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國使用“人民”一詞最早的是韓非子‘他說:“上古之時,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他說的人民,既包括王公貴族,士大夫階層,也包括庶民百姓、販夫走卒、布衣白丁。與我們今天所說的’人民‘既包含國家領導、民營企業家、權貴者、高知教授專家···也包含普通平民百姓、工、農、個體攤販工商戶··· 司馬遷在《史記·貨值列傳》中首先使用了:‘中國人民’一詞。其原文是:“夫山西饒林、竹、谷、玉石···山東多魚、鹽、漆絲、聲色····江南出柑橘、梓桂、金、錫、鉛····龍門、碣石北多產馬、牛、羊、氈裘、銅鐵,則千里往往山中棋置,此其大略也。皆為中國人民所喜好,謠俗被服、飲食,奉生送死之具也。”這裡說的中國人民,僅指京城、中原一代人與民。與我們現在所說的‘中國人民’內含完全不同。 自司馬遷後直到清末、民國;‘人民’與‘中國人民’一詞,並未在社會民間流行,成為大眾的口頭、書面語言。 我生在民國時期,從小長到15歲,不管在小學還是讀初中,從沒有學過、見過、說過、用過、聽人說過:人民、中國人民一詞。在抗日、解放戰爭前期的國統區,在農村使用的多是同胞、老鄉、國民、公民、同志、干公事的,教師、學生、農民、農夫、老鄉、黎民、庶民、草民、老百姓。我在民國小學5·6年級,上初中2年半期間,都設有‘公民課’。僅偶爾用中國人、外國人;中國人民、外國人民廣大農村不用;大眾中城市是否經常用?不得而知。 反正我首次接觸‘中國人民’一詞,是在1947年深秋。聽說我村南邙嶺上6里遠的西蔡莊有解放軍路過,我好奇想去看一下。到西蔡莊村後,已不見解放軍的蹤影,唯見農民家牆上貼着:《中國人民解放軍宣言》。這是我人生第一次接觸‘中國人民’一詞;感到很新穎。我真正使用‘中國人民’、‘人民’,大量使用‘同志’,那是在1948年6月投奔革命到解放區以後。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人民、中國人民,才在中國大地風行,逐漸成為大眾的口頭語言。民國時常用的‘國民、公民‘詞語基本不見了。 新中國建立以來,‘人民’被賦予新的政治含義。人民是指革命內部,所以要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不屬於人民範疇的就是敵人;如‘地富反壞右;反黨、反人民、反社會主義的現行反革命,黑幫、走資派、牛鬼蛇神’等。 新中國前28年的一系列政治運動,經常混淆敵我,把人民錯當敵人對待,予以專政。 改革開放後,特別是90年代後,‘公民’被重新使用,但僅限制在法律、訴訟時。公民遠不如人民普及。 現今稱呼同志的少了;而叫老闆、大官、大款、大腕、明星、企業家、董事長、經理、專家、大師、院士、先生、太太、夫人、小姐、小三、二奶、帥哥、靚妹、白富美、高富帥、小鮮肉····大大多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