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做老大要有老大的樣子 居美學者馮勝平1月7號在明鏡網上發表文章《做老大要有老大的樣子》,在本文中,他以"購買力平價"為計算標準,推導出中國在GDP上已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的"老大"。馮先生的作品我是很關注的,也可以說我是馮先生的一個"粉絲",國內的主流媒體對於中國的崛起一般都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來表述,馮先生推導出的中國"老大"的提法,實在是超凡脫俗,其才華遠在環球時報總編胡錫進之上,至今還沒有入習總的法眼真是屈才,可惜可嘆!筆者借用這篇文章的名字來談一下美國總統川普,一是這個名字很符合中國人的文化口味,二來也想沾一下馮先生的才氣並表"仰慕"之情…… 川普當政已近一月,其吸睛的新聞效果從競選以來從未遞減,無論是在美國以致全世界,每天無不具有轟動的事件曝出:推特治國、旅行禁令、弗林辭職、精神疾患……,猶如一個並不漂亮的氣球在人們的眼前不停的閃動,有人讚賞、有人憎恨、也有人擔心…… 可能有人會想問,為什麼一個民選的總統川普,會給美國社會帶來這麼大的族群撕裂?我想這裡面既有民意基礎不強的問題,更大的還是川普的指導思想及執政風格所引起的,在這裡我不是研議川普的治國方略正確與否,而是重點討論川普治國方法是否合適的問題。 我們知道,雖然川普依法當選總統,但民意基礎並不是很牢固,他是美國僅有的贏了選舉人票,但卻輸了普選人票的五位總統之一,不像他所崇拜的里根總統那樣,在初選就贏了對手卡特440張選舉人票和800多萬張普選票這樣堅實的民意。川普的支持者與反對者幾近五五波,加之反對者基本都在大城市,年輕人、學生學者的比例又比較大,發出反對的聲音也相對較強。但從現實上看,好像川普並沒有為之所動,做出一些調和的舉動,而是仍然一意孤行,沿着選舉時期的道路大刀闊斧向前進,這就必然會進一步激起反對者的憤怒,社會撕裂也必將進一步加深。非黑即白互相否定,會使任何一項治國措施都不會得到很好的實施! 作為一個三權分立的聯邦制政體,社會政治力量分散與多個機構及不同的社會層面中,在加民眾廣泛的政治參與,使得任何一個政治勢力都不可能在社會上有全權決策與實施力量。compromise 妥協-變成了美國政治上的一個流行語,妥協不是退讓,它是達成共識的必要條件!沒有共識的社會又怎能穩步向前呢? 川普在就職典禮上的演講,類似一個革命者推翻了舊制度的宣言——砸爛一切舊制度,給人們一個全新的美利堅。這是一個觀念上的錯誤,雖然川普的上台本身就證明了美國社會階層之間、種族之間已經有了較大的裂痕,但這在美國240多年的歷史進程中,只是其中的一個小小的浪花,猶如你切開美國歷史進程中任何一個橫斷面,都會看到的社會矛盾一樣——左右分爭情緒激化。但從縱向看,它卻穩穩地在向前發展着,美國的憲法從建國之初直到今天,基本沒有做什麼更改,它猶如一個巨大的平衡器在調整着美國社會左右之間的擺動。美國從一個弱小的英屬殖民地發展成世界上最大的一個強國,美國人民對自己的政治制度報以巨大的信任和自豪。所以,無論任何一個美國總統只能是在面對現實問題上加以革新和調整,革命不屬於美國! 在任何體制之中,變革與繼承需保持一定的平衡,就好比再好的明天,你也無法跨過今天去生活一樣。川普執政還不到一個月,在還沒有充分準備好的情況下,就想挑翻奧巴馬的所有政策。弗林如果不是在川普還沒有正式執政之前,就急着去和蘇聯大使談解除制裁的問題,他就不會辭職;川普的旅行禁令如果不和奧巴馬的檢查制度跳得太遠,它可能就不會得到法官的否定和眾多的抗議遊行。 為反對而反對不是一個聰明政治家的行為,為迎合自己的選民而急於兌現競選承諾的總統也不一定是個聰明的好總統。因為在競選過程當中,各政黨因其政治理念不同而引起的支持他們的社群一定的分裂是常有的事情,當你一旦當上了總統,你就不單單是你的政黨的和支持者的總統,而是全美利堅共和國的人民的總統,你所要做的事情就要考慮到的是——怎樣才能更好的兌現全國人民的期望和需求。 漢密爾頓在《聯邦黨人文集》第72篇中寫道:"反對或者撤銷前任的所作所為,被很多繼任者看作是展示他們能力和價值的最好證明;除了這種心理傾向之外,如果換屆選舉是人民選舉的結果,繼任者還有足夠的理由去認為,前任的下台是因為他的行政措施不得人心;鑑於此,他的行為和前任反差越大,便越能博得民眾的喜歡。這些考慮,再加上個人愛好的影響,幾乎會促使每一位新總統去更換下屬官員的人選,所有因素加起來,必然會導致整個政府管理發生——不光彩的劇烈變動。" 近年來美國的黨爭越演越烈,很多民眾看到他們所選出的民意代表,並沒有完全按照他們的意願在做事,兩黨議員在兩院是為黨派利益而鬥爭的,並沒有從全國的角度上着眼來解決民眾實際問題。