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共开国的军事将领 中共49年能够取得政权,得益于其在军事上的巨大成功,得益当年中国民众对中共军队的巨大支持,得益于统帅这只军队众多杰出军事将领的努力奋斗。在这些军事将领中,最有名和最具代表性的直接指挥作战的高级军事将领,当属彭德怀,林彪与粟裕。这三个统帅都有着长时期的战争实践经验,战绩辉煌,同时也各有特点。 战争时期,彭德怀与林彪都是毛泽东最为器重与依靠的直接指挥作战的将领,比较而言林彪更被毛所器重。国共全面内战时,林被派去东北主持军政大权,同时还派去了大批的军政干部,帮助东北布局。最终在东北,以国军相比,共军处于完全优势的地位,这种优势的取得,主要是政治上努力的结果。当时共产党在东北的军队,被称做东北民主联军,第四野战军那是后来的名字。为什么叫民主联军,因为当时在这个队伍中有很多来自于其他方面的力量,通过民主的旗帜聚集起来,中共在建国之前大造民主舆论,就是为在战场上战胜国民党创造条件。 当时国民党通过美国军舰,把大量的主力运往东北。中共如果只依靠自己的力量,未必是国民党的对手,建立民主联军,就是通过收编当地的力量壮大自己,这是中共统战的一贯做法,也是当时非常成功的做法。当时的林彪通过中共的统战和招募,手下已有百万之众,比国军多了近一倍,这样的力量,就是换当时中共其他军事将领去指挥,也不会失败。实际上东北战局真正的掌控着是毛,林只要很好的执行毛的战略意图就可以了。而这时的彭德怀与粟裕却还在陕西与山东与占据优势的国军苦战。特别是彭德怀在陕北与十倍与己的国民党精锐胡宗南部鏖战。当时彭的处境是,一方面要面对人数和装备都明显强于自己的强敌,另一方面还要保护毛泽东,周恩来与任弼时的中央所部。历史上为了保护主帅而导致主将束手束脚,不能很好施展最终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这样的境遇,就是换上历史上任何一个名将去指挥都不会轻松。彭的优势也就是当时中共的优势 是在陕北打下的良好的群众基础,得到当地民众的支持,就是所谓的地利与人和。彭就是依靠这两个优势最终击败了胡宗南的几十万大军。同时毛周的中央所部并没有给彭造成负担,而是利用自己目标大的特点,吸引牵制和分散国军,配合彭的军事行动。这种将帅合作的场面,在整个战争历史上都少见。而在后面支撑着彭德怀的是贺龙的后勤保障力量。 国共内战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军仗着人多势众装备精良追着共军打,这既锤炼了共军的战斗意志,也让国军长久以来轻视共军。到了国共内战中期,共军越战越强,开始追着国军打,整个国军心理上难于适应这样的局面,只有缴械投降。也就是以前的共军是被国军一直压迫的弹簧,这也是当时彭的处境,在压力山大的情况下以弱胜强。 毛泽东选择彭德怀作为朝鲜战场的主帅是完全正确的,从已经公布的资料上人们可以看出,首先是彭不怕,没有顾虑,自信。这种自信来自于何处?实际上就来自于国共内战。想一想一个曾经与10倍于己的强敌对垒都立于不败,其还有什么可怕的。而林彪则顾虑重重,粟裕也迟疑不决。林的顾虑主要来自于对手美国的强大,而粟裕的迟疑恐怕来自更多方面。可以说林和粟都不是最佳人选,因为心理上的顾虑会对以后的决策产生深刻的影响。朝鲜战争给了国共内战时彭德怀这个被压缩的弹簧反弹的机会。 朝鲜战争的关键战役是第二次战役,以后的格局基本上由此战役确定。第二次战役分为东西两线,西线以彭作为主帅,由解放海南岛的强将韩先楚为副帅,执行彭的战略意图,西线可以说集中了当时中共的精兵强将。相对来说东线就显得薄弱,主要是将领。第二次战役也是西线的表现明显好于东线,整个战局的扭转主要就是由此次战役的西线打下来的。 反思一下东线,东线的第九兵团是原来粟裕统领的打下淮海战役的华东野战军的底子,其战力绝不亚于西线。当时统帅这支部队的将领们依仗着强大的声势,志在必得,但是却对所面临的困难准备严重不足。当时正值初冬严寒的天气,常年在中国南方鏖战的战士们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严寒的气候。