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dan7901042 的博客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网络日志正文
意大利掠影之佛罗伦萨(二) 2013-12-08 15:16:34

在圆顶大教堂的旁边大教堂博物馆中可看到更多的有关洗礼堂,钟楼和大教堂的文物。这面玻璃墙后面陈列着当年的手脚架和滑轮,一名拿雨伞的女子走过,仿佛穿过了时空隧道。



这是大教堂的设计者阿诺尔福.坎比奥(Arnolfo di Cambio)的浮雕像。他凝视着的就是教堂的平面图。这浮雕作于十九世纪,看上去有些现代范儿了。


博物馆里有许多文艺复兴时代的浮雕精品。这幅“圣母和圣婴”作于1451年。

我最喜欢的是这一组浮雕,作者是卢卡.狄拉. 罗比亚(Luca della Robbia)题目是“歌唱者画廊”。

浮雕中的人物,特别是儿童,个个栩栩如生。浮雕的精髓就在于“浮”,不同于一般的雕塑(又称“圆雕”),浮雕要求艺术家在半立体的空间表现出完全立体的空间感。一般浮雕人像以侧面为主。这一组浮雕中有几处正面的头像,如下面第三幅中引吭高歌的女歌手和第四幅中最右边的儿童,真实,生动,实属难得。这组浮雕作于1431-1438年。










另一组浮雕比这一组早了大约一百年,安放在钟楼上。是由钟楼的建造者乔托设计,乔托的手下完成的。这组浮雕表现的是一幅幅连环画般的圣经故事,在当时也算是一个创新和突破了。下面两幅分别是“创造亚当”和“创造夏娃”。比较两组浮雕,可以看出在一百年中佛罗伦萨的艺术经历了多么长足的发展。







这块浮雕残片是在佛罗伦萨出土的公元前的作品,不知是否可称为其浮雕艺术的源头了。


洗礼堂天堂之门的原件也保存在这个博物馆中。



这个博物馆中有一件重要的藏品就是米开朗基罗的“哀悼基督”。

这是他最后的雕塑作品之一,也是最有争议的作品。这也是米开朗基罗为自己做的墓前雕塑,在1547年开始创作时他已经近八十岁了。雕塑的内容是天主教艺术中常见的题材,拉丁文叫“pieta”直译应为“抱着从十字架放下的基督的圣母”。米开朗基罗本人在二十四岁时曾在罗马因创作了相同题材的雕像而一举成名。在那件作品中,如同一般同题材的作品,只有基督和圣母两个人。这件作品却与众不同,一共有四个人:耶稣右边的是圣母,左边的是抹大拉的玛丽雅(耶稣的女门徒)身后把耶稣缓缓放入二人手中的是法利塞人尼哥德莫斯。根据新约,尼哥德莫斯曾帮助圣母和其他人把耶稣的遗体从十字架上放下来。米开朗基罗把自己的面孔安在了尼哥德莫斯身上,这等于是让他本人把耶稣放在圣母手中,这个创意应该是足够大胆了。但最受争议的还不是这一点:经过了八年的艰苦创作,在1553年米开朗基罗却不得不彻底放弃这件作品,甚至恼羞成怒,挥起斧头对作品大砍起来。原因很简单:米开朗基罗一直有一个信念:上帝已经把一座座精美的雕像放在了一块块石料中。一个雕塑家的任务就是把石像“解放”出来。他做石雕时,总是从头部开始直接把人像“挖”出来,故看他许多未完成的雕像都像是从石头里钻出来一半的样子。这次他也是如法炮制,只是当“挖”到耶稣左腿时,遇到了石头内部的断层,一大块石料完全断裂了。他可以给基督“接”上一条腿,但这样做却违背了他的雕塑原则。米开朗基罗后来把打碎的作品卖给了一个银行家。在他死后, 由另一个艺术家卡尔开尼把它拼接完成的。耶稣左边的抹大拉的玛丽雅是卡尔开尼做的, 这也是为什么她比其他人要小好几号。在完成的作品中耶稣的左腿就彻底不见了。

米开朗基罗在佛罗伦萨的最有名的雕塑当然是在学院博物馆的“大卫”了。


许多人到这个博物馆就是专门来看大卫的。博物馆里还藏有米开朗基罗的几件未完成的大理石雕像,能让人清楚地看到他从石头中把人像“挖”出来的绝技。可惜我只照了一张大卫就让管理人员制止了。这件作品始作于1501年。当时米开朗基罗只有26岁。他刚完成了罗马的“哀悼基督”,名声大噪。正好当时圣母百花大教堂的建筑主持者面临着一个难题:几十年前,他们计划在教堂的顶部立起一座大卫像,并且花重金买来了一块巨大的大理石料。但负责打造石像的艺术家只雕了个雏形便放弃了。这块石料就一直废弃着。最后他们决定,把这块石料竖立起来,让艺术家们根据观察和想象给出自己的意见。许多著名的艺术家到过现场,包括达.芬奇。但最后的决定是让米开朗基罗完成这件作品。经过两年半的艰苦创作,终于在1504年完成了这件旷世名作。在作品即将完成的时候,人们意识到,由于石像过于沉重,不可能被安装到大教堂的顶部。根据达.芬奇等人的建议,“大卫”被安放到市政广场。当时佛罗伦萨正值多事之秋,“大卫”就成了以弱胜强,抵御外敌的象征。1871年,为了保护这件名作不再受风雨的侵袭,“大卫”移到了现在的地方,市政广场上用复制品代替。当年米开朗基罗因考虑到石像将被安放到教堂顶部,观众须向上仰视的因素,夸大了手,肩和头部的大小。2010年11月12日,一个玻璃钢制的复制品被安放在百花大教堂原来计划放置“大卫”的地方,终于给世人一天的时间欣赏米开朗基罗心目中“大卫”应有的形象。以下的照片是我从网上搜来的。


市政广场上的大卫并不孤单,在他身边,还矗立着其他几组雕塑。拍照取景时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倒也有趣。











这几组雕塑中,有几个比较引人注目。这个是“割下美杜莎头颅的帕尔修斯”。由切利尼(Cellini)作于1541年。帕尔修斯充满杀气的弯刀,美杜莎因痛苦而蜷曲的身躯,喷涌而出的鲜血令人印象深刻。值得一提的是,切利尼在帕尔修斯的胸前的飘带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他这是学米开朗基罗在罗马的“哀悼基督”上签名的范儿。我以后在罗马一节中会谈到。





浏览(1530) (0) 评论(0)
发表评论
我的名片
注册日期: 2013-12-07
访问总量: 14,154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最新发布
· 意大利掠影之佛罗伦萨(四)
· 意大利掠影之佛罗伦萨(三)
· 意大利掠影之佛罗伦萨(二)
· 意大利掠影之佛罗伦萨(一)
分类目录
【游记】
· 意大利掠影之佛罗伦萨(四)
· 意大利掠影之佛罗伦萨(三)
· 意大利掠影之佛罗伦萨(二)
· 意大利掠影之佛罗伦萨(一)
存档目录
2013-12-08 - 2013-12-08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