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先生的《胡雪岩全传》中有两个小故事, “无事不可生事”和“有事不可怕事”。前者说的是一个巡抚(相当于现在的省长)与藩司(相当于现在的省财政厅长)不睦,但又找不到后者的茬。一次祭孔的仪式上,藩司正好感冒,一个劲咳嗽。巡抚觉得机会来了,让自己的幕僚添油加醋地代拟奏章参了那病秧子一本,说亲眼所见那藩司是如何如何对孔老夫子不敬,应当撤职。没想到皇帝暗地里诏谕那个省的学政(相当于现在的省教育厅长),问他当时是怎么回事,学政知道不能得罪巡抚,但也不想对无辜的同僚落井下石,于是对皇帝说他没看到,因为他的官阶比藩司高,祭祀的时候是站在藩司前面,不应该向后看。皇帝一看就明白了,巡抚也是藩司的上级,祭孔的时候也是不应该看后面的藩司的。 看来巡抚是祭祀不专心,也得了个处分。巡抚偷鸡不着折把米,那个卖弄文采的幕僚也没什么好果子吃。 有事不可怕事则是说一个好事的县官喜欢偷看过境公文,有一次竟然不小心把一份拆开的公文烧了。县官于是惶惶不可终日,以为顶戴与脑袋皆不保。倒是他的师爷冷静,出主意把一张白纸塞进装公文的封皮里,若无其事地发往下一个县。设想:一个公文,途经数十个县,等到到了目的地一看是张白纸傻了眼,也不知是途中哪一站出了问题,只能让京里重新发文。师爷的急智,化解了县太爷的一场无妄之灾。 这两个故事虽然都是讲晚清官场现象,个中的哲理,却对二十一世纪的国际政治也有参考价值。如果我们把小国看成是平民百姓,那么土地广袤,经济发达的大国,包括中国,就是权重位高的封疆大吏了。官员要为百姓谋福利,但也要会保护自己;大国要为小国说话,但也要防止自己的利益受损。在一个经济不稳定,政治趋势看不太清的历史结点上,要想立于不败之地,需要握有尽可能多的战略选项,留有回旋余地,后发制人,以静制动。要做到以不变应万变,一个粗浅的原则就是,无事不可生事,有事不可怕事。这对中国适用,对于其他国家的外交军事战略也同样是适用。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现在的热点南海问题了。南海以及南沙群岛的主权争议由来已久,最近一两年忽然成为热点,谁在幕后推波助澜,看看希拉里的讲话就可以略知一二。如果说她2010年在河内的讲话还是着眼于维护南海航运畅通,貌似公允,那么2011年把南海称作“西菲律宾海”的言论,就有支持小国对抗中国的嫌疑了。再加上一系列眼花缭乱的部署,诸如驻军澳大利亚、强化日美安保、扶持印度,令人觉得华盛顿的战略深不可测,仿佛是在下一盘很大的棋,这个布局以关岛和夏威夷为中腹,日本和澳大利亚为支撑,南海和台湾为打入,借以侵削中国的空间。长此以往,不仅中国的石油运输线完全被别人掌握,海洋权益面临瓜分,政局都有可能因此不稳,还奢谈什么崛起? 在此,我觉得有必要对美国政府说,无事不可生事;也有必要对中国政府说,有事不可怕事。当然,不生事不等于息事宁人;不怕事也不等于动不动就抄家伙喊打。在危急关头,能够象前面讲到的学政和师爷一样冷静思考,机智应对,将祸端轻松化解,未必不是两国和世界人民之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