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他带上几件换洗的粗布衣衫,背上装了干粮的口袋,把褡裢斜挎在肩头上,开始了前往口外的旅程。乔家堡外的大路上,时不时有三五成队的人。不用说,他们都是前往口外的。当然,谁也不会注意到,在这前赴后继的人群当中,又多出了一个他。那时,尚且没有《走西口》那首悲壮凄凉的曲子的,但在他的心里,却同样的忐忑不安。因为,谁也无法说得上,看似暗藏生机的口外,等待他的究竟是什么样的命运。周围的村子里,那些早些年出去的人们当中,几十年沓无音讯者有之,在家里亲人几十年如一日的期盼中,已于多少年前去逝抛尸他乡者也比比皆是啊!想到这里,他的心不禁悲凉起来。他抬眼望望头顶的天,继续拖着沉重的双腿,开始一步步的向着口外走去。他,叫乔贵发。
一百五十多年后的一天,几乎相同的情形在我故乡的土地上上演着。没有人知道他来自那里,在我出生的那个小村子,不知是出于什么原因,另一个同样走着的他,忽然就停下了多少天来滂涉的脚步。无法清楚的讲述一穷二白的他艰难立足的经历了,反正后来,他开始赶着一头驴子做生意了。再后来娶妻生子,在大儿子二儿子成长起来后,赶着骡子继续做生意时,住宿外地的某个早上,由于一笔意外之财,家业终于开始迅速的发展起来。到后来,便有十几匹骡子长年奔走在汉中与兰州之间。也许是树大招风吧,富足的日子终究没过多久,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内外交困之中,一个曾经名播十里八乡的家业却又迅速的垮塌了。这个流浪至故乡偏僻的小山村里落脚的人,就是我曾祖父的祖父。
今天,当我一次次的面对那些从族人口中听来的故事时,许多事情至今仍然无法明白其中的原委,但创业、守业的艰难却依然一次又一次猛烈的撞击着我的胸口。
而那个走在去口外路上名叫乔贵发的人,却成功了。起初虽然只是口外一家店铺里的帮工,但许多年后,当他走在回乡的旅途上,肩上的褡裢里,已不再是几吊串起的麻钱了,取而代之的已是白花花的银元了。他不仅衣锦还乡,而且和他的子孙创下了令中国人瞠目结舌的家业。乔致庸,成为清乾隆年间在全国商业金融界内空前绝后的商界巨贾。今天当我看过平遥城在明清时期创造下的整体性辉煌,重新踏进乔家大院时,依然想起通往口外路上乔贵发那个孤单而凄凉的身影。
然而,我们奔乔家大院而来的原因,十之八九却是由于那部红遍大江南北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对于乔家大院的了解,更直观的印象也是来源于那部电影。从大同高速公路上,顺着写有“乔家大院”的路标出口下车,距乔家大院已仅有数百米的路程了。已是中午时分了,想想一个不大的县城,想必也不会宰人太甚吧,于是在路边找个象模象样的酒店,叫上闻名全国的山西刀削面来。可是,终究没能吃出期待的美味来。
乔家大院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祁县境内的乔家堡村,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是全国著名的商业金融巨贾乔致庸的宅第。标牌就在路旁耸立着,可走起来多少有点寻寻觅觅寻不到的意思。从停车场出来,面前依然是一片并不起眼的建筑,普通至极,只是很有些古旧的样子。乔家大院一幅藏在深闺无人识的架势。于是,只好穿过一座独特别致的门楼,顺着摆满葫芦丝、旅游纪念品的路,边走边打听。茫然无知的样子,引得生意摊上的主人不时窃窃私语。
走完大道,顺着当地人的指点,又拐进一条悠深的巷道,终于看到了集中停留的人流,一座刻着乔家大院字样的石碑在一座古色古香的大门前拦住了。石碑上,还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务院2001年6月25日公布,山西省人民政府立”等字样。而门票上“山西祁县民俗博物馆”的字样也告诉我们,我们今天要参观的乔家大院,早已走出了一个商贾住宅的单纯范畴,这怕也是成为国家四A级旅游景区的原因之一吧!我们在外地人面前动辄捧出的麦积山石窟,也不就是个四A级吗?