恶劣的气候是一把刺向战场上攻守双方的双刃剑,谁的装备和后勤保障越差,其对谁的伤害和打击就越大。也就是说严寒对志愿军的伤害远大于装备精良的美军。在这样的情况下,志愿军的战术应该是利用麦克阿瑟圣诞节急于结束战争的心理,尽可能地放美军北上靠近中朝边境再行攻击。即使这一目标达不到,美军停滞不前也不要紧,因为当时对部队最大的威胁来自于严寒的气候。而在严寒之下的东线美军也很难对西线的战局产生影响。在西线美军溃败的情况下,东线美军是难于支撑的,如果西线志愿军回过头来大规模迂回包围东线的美军,美军的处境将更加艰难。在双方都面临同样不利的形势下,应该把困难留给对手而不是自己。回到战争的目的,战争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自己而消灭敌人,不能很好的保护自己又如何能够消灭敌人。 实际情况是东线部队因为严寒导致大量非战斗减员,严重影响了战斗力。只是由于当时美军的问题更为突出,才获得惨胜。东线的志愿军,这只英雄的部队,经过这一战役,几乎被打残,只得进行长时间休整。而打残他的主要是严寒的气候而不是美军。如果当时东线让粟裕去指挥,而且让粟可以独立决断,结果恐怕会好得多,那恐怕是当时中共军队的最强阵容。粟裕的特点是始终具有强烈的风险意识,既低调谨慎又善于把握和充分利用战机。当时东线志愿军的问题就是有勇无谋,准备严重不足。而当时麦克阿瑟在完全没有掌握准确情报的情况下就提出在圣诞节打到鸭绿江结束战争,太过自信,对中国军队的认识还停留在晚清与民国抗日时期。中共建政之后中国的统帅换了,新中国是打出来的,军队的战力自然与以前不同。 勇要有勇的根据,没有根据的勇是莽撞。骄兵必败,东线的志愿军与当时的美军犯的是同样的错误。战场上,任何一个成功者都对应着一个失败者,正是由于有太多的失败者才成就了成功者的英名,特别是当失败者之前也是一个赫赫有名的成功者的时候。中共那些名将的升起对应着太多国民党和其他对手名将的陨落。 在朝鲜战争进行过程的开始阶段,美军的问题主要是其统帅麦克阿瑟的问题,而其失误的场景是先取得仁川登陆的巨大成功。人在成功和高高在上的时候最容易失误,这是一个普遍规律。获得的成功越大其失误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这是人性使然。他的失误主要表现在,一个是对中国出兵的决心和新中国军队战力的认识严重不足,另一个是对他的上级统帅美国总统对这场战争把握的程度认识不足。一个局部战争因为他的错误所造成的失败和耻辱,而要被打成全面战争,这个后果和责任他可以不顾,但作为他的上级美国总统却不能不管,所以他的被撤也很正常。而被提拔上来的新的美军统帅的人选也是正确的,人们看到李奇微不是像其前任那样高高在上,而是贴近美军底层,注意细节,发现问题,最终找到了志愿军礼拜攻势,后勤保障薄弱的特点,并利用这一特点给志愿军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朝鲜战争在志愿军经历了第一,二,三次战役胜利之后,彭的表现也可圈可点,他没有犯麦克阿瑟那样的错误,及时叫停,进入防御作战。因为他始终关心着底层部队的状况,知道自己的弱点和对手的优势。中共在几十年的战争风雨中培育了大批像彭德怀这样老练成熟的军事将领,这是一个能征惯战的群体。成功的将领都是相似的,既有激情又很务实,既注意细节,又能把握全局,努力做到客观,克服自己的主观。 军事是政治的延续,而在政治舞台上不只有战场更有官场。在战场上是与敌人争斗,而在官场上与是同僚争斗。战场上是公开的刀光剑影,官场上是隐蔽的刀光剑影。在战场上讲究知己知彼,在官场上同样讲究知己知彼。战场上的佼佼者未必是官场上的好手,反而常常是官场上的失败者,古今中外都是如此。从苏联朱可夫的落寞到中共彭德怀的含冤,与彭德怀同样遭遇的还有贺龙。比较来说粟裕的情况要好一些,因为他始终都有着强烈的风险意识,战场上精细缜密,官场上低调谨慎,与粟裕同样处境的还有刘伯承。 在50年代曾经长期担任国防部长的彭德怀应该向粟裕和刘伯承学,官场上要低调谨慎,然而这恐怕又不符合彭的性格。实际上到了50年代中后期,在毛泽东的心理就一直有一个想法,就是提拔林彪,作为自己的重要助手,接替彭德怀,这个心思没有多少人看得出来,彭更是毫无觉察。