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堂吉诃德的博客  
不务正业 鄙视功名 钱如粪土 精神永恒  
https://blog.creaders.net/u/8944/ > 复制 > 收藏本页
我的名片
堂吉诃德
来自: 中国
注册日期: 2014-10-03
访问总量: 10,152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栏
最新发布
· 60年人口减少一千万???
· “饿死三千万”质疑
· 《论党》(13)-(16)
· 《论党》(9)-(12)
· 论党(5)-(8)
· 论党(1)-(4)
· 反毛史学家
友好链接
分类目录
【政论文章】
· 60年人口减少一千万???
· “饿死三千万”质疑
· 《论党》(13)-(16)
· 《论党》(9)-(12)
· 论党(5)-(8)
· 论党(1)-(4)
· 反毛史学家
· 评张戎的《毛》(14)-(17)
· 评张戎的《毛》(9)-(13)
· 评张戎的《毛》(5)-(8)
存档目录
12/01/2014 - 12/31/2014
11/01/2014 - 11/30/2014
10/01/2014 - 10/31/2014
发表评论
作者:
用户名: 密码: 您还不是博客/论坛用户?现在就注册!
     
评论:
评张戎的《毛,不为人知的故事》-前言
   

评张戎的《毛,不为人知的故事》

金小丁

 

前言

 

张戎的自传《鸿》已经被译成三十几种文字,卖了一千万本,在今日西方没有任何一本中国人写的书有类似的影响。她的新作《毛,不为人知的故事》在英国出版时,受到从左到右所有重要媒体一致推崇,不仅有《BBC》,《卫报》,《每日邮报》等敢写敢说的豪放类,也有《泰晤士报》,《经济学家》和《金融时报》平时言必有据的学者型。慷慨激昂为张戎站台的,政界有中国人的老相识末任港督彭定康(C. Pattern),新闻界有《泰晤士报》东亚编辑曾因报道6.4获奖的J. Mirsky, 学术界有伦敦经济学院国际关系系主任中国问题专家M. Yahuda。按照这些人的说法,任何一位理智正常而不带偏见的人,看了张戎的书都不可能对她的结论有任何一丝一毫的怀疑。

 

在其他欧美国家,张戎新作所受的热烈拥戴也不比在英国差,德国媒体的精英代表《明镜》周刊,美国从《纽约时报》以下几乎所有重要报纸全都加入了不分党派的赞美诗大合唱。全世界有产者,联合起来!

 

该书一周之内便跃居英国非小说类排名榜之首。随后又获得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德国的非小说类排名状元。张戎已成为中国历史的新权威,讲演,座谈,签名,采访,四处奔波应接不暇。包括诺贝尔获奖者在内的西方作家里也鲜有享此殊荣的。说张戎是在西方最受尊崇的中国人,恐不为过。在她的演讲会上提出不适当问题的人,被与会者视为毛主义者,无法把问话说完。在Amazon卖书网页上对该书的历史真实性有怀疑的读者评语,被其他评论者斥为丑恶中国人的宣传

 

张戎此书的主要卖点是论证毛至少像希特勒一样,或更坏。相信这点的西方人,恐怕不会认为奉毛衣钵的中国政府比纳粹好多少,进而也很难对半个多世纪以来向这个准纳粹政府妥协并与之合作的中国人有多少好感。当中国与其他国家或地区出现经济政治甚至战略矛盾时(如台湾海峡或东海大陆架),这种恶感可能对西方的民意以至事态的发展产生影响,后果很严重。

 

比如,小布什就很喜欢这本书,说它真实地表现了毛这个独裁者有多么残暴,超出了以前人们的想象。张戎听说后非常惊喜,说布什总统正在跟中国政府打交道,应当了解这个政权是从什么样的根上长出来的。美国专家分析,布什之所以对此书感兴趣,大概是由于它对于他在第二个任期内向全球推行民主的计划提供了支持(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2006.1.22)。

 

值得注意的是,布什是在与德国总理默克尔会谈时提到张戎的书的。如果美国有意介入台海,必做两件事。一是寻求欧洲的支持,二是在西方公众眼里竖起中国的萨达姆或米洛舍维奇,而让胡锦涛进入角色的捷径则是把毛画成希特勒。其中的关键在于说服欧洲知识界的左派和自由派。而这群人正是张戎自传《鴻》与《毛》书的主要读者。从德国绿党对反分裂法的强烈谴责和对欧盟售武解禁的成功阻挠,便可看出张戎的特殊影响力。布什向默克尔提到张戎的书,恐怕并非闲聊吧。

 

据张戎说,《毛》书的中文版将于2006年春在台湾出版。而陈水扁已经废统了。一旦中东平静下来,台海就要起风浪。而毛在西方人眼里是不是希特勒,可能会成为压在骆驼背上的最后一根稻草,决定战争与和平。

 

张戎的书据称是十年钻研之成果,以各国秘密档案和数百知情者采访为依据。如果她的结论正确,后果再严重中国人也应当接受。可惜,在其惊人之语和浩瀚资料之间存在着鸿沟。更有甚者,二者时常相左。本文之目的在于指出这些自相矛盾之处,展示一下西方媒体最推崇的关于中国的书的真实价值。

 

