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性的基本特征来分析人类社会 组成人类社会各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形成社会制度的基础,社会制度的目的在于发挥和维护社会关系主体的作用。奴隶社会的社会关系主体是奴隶主,封建社会的社会关系主体是封建主也就是地主,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关系主体是资本家也就是企业主。在这样的社会民主与专制往往只表现为一种手段和方法。 无论何种社会制度下的社会,都是由体现人性的具体的人组成的,人性的特征不会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同而发生改变,不会由于阶级的不同而不同,人性的基础性特征是持久的难于改变的社会基础性特征。由于人性的社会基础性特征和其稳定的特性,用人性分析人类社会具有更现实,更深刻,更广泛的明显的优势。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有名的争论,就是人性到底是性善还是性恶之说。这是两千多年前的事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得到的知识与今天不能相比,这自然限制他们的眼光和能力。以今天人们的眼光来看,应该能够看出人性基础的本质特征,就是人性既不性善也不性恶而是趋利避害。 人的善或恶是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条件下,为了趋利避害而做出的行为选择。社会普遍存在的人们的趋炎附势就是趋利避害的典型表现。趋利避害不只是人性的基本特征,而是动物界动物们的普遍特征。人们赞扬母性在对待幼子上的无私与伟大,实际上这是具有长远和整体眼光的母亲为趋利避害普遍的正常行为。 所谓善与恶是人们对待周围世界的态度与行为。善是友好的,有益的态度与行为,恶是敌对的有害的态度与行为。人的善与恶具有传导作用,一般来说,别人与你为善你也会与人为善,别人与你为恶你也会与人为恶。这是相互关系对等原则,也可以说是相互关系对等规律的体现。 在人类社会,人什么时候会表现出恶,这是由当时的社会条件和环境决定的。当社会环境险恶时,生存成为人们的第一选择,人为了自保就会表现出恶的特征。比如在文革时,在中国每个人的生存都几乎随时面临威胁,人们存在着恐惧,为了趋利避害就会趋炎附势地对打击对象以恶相加。险恶的社会环境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当时的人们就会得出人性恶的结论。何时人才会表现出善的特征?一般来说,善是趋利避害的长远表现,当人们为了发展而具有长远或整体利益的眼光时,人们就会表现出善。 正常情况下,生存是人的第一需要,没有了生存一切都无从谈起,人们为了维护最基本的生存权力,当面对邪恶和险恶外界对象时,就会以恶对恶。善与恶都是人们适应环境的手段,何时选择取决于人们对趋利避害的判断。 谈善恶需要谈能力。因为善恶的行为需要相应的能力保障。对于能力的弱者来说,善是正确的策略,而对于能力的强者来说,恶却未必是正确的选择。善是为了获得支持和发展的选择,而恶却往往是一种近乎自残的选择。年幼的儿童在成人面前的乖巧与顺从实际上也是趋利避害的正常反应。人性特征不是在人成年时才有,而是从幼年开始就已经具有。 一个绝望的没有希望的社会环境能够大幅激发人性的恶,人性的善广泛存在于充满希望的社会环境中。就像爱给人带来希望,恨给人带来绝望一样。和平的社会需要人性的善来维护和发展,战争的社会能激发人性的恶,从而导致恶性循环。制止战争的手段一般是以恶制恶,以更强大的力量来制止战争。恶终归是暂时有限的,没有无限的恶。而善却可以永恒无边。统治世界的终极力量是善不是恶。 趋利避害是人所追求的永恒的目标,结合具体人所具有的能力和现实的条件形成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的行为根据。趋利避害的进一步发展就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这早已成为社会有识阶层人们普遍的行为准则而无论何种条件和环境,这也是趋利避害更高效的体现。而这也导致产生很多社会问题,比如社会上层阶层对底层民众的残酷的压迫和剥削,权力的腐败,有恃无恐,富有者的吝啬等。自然也不全是消极的,也有积极的东西产生,关键是眼光的短长。对于因为追逐利益的最大化而产生的消极社会现象需要通过法律来进行有效的制约。 一个社会成功的首要条件就是要让社会成员充满希望,而不是失望,更不能有绝望。战争动乱内斗腐败不公贫穷无知病痛都是社会产生失望和绝望的原因。宗教的意义就在于给教众们以幻想和希望。生命在希望中成长在绝望中死亡。让人们每天早上都能够迎接充满希望的朝阳。 应该制定一个能够总体反应社会状况的社会希望指数和失望指数来对一个社会进行总体的量化评价。对于和平的社会希望指数应该能够指出社会的发展潜力,而对于动荡的国家失望指数应该能够指出国家的前景。希望指数越高的社会应该越具有发展潜力,失望指数越高的社会必然会存在多种严酷的社会危害。一个文明的社会应该能够及时发现潜在的社会危害,并及时制止预防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