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康、雍、乾三代,文字狱盛行,思想言论禁锢的厉害。康熙时大的有12次,雍正时大的有20次,乾隆时大的有130多次。可是后来的史书,却赞美为康乾盛世,实乃文字狱盛世。因言论诗文获罪,满门抄斩,株连九族,比比皆是,数不胜数。正如一个诗人所说:当一个政权开始烧书的时候,若不加以阻止,它下一步就是烧人;当一个政权开始禁言的时候,若不加以阻止它下一步就要灭口。, 文字狱的特色是:定罪易,量刑重,株连广。 康熙仅举两例: 康熙时诗人高启:《题宫女图》诗有:“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宫静有谁来。”康熙诬他讽刺:‘帏薄不修’;处以腰斩。 吴兴富商---庄挺拢,买到明朝大学士朱国桢的明史遗稿收藏,故将其子庄允城一家捕杀,将已葬埋的父坟挖掘,焚尸扬灰。牵连亲朋被杀70余人,充军边疆者几百人。这就是著名的明史案。 雍正仅举五例: 雍正因猜忌年羹尧大将军,说他在奏折中有:‘夕惕朝乾’,是大不敬,该死的罪,予以处死。 徐骏大才子,是刑部侍郎徐乾的儿子,因一次在窗前读书,微风吹来,于是写下:“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雍正认他是嘲讽清人没有文化。又因他谐了:“明月有情还故我,清风无意不留人。”再加上他又画了紫牡丹,上题“夸朱非正色,异种七称王··。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毁我衣裳皆鼠辈,揭尔巢穴是明朝。”诬他大逆不道,有反清复明的意思,是影射:明朝振兴,明朝要一举消灭清朝;因此立即处斩。 礼部侍郎查嗣庭出的科举考试题有:‘维民所止’,此四字出于《大学》。但雍正认‘维止’是要砍掉自己的头,大怒;立即将其斩首。 雍正5年太常寺卿邹鲁的《河清颂》有句:“旧染维新,风移易俗。”触怒皇上,立斩。 又举人陆生写的《通鉴论》,有反君主独裁鼓吹周朝的分封制的思想,故立即处决斩首。 乾隆将多举几例: 乾隆让纪晓岚主编的《四库全书·经史子集》,是文字狱的代表作。对搜罗到的古书,凡不适合其口味不利于统治的就烧毁,适合的就编进;结果烧毁的比编进去的还多。为保证完成的好,又特任命和珅为四库全书的总编篡官有最后定夺权。 当时有个大官:君嘉铨,一次他自称是古稀老人。乾隆认为他竟敢与当时已超过70岁的自己比肩。故诬他:佞妄;又捏造他:‘为父请谥,并从祀文庙案。’把他绞死。 沈德潜是当时的五大词人之一,曾入军机处,赐:少保一品官。但后来发现他诗词里竟有被受命替乾隆皇帝写的几首后,于是就毫不犹豫地将其杀掉。 另一小吏徐述夔(KUI)因在《一柱楼诗》有句:‘大明天子重相见,且把壶儿搁半边’,诬他的有‘反清复明’,思想;‘壶儿’谐音是胡儿,是影射‘胡人满族人’。立即处死。 王锡侯出于好心研究康熙字典17年,竟发现有不足之处,编出《字贯》一书,对完善康熙字典大有补益。可乾隆却将《字贯》一书禁毁,立即将其处死。 方国泰因收藏祖父方芬的《涛浣亭诗集》内有“乱剩有身随俗隐,问谁壮志足澄清”。“蒹葭欲白露华清,梦里哀鸿听转明。”诬他有图谋不轨,随罗织成罪,立即将其杀掉。 湖北秀才程明湮为村人作寿文,用了“绍芳声于湖北,创大业于河南。”乾隆把‘创大业’视为欲篡位,当皇帝,故立斩。 灵石县的训导王尔汤因给祖上立碑用了‘皇考’二字,当即凌迟处死。 凡有用:‘胡、夷、狄、虏’字的汉人士大夫,均视为诬蔑满人,一律杀戮。 由此看来,在乾隆执政63年期间,文字狱,摧残文化,造书祸之多,杀人如麻,已达到骇人听闻,登峰造极的地步。 康雍乾都是吹毛求疵,罗织罪名,实行高压政策的,凡自己认为威胁到爱新觉罗家天下统治的言论,就一律格杀勿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