由于一路顺着平地的巷道进来,所以并没能看得到乔家大院的整体形象。但眼前的大门,除了进进出出的游人和面无表情的检票者,显然与其它院落相比,高的吓人,大的威严,一幅鹤立鸡群的样子。四周也都是高高围墙,紧凑的让人折服,分明就是一座全封闭式城堡。进了大门,理应就是院子了,可眼前的,却依然是一条长长的胡同式的甬道,两侧也是高高的围墙,只有偶尔露出些房屋的檐角来。导游是一位漂亮可人而又玲俐的女孩子,她小手一挥,便把我们带进了右侧的一个院落,此时,方知真正是院中套院,院中有院。
入得一号院子,迎面便是刻有松鹤延年图画的浮雕照壁,顶上兽脊滴水飞檐下,是“福德祠”三个古器的大字。几步之外,便是一精致的四合院落。由于看过了平遥古城的诸多商铺,又大抵是同一时期的建筑,多少就觉得有些趋同了。可是一个家庭,把自己的院落庄户建成如此气派和富丽堂皇,在更多的感受着民居风格的同时,多少让人感慨万千。而穿过一号院房屋间一个小门,却是一个极富江南韵味的私家花园。迎面是一块两米多高的湖石,题写着“乔家花园”四个醒目的大字,跟前被拍照的游人挤了个水泄不通。三两步绕过巨石,便觉得眼前豁然开朗。
近处是碧绿齐整的草坪,间有碎石花路穿越其间;左侧较高处是一座假山,高耸的四角凉亭旁,飞瀑在假山石间挂起了一道银练。而随着水流的跌落,草地尽头又是九曲十八弯的溪流和池塘,上有廊桥穿水而过;顺着流水的方向,右侧又是磷峋的怪石,平衡着整幅画面。远处又有一六角亭,却分明低了。绿荫疏影之后,依稀又是游人小憩的房舍,红灯高悬,风铃悦耳。见此小园,想着当年日理万机的乔老爷,是生意之余能将大江南北的美景荟萃自家院内小小一园之中,不得不服其风雅与品位。
在整个乔家大院内,象一号院这样风套小院格的院子有6座,各个院内独立存在的小院达20个,而房间足有313间之多,整个院落占地面积9140多平方米。这些院落,有的按照当年房间的功用保持着当年陈设,有的辟为介绍当地民俗的展馆,有的陈列着介绍乔家富达五代的创业史料。
漫步院内,雕刻彩绘俯仰皆是,匾额对联字字珠玑,更有慈喜太后所赐九龙宫灯,犀牛望月镜,九龙屏风等国宝文物珍品。在这里,你就会理解为什么有“皇家看故宫,民宅看乔家”之说了。在院子间穿行的间隙里,再一次看到直指云天的几个檐角,我忽然想,在这个指挥着全国金融运转的普通院子,那檐角,分明就是中国民族商业的标志,更是十八九世纪间称雄海内外的晋商们的脊梁!
当然在这里,我们看到的,只是乔老爷的乡里而已。在包头,在北京,在很多很多的地方,其实到处有乔家留下的与此相仿的宅院式的建筑。当年乔贵发落脚的口外,代代薪火相传的子孙建起了“复盛公”商行,于是围绕着“复盛公”,才有了包头城,才有了整个包头城的商业基础。这样想着,眼前幽静的院子里,分明就忙碌了起来,而那些看不到的地方,无时无处不饱含着乔家人摸爬滚打的艰辛。
尽管乔家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三代”的俗话,把富足的日子过了整整五代人,但属于乔家的辉煌终究过去了。今天,默默在院内打扫卫生的人,站立在微雨中守着眼前一大堆旅游纪念品等待游人光顾的人,甚至连带着我们游览的那个女孩子,一问都是乔家的后裔。
时至今日,在这个几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村民全都姓乔的村子里,大家伙的日子过得并不富足,平淡极了,在这个曾经是全国金融中心之一的地方,今天的平淡多少让人有些心寒,想必在他们的心里,乔老爷当年的日子,已经远的有些离奇了吧!好在他们守着乔老爷的一座宅院,多少靠着旅游就地捡起了几枚生计钱,而他们的心态,看来也已经习惯了……
今天的乔家堡并不富裕,做为内陆省份的山西时至今日也好不到那儿去,在太行山区,在吕梁山区,贫苦的农民到处都是,就连大同、太原,也是依着几处大矿、大厂罢了。当然,这是相对于经济发达地方而言,做为甘肃人,或许并不具备说这话的资本。但做为曾经富甲天下的山西和山西人,在这块土地和这些人的身上,肯定是有着一些高贵民族秉性的,一旦时机成熟了,这里必将有重放光芒的一刻。今天的山西,贫困着的只是经济,文化却是一个大省,就连这里曾经富裕的商业建筑,也已经成为山西文化组成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看完乔家大院,导游将我们领到了乔家花园。说是花园,主要建筑却是2000多平方米的周易八卦宫。新换上的导游热情极高,把当年乔家的成功全部归功于每次外出前的占卜,并极力要我们占上一次。同行中几乎无人对此感兴趣,导游见状,气急败坏,讲解也草草收兵。折腾一大段路,等来的却是如此一个不甚亮豁的结果,心中不免有些败兴。而天公也不做美,天空中先前的雨丝已越来越稠,于是我们火速而返。把清闲的日子留给那些导游,让给自己细细占上一卜吧!
--->>浏览我更多的博客文章
古龙、荷西、与三毛之死
“色”是女人的专利
林徽因的“影子”:徐志摩、李庄
宝宝中文古诗词精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