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为何无法由博文的comment and reply 中回复。 只好再发一文如下: 很遗憾,在发表上篇博文后(范例绝对论的末日), 才发现,表格的框框,不见了。 四个表格,没了框框,特别是前面两个,较难看懂。 抱歉。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私下给我您的email, 我寄给您一份 pdf 的版本。 包您把 “存有” 和 “范例绝对论” 搞得清清楚楚。:-) 在这儿,再解释一下。 A being 是 “一个存有者”, 是 “相对的相对” 。 A being in itself 是 “一个存有者的本性/本我”, 是 “相对的绝对”。 Being 是 “存有“, 是 “绝对的相对”。 Being in itself 是 ”存有的本性/本我“, 是 “绝对的绝对”。 所有的 A being in itself ,“一个存有者的本性/本我”, “相对的绝对”,都是“空”的。 一个桌子的本性(个性),是“空”的; 一个苹果的本性(个性),是“空”的; 一支蚂蚁的本性(个性),是“空”的; 一个人的本性(个性),也是“空”的。 但是,人类的本性(人性),是“存在”的。 是 “食,色,悲,慈,新” 食,是新陈代谢(metabolize) 色,是复制繁衍(replicate) 悲思,是将心比心(emphasize) 慈想,是爱人如己(sympathize) 新,是创新(innovate)
“创新”是人和动物的不同处;因为动物没有“文字语言”。 人创新的东西,如果是“实相”,它是“存在”的。 人创新的东西,如果是“纯理念” (譬如:上帝),它就是“空”的。 如果把康德的知识学,海德格尔的存有学搞清楚了, 什么“范例”啊,“绝对”啊,“生命意义”啊, “上帝”的话题,都有极其清楚和简单的答案。 这网站上,太多这方面的博文,说不好听, 是自己没把哲学搞清楚,还把别人搞得昏头昏脑。
您大概已经很清楚了, “范例”,“相对”,“绝对”,其实,是很不妥的名词。 既不准确(accurate),又不合适(applicable); 难怪,有人愿意出一百万美金,来找寻能懂它的人。 不幸的是,当这个人出现时,也说“范例绝对”的末日。 :-)
回到“存有”和“范例绝对论”。 要从“个性(个人的本性 a human being in itself)” (也就是“相对的绝对”), 变成“人性(人类的本性 human being in itself)” (也就是“绝对的绝对”), 唯一的途径,就是“去个性”,“去我性”,就是“无我”。 千万别以为,这是在 “传教”,特别是在 “传佛教”。 佛教是有一模一样的 “无我”的观念。 “无我” 是一个很重要的哲学观念,很纯的哲学观念。 海德格尔,就说, 从动荡不安(restless)和无家可归(homelss)的忧虑, 回到家里的平静的过程,就是以“去我”,达到 “无我”。 当一个存有者(a being) [譬如,一个人(a human being)], 回归到存有的本性/本体/本我(being in itself) [譬如,人的本性(human being in itself)], 这个存有者(this being) [譬如,这个人(this human being)] 就“回到了家”,就可以“安定下来”了。 要“回家”,“安下”,就需要“无我”。
希望直接和间接地,回答了您们的问题。 “宇宙-生命-知识”的问题,都有很清楚简单的答案。
请问吧。 儒家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道家说,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以此,和大家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