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3 22 历史上有很多名猫,但我猜,具有永恒之名的猫唯数薛定谔之猫了,不再会被超越: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96%9B%E5%AE%9A%E8%B0%94%E7%8C%AB, 数薛定谔之猫,具体的内容我就不再啰嗦了,有很多相关的介绍,薛定谔猫有名之处在于他颠覆了我们的认知,概率状态下的不确定性,a,b两种状态并存。 其实,薛定谔猫的问题不难解决,他用的是铁盒子,换成玻璃盒即可(Joke)。 用逻辑的语言描述就是: 猫的状态应该是|cat>=(a |dead>+b |alive>)在薛定谔的猫佯谬的设定下,a和b均为1/Sqrt.这个叠加态和“50%概率死,50%概率活”的意义是截然不同的!这意味着猫既不是死的也不是活的!----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998543 在逻辑上,薛定谔的猫同时存在在两种状态下,两种可能的状态,生或者死并存,这样的观点颠覆了我们传统的认知,我们可以理解‘生’,也可以理解‘死’,却理解不了既生亦死,我们缺少一条通往‘生+死’的逻辑路径。 也许,诗人们已经理解了:有些人,活着,却已经死了;有些人,死了,却永远活着、、、,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在理解薛定谔之猫的问题上有一个盲区:空间的开放与有限,空间的转换有一个开关,决定了薛定谔的猫的状态。 猫的状态,|cat>=(a |dead>+b |alive>),从系统的角度看,这是一个开放系统,当,打开盒子的那一瞬间,系统从完成了系统从开放到有限的转换,即系统完成了从开放到有限的坍缩,坍缩之后,猫的状态也从可能性转变为确定性了。 在生活中我们也有真实的过程对应,只是被我们忽略了:商品的生产与销售。 商品有两种状态:未卖出的是商品,只有成本,没有利润;卖出的是用品,成本被冲抵,实现利润。 未卖出的是商品定义为:0;卖出的是商品定义为:1。 因此未卖出的商品存在两个状态:0与1,卖出的商品是:1,卖不出的商品则是:0,而从0转换为1的那个瞬间是交易完成的瞬间,它把商品空间从开放转换成为有限的、确定性的空间,并且实现利润。 从系统角度看,商品W,集合为:{Wi}: {Wi}→S→Wk, i=1,2,3、、、N,k为某个具体的商品,当{Wi}→Wk,时,交易完成:S,商品Wk,的空间坍缩,从开放转为有限,此后,商品不再是商品,而是具有某种特性的用品。 交易过程,S,即是空间坍缩的开关,在S之后,商品变为用品,并且实现利润Pk,实际上S之后产生了多个空间,利润空间及效用空间: 在开放系统下,Pk 是{Wi}的给养,即负熵的输入,因为Pk 的持续输入,系统{Wi}才得以存在,在{Wi}密度恒定的情况下,{Wi}是的状态与Pk 的输入成正比状态: 当Σ(Pk)>{Wi}需求时,{Wi}趋于成长,总体上体现为扩张; 当Σ(Pk)={Wi}需求时,{Wi}维持现存的状态; 当Σ(Pk)<{Wi}需求时,{Wi}趋于收缩,体现为个体体量于种群体积的收缩,当Σ(Pk)低于{Wi}最低需求,达到某个阈值时系统死亡,常体现为瞬间的的崩溃,以某个事件为起点,引起连锁反应,并发症,导致系统瞬间坍塌,如那个曾经令人恐惧的帝国,苏联,毁于一旦,在它灭亡之前,没有任何一个政治家,或者,哲学家可以预测到它的灭亡。 至于经济过程就更容易理解了。 在技术恒定的情况下,体现为{Wi}的密度恒定,Σ(Pk)就是我们在交易(S)过程中的利润总和,当Σ(Pk)>{Wi}需求时系统扩张,否则不变或者收缩。 有趣的是,这里有一个盲区:利润的来源。 