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心而论,2005年之前,千千(我们平时这样称呼马力千)在我们的印象里还是个稚气未脱的小孩子:好学,聪明,喜欢向大人提一些看似深奥、其实是充满童趣的问题。
记得他大约不到三岁的时候,那时在河北,已经认识不少字了,有一次突然严肃地问舅舅:你能教我一个最难认的字吗?舅舅虽然是中文系出身,却也一时犯了难:中国的文字犹如瀚海,该捞出哪个字呢?为了不让小外甥失望,回去查了字典,找出一个不常用的生僻字“蠲”,煞有介事地教给了他。当时,他眨著两只小眼楮听得很认真,一副颇为信服的样子点著小脑瓜。谁知,第二天早晨再见到他时,他突然拿出一张纸,提笔在上面写了这个“蠲”字,问:舅舅,这个字念什麽?当舅舅的遭到突然袭击,竟然答不上来。千千当下一本正经地提醒大人:这个字念‘蠲’,还是您教我的,怎麽就想不起来呢?
童言无忌,惹得舅舅和周围的亲人们捧腹大笑。
由于千千的爸爸妈妈先後去了美国,姥爷身患重病,卧床不起,而姥姥又必须不分昼夜围著病床转,根本无暇顾及其他,所以千千在国内的几年里基本上都是在爷爷和奶奶的关怀教育下成长的。而我们又远在千里之外的内蒙古,鞭长莫及,很少能见到他,留在记忆中的也只是童年时的星星点点,是美好的,甜甜的,但又是模糊的。後来他去了美国,所有的信息都是他的爸爸妈妈通过信件和电话传递回来的,给我们总的印象就是一个聪明好学的中国孩子在异国他乡不断奋斗不断取得优异成绩不断长大成人的故事。
而真正看到他十几岁时的照片还是在2002年的春天。那年春节刚过,我们从北京开车去张家口给千千的爷爷奶奶拜年,两位老人一见面就拿出一大摞千千在美国的照片,从六岁到十二、三岁的都有。两位老人如数家珍似地一张挨一张地展示给我们看,讲著孙子在国外的点点滴滴,思念和疼爱之情溢于言表,眼眶里还时不时闪现著激动的泪花。中国有句话叫“儿行千里母担忧”,此时我们更有一种感受:孙儿远行,爷爷奶奶呢?更甚!
时间到了2005年,我们第一次见到了已经长大成人的马力千。是在夏末,千千的舅妈林海鸥创作的电视剧《王昭君》在锡林郭勒大草原开机,导演陈家林有些创作想法要和她沟通,我们也从北京家中去了那里。到了第三天,就收到马群、浩贤带著儿子千千回呼和浩特探亲的电话。想到能见到久别的亲人尤其是十多年未见而且在脑海里一直充满著许多传奇色彩的小外甥,我们顿时归心似箭,于是,又冒著大雨驱车千里赶回了呼和浩特,按照中国人的风俗,摆宴给远方归来的亲人接风洗尘。
这一次呼和浩特的所有亲戚都来了,齐聚在很有特色的草原兴发大酒店。我们坐定以後,千千就随著父母走到跟前,略显腼腆地叫了声:舅舅,舅妈。
站在我们面前的就是那个让我们想象过无数次的实实在在的马力千:挺挺的身材高高瘦瘦,轮廓鲜明的脸上架著眼镜,镜片後面的目光聪颖而又不乏年轻人的热情和单纯。这样子使我们联想到华尔街跨国大公司的年轻白领,想到了名牌大学的青年学者,但又总感到不十分准确,到底他此时的样子比这些联想还多些什麽?哦,我们恍然记起,他的神态中还没有丢失当幼年时用一个汉字难倒舅舅的样子!
