外,两手紧紧握著它的两扇大铁门,不时地摇晃著并遗憾地说:“今天算我和你失之交臂,如果可能的话,我情愿拿我马群、马力千爷儿俩这两匹马,来换你的拳毛剐和飒露紫。”其实父亲心里也清楚得很,宾州大学才没那麽傻呢!(後来我父母为此又去了一次,才如愿以偿。)
最安全城市中的布朗大学和最漫长冬天的达特茅斯学院
布朗大学 (Brown University) 建校于1764年。五年之後在美国东北部新罕布什尔州的汉诺佛小镇上又竖起一座达特茅斯学院来 (Dartmouth
College) 。这两所长春藤盟友与其它六所知名学府相比,可以说是各有自己的特点。布朗大学座落在罗德岛
(Rhode Island)的首府Providence,从这里乘船可以直通大西洋(Atlantic
Ocean)。首府面积不大,城市建筑也比较集中。可以用干净漂亮和小巧玲珑来形容它。受环境的影响,居住在这里的人都非常热情礼貌,看上去有修养、有教养,这让许多外州来的游客倍感受宠若惊,以至对这座城市赞美有加。Providence曾被评为全美国几百个城市中最安全的城市。去过那里的人,在百闻不如一见中得到了证实。
走进布朗的校园,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这里并不是很大。时逢学生放璁假,校园里还空空静静的。只能听到微风吹动树叶的声响。站在那里欣赏著它校园的美景和那又高又宽,甚至比哈佛园的那扇卷花欧式大铁门还要雄伟壮观的校门,此时此刻不由得使我联想起普林斯顿的那扇费兹兰道夫门来。不过布朗的校门与老费兹兰道夫门的区别在于,它就好比三十多年前布朗最有名的首创“布朗教纲”一样:最大程度的自由开放。
虽说布朗大学对本科生的教育也相当重视,可由于“布朗教纲”为学生提供了完全的自主、自理,学生们没有必修课,全部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要选修。只要在毕业时在三十门选修课中成绩高于C,学校就放你一马让你毕业了。这让很多其它学校的学生羡慕不已。它的好处在于学生对自己要选修的学科和专业空间比较大,更有自主权和独立性。不像其它学校,必须修完学校规定的必修课,否则你就毕不了业。为此,“布朗教纲”也招来不少教育界和学生家长们的支持或反对。至于它利大于敝还是敝大于利,几十年来都没有得出最後的定论。我想“布朗教纲”之所以没有被放弃,这其中一定自有它的道理。要不怎麽它在全美大学的排行榜中,一直处在前十名左右的领先地位,跟著哈佛这样的领头羊,多少年都没能把它挤下去。
在学术领域里,布朗也像个女强人似的巾帼不让须眉。它的地质和历史一直和其它名校并驾齐驱,而它的古典文学、比较文学、现代语言,较之其它学校也毫不逊色。你要是想学医,在别的学校要花加起来八年的时间才能完成学业走出校门,而布朗则只需要六年,就可以到医院去当实习医师了。即省时间又省钱。说是说,要想考进布朗医学院也不是件容易事,除了你有钱之外,还得成绩优秀,最後人家要不要还要看你的运气喽。
布朗大学像哈佛一样,也有很多红砖白窗的美丽校舍,从这里走出的毕业学生,对他的母校和让他们感到安全的Providence,总像是一对失去的“恋人”,让他们永远地怀念。
而躲在“深山老林”里的达特茅斯学院就不一样了。这里一年虽说也有四季,可它的冬天竟然长达半年之久!每逢大雪封山,学生们唯一的户外运动就是滑雪。当然这给他们带来了无穷的欢乐。达特茅斯有属于自己总面积达两万七千英亩的大森林。如果你不畏严寒,你可以身临其境去欣赏、去感受一下美国东北部的“林海雪原”。要是春秋季节,你还可以爬山、去露营野餐、去划船漂流。这里堪称是:有山有水,风景秀丽的人间天
堂!
或许受其地理位置和气候的影响,达特茅斯和布朗相比,多少趋于保守和传统。他们相信“改变世界的事件不会在新罕布什尔的汉诺佛发生”。不过有一项它比别的学校放得开,那就是喝酒。达特茅斯的酒文化是远近闻名的。学生们想尽办法以各种形式的游戏来进行比赛,目的是看谁喝得多、喝得快。就是这样,很多生意人为投其所好,就在校园附近又增加了不少酒吧,好等著那些“酒鬼”们来上门送钱。尽管学校三令五申禁止大
一、大二,以及二十一岁年轻人不得饮酒。可很多不够年龄的学生,聚在宿舍里跟著高年级同学混在一起,拿起啤酒瓶就不管那一套了。甚至有人不服气地说:“我们不喝酒,那我们喝什麽?天气这麽冷,莫非你让我们喝西北风不成吗?”
论喝、论玩、论体育,达特茅斯都有它独特的一套。平心而论,这所曾经被《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评为全美大学前七名的长春藤名校,它的本科政府、英语和历史系都相当出色。它的电脑系简直可以同麻省理工学院 (MIT)的电脑科学抗衡,MBA更是它的强项!在名系云集中叫得最响亮的,还要属它的外语系了。这里有著许多全美最著名的教授,“每年把超过三分之二的三年级学生,通过达特茅斯的四五十个学习计划到外国去留学,或是为了学习外语。”就像我在Wyoming去法国实习一样。记得我们中国有一部老电影叫“地道战”,是表现抗日战争的故事片。它里面有一句台词是“各庄有各庄的高招儿”。达特茅斯就是这样:有著与其它学府不同的“高招儿”《达特茅斯计划》。所谓的达特茅斯计划,简单说就是把全年分成四个学期,一个学期为五十天,每年学生只要上三个学期就可以了。具体在哪三个学期上,完全由学生自己决定和选择。而校方只要求学生到了三年时,必须在夏天的那个学期上课,而剩下的时间就完全归你掌握。你若是有钱又有本事,上太空去旅游都没人管。要是想当个什麽“自由人”,来达特茅斯求学,对你是最合适不过了。我知道这里有一句名不虚传“努力学习,努力玩儿”
的八字箴言。
因为时间上的原因,我跟父母没有凑到一块儿,最後还是他们俩开车去的。父亲走访後回来说,“达特茅斯的军事地理位置就像是《智取威虎山》里的夹皮沟,易守难攻。”尤其是到了冰雪季节,若是没部四轮驱动的翻山越岭车,他真的不敢去“冒死到达”。(达特茅斯拆开来念就是冒死到达) 我父亲和奶奶一样,他也信这个。
达特茅斯有二百一十万册藏书。在每年近六个月冰冻三尺的严冬里,学生们除了滑雪、喝酒之外,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图书馆里专心用功。你可别小看这些贪玩儿恋酒的学生们,一旦考起试来,个个都能交上一份令他们教授满意的答卷。不是关门自吹,达特茅斯学院在全美大学毕业率中是最高的。不信你就到外面打听打听去!
9. 偷尝禁果--我高中时的三个女朋友
来Wyoming之前,父母有话儿在先:“对象绝对是不能搞!” 那时我也曾答应过他们。可来这之後,情况就不一样了。一是他们不在我身边整天盯著我,二是受这里特殊环境的影响。我不是说过吗,我的法语老师还给我介绍过女朋友呢!
美国人和我们中国人的观念不一样,十七八岁就是大人了。再者像我这个年龄,说不开窍,那是骗父母的瞎话。其实我心里清楚得很,不就是那麽一回事吗?我的思想并不是很“前卫”,只不过是把我们这一代年青人的心里话说出来罢了。所以,我坚持到高中四年级时,第一次挽起裤腿儿,背著我的父母悄悄地淌了一回“爱情河”
。
在高中的最後一年里,我先後跟三个女孩子分别谈过几个月的恋爱。那时,连我自己都感到纳闷儿,这三位富家大小姐,怎麽能喜欢上我这个穷小子?
先说我的第一位女朋友,在这里我就先称她是英文字母大写的“A”吧。A是来自印度的外国留学生,父母双双是印度有名的大律师。受其家庭的影响,A看上去修练得落落大方,言谈举止也颇具大家闺秀的文雅气质。A比我大一岁,我读到高中四年级时,她已经快毕业了。说起来我俩早就认识,而且还是很要好的朋友呢!因为A比我大,所以我一直把她当成“干姐姐”,而她也把我视为“小弟弟”。在我们之间,除了不谈情说爱,几乎是无话不说。有一天,我的法语老师在私下里悄悄地告诉我说:“和你同年级法语班上的Irina喜欢上你了。”并问我对她印象如何?
我回答说:“当然不错了,可我从没有往那方面想。”
法语老师一本正经地说:“那你就往那儿想想吧!人家那边已经爱得是死去活来了。等想好了告诉我,我好给她回个信儿。”
法语老师的一席话说得我怪不好意思的。在这之前我的确跟Irina有些来往,但我以为那是普通关系,我并没看出来她对我有什麽意思。晚饭後我找来了A,想让她给出个主意。你猜猜A对我怎麽说?
A:“你喜欢她不?”
我说:“没有的事儿呀!是她那边单相思。要不是法语老师今天告诉我,我还蒙在鼓里
呢!”
A:“那好!你就先装傻充楞。”
我接著说:“我不想伤害人家,但又不知道应该怎样去面对她,我总该有个表态吧?
A:“你就不会告诉她说你刚刚才有了女朋友了吗?”
“可是我到现在还没有女朋友呀。” 我不解地说。
A用指头弹了我脑门一下笑著说:“你把我当成你的女朋友不就解决问题了吗?这样她即不会受到伤害,你也能从中解脱出来,这不是挺好吗?”
A姐说得有道理,可我又怎麽给法语老师回话儿呢?人家那边还等著呢!碰到这种事,我还真的没了主意。这时A姐突然想起了什麽说:“啊呀!让我差点儿给忘了,这个星期五晚上,我们毕业生不是有个化妆舞会吗(prom)?到时候我就邀请你当我的男舞伴儿,扮成个男女朋友的关系,等那帮人看见咱俩这个亲密样儿,就什麽也不用说了。”A姐不愧比我大一岁,尤其是在这方面,她比我的确经验多了。这个鬼主意出得好!
回到宿舍,我看到有电话留言,打开一听是Irina,“力千,你到底喜欢不喜欢和我交往?请你给我一个明确地答复!”听Irina的声音感觉非常压抑(Depressed),好像几天没睡好觉似的。我本想打电话跟她聊聊,可一想这样做会让她很尴尬,所以我就给她发了一个短信,这样一来双方就都不为难。我说了一些安慰和客套话,并委婉地告诉她我刚刚才有了“女朋友”。我可以想像她收到Email後会有多麽地伤心。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第一次恋爱就被对方拒绝,反省一下自己是否有些残酷?不过确实没有其它更好的办法解决,也只能这样,不然的话,以後会给人家带来更大的伤害。
在Wyoming每年的应届毕业生都要举行一个prom,一种穿戴非常讲究的正规舞会。很多毕业生都事先约好自己公开的男女朋友或是相互仰慕暗恋的梦中情人,然後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左手拿著男朋友送的象征爱情的玫瑰花,右手胯著对方的胳膊,成双成对地坐著黑色豪华的林肯加长礼宾车,驶向之前就预定好了的场地。
应A姐之邀去参加prom舞会,对我来说还是第一次(只有毕业生才搞)。以往学校里在周末也时常举办舞会,但那都是小打小闹儿的不正规,穿戴也不怎麽讲究。prom就不同了,有人甚至将它比喻为“大型的婚礼”,那Formal的程度你就可想而知了。
Prom那天,我的装束是一身黑色带亮边儿的晚礼服
(学校给每个男生量身订做的) ,手戴一双白手套,还特意梳了个小分头。对著镜子一照,嘿,挺精神!正像我妈喜欢的那个徐志摩。而我的A小姐则身著深蓝色的晚礼裙,秀发自然梳理衬托著她脸上的淡妆,看上去比平时更加典雅大方,尤其在舞会那色彩斑斓灯光的照耀下,更显得光彩照人。就在望著她那一瞬间,我的心里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油然而生。当音乐响起时,我拉著A姐的手一同走向舞池。我们面对著面身体贴得很近,而且彼此之间都是默默无语┅┅
我们俩下意识地跟著伴舞的音乐,我能感觉到A姐的注意力并没有集中在跳舞上,因为她不时地乱了“阵脚”,并打乱了我一颗本来还算平静的心。也就在此时,初中毕业时Danielle(丹尼尔)的身影突然地闪现在我的脑海里。初中三年,直到最後的告别,她都没有向我坦露自己的内心世界,没有勇气告诉她喜欢我,甚至爱我!她把对我那份初恋的感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而留给我并让我永远不能忘怀的是:她那双绝望的眼楮和从里面流出的泪水......
今天又赶上了一届毕业生,眼前的A姐......我的脚步也开始有些零乱,以至都快跟不上音乐了。
“你在想什麽呢?” A姐语气轻柔地问我。
“没想什麽。” 说著我下意识地将A姐搂得更紧了。
“你愿意做我的朋友吗?”
“你是说今天的,还是以後的?”
“今天和以後的。”
“那你不爱Irina吗?”
“我仅仅是喜欢。”
“那我呢?”
“也爱,也喜欢。”
“从什麽时候开始的?你可以告诉我吗?”
“喜欢早就有了,这你也知道。但爱是刚刚被你激发出来的。”
“你莫非是忘了,我们就要分别了吗?”
“这我知道,但我不在乎。如果你愿意,我这颗心从今天起就属于你,无论你走到哪里,哪里就是我们的‘伊甸园’ 。
“千万别发誓,我知道这不可能。我只要眼前,只要今天你属于我就足够了!”
