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来一直有个愿望,就是想把书中主人公在美国的学习和经历记录下来,遗憾的是一直也没有付之行动。2003年12月,儿子回国探望爷爷奶奶,有朋友建议写一本有关他自己成长过程的书出版。儿子一直忙,回美后更抽不出时间写作,所以我几年来积在心里的这个念头又开始萌生了。
受儿子的嘱托让我代笔,做为他的父亲想必也是义不容辞。可在美国整天都是忙忙碌碌地没有闲暇时间坐下来动笔或思考。好在每天上班时,一个人手中干着活忙个不停但脑子却也没闲着,灵感大都是在工作时产生出来的。所以想起什么马上就把它写在小纸条上,就这样一点一滴地慢慢积攒起来竟然也有一本书这么厚了。
主人公在美国的奋斗学习、成功与失败、欢乐和痛苦,在本书中都有大致描述。坦白地讲,里边的故事并没有什么“奇迹”,更没有所谓的“神童”。而我们每个人在一生当中都有闪光的时刻,痛苦的经历和数不清的“小事”。这些小事虽然在客观上并没有太多意义,可是如果你留心的话,也经常会记住它们,珍惜它们。积累起来略加修饰,就巧妙地变成了一篇又一篇有意思的故事。书中说不定哪一句或者是哪一篇说到您的心坎上,也许还能产生出点儿什么共鸣来,这就是我的初衷,也是我所期望的,仅此而已。
这本书是以第一人称“我”来写的,我仅仅是个代言人。来美十几年,觉得一事无成,就是想干点大事儿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今天受儿子的委托只能一试,俗话说得好:“知子莫如父”,但愿通过我的笔耕,能让读者更进一步地了解主人公的一些成长经历。
有关怎样从小培养教育孩子,怎样学习和开发孩子的智商,怎样又能使他们踏上成功之路,我想国内已有很多类似的版本专门加以介绍。而我的这本书却不同于此,重心也不在这儿,里边到底写得是什么东西,你看一看就知道了。
再次强调:本书绝无刻意炫耀的意思,要说炫耀,也是借主人公来弘扬我们中国人在海外立足和学习创业的精神。目前,国内竟争激烈,很多孩子的父母望子成龙心切,有的甚至从怀孕时起就开始了“胎教”。然而,我们有些为人父母的,自己成绩斐然,事业蒸蒸日上,可他们的儿女却不能青出于蓝,这岂不是人生一大憾事!
要知道培养教育孩子是要讲科学的,不能一味地照搬。每个家庭出生的孩子,都和他们的大环境有关。比如说家庭背景、社会地位、成长区域、社会环境、以及周围同学和老师的影响,都有着直接、间接或内在和外在的联系。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综合起来,就形成了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特点,不同的爱好,也有不同的理想愿望和归宿。生搬硬套本书上的东西,其实是把孩子的个性和潜力给掩盖住了。用同样的方法教育孩子,也许这个成功了,而那个却失败了。就像是邯郸学步:不但没有学好,反而连自己原来的步法也忘掉了,只好爬着回去。我记得一位教育家曾有这样一段论述:“好的教师用50种方法教一个学生,差的教师用一种方法教育50个学生。”因此,要根据孩子的特点进行培养,扬其长避其短,因材而施教。要有发现和创新的精神,从孩子身上找到最亮的点,给他创造机会,把自己的才能发挥到极至。千万不要把孩子固定在事先就设计好的框架里,这样就束缚住了他们的手脚,同时也丧失了真正的发展空间。
哈佛大学是世界上顶尖的学府,每年招收的学生并不是那些考满分的书呆子。满分只能证明你是刻苦用功的好学生,但并不等于你就是个天才!而学校是通过面试,有技巧地在谈话当中来发现你的特点和自信,然后再综合起来进行比较,选出最有价值的学生来。所以说特点和自身的综合素质,才是目前国外一流学校招生的主要选择目标。
教育学家切尼说:“在家庭教育中,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较,不但会让孩子反感,而且还会导致他丧失对自己的信心”。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每个孩子都应该在自身的基础上发展,而不是成为别人的复制品。用现在的医学术语讲就叫“克隆”。已故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老先生在他的论画中也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道理就在这儿。所以说我们要当一个开拓者,不要做一个跟随者。(Be a pioneer, not a
follow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