对毛来说关键是寻找一个机会来实现自己的想法,59年庐山会议实际上就是这样一个机会,这一点几乎没有多少人看的出来。但也不是所有人都看不出来,起码有一个人看出来了,这个人就是林彪自己。毛可以允许刘伯承和粟裕赋闲在家,但对林彪长时间的无所事事却难于容忍。因为在所有将帅中,毛对林是最器重的。如果林有其他的一技之长,不去和彭争夺国防部长这个位置那是最好,可惜经历了长期战争环境的人们,除了个个是战场上的行家里手之外,其他几乎都是一窍不通。此时的中国最需要的是经济与科技人才,比较来说聂荣臻的选择是最好的,利用自己曾经在外留学的背景,主动请缨接手高科技的国防工业。毛想用林彪替代彭德怀,这个想法无可厚非,只要做一下正常的组织调换就可以了,根本用不着采用庐山会议上那种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方式。新中国的政治统帅们的政治能力是相当幼稚的,后面打到刘少奇也是如此。 彭的性格过于耿直,容易得罪周围上下左右的人,这在官场上是大忌,粟裕也有这样的特点。在战场上需要有独当一面的魄力,而在王权在上的官场上就要有所顾忌,需要时刻维护王权的面子。实际上在正常的生活中,有一个时刻提醒着自己直率的人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可以避免自己的失误,就像唐太宗形容魏征那样,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如果这是在战争的艰苦时期是不难做到的,可到了和平时期,这就不容易了,即所谓为王者,只可同患难不可同欢乐。 林彪对毛对自己的器重心知肚明,在庐山会议上成为倒彭的干将,为自己争得了权利,后来林对毛的大肆吹捧多少有些谢主隆恩的意思。然而凡事都有个度,把毛吹的违反了基本的常识,导致毛对林开始反感和警觉,林的好日子就到头了,最终折戟沉沙,客死他乡,成为权力争斗的牺牲品,成为中共所有将帅中最大的失败者。人不可在虚假的路上狂奔,否则必然要吞食其所带来的苦果。真实与真诚始终是一个人立于不败的最可靠的策略。希望后人们能够从他们身上汲取教训,学习他们身上好方面。 君主专制的官场是以王权作为权威,以等级划分尊卑,维护的是王权的利益。战场的目的在于打破已有的权威,而官场的目的在于维护现有的权威。一个善于打破权威的人如何成为善于维护权威的人。社会既需要善于打破权威的人,也需要善于维护权威的人,关键是这个权威是什么,而这取决于所处的时代,是君主王权时代还是民主宪政时代。民主时代是以法律作为权威,不分贵贱尊卑,维护的是每一个公民的正当权利。在今天中国长久以来争论的到底是权大还是法大的问题,本质上就是今天的中国到底是一个传统的君主国家还是一个现代的民主国家的问题。 毛泽东两个战场上最主要的干将,都没有得到善终,结局凄惨,这是王权专制政治的普遍特点。彭德怀虽然含冤而去,但是他为民请命刚正不阿的形象却会被后人永远缅怀。林彪战功卓著,被毛所偏爱,正是由于林更被毛所偏爱才导致他在文革时对毛个人崇拜吹捧那样的肆无忌惮,以至于罔顾常识,在民主科学时代大肆造神。 战场是敌我之间实打实的较量,虚假是留给敌人的,为的是造成敌人的错误。现实的和平生活需要的是人们的真实与真诚,团结是以真诚作为基础的,而敌视与防范都是从欺骗开始的。对于社会上位高权重的官宦权贵们,当其对公众进行任何的虚假欺骗时,实际上就是在与社会广大民众为敌。专制社会的最大特点是社会的不平等,存在着高贵者对卑贱者的鄙视和利用,进而导致人们的彼此敌视,导致人们永无休止的争斗。在这样的社会,人们之间难于建立真正的信任,彼此之间处处设防,在这种官场上的朴实无华无异于是幼稚和愚蠢的代名词,正是由于社会缺乏真实与真诚,才导致人们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相互倾轧。 人们看到只有西方现代社会那些曾经叱诧风云的将帅们才能够得到善终,即使他们曾经犯过错,后人也不会去计较,因为他们是在为民众而不是王权而战,他们的荣辱由民众而不是王权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