A姐被我的大胆和诚实感动得流泪了。她不顾身边左右的其他情侣,干脆把头紧紧地贴在了我的怀里,然後柔情地对我说:“I
have liked and loved you since the first time we met for a long long time.”(当我第一次见到你时我就爱上了你。)说完这句话後,她抬起了头┅┅ “他们互看著,眼内的星芒相互的投射。渐渐地,一双热恋的恋唇渐渐地接近,合成一个亲吻。一次长的,畅的亲吻,美与青年与恋爱的亲吻,像是下射的光线,集中在一个焦点,激成猛烈的火焰;这是人生少年期的亲吻,更不分心与肉与灵魂,一致的热烈,血液是火山的溶液,脉搏是奔腾,一吻是一度的心震,因为吻的强度我想,即在那胶粘著的时间计数。”
没有任何语言能像徐志摩的这段诗一样,更贴切地表达出我与A姐当时的那种来电和冲动。而在这之前,我生活中一直缺少的,并属于我的那片晴朗天空,终于出现了一道亮丽的彩虹┅┅
我和A的姐弟恋,一直持续到她的毕业典礼时结束,从头到尾不过一个月左右。我知道放完璁假,她就变成一个大学生了,而我再开学仍然是在Wyoming。我们的初恋没有海誓山盟,而且冲动过後彼此之间都清楚,这仅仅是只看过程不看结果,只管耕耘不管收获,有始有终的一段情。
虽然说A姐对我的爱超过了我的给予,但毕竟我们都很年青,我们必须清醒地面对这个现实。和A姐分手时,我们相互赠送了“念物”,我送她一本我们俩在一起时写的日记。A姐则把她腕上的一串用彩石穿的手链套在我的手上,还有一个用信封儿封著的卡片和一束白色的玫瑰花。A姐特意叮嘱我说:时下先不要打开,等她走了以後再看。
我们分手了。我们彼此不抱怨,我们心存著对初恋的感激。我珍惜我们之间的友情,更珍惜我们曾经彼此的拥有。正像我初中时的丹尼尔一样:把A姐也深深地藏在了心底,并衷心祝愿她将来事业有成、幸福美满 (後来她考进了纽约大学的法学院) 。
A姐走了。我拆开了她早先留给我的那张卡片,展现在眼前的是一首歌词,是美国流行歌手Tracy
Chapman演唱的。
The
Promise
If you wait for me
then I’ll come for you although I’ve traveled far I always hold a place for you
in my heart. If you think of me if you
miss me once in a while hen I’ll return to you. I’ll return and fill that space in your hear. Remembering your touch. Your kiss, Your warm emrace. I’ll find my way back to you. If you’ll be waiting, if you dream of me like
I dream of you. In a place that’s warm
and dark. In a place where I can fell
the beating of our heart. I’ll find my
way to see your face, your smile. To be
with you. Wherever you are Rememering
your touch, your kiss. Your warm
embrace. I’ll find my way back to you. Please say you’ll be waiting. Together again. It would feel so good to be in your
arms. Where all my journeys end. If you can make a promise. If it’s one that you can keep I vow to come
for you. If you can make a promise. If it’s one that you can keep I vow to come
for you. If you wait for me. And say you’ll hold a place for me In your
hear.(歌词大意:如果你愿意等著我,我会回到你身边┅┅)
我高中最後一个学期前後的那段时间,在Wyoming好似是刮起了一股时尚的恋爱之风。尤其是我们这些将要毕业的学生,除了学习外,一门心思就是想在学校里的男女生当中,找到一个临时的“伴侣”,否则的话,一毕业过了这个村儿就找不著那个店儿了。这股子风在我们这些远离父母没人管的住宿生当中,刮得越发凶猛。因为Day students放学後,晚上就都回家了,而我们这些自由人,天一黑或是一到周末,那就是我们的天下!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我的第二个女朋友小B,跟我开始一起在校园里,闻著春天泥土的芬芳,相约在花前月下 ┅┅
小B比我低一个年级,是地地道道的美国人。不过气质倒有点儿像我们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里的林妹妹。小B多愁善感、少言含蓄。也许她心里爱你爱得要死就像一把火,可是从表面上看,她却又似一块儿寒冷的冰。或许正因为不同于大多数美国女孩儿的那种热情火辣,我才被她这种特殊的魅力所吸引。
小B长得苗条娟秀,并且弹得一手好竖琴(Harp)。她是Wyoming管弦乐队和合唱团里的一名成员,偶尔还在学校的戏剧组担任个小角色。而小B所参加的这两项课外活动,都有我的涉足,可以说是脚踩“两只船”。
我怎麽就和小B好上了?高中快毕业时,我终于斗著胆,把这个秘密首先告诉了我的父母。当然不是我主动说出来的喽,是他们“逼的”!记得学校有一个话剧演出,我在这个剧目中担任了一个有机会表现自己的角色,而且正好和小B同台演出。为此,我就邀请父母来学校看我们的表演。待演出结束我和小B告别後,就来到父母身旁,父母开始问我:“和你拥抱的那个女孩子是你的女朋友吧?”我回答说:“不是,仅仅是一般的朋
友。”我父亲说:“不对吧?从你的眼神儿里我早就看出来了,你蒙不了我,老实交代,别撒谎。”
父亲猜得没错,小B是我的女朋友。我不能当著他的面说假话,父亲是过来人比我老练。再说从剧场一出门就是大马路没有楼,我也不担心他会从哪儿跳下去。所以就点头承认了。出乎我意料的是父亲没有责怪我,只是用淡淡的口吻对著我说:“不能太认真、太投入,更不要伤害了人家,要洁身自爱。”有关我和小B谈情说爱的具体过程倒是一点儿也没问。来美国久了,父亲也知道尊重别人的隐私,甚至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不过他还是用怀疑的口气问了一句说:“最初你是怎麽知道她喜欢上你了呢?”我的回答正像父亲对我所说得那样:“看眼神儿”。
尽管说小B从外表看是那样地冷漠、清高,可我还是从她回避我的眼神里,看到了我想要知道的秘密。“眼楮是心灵的窗户”这句话用在情侣之间,真是千真万确啊!
有一次跟小B去看露天电影(Drive in theater),是她开车带我去的。我们把车直接开进了场子,停在一个合适的地方,坐在车里就看起了电影。美国的露天电影院,很多人都是坐在车里面看的,有特殊的“连线”,即:调到被指定的台,就能从收音机里听到电影里的声音。当然也可以出来在外面看,有的甚至还坐上了车顶,只不过就是少了些柔情浪漫。在车里是两个人的世界,对处在热恋中的情侣来说,卿卿我我也是自然而然的
事。
小B不如我主动,即使在车里,她也没说就一头栽进我的怀里,还是我先把她揽了过来。十六七岁的少女,已经开始成熟。我心里知道她也希望我这样,要不然她就不开车带我来了, 直接上电影院不是更好(离家越远胆子越大) 。
开始我让小B很著迷,她对我的痴情让我有些出乎意料,这也是我最担心的。因为小B性格内向,有时也情不自禁,我怕她在情感上再受到伤害,小B告诉我说她曾经失过恋,为此还大病了一场,休了一个学期的学呢!我内心深处告诫自己千万不要走得太远,同时也劝她不要全身心地投入。因为我将要面临著毕业,会和A姐一样,将来还不知道在哪里落脚呢?我虽说是中国人,可是脑子里却有著很多美国人的价值观念:高中生谈情说爱,在这里没有几个走出校园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更不用说是走到天涯海角了!小B也怕重蹈失恋的覆辙,所以後来我们有意识地开始慢慢降温。
我们俩的事儿,小B的父母也都知道。从一开始她就把我介绍给父母,他们也非常喜欢我这个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有一次,我在学校和另一个台湾来的同学,共同举办一场钢琴独奏音乐会,小B的父母特意前来为我捧场。待演出结束後,还让女儿走上舞台送了我一束鲜花呢!当时我的父母亲也在场,经我介绍,两家的父母就这样相互握手认识了,而且谈得还挺投机。事後父亲对我说:“她的父母非常通情达理,和他们在一起,感觉不陌生,也不觉得别扭。”现在回想起来,其实挺遗憾的。要是当时我和小B都不是学生,而且也有自己的工作和事业,或许我们能发展到谈婚论嫁。为此我的内心曾经也感叹过,就算是有情没有缘份吧,因为我们毕竟还太年轻!
不久,我和小B就从热恋中淡淡地走出,成了不是情侣的朋友,而且双方都没有受到太大的伤害。这对我们来说,也许这样才是最好的结局。(两年後,小B没有放弃她的竖琴专业,考上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专攻竖琴和声乐。)她毕业时,我还特意从外地赶回母校Wyoming,和她的父母一起参加小B的高中毕业典礼。小B身穿白色的连衣裙,洁白纯净地像一个天使!我和小B再一次紧紧地相拥,但我们彼此的内心,都在克守著曾经许下的诺言:“心心相印,保持距离。”也正是因为这样,今天再重温起那段温情的往事来,许多和小B在一起时的幸福美好回忆,又重新展现在我的眼前。那麽美好、那麽纯洁、那麽甜蜜,而且只有少许遗憾没有伤感。我心里知道:只有保持距离,才产生出这麽多的美来。因此我不想走近她,我怕失去因为距离才产生出来那种梦幻般的美┅┅
2001年,我开始申请大学。待申请书都寄出去之後,我基本上也没什麽操心的事了。在一时没有任何压力和负担的情况下,我的“桃花运”又来了。小C是第三个走进我感情世界的女孩子。我爸说得没错:“又一个富家小姐被你这个‘穷鬼’
给迷住了。”
小C是我高中最要好朋友Dan的表妹,和小B一样,比我低一个年级。她以前是Emir 的女朋友,Emir也是我和Dan的好朋友,小C曾开玩笑地说:“我表哥的好朋友,都是我的男朋友。”请不要用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来进行对比,这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别。十七八岁的少男少女都有同样的一种心理,就是想在异性朋友面前,证明一下自己是否有那个吸引力和魅力。我那时也特别喜欢照镜子,想从里面找出为什麽这些女孩子喜欢我的原因来。
说到男人的气质,妈妈曾教导我不要像她小时候那样:当一个5分加绵羊的三好学生 (妈妈小学一年级就是三道扛儿的大队长)
。她希望我是一个有个性、有胆识、有魄力、有阳刚之气、拿得起放得下的男子汉,这样才能博得女孩子们的青睐。
我不知道小C为什麽突然喜欢上了我,我猜她以前的男朋友可能是个性不合她的意?也许是我这个在学校上下活跃的东方人拨动了她的好奇心?
小C不是一般的有钱人家庭,他父亲是个亿万富翁,家里是开保险公司的。经常捐钱给当地的慈善机构,我们学校也是他捐助的对象。有一回,我这个女朋友在高速公路上开车超速被警察拦住,警察一看她出示的驾驶执照,就把她给放了。罚单不但没开,而且还对她非常客气。我想那个警察很聪明,不愿意为此得罪了财神爷而因小失大。
我跟小C是在我的钢琴演奏会上经Dan介绍成为朋友。那时她已经和男朋友Emir吹了。小C在看完我的演奏会之後,就主动前来邀请我出去和他表哥一起吃夜宵,当然有Dan在场,她也没有表示出对我的爱慕之情。我呢,也没往那方面去想,只是觉得既然她是Dan的表妹,那麽自然而然也就是我的朋友了。
我在学校组织了一个太极拳俱乐部(Club),每个星期四下午,都有感兴趣的老师和学生来向我学习打太极拳。我的“陈氏”太极拳是97年爷爷来美国探亲时教我的。小C得知後,就有目的地来学了。当时我心里很清楚,她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是冲著我来的。
小C的“洋太极拳”打得不怎麽样,她只在我的Club里跟著大家瞎比划,下了课就不再练习了。多数时间是她凑过来问一些动作问题,且两眼含情脉脉地看著我,弄得我也不好意思。对于已经谈过两次恋爱的我,虽不能说是“老手”,可也算是有些经验了。我经不住这种大胆和直接地追求,不久就成了她爱情的“俘虏”┅┅也许是小C对长春藤的仰慕,我当时还未收到申请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可她还是把我这个“准哈佛”给请进了大宅门儿。
我承认,我是个“情种”。当我还是四五岁时,在爷爷奶奶家跟著他们看电视连续剧《红楼梦》,里面贾宝玉和林黛玉的难舍之情,就让我跟著奶奶一同掉眼泪。爷爷还说我是个重情重义的人,打小儿便知这世间情为何物也。
有时我和小C在她家约会後,她妈便开著豪华奔驰把我们送回学校。这就是美国人的父母,在对她们读高中子女在恋爱情感上的认可。这要是在中国,她妈就不会开车把我送回学校了,依我看,非把我拉到我的父母家再告上一状不成。
和小C的热恋,更让我多少个夜晚都睡不好觉,我眼楮看著窗外琢磨著:为什麽小C要找一个黑眼楮、黄皮肤的东方人做她的男朋友?为什麽她不接著找那些体格健壮、同种又同族的美国人?这个问题後来我也问过小C,她的回答竟然和我当时的想法一样:是年青人的一种虚荣和对异性的好奇心使然。
小C主动、热情、奔放、外在,性格上与小A、小B有著明显地反差。在她的闺房里,我俩无所顾忌,她把屋里的Walkie_Talkie(对讲机)一关、门一反锁,连父母都不想让打扰。至于男女谈情说爱的细节,在此我就不细表了。我父亲也曾想从我们爷儿俩的闲聊谈话中了解一些更深入、更具体的过程,可却被我笑著不好意思地回避开了。父亲尊重我的隐私,他知道我已经不是个大人给块儿糖,就问什麽说什麽的小孩子了。不过我相信父亲心里一定清楚:是我背著他偷尝了“禁果”
。
我和小C的热恋一直持续到我毕业离开Wyoming。她表哥Dan和我是应届毕业生,我俩各奔前程,他去了康乃尔大学。一年後,小C也步表哥的後尘,申请上了康乃尔。在大学里,她又有了新的男朋友。时至今日,Dan、小C和我一直还保持著联系,而且我们依然是最要好的朋友。
通过和小C的接触,我知道跟她做朋友当恋人行,结婚做夫妻就不成了,不是时间问题,而是我俩在性格上的差别,这跟“高攀”没有关系。我始终保持著自己的个性和独立的人格。当然,现今社会,坐享其成和拿来主义的也大有人在,无论男女、不顾年龄大小、不论健康美丑,以傍“大款”为时尚,以解一生衣食无忧之苦。我想金钱固然重要,因为它能满足人们的很多欲望,也能办成好多的事儿,我承认这些,但它绝非就是万能,这也不是我的追求和选择。
我的三个女朋友都是有钱人家里的千金,并不是我有意想找一个现成的吃“软饭” 。要知道Wyoming是个贵族学校,大凡来这里上学的人,不是殷实人家就是大富大贵。这些千金小姐们放著有实力的男同学不找,却偏要找我一个来自东方的“穷鬼”,她们到底图个什麽呢?毫无疑问,当然不是钱了。而这些有钱人家的子女在受过教育後,自然也就开始崇尚科学、崇尚知识,在她们的眼里,知识是最重要的。一个国家也是如此,要想富国强民,教育是第一,是治国兴邦之本,尤其是对资源短缺匮乏的国家来说尤为重要。除非你生产石油,像那些阿拉伯国家,即便都是文盲也无什麽大碍,他们靠天地吃饭就够了。
知识能改变命运。靠祖辈、靠父母、啃老族不是我创业的理念。凭自己、凭努力、凭奋斗去争取社会对我的最大回报,然後再反馈给这个国家,这才是我一生追求的最终目标。
小C曾经发自内心地告诉我说:“LiQian,你不穷,你比我富有多了。”这也是为什麽我没有钱却自信的原因。我相信将来我为社会所创造的财富,要比我自己所获得的多得多,这也是我在斯坦福Quest时形成的理念。美国第35届总统John.F.Kennedy(肯尼迪),在他的就职演说中有这样一句名言:“Ask
not what your country can do for you.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 (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什麽,而是你为你的国家做了些什麽。)
有人曾经问过我父亲说:“你们马力千为什麽不找个中国女朋友?”父亲仅用了两个字“缘分”就一言以蔽之。其实,我的父母又何尝不想让我找一个中国女孩子做他们的儿媳妇?一是同根同源,二是沟通方便。可是我在学校还真没碰上“来电”的,我倒不在乎什麽中国人、外国人,我爸说得没错,要看缘分。试想一下:很多“老外”能嫁给我们中国人,也是近十几年的事。在这之前,此类的事情可以形容为凤毛麟角。为什麽?还不是因为我们中国走向富强了嘛!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感到骄傲才是。沧海桑田,百年前的“东亚病夫”,一跃而成了脍炙洋人的“东亚丈夫”。从“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到华人牵著狗自由出入,这是中国几代人努力奋斗出来的结果呀!
