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骆宾王有首很著名的诗歌:“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很多人牙牙学语时就背熟这首诗了吧?
据说这是骆宾王七岁时写的诗句,这真是个天才儿童!天才儿童有两种,一种是小时候聪明,长大后了了,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就是此类,小时候无师自通会写诗,长大以后泯然众人矣。还有一种天才儿童跟方仲永相反,他们小时候诗文写得好,长大以后写得更好。骆宾王就是这样的神童,他成年以后写了一篇《讨武氏檄》,武则天读了都拍案叫好,说:这样的人才没有发现,这是宰相失职。”
要知道《讨武氏檄》中讨伐的“武氏”就是武则天,骆宾王在檄文中把武则天骂得狗血喷头,武则天还叫好,这是怎样的文学感染力?
这里,我们不是要讨论骆宾王的文学成就,而是借他檄文中的一句话,引出一个宫斗界的开山鼻祖来。骆宾王在檄文中骂武则天:“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掩袖工谗”是个典故,典故中的人物是战国时期有名的蛇蝎美人郑袖。
郑袖在影视剧中出现不多,尤其是没有担当过女主角。郑袖地下有知,一定耿耿于怀,别看她在观众中名气不大,在宫斗界,她可是元老级人物,在没有前辈的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她自学成才,先是成功上位,成为楚国王后,年长色衰之后,她又击退实力雄厚的后起之辈,牢牢保住王后之位,这在人才辈出的宫斗界,也算辉煌业绩。
郑袖吃亏就吃在她生活的时代距离我们太远了,宫斗剧一般选在较近的年代,比如清代,这是宫斗剧之最爱的朝代。年代较近,观众对剧中的背景人物都熟悉,便于理解剧情,剧中的服装道具也好设计。郑袖距离我们两千多年,那时人们的生活习惯跟现在差别很大,人们理解起来很吃力,没谁愿意去拍这么一部费力不讨好的宫斗剧,所以郑袖只偶尔在某部影视剧中打打酱油,给观众留不下深刻印象。直到最近《芈月传》大火,郑袖才跟着小小火了一把,郑袖地下有知,该略微舒一舒胸中的不平之气。
郑袖,从她的姓氏上来看,她应该是郑国人。
说到郑国,可要费点笔墨,春秋战国时期,郑国盛产各种迷死人不偿命的小妖精,各国国君的后宫里和达官贵人的内宅里,时常见到来自郑国的美人儿。郑国的美人跟别国的美人不一样,别国的美人青春美貌时受宠,青春美貌消失,恩宠亦不复存在,郑国美人经常人老珠黄,仍把人迷得神魂颠倒。春秋时期颠倒众生的妖女夏姬就是郑国人。《列女传》中说夏姬“三为王后,七为夫人,诸侯争之,莫不迷惑失意”,夏姬的事迹并没有刘向说得那么夸张,但她确实引起好几位国君和大臣疯狂争夺,陈国一度因她而亡国,楚国最有智谋的大臣巫臣为了与她结婚而叛逃国外,那时夏姬的年龄至少四五十岁了,还有这样不凡的魅力。
这说明郑国美人不仅有美貌,还有一种超越于美貌之上的东西——风情。风情是美貌与智慧的结合体,美貌而心思玲珑的女子才称得上有风情,木头美人是无论如何说不上有风情的。
郑国女子未见得相貌有多么出众,而是衣着时尚,妆容精致,心窍通透,擅长风情,三分容貌就有七分动人,七分容貌就有十分动人。君不见范冰冰在冯小刚的电影里演农妇,一头朴素的短发,一身灰不拉叽的衣服,丢到农村大集上,跟周围农妇看不出两样,可是衣着光鲜地在电影节上走红地毯时,美得简直不像人类。
郑这个国家不大,为何这样盛产美女?
因为这个国家很特别,它出现得比较晚,那时周天子没有多少土地了,就分了一些工商奴隶给郑伯做补偿。郑国国土狭小,仅靠农业生产难以养多众多国民。有人会说,农业不行,那就大力发展工商业啊。
郑国就是这么想的。
郑国率先把工商奴隶释放为自由手工业者与商人,与他们相约,保护他们的私有财产。郑国成为春秋战国时期商业气息最浓厚、商业文化最发达的国家,各国国君和贵族穿着礼服端坐大堂聆听交响乐时,郑国大街小巷都在哼唱轻快的流行歌曲;各国视法律条文为国家机密时,郑国率先向民众公布法律条文,还有人在家中开办律师事务所,提供有偿法律咨询服务,带头跟当政者死磕。郑国风气开放,郑国女子毫不避讳地站在大街上,身穿时装,脚上蹬着尖头鞋子,脸上涂得粉白,眉毛画得弯弯,满目含情,顾盼生辉。各国的登徒子到郑国去,眼珠子都看直了。
郑国女子耳濡目染了郑国商人的精明算计,有眼光,有心计,搞宫斗,她们天生是行家里手。
郑袖是怎么到楚王宫里去的,我们也不知道。
想来不外乎三种方式:一是出嫁,她父亲或哥哥把她嫁给楚王,这要有个前提,她父亲或哥哥是国君,地位与楚王平等,不然,你想嫁,人家不想娶。二是陪嫁,春秋战国时期,国君嫁女,不是嫁一个,而是嫁一群过去,出身高贵的那个是夫人,出身低微的几个是媵妾。这些陪嫁的女子,要么是国君的庶女,要么出身公族,血统高贵,只是没地位罢了。第三种情况,出身寻常,只是个普通人家的漂亮女孩儿,被楚王买入宫中,或者有人想讨好楚王,把她献入楚王宫。
这种漂亮而出身寻常的女孩儿,在春秋时期,不论多受宠,不论是否生了儿子,都只能是个地位卑贱的婢妾。有人会说,国君就是喜欢这个婢妾怎么办?他喜欢就喜欢呗,他可不能冷落了正房夫人,冷落了夫人,夫人的父兄会跟他没完。如果夫人来自于一个强大诸侯国,夫人的父兄灭他是分分钟的事。
周王朝建立以后几百年,各国都没听说有宫斗,那些后宫女子明白,从她们出嫁时,她们在后宫的地位就已经确定,斗也没用,还不如省着点力气。
到战国后期,诸侯国越来越少,大国就剩了几个,国君的权力越来越大,他在婚姻上的自主权也越来越大,他喜欢的女人,哪怕地位卑微,他也可以把她提升为王后,不喜欢,他就把她晾一边去。
后宫女人的竞争意识与危机感被激发出来,宫斗生机勃勃地开始了。
郑袖出生的时候,郑国已经灭亡,她不可能是以出嫁或陪嫁的方式去楚国,那就只剩一种可能,楚王把她买入宫中或者有人把她献入宫中。
这样入宫的女孩子,出身一般好不到哪去。
“郑袖”这个名字让人感到很奇怪,不是这个名字不好,而是这个名字很好听,让人想到一个女子甩着长长的衣袖曼妙歌舞。可是——春秋战国时期别的女人都没名字,怎么她就有名字呢?
