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真正的考起源,现在已无法证。有些民俗学家认为,古人发明风筝主要是为了怀念故去的亲友,在清明节鬼门短暂开放时,将慰问故人的情意寄托在风筝上,传送给死去的亲友。
我从小就喜欢放风筝,它的制做也非常容易。而且不用花一分钱(家里给的几毛钱,还得留着买棒冰。那时,五分钱一根的棒冰,从来不舍得大口咬,舔舔裹裹,化成水,再含上一会儿,甜上一会儿。有时,不小心,剩下的一小块滑落地上,会悔恨小半天,心痛小半天。)。线拐的制做很简单,一块长方木板,两个小木条就可以钉个木线拐,最后用砂纸打磨一下。再从家里偷些棒棒线,缠在线拐上,就大功告成。而后期的风筝制做,是用几根竹签,一张废报纸(不能用太重的纸,如彩色挂历),一点自制浆糊(在面里加点水,调匀,在火上边熬边搅拌,变成糊状,闭火完活),一些想像,就能糊出梦一样的文化。
再凉上一个时辰,就跑的操场上迎着风放飞了一个少年的希望。也把梦放到了天上。
去年回国探亲,我去北凌公园晨练。发现有个老人家在地上摆摊卖风筝,就走上前询价,15元人民币一个伞面大风筝,心想太便宜了,就买了一个拿回家。睡了一宿觉,突发奇想,为什么不多买几个回去,CHICAGO是有名的风城,最适合放风筝了。再组织一个风筝队,让老美们好好开开眼界。想到此,懒觉也不睡了,爬起来就往公园跑。还好,昨天的老人家还在,他听说我要带到美国去,就挑了十个好的,还送了十一付线拐给我(老人家太善良,给钱也不要,感动的我一塌糊涂)。回到家,母亲让保母给我逢了个布袋和一根吊绳,轻轻松松就把它们带到了美国。
我当真组织起一个风筝队,还给它起了个名字,叫梦之队。每到周日或节假日,我都会把我的梦之队拉出去,让天空飞满了中国人的娇傲和我们的理想。有一次,一个老美和他的孩子,非得缠着我要买风筝,我不舍得卖他,就说$45一个,本想让他知难而退,虽知他陶出$50,拿起风筝就走,剩下的五刀也不要了。害得我像当了回骗子似的在那里自责了半天。
一个月前,我们在芝城举办的大型风筝会上,出尽了风头。我们梦之队的风筝一直压着老美的飞,我们的“龙头蜈蚣”风格独特,栩栩如生。扶摇蓝天,气势千里,蔚为壮观。解说员那一声高过一声CHINA,CHINA兴奋的声音把中国的文化放大到了天上,我们每个流满了汗水的脸上都笑开了花。。。。。
放风筝真是一种有益身心键康的活动,既有相互观摩、评比的机会,又是呼吸清新空气、享受大自然的恩赐、锻炼身体的好时光。
我们放风筝的人都一种相同的心得,即别人的风筝再好,也是别人的,要专心放好你的风筝。看着天空五彩的风筝如乱花迷眼,手上使错了力,你的风筝就会如蝴蝶断翅,或似残花坠地,或纠缠上别人的线,扯不清,也难理顺了。
有时我想爱情就像放风筝。既要给他(她)一定的自由空间,又要保持一种牵系。过度限制他(她)的自由和完全放开手,都可能导致最终的失去。
爱情的互动性不容许你精神上走神、溜号。放风筝之道当然得“一张一弛”,抓得太牢容易断线,放得太松容易飞掉。爱恋不是占有,是让对方沐浴在自己的关怀中,没有空间的爱情会窒息,绑住手脚的舞者当然难以跳出动人的舞步。
阶下儿童仰面看,清明装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清 曹雪芹的《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