对了,我还想要说的是,在我的三个女朋友当中,有两个是犹太人。我知道,很多朋友对犹太人有看法,如果你是个基督徒就更不用说了,因为你读《圣经》时可以了解到,是犹太人背叛了主耶酥,上帝也一直在惩罚著他们。由于历史和宗教上的原因,犹太人没有自己的土地,他们一直过著四处迁徙、飘泊的生活。公元前1300年左右,当犹太人从埃及走出来的时候,什麽也没有带,是一无所有。可他们却把知识存在脑海里,靠著它走向外界,也凭著它得以生存发展┅┅但是不管走到哪里,犹太人的家庭最重视子女的教育,这一点比我们中国都有过之。举个例子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年青谈恋爱的时候,有的女孩子就给她的心上人出过这麽一道难题:“假如我和你妈都掉进了河里,你先救她还是先救我?”类似的例子还有许多,我认为这是一种狭隘的思维方式。读者不妨想一想,当这个女孩做了母亲有了儿子,当儿子的女朋友也提出同样的问题时,那麽做母亲的又该有何感想?可是犹太人也有一个类似的说法,你不信可以去问问他们。在犹太人中流传著这样一句名言:教师比父亲重要。有人让孩子回答这样的问题:假如父亲和老师双双遇险,而只能救出期中一人时,你会救谁?孩子一定会回答救老师。因为在犹太人的社会里传授知识的教师更重要。犹太人有一句格言也反映了这种观念:为使儿女嫁给学者,即使变卖一切家当也值得;为取学者的女儿为妻,纵然付出所有的财产也在所不惜。”因为他们最清楚:知识不但能改变自己,同时也能给人类创造财富。
亚伯拉在他的《犹太人为什麽聪明》一书中说:“犹太人的求知欲是从小接受家庭教育养成的。当小孩子稍懂事时,母亲会在《圣经》上滴一点蜂蜜,叫孩子去吻,让孩子在心灵上知道书本是甜蜜的。当孩子稍大一点,几乎都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有一天房子被烧,财产全部被抢光,你将带著什麽东西逃命?如果孩子回答是金钱或钻石,母亲会进一步启发地问:有一种没有形式,没有颜色,没有气味,但却最宝贵的东西,你知道是什麽吗?要是孩子回答不出来,母亲会告诉孩子:因为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你只要活著,智慧就永远跟著你┅┅
最後,我用和三位女朋友交往的感触和体会,总结出几句话来在此赠送给家长们:如果你有个男孩,投资教育吧!它是兴邦治国安身立命之本、是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是找女朋友的招牌、是一生幸福的基础;如果你有个女孩,投资教育吧!时代不同了,女子有才便是德,它是女人顶级的化妆品,也是父母为女儿准备的最好嫁妆。
10. 赢得环境科学大奖,再次为Wyoming争光
斯坦福Quest璁期天才班夏令营结束後,Quest有一笔基金专门是给学生做社会调查和研究项目备用的。倘若你有研究项目,就可以向Quest提出申请,待得到批准後,就会得到大约一千美元左右供你支配使用的“研究经费。”
在Quest的学习期间,有一个学习项目就是“怎样利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去创建一个能为社会做贡献的公益事业”。2002年,我准备参加一个地区高中的科学大奖赛。我的研究项目是:环境污染。为了准备这篇图文并茂的论文,我需要一个录相机。我想去离学校不远的一条河进行实地考察,把那里生态环境的污染程度用录像机记录下来。因此,我就以此为理由向Quest提出了申请。不久我收到了Quest寄来的一张支票,我用这笔钱买了一个小型数码录像机,包括磁盘以及摄影编辑方面的硬件和软件。与此同时,我把自己这个计划告诉了我的生物老师Dr.Nerozzi,并得到了她的大力支持和帮助。Dr.Nerozzi是我高中时的生物课指导老师,她早年毕业于布朗大学,是个生物学博士。除了教生物之外,也教授环境科学以及指导学生相关的科学研究。
环境科学,我一直都很感兴趣。记得和父母曾经看过一部电影,是朱丽亚罗伯特主演的。故事的大体内容是:有一家公司在生产作业当中,排放出许多有毒的化学物质,对附近居住的平民造成了严重污染,致使很多人患上了癌症。後来通过法律手段,把这家公司告了下来,从而使得这些受害者得到了应有的补偿。通过这部影片,使我受到很大的震动和教育。还有一个故事是发生在我父亲身上的。听父亲讲,小的时候,他和院里的孩子经常出去淌河玩儿。张家口有一条大清河,父亲不知道桥东桥西地淌了多少回。在大清河的右边(桥西)有个少年宫,在它的门口就是一条小溪。有一天,父亲淌完这条小溪後,晚上回家,脚脖子上就起了很多的大水泡。上医院看大夫也没说出个所以然来。就这样流了几个星期的脓,算他幸运没再发展,慢慢地也就痊愈了。可是直到现在,父亲拉起裤腿角来,还能看见几个类似“天花”的小圆疤。现在才明白过来,当初河水污染,里面有废弃的化学物质。父亲小腿上的水泡,就是被化学物质腐蚀烧的!
在没有去Quest之前,我就已经开始著手研究Coalmine drainage (一种煤矿开采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因为Wyoming附近就有一个规模不小的煤矿。我曾经到那里实地考察过几回并初步了解了一些情况:这里从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中,一直是以出产煤炭而著称,也是全美国重点生产煤炭的地区,不过现在已经被开采得差不多了。尽管如此,仍有大量含有铁和硫磺的物质流进了周边的河水和小溪。Coalmine
drainage让河水变成了桔黄色!一到雨季,河水上涨,污染的面积也随之扩大。这样年复一年地下来,周边几乎就看不到绿色了,远远望去竟然是一片枯黄!有句老话说:“水至清则无鱼”。这里的水倒是不清,可是却看不到一条鱼,在它的两岸更是找不到任何活物。
待一切准备就绪後,我带头号召并组织了五六个同学,这些人都是Dr.Nerozzi生物环境班里来的。我背著摄像机,带著这些同学,一同来到了煤矿附近被污染成桔黄色的小溪边。和往日一样,展现在我们眼前的还是我之前看到的情景:被污染了的桔黄色河流!这绝不是像我们中国黄河那样,河水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经由黄土高原的泥沙所至。这是实实在在的,经人工开采後所造成对大自然构成破坏的环境污染!
和我一同来的同学和老师,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他们谁都没有想到,在这个如此美丽城市的边缘,竟然还有这麽严重的污染!甚至我的一位同学感慨万千地说:“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河水竟有如此般的颜色!”这不是大自然创造的,这是人为造成的污染。我的摄像机一直开著,眼前的一切都被记录了下来。我一边录制,一边采访著一同跟随我来的同学和老师,聆听他们的感触和解决办法。采访的同时,我还让我们的生物老师现场给大家用生物和化学方面的知识,解析一下这种污染是怎样形成的,它对大自然的植物、生物和鱼类的危害。然後我们逆流而上,来到了曾经是美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目前已经开采得差不多了,所剩无几)的一个分矿区。对这片区域进行了更进一步地了解和考察。
我们戴著矿工的安全帽子走进矿区,对那里的负责经理进行了采访。经理告诉我们说:“附近的居民早早就把这个煤矿告上了法庭,官司都已经打了好几年。公司胜诉的机会可能性不大,目前正在积极准备下一步的开庭审理。”所以,我们看到的一切都是半停产状态。我们还去了Wilkes
University (本地的一所大学),顺便采访了那里的生物和地质学教授,并向他们请教怎样改善矿区被污染的环境。
通过这次调查,我把所有收集的资料和采访录相整理在一起,并动手开始编辑制作成了一个大约20分钟左右的纪录片。有背景音乐和字幕,还附加了一些特殊效果,影片里的所有解说词也都是我自己编写的。从环境污染的形成,到对人类和大自然所造成的危害都涉及到了。最後用我学到的知识,再综合生物老师和大学教授的一些建议,使之形成一个有我自己独到见解的,并且独创出一整套怎样改善和治理环境污染的科学方案来。
20分钟左右的一个片子,让我花了好几天的时间才在电脑上剪辑完成。要是加上最初的策划到最後制作完成,估计先後大约用了两个月的时间。
美国有一个环境保护节,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地球日”(Earth Day)。每年的这一天到来时,人们都要做一些对环境有益的事情。2002年的“地球日”,我在Wyoming的大礼堂,给全校四百多名在座的师生,播放了我自己制作的录相。播放之前,Wyoming的校长(也是我的学习顾问),首先介绍了我的研究课题,然後欢迎我上台。我站在主席台前,面对著台下的师生开始了我的发言。
“同学们,老师们:你们好!
在这里,首先我要感谢的是那些为我提供资料、提供信息并帮助我做了很多事情的同学和老师们。有了他们的协助,才有我今天的这个录相。我想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把它展现在大家眼前。想通过这个录相,让大家知道里面的图像并不是哪个国家、哪个州、哪个城市的。而是我们学校附近一个煤矿周边的污染区!
今天是世界环境保护节,我们居住的这片土地,正在被人为地破坏和污染。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我知道是不大可能的。当今的世界,早已进入工业化社会,人类的生存和进步离不开工业化。我们目前还没有更有效、更科学的可行性办法能够防止或制止我们目前所面临的环境污染。我的主张是:首先要从节约能源做起,因为只有能源的节省,才能有效地控制和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再有就是对这里的水资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过滤......”