春秋战国时期,已婚贵族女子,人们很少称名,而是把她丈夫的谥号、国名等与她的姓组合起来作为她的代号,比如她姓姬,丈夫叫夏叔御,人们就称她为夏姬;她姓妫,丈夫是息国国君,人们就称她为息妫。有时一个国君娶几个同姓女子,人们就按她们的国家、年龄或排行称之为蔡姬、卫姬、长卫姬、少卫姬、孟姜、叔姜,等等。
也有少数女子,人们称的是她的谥号或绰号,比如齐国有两个很名的女子,一个因***被齐桓公杀死,身世可哀,人们称她为哀姜,一个很有文采,人们称她为文姜。
春秋战国时期的女子,正史留名的,想来想去,只有赵武灵王的王后吴娃和楚怀王的王后郑袖两人。这是两人的本来名字吗?我非常怀疑,这可能也是两人的绰号。
“娃”是美女之意,吴娃就是吴美人。吴娃恰好就是个绝世美女,赵武灵王一见惊为天人。不可能她父母未卜先知,知道女儿将来会长成绝代佳人,预先给她取名吴娃,很可能是人们发现这个女孩儿美艳动人,就叫她吴娃,叫着叫着,吴娃就成了她的名字。
如果郑袖也是个绰号,这个“袖”是怎么来的呢?
也许是她擅长跳袖舞。战国时期,流行一种很妖娆的舞蹈,舞蹈者折腰甩袖,名为“折腰翘袖之舞”。也许是她让魏美人见到楚王时用衣袖掩鼻,导致魏美人被楚王割去鼻子,人们气愤她的阴险,叫她郑袖。——也许两种情况都有,她既擅长跳袖舞,又用衣袖陷害别人,都跟袖子有关,人们就以郑袖称她。
有人会说,绰号也就私下里叫,怎么会被正史采用呢。
这是没办法,战国时期没有称女人名字的习惯,她的名字,只她最亲近的人知道——后世仍然如此,名字是一个女人的秘密,往往一个女人死后,名字就跟着她进了坟墓,她的儿孙也不知她的本名是什么。
她的本名无人知道,绰号鼎鼎大名,书上也就称她的绰号了。
为什么要费这些力气去解读她的姓名呢?
因为郑袖早期的生活状况没有任何文字记录,我们除了知道人们叫她“郑袖”,别的一无所知,如果我们不想胡编乱造她的身世传奇的话,只能去解读她这个名字中包含着哪些信息。
她的名字中包含着以下信息:
她来自于一个以商业立国的诸侯国,骨骼里渗透着商人的势利与精明,是个有心计有手段的女人。
她很可能是以平民身份入宫,靠着个人的美貌与心计爬上王后宝座。她没有家族外援,很容易失去王后之位,因而心中充满危机感,对可能威胁她王后之位的人出手狠毒。
通常,她这种身份的人,人们是把她丈夫的谥号与她的姓组合起来,称她为怀郑。人们没有称她为怀郑,而是称她为郑袖。郑袖这个名字,与她的丈夫楚怀王无一丝一毫关系,这说明她在人们心中形象鲜明,人们不用提她的丈夫,也知道她是谁。
就是说,她不是以她丈夫的附庸,而是以鲜明的自我形象凸现在人们记忆中。虽然她这个形象不太好,是蛇蝎美人的形象。
好名声是自己经营的结果,坏名声也是自己经营的结果。郑袖的蛇蝎美人形象是她自己一手打造出来的。
郑袖凭借青春美貌成为楚王后,可是青春的保值期太短,一旦过了保质期,再拿它换取国君的恩宠就很困难。上苍对一个女人的残酷在于——你的青春成为过去时,别人的青春美貌却正当时,世上永远不缺水灵灵的新鲜面孔,这不,魏王为讨楚王欢心,把一个新鲜出炉的美女送到楚王后宫里来了。
郑袖当年靠着美貌打天下,如今要靠着心计守天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