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天圆地方的博客
  希腊人公元前就把地球周长测算出来了,可中国人到了十七世纪还认为地平天圆。 我脸红,无言。
我的名片
天圆地方
来自: himalaya-soft
注册日期: 2014-05-03
访问总量: 94,585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栏
最新发布
· 美国是谁的?白,黑,棕,黄
· 美国移民前半生的悲惨遭遇
· 清华梦
· 我家的狗不再是【肉块大排】
· 【美国元音】发音训练:十天内,
· 美国三十年,你为啥【is】都说不
· 梦幻中的日本姑娘
友好链接
分类目录
【视而不见】
【中国风俗文化故事】
· 转帖: 北京人端午粽子几十年
· 砸了自己祖坟的人们
· 转帖: 村上的葬礼-砍刀送魂魄
【英语学习 -- 从清华剑桥, 美国】
· 我家的狗不再是【肉块大排】
· 说了一辈子英语,为啥还这么难听
· 4. 英语学习:秘方怎么用?
· 3. 英语学习: 秘方 = 两千常用
· 2. 英语学习: 垃圾箱里升起的希
· 1. 英语学习: 踏上英语旅程的死
【中国及中国人】
· 美国是谁的?白,黑,棕,黄
· 美国移民前半生的悲惨遭遇
· 清华梦
· 我家的狗不再是【肉块大排】
· 【美国元音】发音训练:十天内,
· 美国三十年,你为啥【is】都说不
· 梦幻中的日本姑娘
· 在国内老同学面前你敢说英语吗?
· 在国内老同学面前你敢说英语吗?
· 飞了一辈子,你会糊里糊涂的死了
存档目录
11/01/2020 - 11/30/2020
10/01/2018 - 10/31/2018
06/01/2018 - 06/30/2018
04/01/2018 - 04/30/2018
03/01/2018 - 03/31/2018
02/01/2018 - 02/28/2018
01/01/2018 - 01/31/2018
05/01/2014 - 05/31/2014
发表评论
作者:
用户名: 密码: 您还不是博客/论坛用户?现在就注册!
     
评论:
3. 英语学习: 秘方 = 两千常用词
   

4. 英语学习:秘方怎么用?


为什么秘方如此有效呢?

回顾过去三十年的经验后,现在才形成一个清晰的理解。我的方式与传统的方式很不同。传统的方式强调精读少读,读精心挑选的课本,并要求学生把课本读熟理解透 - 但不幸的是,理解是用中文翻译后理解的。我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打破这种英语和汉语之间的连接,以便让读者沉浸到一个纯粹的英语世界。当一个读者完全沉浸在故事里,他是在用英语描绘世界。任何打扰 - 无论是查字典或分析语法 - 将摧毁他所描绘的英语世界,返回到中文的现实中来。

大多数中国学生可以背下大量的英语单词,有的号称能背词典,但理解仅限于对中文翻译的理解,对这些词语是如何相互关联 和如何使用的却了解甚少。

通过大量的阅读,读者频繁接触到那些最常用的单词,特别是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各种情况下如何使用。读者逐渐行成能够直接用英文中最常用的单词来描绘表达。这样读者才真正的学会了英语。




秘方 = 两千常用词

很多英语学生,一见生词就查字典。不久,阅读变成了查字典,没有喜悦,成了任务。

我的做法是,如果我能利用上下文猜测它们的含义,忽略新词;即使不能猜测其含义,也别理它,能继续跟随故事就行。

这个方法的最大好处在于: 让你绕过那些无关紧要的新词,把精力集中在最重要的地方 — 那些最常用的两千单词上。这样, 你就可以大量的阅读,频繁接触到那些最常用的单词。这就是本《应用》的秘方和目标。《清华秘方》秘在 《喜欢》 和 《大量》。



喜欢就会常来。





为啥只学最常用词

众多的生词中,绝大多数是无关紧要的。我读了一辈子英文书,每天还会碰到生词。学英语最关键的不是你的单词量,更重要的是你能否熟练地使用《最常用》的二千单词。

国内的英语学生能背两千,甚至八千单词的人多的是,可大多数学生读起最简单的儿童故事还感吃力。为什么? 因为你只把这八千单词背下来,可却不知道这字在实际中是如何使用的,特别是如何把它们《串起来》成词,成句的。