我的录相播放完後,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以及学校的高度重视。甚至我的生物科学老师为此还通知了当地报社“Times
Leader”的记者对我进行了专访。不久,在宾西法尼亚州东北部的高中,由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240名学生参加,由“TimesLeader”主办的“Best and Brightest”的有奖比赛上,(我们学校有八名学生参赛)经过激烈地竞争和淘汰,最後评选出十个参赛项目的第一名来
(Winner) 。这十个项目分别是:Athletics,
Business Vocational , Civics, Computers and
Technology, Fine Arts, Journalism, Language Arts, Mathematics, Science and Environment,
Community Service。 科学和环境的第一名被我夺得了。奖金是一千美元!站在领奖台上,我看见台下前排坐著我们学校的老师和正副校长,看上去他们比我还兴奋激动。我为Wyoming又一次赢得了荣誉!事後,Times
Leader把十个不同项目的获奖者,一个一个地拍照,刊登在报纸上。一千美元的奖金,我先让父母给我存著,我想用这笔钱将来回国探望一下爷爷和奶奶,这样一来我就省得跟父母要了。录像机我也把它捐献给了学校,让那些愿意为环境保护而致力研究的学生,继续我的工作(2008年我在纽约华尔街高盛工作时,在一次公司的Party上,见到了美国前副总统高尔,并与其握手祝贺他赢得诺贝尔环境科学奖) 。
我知道,我在Wyoming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我希望能在这最後的时刻,能为培养教育我四年的母校多做一点儿事情。忽然之间,一股对Wyoming难舍难分的眷恋之情在我心底油然而生┅┅
11. 申请“Top
Ten” (前十名)
再有一个学期,我就要高中毕业了。其实早在Quest夏令营时,我就已经把申请大学的作文写好了。
东海岸的哈佛和西海岸的斯坦福,Quest对这两所知名学府是了如指掌的。一般的高中应届毕业生,从九月份才开始准备申请大学的作文。而Quest则让我们先行一步,从七月份开始著手,这样一来时间就能充分一些,等到正式开始申请时,我也就没有什麽太大的负担和压力了。
申请大学时,至少要有两个老师的推荐信。而我的推荐人则有四个人!我选择的是:我高中的英语和数学老师,还有学校专门负责招生和毕业生申请大学的指导老师College guidance,她是以学校的名义来给我写推荐信的。再有就是我的学习顾问Wyoming Seminary的校长。从高中三年级开始,我就换了学习顾问,选择了我们的校长Jeremy
Packard,因为我原来的学习顾问Vaida是搞音乐教育的,整体上讲当然比不上校长全面,而且校长的两个儿子都先後考上了哈佛。让校长在学习方面上给我当顾问,自然要比Vaida有经验多了。
Quest那边就更不用说了,凡是去过Quest夏令营的学生,Quest都会极力推荐你的。只要你看中哪所大学,Quest具有权威性的推荐信随後就会寄出,绝不怠慢。不过推荐信的具体内容,只有被申请的校方才晓得,你自己是没有权利知道的。这是规矩,谁也不能给破了。
在美国上大学,除了和我们中国应届毕业生要参加全国的统一高考(SAT) 以外,还要参考高中第三年的学习成绩以及社会活动,最好有音乐或体育方面的特长。这样,在申请大学时,能向校方证明你不是一个单纯的“书呆子”。假如你上过报纸,得过什麽奖杯,或是给学校获得过什麽殊荣,那都会在申请大学中加分儿,加点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再说说SAT考试成绩。这个成绩在申请大学时,随同你的申请表格一同寄给你要申请的大学。记得我以前曾经说过:SAT的满分是1600分,其中数学800分、语文800分。这个考试在高三的某一个阶段已经考过了,成绩已存在相关的档案里。我以前就从电脑上的模拟考试中得过满分,最不好也没下过1500。等到真正的SAT考试分数下来时,我的总分是1560。说起来,单靠这个成绩,哪个名牌大学的门槛儿都能迈过去。可是,事情并不是想像得那麽简单。美国的名牌大学和中国的不一样,这里是从全方位对学生进行考核,他们更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潜力。也就是说:光靠你的IQ(智商)还不行,你还要有情商(EQ)
。
在申请大学之前,学校还特意将学生家长找来进行单独会面,以征求他们的意见。我当然不例外,把父母也叫去了。我的学习顾问(校长)和学校指导学生申请大学的老师(College
guidance),几乎一致认为我应该分两步棋走:第一步是申请一流大学(Top ten),美国前十名大学中的长春藤名校。一旦落榜还有第二步,即排名在十到二十名之间的大学。比方说:杜克大学、普度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等。老师们认为:以我目前的考试成绩和学校各项活动的突出表现,申请全美前十至二十名的大学,风险性应该不大。如果只申请前十名,那可就说不准了。因为竞争实在是太激烈!且不说什麽土生土长的美国人,单说我们亚洲和中国九十年代初的这一代新移民,就有很多正值这个年龄段。大家都知道,东方人的传统观念,尤其是我们中国人的父母,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不信你到加州的斯坦福和柏克莱大学的校园里走走,你看看有多少黑头发、黄皮肤的东方人!有时他们聚在一起时,要是搞不清楚,还以为是在中国的北大、清华呢!光我们Wyoming一个私立高中,台湾、香港、大陆的就有十几个应届毕业生,而更何况全美国!SAT考满分的(1600)可以不夸张地说一抓一大把,而且他们哪个又不是品学兼优、出类拔萃的高才生呢?可是我的父亲却不管那一套,俗话说:“知子莫如父”。我从1990到2002屈指算来12年,父亲在我身上下的工夫不是一句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用他的话讲:“你要是攀不上长春藤,那我来美国不就等于白吃了那麽多苦吗?”这是父亲多年来让我奋斗的目标呀!他可能也想光宗耀祖,其实我又何尝不想跨进长春藤的大门呢?父亲的执著,让我没有选择的余地。要上就上前十名的大学,第二步棋他根本想都不去想。其实学校也知道我的实力,只不过是想更谨慎一些罢了。
在美国,毕业生可以向任何大学提出申请。申请一所大学的费用是五十美元。如果你家里有钱但又心里没谱儿,你甚至可以同时申请它二三十所绝没有人拦你。假如你功课学习中上等,我想总能收到几所大学给你的Offer(录取)。可要是你学习成绩和在学校各方面的表现实在平平,说不定你就是向100所大学提出申请,恐怕那钱也都得打了水漂。
经过周密计划和细心的准备,我把目标锁定在了长春藤八所盟校其中的五所。还有一个就是地处加州的斯坦福大学。加起来总共是六所,也算是图个六六大顺吧。
我把所有经过打印的申请材料装进了六个大信封,在每个信封的中央,写上我要申请的大学,它们分别是: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康乃尔大学、宾西法尼亚大学的华顿商学院和斯坦福大学。在寄出之前,我又让学校的
College guidance 给审查
过目了一下。除了作文以外,就是我的个人简历
(小学初中的不算,大学只看高中的) 。以下是英文的所有申请简历,我原封不动地写在这里,可供在美国申请大学的朋友们做个参考。
MAILING ADDRESS: 201 NORTH SPRAGUE AVENUE KINGSTON, PA 18704
Personal Information
Age: 17
Academic Information
Graduating
Class of: 2002
Professional
Interest Areas: Medicine,
Business, Psychology
Academic Major Interests: Cognitive Neuroscience, East Asian Studies,
Biology, Economics
Secondary
Education: Wyoming Seminary College
Preparatory School
(August 1998 - Present) 201 North Sprague Avenue
Kingston, PA
18704
(570)
270-2109 CEEB/ACT: 392040
G.P.A.: 9th Grade: 4.32 11th Grade: 4.67
(Weighted - 4.0 scale) 10th Grade: 4.44 12th Grade: 4.56 Fall Term
SAT
I: Date:
October 13, 2001
Verbal: 770 Math:
790
SAT
II: Date:
May 5, 2001
Writing: 800 French: 760 Date: June 2, 2001
Math
IC: 800 Math
IIC: 780 Chemistry:
710
Advanced
Placement:
Course
|
Exam
|
Seminar in American Studies - Literature
|
English Literature - 4
|
Seminar in American Studies - History
|
United
States History - 5
|
Chemistry
|
Chemistry - 5
|
Statistics
|
Statistics - 5
|
French Language
|
French Language - 4
|
Seminar in
American Studies
|
English Language
- 4
|
Calculus BC (current)
|
Calculus BC - 5
|
Biology (current)
|
Biology - 4
|
French Literature (current)
|
French Literature - 4
|
Art History
(current)
|
|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Name
|
Position
|
Year
|
Hours/Week
|
Weeks/Year
|
Leadership:
|
|
|
|
|
Quest Scholars Program at Stanford
|
Participant
|
12
|
112
|
5
|
Resident Assistant[1]
|
RA in dorm
|
11 & 12
|
15
|
40
|
Student Government
|
Class President
|
9
|
1
|
20
|
Peer Group[2]
|
Member
|
9-12
|
1
|
20
|
Honor Council[3]
|
Student Rep.
|
11-12
|
2
|
~15
|
Board of Student Appeals[4]
|
Student Rep.
|
12
|
1
|
~10
|
Model United Nations[5]
|
Member
|
9-12
|
2
|
30
|
Science Research Group
|
Project Leader
|
10-12
|
10
|
30
|
International Club
|
Executive Committee
|
9-12
|
1
|
20
|
Diversity Institute Leadership Camp
|
Participant
|
11
|
56
|
1
|
Levi Sprague Fellowship[6]
|
Fellow
|
12
|
1
|
40
|
Sem Summer Program
|
Study Hall Supervisor
|
11
|
10
|
4
|
Dorm Council
|
Dorm Representative
|
9
|
1
|
10
|
Tai-Chi Club
|
Founder/Instructor
|
11-12
|
4
|
5
|
Orientation Committee
|
Member
|
11-12
|
18
|
1
|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continued)
Name
|
Position
|
Year
|
Hours/Week
|
Weeks/Year
|
Public Service:
|
|
|
|
|
Community Outreach Project[1]
|
Producer, Venturer
|
12
|
3
|
30
|
Binghamton Lourdes Hospital[2]
|
Volunteer
|
10-11
|
Total hours: 110
|
Total weeks: ~6
|
“Liqian’s Homework Helper” Website[3]
|
Founder
|
9
|
8
|
10
|
Binghamton Community Orchestra[1]
|
Guest soloist
|
11
|
5
|
1
|
Music:
|
|
|
|
|
Piano
|
Soloist, accompanist
|
Age 8 �� present
|
7
|
52
|
Wyoming Seminary Chorale
|
Tenor
|
9-12
|
5
|
40
|
Madrigal Singers
|
Tenor, Piano[2]
|
10-12
|
3
|
38
|
Jazz Band
|
Piano, Bass
|
9-12
|
1
|
30
|
Handbells
|
Member
|
10
|
1.5
|
20
|
Athletics:
|
|
|
|
|
Tennis
|
JV Team
|
9-12
|
7
|
10
|
Other:
|
|
|
|
|
“Opinator”
School Newspaper
|
Staff writer
|
10-11
|
1
|
15
|
French Club
|
Vice President
|
10-12
|
0.5
|
15
|
[1] I played Saint-Saens’
Second Piano Concerto with the Binghamton Community Orchestra on February 25, 2001.
[2] During the summer of 2000,
I was the piano accompanist for the Madrigals choir on their concert tour to Germany
and England.
[1] Resident Assistants are the primary student leaders in the boarding
community. The dorm faculty entrust
them with important responsibilities. RAs are to serve as positive role models for other students. They serve as a liaison between students and
faculty, developing positive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f students are in academic or personal
difficulty, RAs help them get the attention they need by referring them to a
school counselor, a nurse, or a faculty member. (from Wyoming Seminary Student Handbook)
[2] Peer Group is a selected gathering of students who represent a
cross-section of the student body. They
meet with administrators to discuss issues of concern to the overall life of
the school community, and to plan programs and projects that will have a
positive influence on the school. (from Handbook)
[3] The Honor Council educates the school community on the value of the
Honor Code and its importance to Wyoming Seminary, on an ongoing basis.
Violations of the Code will be brought to the committee upon report of teachers
or members. The Council will recommend
to the Dean appropriate action, which could include warning, censure,
probation, suspension or dismissal. (from Handbook)
[4] The Board of Student Appeals is a branch of the Student
Government. Any student judged guilty of
an infraction of the Disciplinary Code has the option of submitting his/her
case in writing to the Board of Student Appeals. Board members may dismiss the charge, lessen
the punishment, increase the punishment, or agree with the punishment decided
upon by the Dean of Students. (from Handbook)
[5] I attended Model UN conferences at Brown University
(2000 and 2001),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1999), Lock Haven University
(1999 and 2000) and Catholic
University (2001). I have represented numerous countries in
committees including the UN Environment Programme, UN Commission of Human
Rights, and th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College guidance(大学指导)看过我的申请材料後感叹地说:“你的申请材料几乎接近完美,要是哈佛大学不录取你,我真不知道他们还要什麽样的!”顺便在此提一下,在哈佛的申请表格上,我申请的是Early
Action (提前行动)。还有一种申请叫“提前决定”,(Early Decision)这就意味著一旦你被哈佛录取,就不能再选择其他学校了。Early_Action,则是有几所大学同时录取你,你还可以选择其中最适合的一个上。我曾非常充满信心地对父母说:“到时候你们就看我的吧!牛皮不是吹的,如果长春藤前三强榜上真的没有我的名字,退一步讲,实在不行就上康乃尔吧(真是口出狂言)!”可是夜深人静时,我却睁著眼楮睡不著觉。我知道每一个信封里,都包含著我四年高中的奋斗历程和心血,这里面的数字和文字,是用将近一万小时的辛勤耕耘换来的,自然来之不易。我相信苍天有眼,他会眷顾我的。我更不想辜负爸妈对我的希望,尤其是父亲,我要是叫他失望,他会寒心的,我要争这口气!要让我的付出和父母的付出,得到应有的收获和回报。
我知道,哈佛大学将在全世界两万多名高中应届毕业生的精英中,筛选出1500名本科生来。竞争的激烈,是可想而知的。该想到的我都想到了,应该做的我也尽力地去做了,以後的一切也由不得我了。我把十几年的努力都装进了这六个信封里,也正是我把这六个信封交给College guidance时 (所有申请大学表格,必须经由她亲手负责寄出),我心中也仿佛卸下了一副千斤重的担子,顿时感到身上轻松了许多┅┅
申请表格寄出後不久,我就先後收到了哈佛和耶鲁大学的面试通知书。我曾经在父母给我剪下来的中文报纸上看到,上哈佛要过“三道关”的报导,第一关是:SAT高考成绩,第二关是:面试,第三关是:考生的综合素质。在此我想把这段文章抄录下来,以便读者能从中吸取些什麽。这篇文章的标题是:哈佛里的中国天才们。(下)
考哈佛要过三关
“近年来,全世界每年报考哈佛的有两万多人,但录取率只有百分之十左右。今年哈佛大学的招生数额是2041人,报考的却有1.9万多人。
考哈佛第一关就是成绩关。考上哈佛的许多考生的SAT (高考) 成绩都是满分或接近满分。调查表明,有三分之二考生的成绩都名列所在学校毕业年级的前十名。但成绩优秀并不能保证考上哈佛。有的考生SAT考了满分(1600分),没有被录取,而有的考生只考了1420分,却被录取了。差别就在综合素质。
在美国考哈佛还要过面试关。每年哈佛都邀请各地的校友担任面试老师。这些人大多是教师、律师和公务员等。哈佛不规定统一的面试题,由他们根据情况来提问。给纪虎民先生的女儿纪然面试的就是一位律师。那位律师问纪然:“前年这个城市曾发生了一件黑人与白人学生之间的强奸案,不知道你听说了没有?你有什麽看法?”
由于纪然平时就注意看新闻,家里订有不少时事报刊,她还常常和同学讨论时事问题,这样的问题当然难不住她。她不仅讲了这件事的来龙去脉,还谈了自己的看法。後来纪虎民先生听说,那位律师对纪然的印象相当不错。
哈佛的录取标志中还有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看你是否系统地参加了社会活动。纪先生说,对中国孩子来说,要取得好的成绩并不难,难的是要从小具有社会责任感。美国的中学教育就非常重视这个问题:孩子们从中学起就要用一定的课外时间来做社区服务,比如到老人院去工作,给伤残儿童讲课等。除学习外还要了解社会。
在哈佛的校门上刻著这样一段话:“为增长智慧走进来,为服务祖国和同胞走出去。”许多哈佛人称之为“校训”。这个“校训”渗透在哈佛的校园文化和教学思想当中。
哈佛很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注意培养的是综合素质,从国内来的学生往往需要在这方面花更多的时间补课,尤其是在独立工作能力、人际交往和动手能力方面。
了解社会是哈佛学生的“必修课”。他们大都在读书期间坚持做义工,比如到附近的中小学去讲课,帮助改作业,到医院去做看护等。不少学生还利用假期到华盛顿去给国会议员做助手,或是去欧洲某个大学学习,还有的到附近社区去做社会调查。王渊说,她高中四年,每天下午都要去做义工,到老人院去帮助老人料理生活,给伤残儿童上课,或是给新移民讲选举法等。进了哈佛後她仍然每周都去当地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以便积累实际经验,为在法学院深造打基础。哈佛学生的履历表上,都有“社会服务”这一条。不仅考哈佛时要看,从哈佛毕业时也要看。”
(环球时报驻联合国特派记者丁刚)
通过精心地准备,面试进行得非常圆满和成功,哈佛和耶鲁的面试老师对我的表现也颇为满意。他们甚至说:我是这些名牌大学炙手可热的争夺者。当然,最後录取不取决于他们,而是大学的招生办公室,可也不能忽视这些人给你的打分和评语。大学就是靠这些面试的老师对考生的印象来做出最後的判断。有时他们的一句话,或许就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你可千万别不信呀!