總統作為行政系統的首領,要拋開社會上暫時的偏見與激情,用深思熟慮的眼光統領全局,不但要有創新革新的能力,還應要有極大的同化能力,不但要運用支持者的力量,還要敞開胸襟運用中間者甚至是反對者的力量,來一致達成符合民眾需求的政治目標,這才是一個好總統。 川普在競選過程中和對"七國旅行禁令"被暫停後,對法官的行為都有微辭,以致招之更多的反對聲浪,這是一個非常愚蠢的行為! 托克維爾認為:美國人尊重法律,愛法律如愛自己的父母。W 克里昂 斯考森 在《飛越五千年》-美國28條立國原則這本書中也寫到: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中說:"既使是那些擁有權力的最優秀的人也有可能被激情所損壞。"所以,"自由的人應該受到法律的管轄,而不是聽命於人。"川普總統在"旅行禁令"被暫停後,最聰明的做法也是唯一可以能做的,就是責成自己的行政團隊,在如何才能實施"旅行禁令"方面下功夫,不管是上訴到最高法院還是修改"旅行禁令",而不是在推特上對法官進行批評,這樣做不但於事無補,反而造成自己蔑視法律的負面印象。"在美國,總統無權阻止法律的制定,他也不能迴避執行法律的義務。"(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旅行禁令"還在暫停中,川普的推特治國也在進行中,連參議院共和黨大佬都出來說:不支持川普推特治國,也不支持川普在無關重要議題上發表評論。那麼,川普這樣做就是為了吸引人們的眼球嗎? 川普在上星期四白宮記者會和周六在佛羅里達的支持者聚會上,都對媒體進行了猛烈的攻擊,把大多數的著名新聞媒體說成是假新聞媒體,特別是在周五的推特上說"假新聞媒體……不是我的敵人,而是美國人民的敵人。"共和黨參議員約翰 麥凱恩(John McCain)在全國廣播公司(NBC)定於上周日播出的一個採訪中表示,獨裁者"往往是通過壓制新聞自由起步的" 新聞自由是受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保護的,攻擊新聞自由就等於攻擊美國的現行政治體制。我們不能說每一個新聞媒體都是正確的,也不能說每一個新聞工作者都是誠實的,但把如此多的新聞媒體,都化歸到假新聞媒體,卻是罕見的,也是荒謬的!新聞媒體雖然也不能排除主觀意識對新聞報導客觀性的影響,但他扔然是最廣大民眾的一雙眼睛,是廣大民眾了解社會行使主權的一個最好媒介。 沒有哪一個政治家敢於質疑主權在民的觀點,但人民行使主權往往需要藉助媒體的觀察與發聲,"人民"常常被某些政治團體或政治家來加以利用,用來表達自己的合法性和正確性。亨廷頓在《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一書中寫道:"主權在民之說同主權在神之說一樣含混不清。人民之聲和上帝之聲一樣,也可呼之即來。所以,它是一種隱伏的、被動的和終極的權威,而非積極的有活力的權威。" 人民行使主權需要有必要的資訊條件,而媒體正是這個資訊條件的提供者,媒體之所以能被人民稱之為是第四種權利,其實它只是人民主權的一種延展形式,人民即通過它來監督審查自己所託付出的權利,也通過它來表達或修正自己的真實意圖,離開了多數人民的信任,其所起監督作用的第四種權力也就不符存在了,在實施監督這一權利的過程中不排除也會夾雜着惡與虛偽,但它至今扔然還是人民最好的選擇。 托克維爾在《論美國的民主》中寫道:"在美國,一如在法國,報刊是把善和惡混在一起的一種奇特的力量,沒有它自由就不能存在,而有了它秩序才得以維持。"新聞自由是其它自由的先決條件,美國自建國之初,國父們便給予它高度的重視,在司法實踐中最高法院也給與了充分的支持。川普在競選過程中與媒體發生衝突這是可以理解的,誰都需要支持的聲音。如今川普已當上總統,他還這樣和媒體事事相爭就讓人有些匪夷所思了,是心胸不夠寬廣的報復心理?還是爭強好鬥的性格使然?媒體和政府是一對自然的矛盾,但如果走向過分偏激的道路,雙方都失去人民的信任,則會對美國的民主制度造成深遠的負面影響! 我是一個生活在美國但沒有黨派立場的人,只是希望能夠看到美國更好。馮勝平先生在《老大要有老大的樣子》這篇文章中說,中美之間最理想的關係是:經濟上競爭、軍事上合作、政治上妥協。 美國是個民主國家,華盛頓認為:"政府不是理性,不是雄辯——它是一種強制的力量!像火一樣,是一個危險的僕人和可怕的主人。"所以,傑斐遜說:"用憲法的鏈條把它捆綁起來就行了。" 中國是一個專制國家,黨是父母,領袖是太陽,憲法是"羊皮紙柵欄"。實在不知道這樣的兩個國家怎樣才能達成"政治上妥協",反正我是不敢這樣想,實在是怕生活在祖國的父老鄉親把我罵上天:你生活在自由的藍天下,怎看不見我們霧霾重重…… 李江。 02-20-17 於西雅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