传统的观点认为,利润来自劳动,也许不错,但是,它忽略了‘可实现利润’的条件,似乎,只要是劳动就可以创造利润,而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尚有很多的劳动是无法实现利润的,看看那些烂在地里的西瓜,就会明白,在{Wi}→S→Wk,的过程中,缺失S是无法实现利润的,系统,{Wi},也将趋于收缩,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如果没有空间的坍塌,就无法产生Pk及Wk,无法兑现利润,Pk,及效用Wk,因此,我可以明确地讲,商品的利润与效用来自与商品空间的坍塌,即:交换,商品空间,{Wi},坍塌之后产生了更多的存在空间,Pk及Wk,Pk及Wk,Pk构成了{Wi}系统的负熵,{Wk}则构成了进入了新的系统,并构成其负熵的输入。 无论{Wi},S,Pk及Wk,都是在开放的系统下,系统的转换是通过开放系统的坍塌来完成的,坍塌为局部的子系统。 同样的道理,薛定谔猫在不同的系统空间下体现为不同的性质,用专业的语言描述就是量子纠缠,两种状态,甚至是彼此对立的状态纠缠在一起,无法分辨,只有对空间做确定性的划分之后,量子的状态才能确定,如:打开盒子。 量子纠缠,在经济过程中也是真实存在的,商品既是! 商品,在没有售出以前,就是量子纠缠状态,只是我们未曾意识到,此时,商品同时具有两种属性:利润与效用,我们无法确定此刻的商品到底是利润还是效用。 从生产商角度看,此刻的商品是可能的利润,而从消费者角度看,此刻的商品是潜在的效用,至于最终是否可以实现则取决于交易的实现,否则,商品处在量子纠缠状态无法辨别。 商品的实现,利润与效用,是开放系统下不同的子系统,姑且称之为供给系统与消费系统,它们的实现需要有一个不可缺失的环节:交易,S,在此过程之前,Σ(Pk)=Σ(Wk)=0。 从这个角度看,内循环经济的GDP为零! 有点颠覆认知! 我们可以构造一个有甲乙丙三方构造的系统,甲,食品供应商,乙,服装供应商,丙,建筑商。 在甲乙丙构造的系统中,它们一定可以达成需求的均衡,但是,在此之后,Σ(Pk)=0,也即GDP为零,因为此进彼出,总供给未变;也许,大家可以通过涨价实现利润的增长,但是,通货膨胀(i)却上升了,GDP-i=0。 所以,我猜测,内循环条件下的经济增长一定伴随着与GDP几乎相等的通货膨胀;任何的经济增长一定伴随着空间的转换,或者说空间的坍塌,唯空间的坍塌才可以实现利润与效用。 同时,我也相信,经济内循环的条件下,我们也一定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GDP增长,我们只需掩盖、甚至,忽略通货膨胀,不过,去市场买一次菜,你就可以享受到美丽的GDP。 一般而言,事物的性质取决于其所处的环境,因此,事物性质的多样化的体现也是因其环境多样化所致,我想,这样的结论无需更多的解释,因此,我猜测,所谓的量子纠缠实际上是量子属性的纠缠,在大系统下体现为;量子纠缠,而在子系统下,量子的状态是确定的。 因此,我猜测,量子的纠缠可以是更多状态的,不止是两种状态,如:我们的人性,本身就是需求的纠缠,在不同的环境下体现出不同的需求特征;‘人之初性本善’,‘人性恶’都是在大系统中的结论,唯有到子系统,大系统坍塌之后,人在该子系统下的需求特征才可显现出来,本质上,这是一个约束条件(环境)下的反射过程,环境条件使事物凸显其特性。 但是,为什么我们一直在宏观世界中没有找到关于量子纠缠问题令人满意的解释呢?我猜,可能是思考的路径依赖所致。 薛定谔猫,1935年,作为假设提示时,系统的思想仍未出现,贝塔郎费,一般系统论,《生命问题》,1948年出版,而开放系统、负熵及耗散结构的概念则要到1969年了,由普里戈金提出。 而在有了系统,熵及耗散结构概念之后却也未见有谁结合量子概念上去理解宏观与微观世界,耗散结构与量子。 也许,这篇稿件本身就是一种纠缠,物理学、经济与哲学,只是,逻辑上觉得流畅,目前解释得通,未见Bu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