往後等通知的日子,只有参加过高考申请大学的人,才有切身的体会。越是接近发榜通知的日期,这心里就越是不踏实。尤其是电脑出档的那一天,我的心律感觉都有点跳得不齐了。当时的心理就是:考上考不上都无所谓了,就想尽快地知道结果。那时父母也打电话问我收到什麽没有?他们的口气听起来很轻松,可是我心里却清楚得很,他们应该比我还著急呢。
2001年12月14日星期五,这是我又一次永生难忘的日子。下午三点钟左右,我来到College
guidance的办公室,从她一直开著的电脑网站里,发现了刚刚从那所大学发过来的e-mail,我的College guidance知道这是属于个人的隐私,万一我没有被录取,她不愿意看到我的尴尬场面,所以很自然地走出了办公室有意地回避开了。这下屋子里面就只剩下了我一个人,紧张的气氛甚至都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我做了一个深呼吸的动作,然後用右手的食指对著网址点击了一下。
December 14, 2001
Dear Mr. Ma,
I am delighted to inform you that the
Committee on Admissions has admitted you to the Class of 2006 under the Early
Action program. Please accept my
personal congratulations for your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In recent years, over nineteen thousand
students have applied for the sixteen hundred and fifty places in the freshman
class. Faced with many more talented and
highly qualified candidates than it has room to admit, the Admissions Committee
has taken great care to choose individuals who present extraordinary academic,
extracurricular and personal strengths. In making each admission decision, the Committee keeps in mind that the
excellence of Harvard
College depends most of
all on the talent and promise of the people assembled here, particularly over
students. In voting to offer you
admission, the Committee has demonstrated its firm belief that you can mak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during your college years and beyond.
By early March, you will receive an
invitation to visit Harvard from Saturday, April 20 until Monday, April
22. Our faculty and students have
arranged a special welcome for you and we think the experience will be
interesting and useful in helping you to make your final college choice. Of course, we would also be happy to have you
visit at some other time and we hope you will make a special effort to do so if
you will be unable to join us in April.
Especially if you cannot come to Cambridge during the next
several months, please do not hesitate to contact us if we can be of help in
any way. You will find your application
booklet a good source of information about college life and we will be sending
you a course catalog in the spring to help familiarize you better with our
academic opportunities. We are enclosing
a statement about choosing a college that might be helpful.
You have until May 1 to respond to our
offer. However, we are enclosing with
this letter a reply card for your use in case you are able to inform us of your
decision before the May 1 reply date. A
complete admission packet will be mailed to you in early April.
We very much hope that you will decide to
attend Harvard, and we look forward to having you join us in September.
Yours sincerely,
William R. F**********
Dean of Admissions and Financial Aid
(以下是中文大意)
亲爱的力千:
我非常高兴地通知你,你已被我们招生委员会决定“提前录取”。我谨以个人的名义向你表示最衷心地祝贺!
今年,已有超过19000名优秀的高中毕业生为1650个名额的哈佛本科生进行激烈地竞争。面对这些出类拔萃的学生,我们招生委员会经过反复对比和筛选,最终选出了最优秀的学生。我们深信,每一阶段的遴选,都是以哈佛的高素质、严要求为宗旨,也是为每年的招生树立新的标准。同时,我们相信你会在四年的学习中以及毕业後,会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12 . 哈佛光万丈
没有任何语言能形容我当时的激动和疯狂,在那最特殊的一刻,我脑海里可以说是一片空白,所有文字仿佛都不能表达此时此刻的心情。我把College
guidance喊了进来,让她也看了录取通知书,然後我们俩情不自禁地拥抱在一起。看上去她和我一样激动,还禁不住流下了热泪。我知道这不仅是我个人的喜事,更是学校的光荣。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在Wyoming的高中应届毕业生中,只有我一人被哈佛提前录取,剩下的所有哈佛申请者都全军覆没了。
我顾不上再和任何人打招呼,下意识地就往我宿舍楼的方向奔跑,要把这个喜讯告诉我的父母。他们还焦急地在等我电话呢!我第一个电话就打给刚刚失业待在家里的父亲。电话铃只响了一声,父亲就抓了起来,当他听到我的好消息时,只说了一句:“千千呀,你是爸爸的好儿子!”然後就再也说不下去了┅┅紧接著我又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正在上班的妈妈。後来她告诉我说:晚上下班回家後,她和爸爸面对面地坐著,开始还都装著无所谓,可是没过一会儿就憋不住了。爸爸、妈妈就像两个疯子一样大声地嘶喊著:“哈佛!哈佛!哈佛!哈佛!哈佛!哈佛!┅┅”也不知重复了多少遍,反正嗓子都快喊哑了。我想,这也许就是他们十几年来美国艰苦奋斗,而最终有了好结果的一种忘我的冲动和宣泄吧?
消息很快地传开了,顿时我就成了全校的大“明星”。周围的中国学生们还特意制作了一个礼物送给我,一个用硬纸片裁成的长条儿,底色用不同颜色绘制,上面用墨笔书写了八个大字:“哈!佛光万丈。阿!┅┅
超赞”。我知道他们是在玩儿文字游戏,“哈”字後面加一个惊叹号,就把哈佛这两个字给隔开了。再读意思也就不一样了,成了:“佛光万丈。”阿超是他们给我起的绰号,如果把惊叹号取掉,就成了“哈佛光万丈”。这才是真正的本意,以表示对我的祝贺和对哈佛的赞美。
是啊!能考上哈佛本科,我父母的一个朋友说:“真是祖上三代烧了高香。”我掐著手指推算了一下还真是:从我太奶奶烧到我爷爷,再从爷爷那里烧到我父亲这辈儿,整整是三代的时间!
考哈佛大学,曾被国内教育界的人士称之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可一旦真的登上那峨嵋之巅,你就会看到光芒万丈的佛光。哈!佛光万丈!
从踏上美国这片陌生的土地开始,到申请全世界的顶尖学府,以至最後收到它的录取通知书,我经历了忍辱、奋斗、激情。
忍辱:一个六岁的中国少年儿童,忍受著与成年人一样的种族歧视!这使我从那时候起,就把人权、平等视为一生追求的目标。
奋斗:要奋斗,就会有牺牲。在“奋斗”这两个字的背後,流过我多少的汗水和泪水;在这两个字的背後,凝聚著父母为我付出的心血,以及他们事业上的牺牲,十年、二十年、也许是永远。
激情:在“奋斗”这两个字的前面,你能感觉到一种憧憬、一种激情,你看到的是荣誉、辉煌、看到的是全世界最高学府的金榜题名、看到的是在千军万马的竞争中,冲跑在前方的一匹“汗血”
千里马!
2001年12月20日圣诞节的前夕(收到录取通知书後一个星期) ,我从学校给父母寄去了一张圣诞卡。
亲爱的爸爸,妈妈:
终于!我们一家的梦想在这个欢乐的节期实现了,圆满了┅┅十几年的操劳没有白费!真是:家虽贫,学不辍;扬名声,显父母!
圣诞节、新年快乐! 千千 2001.12.20 。
13. 手握四张王牌与哈佛叫板讨价还价
和去 Wyoming 一样,虽说是被哈佛录取了,但还有个读起读不起的大问题。哈佛录取通知书的大信封收到後 (要是没录取,学校只寄给你一个小信封,说几句鼓励的话而已),紧接著就收到了有关学费的一大堆表格,当然其中也包括怎样申请学校的奖学金。
哈佛是全美国收费最高的私立大学之一,每年的学费高达四万多美元!本科四年下来,十六七万就扔出去了。在美国别说是普通家庭,就是中产阶级,也要节衣缩食才能供得起孩子上学。举个例子:我妈妈单位有个同事就是所谓的中产阶级,年薪是六七万美元,他为了供两个孩子上大学,从40多岁开始,一直干到退休也没开过个新车。老爷车不知开坏了多少辆,以至退了休还在家修呢!我们就更别提了,就是不吃不喝都交不起学费!
当时我父亲正待业在家里,他已经领了政府九个月的失业救济金。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讲,这反倒帮了我的大忙,成全了我,因为这是我能申请到助学金的最好理由。还有一个就是:我手中握有其它四张名牌大学的“王牌”,这也是能让我敢挺直腰杆儿,跟哈佛叫板的主要原因。
大凡申请人收到两个以上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後,这心里才算是有了底。照经验讲,就是有了选择的空间和余地。我的学习顾问和College guidance ,也建议我可以跟这几个名牌大学讨价还价,用他们的话说就是bargain,因为我有了“本钱”
。
哈佛的录取通知寄来後,我又先後收到了斯坦福大学、宾州大学的华顿商学院、普林斯顿大学和康乃尔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大信封!我所申请的六所大学,除耶鲁之外,都录取了我。说到这儿,我还有一段关于耶鲁的小插曲:还记得乔治和本吗?在申请大学时,他俩也同我一样申请了哈佛和耶鲁,可最後都与哈佛、耶鲁无缘。每所大学录取的名额是有限的,既然我拿定主意要去哈佛,那麽耶鲁也就准备放弃了。我为了给他们俩一个机会,在我收到哈佛的录取通知书後,就马上给耶鲁发了一封信,婉言谢绝了耶鲁准备录取我的打算。与此同时,我鼎力推荐乔治和本,并希望我的退出,能给他们俩其中的一人带来录取的机会。可是非常遗憾,他们俩没有这个福份,我虽然让出了耶鲁,最後他们还是收到了耶鲁寄来的小信封。事後没多久,耶鲁大学的招生办公室发来E-mail
问我为什麽不去的原因?我只能回答:“我的第一志愿是哈佛,”理由就是这麽简单。如果有人还不明白,那我就只能再引用高歌在《美国顶尖大学》一书中的一段文字:“当被问到为什麽选择哈佛时,有个学生只是简单地说了一句:‘怎麽能放弃哈佛的录取通知书呢?这是每年哈佛的新生中相当普遍的心态。’ 当然,时下我还不能让哈佛知道我的首选 ,College guidance提醒说:那样我们就被动了。
收到四个大信封後,我每样都复印了一份给哈佛寄了去,同时我也把哈佛的录取通知书发到了普林斯顿、斯坦福、华顿商学院和康乃尔。可以说是“四面出击”再看看他们能给我出多少学费?要是给少了我就有理由不去。说白了,这是我和五所大学在打“心理战”,看谁最後能沉得住气。
听别人讲:“上哈佛,不怕你家里穷交不起学费,怕的是你没本事,没让哈佛瞧上眼。”既然哈佛录取了我,就说明达到了他们的入学标准。由于老师的鼓励和同学们的吹捧,我竟然有点受宠若惊飘飘然了。心里有了谱儿,胆子自然也就大了起来。我竟敢拍著胸脯,底气十足地开始跟他们讨价还价了┅┅
等了一段时间,哈佛和其他四所大学都有了回音,哈佛给我的奖学金和助学金加起来有两万多,普林斯顿和斯坦福这两所大学比哈佛给的还多。特别是宾州大学的华顿商学院提供的是最多的,我几乎一分钱都不用掏就可以去上了。
华顿商学院与哈佛商学院齐名,而且我申请的这个项目还是个特殊的小班,全世界仅招四十几名( Huntsman program )是拿本科双学位的。比上普通的华顿商学院更难申请!能被录取的学生,都是重点培养吃“小灶”
的,这对我今後的发展非常有利。
我把华顿、普林斯顿和斯坦福提供的奖学金数额,也一并寄给了哈佛,跟它又叫起了板。我在发给哈佛的E-mail上说:“华顿商学院、普林斯顿、康乃尔、斯坦福对我都很感兴趣,我要是同意上他们的学校,四年几乎都不用我出钱。而哈佛给我的钱,不如华顿给得多,其他几所我还在考虑和选择。不过哈佛要是能像华顿商学院那样大方,那我当然还是想上哈佛喽。”让我没想到的是,哈佛收到我的E-Mail後不久就回信满足了我的要求。
我算了一算,除每年我父母给我拿三千多元的学费外,我自己再向银行贷款三千多
(学生的贷款利息不高),剩下的哈佛就全出了。六千多块一年就能上哈佛?公立大学也不止这个数儿!嘿!我竟然真成了一块人人都在抢的“香荸荸”,就连哈佛都没沉住气,怕我跳了槽!因为大学和大学之间,也存在著竞争。你仔细想想看:哪个名牌学校不想招到最好的学生,说穿了,这里面有学生素质和学校品牌加在一起的社会连锁效应。
现在想起来,要是人家哈佛的脸儿一直绷著不松口,沉不住气的应该还是我。有道是:像哈佛这样的智者,倒也有一失中了我的计。不过话又说回来,一年四万多美元的学费,对我们家来说就是个大大的数字,可对财大气粗的哈佛来讲,却犹如九牛一毛。听说哈佛小金库里的钱,就超过某一小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呢!。
根据大学网站公布的数据表明:哈佛是全世界最有钱、也是校友捐助最多的大学。哈佛每年的财政总收入为22亿美元,而来自全球27万哈佛校友的捐款总值就已达到了175亿美元,真是名副其实的富可敌国! (2002年上哈佛本科,学费加其它共计45456美元。哈佛从2004年方开始实行低收入家庭学生的“免费”政策,即家庭收入在4万美元以下。 2006年又将“免费”政策范围扩大至收入6万美元的家庭。)
面对这五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有一阵子我都挑花了眼。老实讲:都是一流的大学,能差到哪里去呢?哈佛也不见得就完美无缺,只能说是各有千秋。再想想另外四所大学,各个儿掉在地上都是响当当的,我真是有点于心不忍告诉他们的招生办公室,我决定不去了,人家还等著我的回音呢。可是我马力千没有分身之术呀!要是有可能,我真是恨不得一年换它一个,把每个学校都上它一遍!有很多中国学生的家长还开玩笑地说:“干脆把你那四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随便分给我们孩子一张吧!要不然就上网把它卖了,一个最起码也值个十万八万的(没有的事),这样你的学费就不用愁了,而且还有多余的零花钱。”
五所大学选来选去,对我最具吸引力的,还是哈佛和宾州大学的华顿商学院。为了慎重起见,我的父母亲又带著我哈佛大学、华顿商学院各自跑了一趟。去华顿是他们的招生办邀请我去的,说是有一个毕业于那里的学生,後来成了某大公司的CEO(总裁),要给我们这些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学生们做一个讲演。
那天,宾州大学招生办公室的主任和商学院院长也都来了。CEO带有煽动性的讲演诠释著商业界的那种竞争、那种挣大钱的刺激,听得真让人动心!讲演完毕後,主任和商学院的院长还亲自过来与我见面交谈。他们生怕我会改变主意不来这个举世闻名的商学院。爱才之心切,从她们的脸上和言谈之中,都能看得出和感受得到。
上哈佛是我父母的最大心愿,他们看出我在这两所学校之间的艰难选择和摇摆不定。为此,我的父母在私下里又去请教了很多朋友,听听他们的意见。结果绝大多数人都主张我上哈佛,更有甚者是我孩提时的朋友方方,竟然叫他妈妈转告我父母说:“马力千就是那上哈佛的料儿,千万别改变主意。”我知道我的发小儿是在鼓励和夸奖我。父亲的另一位朋友说:“你们儿子能考上哈佛,是对你们俩在美国这麽多年来付出的最好回报,值得!”可当我问起父亲:“您说句实在话,这麽多的付出到底值不值?”父亲略加思索了一下,然後对我说:“当然值,可这心里也苦啊!其实就是上不了哈佛,只要你努力了,我都无所谓。这条路是我自己要走的,没有人拦著我,未来是光明是黑暗,我义无反顾,只要你好就行。”
人和人的价值观念以及标准是不一样的,在你看来不值而别人却另有看法。对中国人来讲,这样的付出很值得,可要是让美国人来衡量未必就值,这是东西方文化理念上的差别。
走访了华顿商学院後,我们又来到了哈佛大学。以往几次来参观,都是走马观花,这次就不一样了,感觉自己将成为这里的主人,而不再是一个普通的观光客,心情自然也就不同。“为增长智慧走进来,为服务祖国和同胞走出去。”那刻在门上的“哈佛校训”不正是我多年来要奋斗和追求的目标吗?站在这里:脚踏的是数百届毕业精英和六位美国总统从这里走出的路,身後靠的是哈佛最有名的Widener图书馆:那些诺贝尔奖的得主们,就是从这里吸取了知识和养分。我为此感到欣慰和自豪!我知道,再过几个月我就要搬进这座校园,像他们一样,接受世界一流的教育┅┅
走出红砖、灰瓦、白窗的哈佛园,来到Weeks桥边,一阵阵微风轻轻地吹来,拂过我的脸,沁人心脾,令人陶醉。放眼看去:蓝带般的查尔斯河,缓缓地向前流淌,明媚的月光,映照在荡漾的河水上,鳞光闪闪浪漫柔情。在夜幕的衬托下,有情侣在水中泛舟,双桨卷起激情的浪花┅┅倾刻,让我想起一句先人的诗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多麽有哲理的诗文啊!弯弯的月亮,不但见证了上下五千年中国的古老文化,也见证了查尔斯河畔哈佛大学三百多年来的传统与文明!