那次聚会是短暂的,当然也不可能了解到千千在美国学习的详细过程。有幸的是作为父亲的马群,倾注了满腔的热情写就了这部真实感人的长篇记实文学《哈佛前的十八年》,令我们收到文稿认真拜读後立刻被感动了。
《哈佛前的十八年》详实地记述了马力千从呱呱坠地到成长为一所世界顶尖大学的高才生的过程,里面讲述了许多发生在这个出生在中国大陆普通人家中的孩子身上的足以让任何一位读者为之感奋的故事。毋庸置疑,马力千是个天分很高的孩子,但他之所以能够从许多身怀梦想的孩子中脱颖而出,除了客观环境的改变,更主要的原因是後天的努力和良好的家庭教育。这种家庭教育不仅从小能够启蒙孩子热爱科学崇尚知识,更主要的是让或者懂得怎样靠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
于是,在只有交了赞助费才能进入的重点幼儿园,小千千是靠著朗读小学三年级课文而打动了园领导,破格录取的;于是,弹著父母用一千元买回的旧钢琴,他六次登上了钢琴大赛的领奖台;于是,他初到美国学校是同学们眼中的“英盲”,後来却努力成为了全市英文拼写大赛第一名;于是,连那些曾经瞧不起他这个大陆来的中国孩子的有优越感的白人富家子弟们,也逐渐视他为学习的榜样了;于是,他可以同时收到五所名牌大学的录取通知,而他智慧而决然地选择了哈佛。
许许多多的“于是”,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千千奋斗的足迹。马群的文章中关于千千三次考取霍普斯金大学璁期夏令营的记录,尤其让我们为这个孩子的志气而感叹。对于这个无数美国儿童梦寐以求的夏令营,千千第一年考取了,但没有去,第二年也考取了,还没有去,直到第三年,他依旧名列榜上,仍然还是不准备去。为什麽?他知道爸爸妈妈的收入很难承受昂贵的费用,他只所以年年考,而且考之前就做好了不去的准备,只是想检验自己学习的水平,向世人证明我完全有进入这个天才少年夏令营的资格。
所幸的是他感动了学校和社会,能够连续三年连续考取霍普斯金大学夏令营的孩子,在这个普通学校是史无前例的。他们终于为他凑足了经费。
这样近乎“忍辱负重”的经历,千千不止一次。他考高中的时候,有一所私立学校非常优秀,但学费也相当高,每年每个学生就得两到三万美元,只有录取成绩前三名的才有资格享受三千到五千的奖学金。千千在被录取後,马上给学校写了一封信,信里是这样写的:感谢学校录取我。不过,我是个为争取奖学金而来参加考试的学生,因此,很想知道我在录取榜上的排名。我是个在低收入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孩子,我父母移民美国,为了谋生很不容易,我之所以比一般富裕家庭的学生加倍努力学习,其中一个目的,就是想给父母减轻一些负担。我宁可打工挣钱向银行贷款,也不愿让父母为了交学费而倾家荡产。
短短的几句话,我们就可以感觉到这孩子在求学的道路上心里承受著多大的压力,也读懂了藏在这孩子心灵深处的那份孝心。有趣的是他又一次感动了上帝,这所学校竟然破天荒地为他每年减免了两万六千美元学费。
这使我们想起了另一件事。千千的父母初到美国的几年里,日子过得很拮据。直到他们要把已经到了上学年龄的儿子接到身边来,做父亲的马群还得继续他的“洋插队”,继续给人家打工,以为儿子来了之後的学习和生活开销打基础。那年千千的母亲浩贤是一个人回来的,不曾想刚回到国内不久,意外地在大街上被一个骑自行车的陌生人撞成骨折。我们两人闻讯後吃惊万分,连夜从内蒙古坐火车赶到北京,去北太平庄附近她的临时住处探望。她斜靠在那间很小的屋子里的墙角,根本站不起来,但让我们想不到的是,她竟然对这次遭遇带给她的伤痛表现得十分坦然,甚至连那个撞伤了她後又留下假地址逃之夭夭的肇事者也没有过多的谴责,谈笑之间一带而过。我们知道,这是她与人为善的人生态度,也只好叹息著安慰她了。然而谈到千千,她的眼眶蓦地红了,把脸扭向一旁,许久说不出话来。直到情绪稳定了一些,才嗓音哑哑地抱怨自己:“我为什麽那麽不小心呢?我现在只怕因为自己的腿伤耽误了千千的事情。”
我们无语。面对一个年轻母亲的深切的爱子之心,我们讲出任何安慰的话都是苍白的。後来,她是拖著受伤的断腿挣扎著将儿子带到美国的那个家的。
相对于欧美人,我们华人可能是由于数千年孔孟思想的影响,望子成龙的父母更多一些。不幸的是,有一些家庭把这种殷切的期望理解错误了,失之于对孩子意志品质和道德水准的培养教育,似乎一味地满足其要求、一味地娇惯才能表达长辈之爱。特别是这几年,中国人富裕了,许多家长不惜重金把孩子送到国外读书,花多少钱无所谓,只是要满足镀金的目的而已,认为这样就算是尽到了家长的责任。
马群和浩贤没有那样想,也没有那样做。因为他们明白:作为家长,培养孩子有一个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才是最重要的。他们的选择正确吗?马力千成长的故事就是最好的答案。
无疑,这部书诠释上一代人对下一代人生成长与教育的心语,是部中国家长望子成龙的借鉴,是部真实生活写照的经典。难得啊!
林海鸥 ,王正平
2011年1月于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