本文非但寻找张戎书中的弱点和枝节,而是着专挑那些对毛人品攻击最力和被西方媒体评价最高,认为证明最充分的17个问题。为了便于读者验证本文的论点或发现错误,笔者尽量不用读者难以验证的材料,主要依赖于张戎书中所提供的信息,读者可以轻易核实。希望张戎的支持者在她这17个论点中能找出一个能站得住脚的。这些问题将在以下的17个小节里分别讨论:

 

1)瑞金肃反,)蒋放走红军进四川,3)蒋放走红军救儿子,4)泸定桥,5)被抬著长征,)不打日本,7)陷害新四军,8)牺牲胞弟,9)整风,10)卖鸦片,11)镇反杀人三百万,12)囚犯死亡二千七百万,13)超级大国工程,14)饿死三千八百万,15)文革整死三百万,16)文革目的,17)毛与希特勒相提并论。

 

在进入正题之前,先简要介绍一下最近围绕张戎此书的争论。在该书出版四个月以后,西方媒体对张戎一面倒的喝彩声在欧洲以外开始出现杂音。今年10月《纽约时报》的纪思道N. Kristof)披露,被张戎列入受采访者名单的章含之否认曾接受其采访。耶鲁大学教授史景迁J. Spence)在《纽约书评》上指出张戎的某些参考书不是严肃出版物,从中找不到任何资料来源。澳大利亚的H. McDonaldThe Age》(2005.10.8)上披露:该报记者最近到泸定桥采访,未能找到张戎所讲的那位当时93岁的老太太,也没找到任何能记得此人的人。但是记者找到一位现年85岁的寡妇李桂秀,据当地人说是唯一活着的见证人。李老太太说战斗确实打了是在傍晚打起来的McDonald引述哥伦比亚大学教授T. Bernstein的话:张戎这本书对当代中国研究是一大祸害,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林培力(P. Link)也承认该书有违事实曲解史料。最后,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黎安友(A. Nathan)于十一月在《伦敦书评》上列举了书中大量违背史实的耸人听闻之论,确凿证明张戎和哈利代是一对饶舌的乌鸦/喜鹊(magpies

 

值得一提的是,当张戎的书今年夏天在英国出版时,美国主流媒体也是一片喝彩,并无半点保留。澳大利亚的《The Age》也不例外。而以上那几位美国学者的反毛情结并不在张戎的英国崇拜者之下。比如,曾常驻北京的纪思道在其文章之首断言,假如毛当初预见到张戎日后会写这本书,早就把她全家灭九族杀光了。中国现代史权威史景迁在其文章里没有任何证据而宣称彭德怀是被毛杀害的,尽管连张戎都承认彭死于直肠癌。《天安门文件》的编译者林培力,毛的医生李志绥回忆录的策划人黎安友,则是最有财源的民运组织中国人权的美方负责人。这些知名人士长篇大论批张戎绝不是为了保卫毛主席。实在是因为张戎太不争气,帮倒忙,几乎坏了人家的反共大业。若不撇清关系,他们的信誉都给糟蹋了。

 

在西方学者开始批评张戎之书之前,笔者从今年八月初以来,已将本文的英文稿寄往多家发表过对该书评论的西方媒体和作者。既没有愿意发表本文的,也没有愿意刊登一封简短读者来信的,任何反应都没有(直到十二月以后才收到最低限度的礼貌回应)。对英文稿有兴趣的读者可参看:http://www.geocities.com/jinxiaoding。同时,笔者自八月开始向海外中文网站寻求发表的机会。先投给笔者认为最有希望的《万维》。待遇确实好多了,前5个问题于九月下旬在其主页上登出,但最多待了几小时,其他内容到十二月初才登完,而且再也没出现在主页。此后笔者将本文投给号称秉持对意识形态的超越,对不同地域,不同立场观点的包容 的《多维》。待遇进一步提高,在主页上登了大约三分之二。且全文获准在《多维时报》和专为张戎之书开辟的博客里登出。在此之后有些中文网站从《万维》或《多维》转载了本文的部分内容。全文最终在国内网站《中国选举与治理》主页上发表。

 

感谢《多维》的何频先生,今年十月在纽约对张戎采访时曾特意征询其对本文所提的17个问题的意见。张戎表示:我看了,我还看得比较仔细。我觉得有的问题问得很好,我也希望有机会能回答这些问题。我觉得非常重要的。但是,有很多东西我不知道他是没有看懂英文本呢,还是没有去研究我们书后边的注释,因为有很多细节,数字的来源,都必须到书的后边,我们800页中有150页是注释,是资料来源,那么一定要到注释那里把原文找出来看一看。我看他要么没有懂原文,要么没有去仔细去看注释。我看了一下,这些问题我都很容易的回答

 

遗憾的是,她仅仅对其中三个问题给了十分容易的回答。这些回答和笔者的再提问读者可在问题(2),(3)和(4)★部分的讨论中看到。张戎之弟张朴(《毛》书的中文翻译者之一)在《多维》博客上说将很快登出张戎原文与本文翻译的对照,使读者一目了然。尽管读者反复催问,张朴的中英文对照迄今仍无踪影,实在令包括笔者在内的读者们一脸茫然。

 

本文与其他评论之不同在于,不仅指出张戎不尊重史实,夸张臆造,而且用其矛攻其盾,不用旁证博引,证明该书逻辑混乱,自相矛盾。认真的读者根本无须熟悉中国历史,也应当看出来。因此,张戎在西方新闻界甚至读者群中受到的广泛拥戴,恐怕只能用对中国根深蒂固的傲慢与偏见来解释。是否如此,请读者公断。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