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2 26 我们人类对于‘短缺’的记忆是写在基因里的,因此我们下意识地寻求更多的资源与金钱,我们努力地工作,追求经济的增长,而经济的增长,古老的观点认为‘发现需求,满足它’,这是很朴素、直观的道理,也许,支撑一个企业,建立一个百年基业不会有问题,但是,规模可能非常有限。 从现实上看,任何一项产品都是有密度的,经济学中常用‘市场饱和’来描述,此‘市场饱和’的制约是人口与其需求。 任何一项产品,我们对其需求都是有限度的,在一座城市中,有有限的人口数量,那么,他们对某项产品的需求就已经被限定了,其上限非常清楚,不清楚的只是你而已。 在我住的城市里有一个有很不错的餐厅,Beach House,近百年的历史,家族企业,且,别无分号,我很喜欢那里,去过几次,但是,它因无分号,经济规模也就如此了。 费孝通的《江村经济》作为经济学与社会学的经典,陆续地读过几次,每次都会有新的思考,最早,‘密度’的概念也是从这部书开始的,可惜一直也无法清楚地描述出来对它的感受。 江村,小农经济,内向型的经济模式,封闭循环,是敛态的,成员彼此互为供需,因此其经济规模一定有限,密度接近饱和状态,我想如果定量地刻画的话,应该是‘某种产品/人’的描述:收入=产品密度 X 人口数量。 如果,在产品密度相对恒定的前提下,江村想提高收入的话,江村能采用的措施只有扩大‘人口数量’,结论是让产品走出江村,经济转变为外向型经济,发散态。 我住的这座城市,也有一个口碑很好的巧克力店,产品相对单一,店面也不大,如何增加收入?结论很清楚,开分店,在不同的城市,增加人口数量。 所以,在产品密度相对恒定的前提下,收入的增长取决于受众人口的数量,其经济模式也必然是外向型的经济。 经济增长有两个前提条件:一是,结构发散;二是,顺差;收敛或者相对稳定的经济结构对应的是经济的规模的稳定。 外向型的经济,会带来更多的经济收入,输出者乐见,是收入,而对受众者而言则是消费,体现为输出者对消费者的‘贸易逆差’,假如,受众者要求‘贸易逆差’平衡的话,输出者将挣不到利润,因为利润被消费,交易等同于以物易物。 所以,外向型的经济的经济收入是以贸易顺差方式实现的,尽管,在封闭的贸易区内,贸易逆差的总和为零,但是局部上仍将出现,造成经济上的非均衡状态。 所以,从局部角度看,要想取得经济的增长,必须是开放的经济模式,在贸易上必需取得的逆差,否则进行实物经济好了,实物经济的贸易逆差为零,实物经济的危机也会有更小的概率。 旧年,中国被围困,政府提出了内循环经济,其效率如何? 扯蛋,糊弄人的! 现在我简略地回顾49年以后的经济政策。 1949年至1978年,经济上处于迷茫状态,政策多变,找不到根基,飘忽不定,只会玩枪,不会用脑子,只知道‘战天,斗地’,‘与人斗其乐无穷’,戏民如猴。 也许,毛氏可以效仿一下费孝通先生,写一本《赤县经济》,赚点稿费。 直到1978年,中国经济改革的元年,才开始找到了正确可行的方向;但是,直至1987年中共才清楚地制定了近乎完美的策略:两头在外,大进,大出。 可惜,人性伴随着一党专政毁了我们的经济前景,伴随而来的经济贪腐与政策投机,集中体现在康华公司的身上,直接诱发了8964,改革毁于贪腐与共产党的固执。 康华,坑华! 此后的经济政策就再无可点之地,黄鼠狼下崽子,一代不如一代。 更昏、更混的是‘一路,一带’。 ‘一路,一带’,是一个发散结构,但是它没有顺向的收入差,因此,此结构体越大,我们的流失就越多,‘一路,一带’流出的都是我们的血! 败家子! 顺便提一下,《环球抱屎》有一个胡编,总编,忽悠一帮年轻听众:“我们玩着抖音,上着淘宝,能把美国逼回农业国去!” https://www.163.com/dy/article/FSNQL2UP0521MBQC.html。 可悲的是下面的人还在痴笑着鼓掌。 我看,被逼进农业社会的不是美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