14. 哈佛前的十八年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我四年高中的学习和生活就要结束了。毕业典礼那天,我的父母也来了,他们坐在学生家长的席位中,用激动和兴奋的目光,注视著每一个走上主席台领取证书的毕业生。主席台上,除了校长和有数的几位身著大红大紫的博士长袍外,其他老师都是身披黑色的毕业典礼服,看上去庄严、肃穆。在一旁的铜管乐队,演奏著雄壮的乐曲,伴随著每一个走上主席台的毕业生。我站在主席台上,除了校长颁发给我毕业证书外,我还荣获了2002年最佳毕业生奖!这是每年毕业生中的最高奖项。我从校长手中接过奖状之後,转过身来,对著台下坐在人群中的父母深深地鞠了一个躬!十八年的养育之恩,包含了他们太多太多的挚爱和付出;从小学、初中到高中,我获得的奖项和现在五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都让父亲镶进带有金边的镜框里挂满了墙。而我得到的所有荣誉,不正是对他们最好的报答吗?回过头来,再看看我走过的人生之路,虽有艰难坎坷,但更多的是阳光春雨;而我的父母呢?妈妈为了我能来美国受教育,至今在她的腿里还留著三根钉子没有被取出。她对我的那种无私的爱,只有天下所有的母亲才能体会得到。
妈妈是个无神论者,多年後受洗成为基督徒,可她为了我这些年的平安顺利,干什麽事,只要跟数有关的,她都要数26下,就是洗脸也要从1数到26方才作罢。以至多年都养成了习惯、形成了自然,成了一种下意识。甚至连当时我家的电话号码都改成了“7294626”!那为什麽妈妈要这个26呢?用她的诠释就是:二十六,儿子溜儿。(顺溜、顺利,二十同儿子是谐音。)因为我是她的唯一,也是妈妈一生的牵挂。
父亲呢,他不但为妈妈、为我牺牲了自己在国内热爱的事业,在美国打拼十几年,吃苦受累且不说,有时候还要忍受著种族歧视!十几年多站少坐的蓝领工作,让他的双腿患上了静脉曲张,右腿为此还动了手术┅┅
我相信,一个人成功的背後,一定会有一个或更多的有力支持者。我的支持者,就来自我敬爱的爷爷奶奶和亲爱的爸爸妈妈。可以说,来美读书直至考上哈佛,不仅是我个人努力奋斗的结果,更是我们一家三口共同打造的一部奋斗史书!
“高峰无坦途”,这是我去哈佛之前父母送给我的又一份叮嘱。我告诉他们说:“请你们不要再为我担心,我会倍加努力的。”
2002年,我回国探望爷爷奶奶。临行之前,我又一次来到了纽约市这个最初让我踏上异国他乡的地方。这里的一切还是以往那样没什麽改变,只是那高入云霄的双塔(世界贸易中心大楼),已从曼哈顿岛上永远地消失了。远处的自由女神铜像,仿佛也失去了靠山,孤零零地站在那里,任凭夕阳的挥洒也难再现她往日帝国的雄威。我在思想:21世纪,东方不亮西方亮,现在已慢慢地转了过来。中国,这颗东方耀眼的明星,正在照亮著夜空、震惊著世界!当今之中国,她验证了十九世纪法国皇帝拿破仑的预言:“中国是一只睡狮,一旦它醒来,整个世界都会为之颤抖。”
睡醒了的雄狮,崛起了的中国。多少海外的莘莘学子,学成之後回到自己的祖国,在曾经养育他们的土地上进取、开拓、创新、发展。甚至有很多外国人,也想方设法地往中国“移民”。此时此刻,我脑海里突然萌生起一个愿望:在我们大洋彼岸的祖国,也竖起一尊黄河母亲的雕像,在她的上面铭刻上不同的诗文:
“她不同于纽约那自由女神般的巨人铜像,
把无数的向往者征服背井离乡;
她是一位美丽慈祥的母亲,
她将高擎炎黄子孙血脉传承的火炬,
屹立在这浪拍夕照的大门。
┅┅
“古老的大地,愿你重现大唐的辉煌!”
她在轻轻地呼唤:
归来吧!海外那些无家可回四处漂泊的游子们,
我敞开胸怀在大洋彼岸迎接你们。”
尾声
我不能用阔别多年这句话来形容,我暂时又回到了爷爷奶奶的身边,可他们却认为我们已经分别很久很久了。见面时感觉爷爷奶奶好像苍老了许多,爷爷奶奶已是耄耋之年,尤其是爷爷比奶奶还大四岁呢!我的出现,自然给他们带来了无比的欢乐。人到了这把年纪,还能图个啥呢?不就是天天盼望祖孙三代能多团聚几次!
爷爷摸著我的头说:“又长了不少。”他让我站到墙根儿,在小时候量我身高的地方又往上划了一个新的记号。人啊!老的盼小的快快地成长,而小的则希望长辈们慢慢地衰老,可这是自然、是规律,又有谁能违背抗拒得了呢?我偷偷地望著爷爷奶奶的背影,心里感到一阵阵地酸楚,我知道也许没有多少见面的机会了
......
和以往一样,每次回来我都要在曾祖母太奶奶的遗像前点上几柱香以感谢她老人家保佑我的平安到家。这次回来,我还特意受父亲的嘱托:带几块曾祖母的骨灰回去,父亲要永远留在身边。
几天後,爷爷领著我来到了老房子,走进太奶奶曾经居住过的小屋,望著镶著曾祖母照片的骨灰盒,我的眼楮不知不觉地有些湿润。伤感之余,我仿佛看见曾祖母也在流泪,好像她从我的脸上找到了父亲(我爸爸)的影子。爷爷对著曾祖母说:“马家有了继承人,马家有人接香火了。这祖上的香火还烧到了国外,实现了父亲(祖太爷)未曾实现的留洋求学之梦。妈妈你看小明子的儿子,你的重孙子特意来看望您,他要把您老人家请到美国去,和您最喜欢的孙子去做伴儿,你老不反对吧?”爷爷一边颤抖地说著,一边把曾祖母的骨灰盒捧在怀里。
二十多年了,曾祖母的骨灰盒就一直放在她生前居住过的地方,在它的下面有一个白信封儿,爷爷把信封拿起来吹去上面的灰,然後打开,从里面抽出一封当年我父亲写给曾祖母的信。爷爷随即对我说:“真是不忍心再看它呀!我这心就像刀绞似的。今天你来,可以看看你爸爸是怎样怀念你曾祖母的。”
我怀著好奇心,打开了父亲早在1987年3月9日(那时妈妈已经来到了美国,父亲还在国内)写给曾祖母的信,并开始默默地阅读起来:“昨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一只熊在追我。吓得我跑进了一家院子,屋里的主人是一位慈善的老大娘。可不知怎的,她忽然变成了我的奶奶。
在奶奶的小屋里面,有很多油炸的馅饼。我真想吃,就同奶奶要。老人高兴地在火上给我煎,还加了两个鸡蛋。我望著她突然想起了什麽,因为屋子里面就奶奶一个人。我对奶奶说:“奶奶,我爷爷呢?”沉默了一下,奶奶说:“你的爷爷早就不在了┅┅”我望著那简陋的屋子,感到奶奶一个人很孤独、很寂寞、也很清冷。我说:“奶奶,我想住在这儿和您做个伴儿行吗?”奶奶眼楮一亮,她出奇地激动并马上对著我说:“我真高兴,就算是我求你了 ┅┅”
馅饼热了,我吃得很香。奶奶坐在我身旁一边看著我吃,一边给我背著她年轻时自己写的诗。我感觉从小到现在,从没有见过奶奶像今天这样高兴,小屋里一下子就出现了欢乐,同时也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梦醒了,奶奶不见了,屋里只剩下我一个人。我想寻找奶奶的身影,就像在梦中那样。可是我明白了、清醒了,原来我是在做梦,做梦啊!
爷爷很早就离开了奶奶,那时他年仅21,而奶奶也不过22岁!如今奶奶离开我已经有十年多了,她在人世间过了58年孤独、寂寞的寡妇生活。然而在阴间同样也是孤独的一个人,没有人与她做伴。好不容易我能同奶奶在一起,看著她那高兴的样子,醒来却又是南柯一梦!
我想赶快再睡著,再回到那美好的梦中去,再同奶奶做会儿伴儿┅┅可是怎麽也睡不著了,奶奶的话萦绕在我的耳边,一遍、两遍、三遍。“我真高兴,就算是我求你了。我真高兴,就算是我求你了。我真高兴,就算是我求你了。”
我哭了,悔恨地哭了。悔恨生前没有同奶奶做伴儿,甚至临终前都不在奶奶身边!如今奶奶独自一人在那里等著,而人世间的我也是孤独的一身,同样没有人做伴、同样的寂寞。我何曾不想有一个能与我做伴的人? 那时,我也会说出奶奶对我说的那句话——“我真高兴,就算是我求你了”
。
天快亮了,我下床给奶奶点燃了香和蜡烛,默默地为奶奶祷告著:“我的好奶奶,请您再等等吧,我就像这柱香和这支蜡烛一样,早晚会燃尽的。到那时我将永远和您在一起,永远和您做伴儿,我还想吃您的油炸馅饼,还想听您给我背的诗。那时我会说我真高兴,我终于能和奶奶在一起做伴了。”
看完父亲的信,我跪下来代表他给曾祖母磕了三个头┅┅
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的时候,爷爷时常拿出几盒录音带轮流放著听。因为那里面都是我小时候念的课文,声音奶声奶气地很是甜美。爷爷说:“想你想得不行的时候,就拿出来听听也能管点儿用。”可奶奶却说:“还不如别听呢!越听越想,越想越听”。我父亲也跟他们一样,或许这也是遗传?父亲喜欢重温往事,要不然他怎麽能喜欢上了古董呢!
我把五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每样复印了一份拿给爷爷奶奶看,具体上面写了些什麽,他们也看不懂,反正知道是名牌大学。爷爷自己拿了一份普林斯顿大学的,还给了奶奶一张斯坦福大学的。并风趣地对奶奶说:“行了,等千千走的时候,咱俩跟著他,他上他的哈佛,我们就上普林斯顿和斯坦福开办的老年大学吧!”