请看下面例子,都是从本《应用》中最简单的故事里摘出来的:

(1)She went through the wood;

(2)The old mouse went back to her family in the wood;

(3)She then saw a wood in the distance;

很显然 wood = 木头, 但果真是‘木头’?那 “她从木头里穿过” 是啥意思?这就是你读最简单的儿童故事还感吃力的原因。

用这些简单例子, 我是想说服你,你的问题不在单词量上,而是在于不了解最常用词在实际中是如何使用的。 读起书来就觉得吃力。


再看一例 , 也是从最简单的故事里摘出来的:

(1) Around the corner whom should he meet but Mr.Ma!

(2) They could not make out whether the bedroom floor was made of earth or flags.

有生字吗? 可为啥读起来就别扭呢?

下一例用的词就更简单了,读起来费劲吗?

She found herself falling in what seemed a deep well. She must not have moved fast, or the well must have been quite deep, for it took her a long time to go down, and as she went she had time to look at the strange things she passed.


下面一例先看中文:

麻先生跪在地里爬着种白菜秧,他𨂃起来就追 Peter ,一边挥舞个钉钯一边大喊 “抓小偷啦!”

要想翻译成英文,你大慨会觉得无从下手,觉得单词量不够。因为你的单词量里根本就没有什么《白菜秧》和 《挥舞个钉钯》。

其实上例的英文原文用的都是很简单的词。请看:

Mr. Ma was on his hands and knees planting out young cabbages, but jumped up and ran after Peter, waving a rake and calling out "Stop thief!"


你之所以觉得难是因为你没有把功夫花在两千常用字上;没有学会怎么把这些简单字《串起来》表达。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把这些常用字,反反复复地,在实际中体验。你才会体会到白菜秧,无非就是 young 白菜,挥舞个钉钯 = waving a rake, 都是常用字。你为啥想不到 waving a rake 呢?读的少,没见过,对吧?

英语学生总爱问“这个字怎么翻,那个词怎么译”,因为在他们的脑海里只存在一对一的单词翻译。你要真想学会英语,你《必须放弃》这种想法,学会用最简单的常用字来表达。在上例中你要形成一个麻先生在种菜的形象和追赶的样子,把精力集中在描述他的动作形象,而不是到你的词海去找一对一的单词翻译。


下面再看一例中文:

因自我感觉良好,母鸡老Hen总有话要说。从早到晚她不停的叨叨。是恰巧自己一人还是和朋友在一起,她都一样地说--不过她自然是更希望有人听她说,因为她认为自已的评论是最重要的。

其英文原文用的也都是很简单的词:

Having such a good opinion of herself, old Hen always had a great deal to talk about. She kept a constant cluck from dawn till dusk. It made no difference to her whether she happened to be alone, or with friends. She talked just the same -- though naturally she preferred to have others hear what she said, because she consider her remarks most important.


你只要学会了这两千常用字,学会怎么用这些简单字《串起来》表达,其它的生词都应该能用这两千字来解释,表达。到了那一天,你就不会去背单词,你会用这两千常用词去理解,你的英文就会有一个天翻地复的变化。

本《应用》的主攻目标就是要让你真正的学会两千常用字,能轻松的读故事,其余的单词就可以在阅读的大海中拾贝了。


为了方便大家学习,我精心挑选了很多难度不等的书籍,从儿童读物到侦探小说,共六千多本书, 每本均带有声书,既可读也可听。全部收集在一个专门为此制作的 iPhone/Pad/Pod App 里。 绝对免费! 从你的 iPhone/Pad/Pod 上点击《清华秘方》 便可下载安装 (最好用 WiFi )。英文已经过关,但口语还不完美者可下载美国音标》


2. 英语学习: 垃圾箱里升起的希望

4. 英语学习:秘方怎么用?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