团圆的喜庆气氛还没有完全散去,分别的日子就又要到了。告别的那天晚上,爷爷为了让我早起赶火车,不到十点钟就叫我上床睡了觉。可当我半夜醒来时,却看见爷爷坐在我的身旁深情地看著我。我对爷爷说:“您怎麽还不脱衣服睡呢?”爷爷缓慢而轻声地回答:“爷爷舍不得闭眼啊!你明天就要走了,这回一走,唉!也许真的就见不到了。我想再多看你几眼,反正我白天也没事儿,等送走了你我再补回来。”说罢,爷爷望著我凄惨地一笑,紧接著把我的手拉过去放在他的两手当中,就这麽不停地拍著、不停地搓著┅┅ 我被爷爷这麽一弄,睡意也全没了,冥冥中竟有一种决别之感。爷爷的语音有些哽咽:“回去转告你爸爸妈妈,要是有可能的话,让他们回来和家里人过个春节。你爸爸自从去了美国都快二十年了也没有在家里过过个年。每逢大年初一,全家人围著桌子吃饺子时,我拿起筷子,就想起你们一家三口在异国他乡还在工作、奋斗著,连个假都不给放。我这虽然是美酒佳肴,可吃在嘴里却不是个滋味儿。世间什麽苦都顶不过思念亲人呀,尤其是在风烛残年时!自从你回来後,我都梦见你爸爸好几次了,所以看见你我就更加想念他。”我答应爷爷把话一定转告给我的父母,让他们回家过个年、吃顿团圆饭。
十八年的风雨人生,都是在奋斗中走过。而四年金色幸福的童年,就是在这里度过的,我留给了爷爷奶奶刻骨铭心的美好记忆。触景生情我怦然心动,童年的时光带给我那麽多的暇想┅┅远处火车的汽笛声依旧,让我又看到了许多年前和爷爷奶奶告别的那一幕:我坐在车厢里放声大哭┅┅
小时候,我曾写过一篇童话故事,还记得吗?故事的名字叫“世界大王”。我原本是打算写三篇的,可是当我写完“世界大王一”和“进海入宫二”时,爷爷和我就开始忙著办理出国手续了,一直到离开爷爷奶奶,也没来得及把“出海入宫三”写出来,这是让爷爷感到最遗憾的一件事。来美国以後,爷爷曾经多次提及此事,让我把“出海入宫三”写完,可是我人一天天地长大,加之又不在爷爷身旁,灵感又从哪里产生呢?我知道时至今日,爷爷的手里还保存著我未完成的童话故事原稿。而“出海入宫三”,也只不过是写了一个标题而已!
写到此,我想谨以这本书作为“出海入宫三”,献给我亲爱的爷爷奶奶,以实现你们多年的心愿。收到这本书後,请你们戴上老花镜慢慢地翻、慢慢地看。里面有一片我夹在书中的枫叶。还有一个秘密,我想告诉爷爷奶奶:“进海入宫二”里面的主人公,那只即将出海进宫到西天取经的小蚂蚁,就是日日夜夜想念你们的孙子---马力千!
特写
爷爷于2008年6月28日因患胰腺癌去世,享年89岁。让我一生感到最遗憾的是他没有看到这本书!在爷爷病重意识尚还清醒的时候,他通过越洋电话嘱咐我们千万千万不要赶回去探望他,就是马上请假,恐怕也见不到了,要回也必须在一年以後。我知道这是爷爷不想让我们看到他在死神面前的挣扎,我们口头上答应了爷爷的要求,可是内心却一直在流著血┅┅
1976年至2008年,父亲经历了两次亲人的离世。曾祖母去世的时候,正赶上他在唐山支援抗震救灾。是爷爷从国家的大局著想牺牲了我们这个小家,没有让父亲回去奔丧。可这一次是爷爷自己将要离开人世了,他为什麽不要我们回去?难道他真的狠心就不想再看到我们了吗?不是的!我想爷爷是不愿再忍受亲人诀别那撕心裂肤地痛而最终才横下一条心┅┅大洋彼岸,海天遥遥,留给我们的却是“此恨绵绵无绝期!”
自从爷爷走了以後,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能从悲痛中解脱出来。我不知道用什麽方式来祭奠爷爷。写到这时,我想起了在电影里有一种叫“画外音”的表现手法,我就用这个形式,通过祷告祈求万能的上帝派一位美丽的天使来把我要说的话转告给爷爷。
画外音:怀念爷爷
爷爷啊!您年轻的时候风貌潇洒。我听爸爸说,文革时期有人说您长得像周恩来总理!由于您从小接受极为严格的传统教育(曾祖母也是能诗善文),读过我们现代人认为是早已“过时”的诗书礼乐,经子史集,四书五经┅┅所以您的文化基础打得是那样地坚实牢固。书香门第环境里的熏陶,文房四宝,文房四艺,您都是样样通晓和具备,更有梅竹兰菊淡雅虚心高节的君子之风。
爷爷您能写祖上传承下来的“八分隶书”;下围棋的水平也够得上是业余7段;您是马林年轻时候的小提琴启蒙老师;您的网球从小一直打到“九一八”事变。而更让我惊讶的是:上世纪60年代张家口市里打乒乓球联赛,您给银行还捧回个冠军的奖杯来!我真是不敢想象,年轻时您的身体竟然是那样地健壮!
论文,论武,您继承了曾祖父马斌官的博学多才。(爷爷在银行是业务尖子,职称有两个:经济师和会计师。)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您的长子马林最终步入了美术殿堂,成为一名园丁;从我的父亲考上艺术院校,到您的小儿子马策在您的培养下,曾代表河北省去参加全国的速度滑冰比赛。作为父亲,您为儿女付出了辛劳,做出了榜样,同时也享受到了儿女带来的这份骄傲和自豪;作为爷爷,您为子孙呕心沥血,学以致用,比教育第一代更加专心投入。您仿佛把我当成了曾祖父的转世,在您的辛勤培育和浇灌下,祖先播撒下的理想种子,终于在我们这一代开花绽放。使您又一次地看到了希望,闻到了沁人心脾的芳香┅┅
我知道,爷爷是从战乱的年代里走过来的。您对“艺多不压人”这句话有著深刻的感悟。要不是“文革”那场浩劫,您的三个儿子也许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说不定真能走上科技或经济治国的道路呢!而音体美这个“小三门”,或许就被他们视为业余爱好了。
我知道,爷爷您曾为自己没有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而悔之不已。不过,蹉跎岁月身不由己,大家都被卷了进去,跟著时代随波逐流┅┅现在社会变了,您认准并把握住时机,从我两岁开始就全身心地投入培养教育我,一刻都没有放松过。您希望在有生之年能看到我从一枝绽放的小花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木秀于林成为栋梁之材,以致将来出国留学深造实现马家“以学治家”的祖训。
我知道,多年以後我实现了您的这个夙愿:那是通过我们一家人在海外的艰苦奋斗,才圆了您一生的梦啊!
我知道,爷爷您还有一个最终的梦想未能实现,我知道那是我未完成的“出海入宫三”。可是我知道,我知道,我知道,当我今天把它真的赶写出来呈现在您的面前时,我知道还是来得太晚了!也许这就是人生,从来没有最完美的结局。留下的遗憾和残缺,让後人去从中体会,去品味袅袅渗出的余香,沉醉在悲喜交织的回忆里┅┅
我永远都不会忘记爷爷您在弥留之际,通过电话对我说的最後几句话:“千千,别赶回来看爷爷了,来不及。(随後传来剧烈地咳嗽声)我知道你一直惦记著爷爷,爷爷很想你啊┅┅还记得以前我嘱咐过你的话吗?等你有时间,有能力的时候,把 “出海入宫”第三写出来,我想看┅┅要好好孝敬你的父母,照顾好妈妈。你要是实现了我的心愿,也算是孝敬和报答我了。”(爷爷又开始咳嗽喘大气┅┅)停顿片刻,您又坚持著对我说出了一直藏在心底的话:“千千,想爷爷不?”
我回答说:“非常想爷爷!”(说完这句话我已泣不成声)“千千别哭,千千别哭,你一哭爷爷心里就更难受了!”
(我写不下去┅┅)
爷爷走了,您终于踏上了回家的天路。我心中的一颗巨星开始陨落,我有失去苍穹的感觉,像是一只折羽受伤的青鸟。在地上,在人间,我为您能与远在天上的曾祖父母一家人团聚而感到欣慰!我想让美丽的天使带去我对您的眷恋和思念!在此,我还要高声呐喊:“亲爱的爷爷,我想念您!我永远永远地爱著您!我对爸爸说过,几年後,如果有一个新的生命诞生,那一定是您的转世,那一定是又一个轮回。爷爷您要是听到了,就托给我一个梦吧!”(画外音结束)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身在异国他乡,父亲体会到了什麽是寂寞。为了不让曾祖母感到孤独,更是为了怀念她,父亲买了一块能上弦的机械怀表。这只怀表很独特,表壳儿上有一个圆镜框,正好能把曾祖母的照片镶在里面。妈妈告诉我说,爸爸为买这只表,花了不少心思。每逢有好事,比如出游或是娱乐party(聚会),父亲都要把弦上紧让怀表走起来,然後揣在兜儿里带著曾祖母跟著他一同去享福。
自从爷爷去世後,父亲把爷爷的照片剪下来,也镶在了表壳的背面,一正一反母子两代人背靠著背、心连著心,都在父亲的怀念中。这是灵的沟通,是亲情、是血缘。不过每天上班的时候,父亲是不戴的,因为他不愿意让曾祖母和爷爷跟著、看著他受苦受累。这就是我知恩图报,重情重义的父亲。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爷爷没了,家里只剩下患有脑血栓的奶奶靠家人和保姆来照顾。我想放假时回去探望她,父亲更是惦记著奶奶,有时也梦见家乡。最近他还写了一首诗,我也顺便把它记录下来:
期盼
昨夜梦归故乡路,
万里关山度若飞。
高堂老母门前望,
满腹思念诉阿谁?
前十八年大事年表
1984年出生于中国河北省石家庄市。
1985年开始接受父母的启蒙教育。
1986年被正式送到爷爷奶奶家寄养,并在家里上“私塾”。
1987年初妈妈赴美留学,在睡梦中母子分别。
1988年父亲赴美,临行前爷爷奶奶带马力千去石家庄和父亲告别。
1989年考进张家口第三幼儿园。
1990年离开爷爷奶奶与母亲同行飞往美国。
1993年接受记者在威尔迅小学的专访并在报纸上刊登。
1994年第一次考取约翰.
霍普金斯大学举办的青少年璁期天才班。
1995年荣获宾汉姆顿全市小学五年级英文拼写比赛第一名。
1996年第二次考取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青少年璁期天才班夏令营。
1997年爷爷奶奶来美探亲,时逢第三次考取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青少年夏令营。
1998年参加在奥兰多举办的世界青少年OM比赛;以第一名的成绩考进 Wyoming Seminary 私立高中寄宿学校,并获得全额奖学金;同年获纽约州高中科学奥林匹克比赛第二名。
1999年获本校高中英文写作第一名;获国家为高中生举办的拉丁语比赛一等奖;获国家为高中生举办的法语比赛荣誉奖;荣获宾汉姆顿地区青少年钢琴比赛第一名;获纽约州伊萨卡大学举办的高中钢琴比赛荣誉奖。
2000年荣获Wyoming Seminary校长奖学金;荣获全美英文写作比赛提名奖;获国家为高中生举办的拉丁语考试满分奖;获国家为高中生举办的法语比赛第四名;荣获宾汉姆顿地区青年组钢琴比赛第一名,与宾汉姆顿管弦乐团合作,成功演奏作曲家圣桑的g小调钢琴协奏曲;获玛利伍德大学举办的高中生钢琴比赛二等奖;宾西法尼亚州举办的青少年钢琴比赛荣誉奖及纽约州举办的青少年钢琴比赛荣誉奖。
2001年考取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在威廉多瓦大学开办的科学研究璁期天才班夏令营;考取哈佛、斯坦福大学璁期天才班夏令营并荣获探索学者荣誉证书;荣获美国国家荣誉奖学金团体赞赏奖;荣获全美大学高级课程班学者奖;荣获Wyoming
Seminary高中科学奖第一名;荣获全校历史作文第一名。
2002年荣获宾州Wilkes Barre地区高中环境科学奖第一名;参加高中合唱团赴德国演出;荣获Wyoming
Seminary2002年高中毕业生总成绩第一名奖;申请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宾西法尼亚大学(华顿商学院)、普林斯顿大学、康乃尔大学本科并先後收到录取通知书;荣获由布什总统签名的President’s
Education Award (总统奖)。
本科四年至二零一零年大事年表
2002年进住哈佛园,本科主修心理学、经济学、东亚学和中文;参加哈佛大学划船队;考入著名的哈佛合唱团(COLLEGIUM,该合唱团在1997年3月还应邀在电影奥斯卡颁奖仪式上演出) ;担任合唱团付主席、CD盘销售经理。
2003年与美国女孩马力孙(爷爷给起的名字)在哈佛合唱团邂逅一见钟情;随合唱团赴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巡回演出,其中应邀在西班牙马德里皇家大教堂和法国巴黎圣母院大教堂演唱。
2004年创办海外学生交流协会 (创办人之一),以“哈佛亚洲计划”学生代表团的名义到中国北京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并举办专题讲座(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在晚间新闻中曾经报道,北京大学校报及网站也有相关文章发表,哈佛校刊更有专题介绍。)。
2005年:“哈佛亚洲计划”去台湾大学交流访问;在江苏省江阴市峭岐实验小学举办专题讲演;采访张家口残疾人学校;河北宣化师范学院专题讲座“亲历哈佛”;张家口星海琴行示范讲座。
2006年参加“哈佛亚洲计划”赴泰国曼谷Thammasat大学交流访问;毕业前在香港高盛投资银行工作实习三个月;最後一次回国探望爷爷 (爷爷于2008年6月28日因病去世享年89岁) ;哈佛大学本科毕业;被纽约华尔街高盛投资银行(Goldman Sachs)总部录用(职称金融分析师) 。
2007年以Mentor的名义参加哥伦比亚商学院举办的Starting
Bloc社会创业比赛,并获得第一名。
2008年应邀参加美国前副总统高尔举行的民主党竞选宴会;申请哈佛、耶鲁、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并先後收到这三所大学商学院寄来的录取通知书。
2009与女友订婚;辞去纽约华尔街高盛银行工作;致函哥伦比亚商学院表示遗憾,再次婉言谢绝耶鲁,重回哈佛园。
2010年获得哈佛大学颁发的“绿地毯” 奖(Harvard Green Carpet Award);被母校(Wyoming Seminary)授予近50年最佳前10名毕业生特殊荣誉奖。
(注) :未婚妻马力孙于2007年哈佛本科毕业,追随马力千到纽约癌症治疗中心(Memorial
Sloan Kettering)工作。2008年与马力千同时申请哥伦比亚大学,翌年,为了爱情放弃哥伦比亚大学的录取,跟马力千到波士顿。目前在MGH(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 Insitute for Health Professions) 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
结束语
执笔至此,我又回到了一个做父亲的身份。在写此书之前,我踌躇满志。可遗憾的是:2006至2008年,我因一些琐事缠身和健康的缘故,打乱了日常的生活和计划,所谓的灵感也随之消失。那段时间,我真是心灰意冷,两年多的荒废,竟然成了我无心创作的空白期!所以《哈佛前的十八年》笔耕到一半时,自然也就成了“未完成的交响”┅┅(奥地利作曲家舒柏特作《未完成交响曲》,写到一半时去世,享年31岁。)
2009年初,随著身体状态的恢复和好转,又激活了我完成这本书的愿望。我重新拾笔,断断续续地终于把它写到了尾声。可当我再从头浏览时,败笔之处不可胜数,错白字也是一大堆,这才感悟出“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道理来。要不是靠儿子有些突出表现,我简直就是下笔如垦荒!希望读者不要用文学作品的眼光来看此书,我知道距离那个标准实在是差远了。为此,我突发奇想:倒不如读者凭借自己丰富的想像力去借题发挥,按照自己的口味,把这部作品美化、放大、升华。在本书的基础上,派生出一部符合自己的完美作品来,这样就没有所谓“众口难调”的问题了。在此之前,有望读者先坚持把它看完。
写到这里,我忽然有一种冲动,也许不该说。可是激情迸发出来,又有些收不住。我是想说:“亲爱的读者,我以为真正能读懂这本书的,能从字里行间看出来我不是在炫耀,而是有一种民族的情结夹杂在里面。
马力千是我的儿子,他的光辉业绩虽然荣耀了我的祖先,但我却不完全这样认为。读者想过没有,当我们海外华人遭到歧视、受到侮辱的时候,难道这是我们自己这个小家庭的事吗?不是的。它是对一个民族、对一个国家的蔑视和小瞧。在外国人的眼里,我们是CHINESE(大写的中国人),在我的心里,马力千也是chinese。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攀登至学业的巅峰,代表的不仅仅是我们这个小家庭。从广义上讲,他是为海外的所有中国人争了一口气。就像是奥林匹克运动会,通过竞技,最後站在领奖台上的冠军得主,金牌虽然是挂在了自己的胸前,但升起来的却是国家的旗帜,奏响的是民族的国歌。那最幸福难忘的时刻,是个人荣誉和国家荣誉凝聚在一起的最高体现。也好比马力千有两个母亲,一个是养育他的妈妈,一个是他出生之地的祖国。读者应该为马力千骄傲,更应该为海外的中国人感到自豪才是,他是我们中华的好儿子!
马力千为什麽会有这麽强的奋斗精神和学习动力?原因除了他自身的经历以外,还跟我这个当“推手”的父亲有关。在美国,我所经历的种族歧视要比儿子马力千多得多,一是语言上的障碍或误解、二是社会地位低下、三是对种族歧视的敏感。马力千虽说也遭受过歧视,可由于他後来居上、出类拔萃,让人不得不肃然起敬!甚至还给他创造了很多成功的机会。这就是美国,让人又恨、又爱却舍不得放弃!她是成功者的天堂,是失败者的地狱。无论你从哪里来,也不管你是什麽国籍、什麽肤色,只要你能出人头地,就会被这个国家所接受和认可。
我们海外华人,遭受种族歧视由来以久,“我们总是努力争取别人的认同,同时又要维护自己的文化特征,这样就需要靠成功来达到反歧视的目的,这也成为追求成功的动力之一。”( 美国教育家杰弗里 . 布拉尼)
一个人的成功,不等于这个家庭的成功;一个人的光辉,也不能照亮整个家园(国家)。马力千在数万万海外华侨华人当中,也仅仅是一只小小的“萤火虫”。只有大家齐心协力地去努力、去拼搏,阳光才能普照大地,光耀中华。
老实讲,当父母的为自己孩子付出、牺牲,这在我们中国的传统观念里很是自然,好像也都是应该的。自己实现不了的理想和愿望,想寄托在下一代人身上,让他们去继续完成。因为孩子能让你看到未来的光明和希望,这更是普天下所有当父母的共同心愿。
我们这一代人,儿女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教育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没有经验,因为我们把自己唯一的孩子拿出来当实验品,可以说是冒很大风险的。成功了那是没话说,可要是不成器呢?你再生他个第二胎,恐怕也来不及了吧?在此,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体会,我们当家长的,要给孩子创造机会,培养放眼世界的情怀。不要娇生惯养,不要讲究吃穿赶时髦,这样的孩子将来不会有太大的出息。比学习、比上进心,才是他们这个年龄段所应有的。不要只看眼前的这点利益,要有意让孩子吃一些苦,以锻炼他们的承受能力。不要让孩子有依赖感,有永远守著家、守著父母的心理。我们的责任是:首先从孩子的角度来为他著想,在适当的时候,打开门窗放出去飞。让他们展翅苍穹,背负青天往下看,才能一览众山小。
再有就是很多的美国人,老早就把遗嘱写好了以防不测。我们中国也有很多人跟著学习开来(观点不一定对,有的人是从安全角度出发则另当别论)。他们把钱指定给自己的儿女好让其老早地就有一种安全感。我以为不然。古语说:“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教育孩子也应该这样,自身要有生存的本领才是,这样才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然的话,父母留下来的那点辛苦钱,还赶不上货币的贬值呢!但是知识是永远不会贬值的,它只有更新、只有变为过去成为历史。只要存在脑子里,就是无形的资产,它会伴随你一辈子,走遍天下都不怕。不仅如此,它还能在举止言谈中体现出来,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修养和气质,它是最安全的护身符,也是健康的美容剂!
在教育子女这个问题上,我以为,父母投入的越大,花费的时间精力越多,到头来收获也就会越大。儿女是实际的,父母是精神上的,是双赢。不都这麽说吗,“父母是无私的”。既然这样,你还有什麽舍不得?把全部心血花在孩子身上也值。否则的话,你现在的吝啬,省下来的不是财富,而是为儿女操一辈子的心。
千锤百炼,才能锻出一把削铁如泥的宝剑。这与“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源自一个道理。有人说“不教自成才”。我持怀疑的态度,不调教的孩子就好比是一块上好的钢,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不琢不磨、不靠外力怎麽能成器呢?除非是鬼斧神工!
大家都知道,中国出了个青年钢琴演奏家,风靡当今世界,他的名字叫郎朗。你可知道在他没有成名之前,他的父亲是怎样管教他的吗?我抄录《世界周刊》里的一篇文章你们看看:“这位世界级的钢琴家在书中多次提到他父亲的军事化教育。最为触目惊心的一段是书中第118页,当发脾气的教授拒绝再教郎朗时,郎朗的爸爸一筹莫展,在北京这个大城市,完全失去了方向。于是父亲第二天提前一个小时叫醒了郎朗,规定他每天上下课都得再多练一个小时琴。父亲还撂下狠话:“你一定要像活不过明天那样地练琴,你必须练到每个人都能看到,没人有理由拒绝,你是第一名,永远会是第一名。”
但是当天郎朗学校的合唱团排练延长了一个小时,他知道要违反父亲提早练琴的规定了:当学校活动一结束,郎朗快步走回家,刚到楼梯口,就听见父亲在11楼家中的阳台上冲著他声嘶力竭的吼著:“你上哪去了?这麽晚回来!你这个没有用的家伙。你把自己的生活毁了!你把我们所有人的生活都毁了!”
进家门後,父亲根本不相信郎朗的解释,硬说他撒谎。父亲骂道:“你是个骗子,你是个懒虫!你太不像话了。你没有理由再活下去了。┅┅人人都会知道你的老师不要你了!死是唯一的出路!”
暴怒的父亲越来越歇斯底里,“我为了你放弃我的工作,放弃了我的生活!你妈为了你拼命干活!勒紧裤带过日子,每个人都指望著你,你倒好,回来这麽晚。老师不要你了,你还不练琴,你还不照我说的去做。你真的没有理由活下去了,只有死才能解决问题。即便现在就死,也不要生活在羞辱之中!这样对我们两人都更好。首先你死,然後我死。”
书中写到,父亲递给郎朗一个药瓶,後来才知道瓶里装著是药性很强的抗生素,“吃了这些药片!现在就把里面的30片药片全吞下。吞下去,你就会死,一切都会结束。”
郎朗吓坏了,就跑到阳台上,想要躲开父亲。父亲尖叫著:“如果你不吞药片,那就跳楼!现在就跳下去!跳下去死!”他向郎朗跑过来,郎朗开始使劲踢他,感到父亲什麽事都做得出来。想象自己从11层楼摔下去,脑袋落到人行道上摔得稀烂┅┅他开始央求父亲:“停一停!你这是疯了!别来碰我!我不想死!我不要死!”
父亲喊道:“你要是不跳楼,那就吞下药片!把每一片都吞下去!”
郎朗开始用自己的双手猛捶墙壁,那是父亲从小最为保护又宝贵的双手。此时此刻,郎朗就想把双手砸成肉泥,把每根手骨都砸断。父亲此时才开始尖叫儿子停止一切。他跑过来道歉,并说:“儿子,我不想要你死,我只要你练琴┅┅。”
“当然这种传统的中国方法管教,也只管教出了一个郎朗,大部分的父母并没有这份运气栽培到世界级的音乐家。因为教育的本身实在太复杂了,有儿女自己的天生资质,也有後天的努力、毅力、他人的赏识和其他外在环境等等因素。
但各位请想想,现在我们在美国能用这样的方法来教育儿女吗?如果不用,我们有没有其他的方法?中国传统的责备和处罚的方法在西方世界被认为是不妥,那麽有什麽科学而有效的方法呢?”
我不是心理学家也不是教育家,这个问题有待继续探讨,不过在某些方面,我是认同郎朗父亲的一些做法的。你仔细想想:要是郎朗真的把药放进嘴里,他爸非从郎朗的食道里给抠出来不可!刹时间郎朗摆脱开父亲,不顾一切地冲向阳台,他爸非拼了老命拦腰抱住他不行。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到最後沉不住气的还是郎朗他爹!
我认同郎朗父亲在教育孩子上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观点,因为他的父亲为了郎朗放弃了工作,他们没有回头的余地!这一家三口是从“黑暗”
走向光明的典型。
2007年的初冬,马力千从纽约回来看我,手里拿著一瓶从中国城买来的虎骨酒(我因工扭伤了腰在家养病将近一年)。儿子看著我步履维艰的样子,就慢慢扶著我坐了下来。他一边给我做著按摩,一边感慨万千地给我讲了一个他刚刚看过的电影,内容是打高尔夫球的。电影的英文名字是:The Greatest Game Ever Played. 故事的主人公小时候在家门口玩,见到几个准备在附近建高尔夫球场的富人走过来,蔑视地把他轰走。所以从那时起他就立志要打高尔夫球,决心打出自己的一片天来。因为家里穷,父亲是个挖煤的工人,供不起他练这个有钱人才玩儿得起的运动,父亲甚至还劝阻过他不要打高尔夫球了。可是任性的儿子硬是靠打工挣来的钱继续练习打球┅┅
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天,他父亲在井下挖煤,休息的时候,看见坐在身边的工头手中的报纸上刊登著自己儿子得冠军的大照片!兴奋之余,他下意识地探过头去想看个仔细,可是却遭到工头的冷眼:“看什麽看,这跟你又有什麽关系?”随即卷起报纸,起身一甩手走开了。
马力千告诉我说:“看到主人公父亲遭侮辱和尴尬的那个场景,我想到了你,我当时已是泪流满面┅┅ ”
讲到这儿,马力千对著我又说:“爸爸,你要的我都努力地做到了,我知道你不容易!”
儿子说完这句话就哭了┅┅
光阴荏苒,来美20年有余,感觉青春就像是一条河、就像一首凄美的挽歌,缓缓地向前流淌著,慢慢地诉说著,渐渐地离我而远去┅┅
有一首最美的诗,在我心底一直伴随著我走过无数的艰难坎坷。无论是在生活里、在工作中、在病榻上┅┅每逢想起它,我的心潮就开始涌动,它给了我无穷的力量,它是我躯体和灵魂的支柱。为此,我想引用玛丽.索菲亚.克斯的这首浪漫美丽动情的诗来作为本书的结束语(一九五一年三月二十一日,宋美龄在她少女时代的母校美国卫斯里大学演说时也曾经引用过) :
“我昏然地躺著,带著死一般的疲困,
我不能抬起我的眼楮,
望那高山的所在和光辉灿烂的巨星。
黑夜吐著细语的温存,
一声声击著我的耳鼓,
徒然击碎我殷切期望的休息与安宁。
我曾不屈不挠的面对著顽强的敌人,
痛苦与奋斗就是人生。
我迎接惊险如同迎接挚友的来临。
希望幻灭,恐惧也随著幻灭了,
我只追忆英勇的往迹,
失败于我何干?只要我守住纯真。
可是现在,我觉得勇气已渐渐消沉。
听到死亡坚定的哀音。
但未能迅速激起我感触敏锐的心情。
我沉浸在默默的无言中,
宁贴的笼罩著郁郁的暗影——
是的,我面对自己的疑虑,仍有制胜的信心。”
(全书完)
注:《哈佛前的十八年》成稿後,先後发给一些朋友征求意见。有朋友说後半部比前面写得更精彩。其实我心里最清楚,前两个章节基本上是在工作时偷著先写在纸条上,然後回家再把它拼接连起来。所以读者很容易看出语句的不通顺和上下的“接痕”。不过为了那段特殊的写作经历,
我还是想保持这个支离破碎的“原生态”状,故不再做细改和润色。
总体上讲,读者的反应还不错。有人甚至主张让我出版。平心而论,写这本书的初始我倒是想过,可是後来却放弃了这种奢望。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是我的写作水平有限,第二是找人出版听说还要走後门。我想通过互联网的形式,把马力千的成长经历传播出去,献给那些正在培养教育孩子的父母。
我不图名利,只希望读者看完这本书後,如果有启发、有共鸣、有感动,就请传发给你认识的朋友们一同分享。也可以给我发E-mail:qunma56@gmail.com
亲爱的读者,教育是治国之本,教育是强国之器,教育是中华之魂。这二十一个字就是道出我激励国人重视教育的心语!
再见!
马群
2010年12月31日午夜钟声响起之前终搞于美国纽约宾汉姆顿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