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岛撞船事件余波未平,中日又在河内杠上了,始作俑者,还是日本外相前原诚司。开会前,他先去夏威夷和希拉里会晤,得到了《美日安保条约》适用于钓鱼岛的保证;开会中,他和杨洁篪会面后就单方面向记者透露中日将重启东海石油开发的谈判。这就是中国外长助理胡正跃所说的“日本外交当局负责人伙同别国再次炒热钓鱼岛问题”,“此后又对中日外长会晤内容散布不实之词,破坏了两国领导人在河内会晤的应有气氛”的原因。 河内会议之前访美,纯属多此一举。美国早就从法律角度上解释清楚《美日安保条约》覆盖钓鱼岛。但美国也说明,在中日主权争端上没有立场。前原再去夏威夷“讨说法”,如果不是对美国没信心,就只能是为了进一步澄清美国对钓鱼岛主权的立场,甚至探讨在何种情况下美国会在东海支援日本。后者其实非常危险,因为这种推演很有可能把防御性的《美日安保条约》提升到进攻性同盟,成为一种类似于1902年《英日同盟条约》的安排。要知道,英日同盟签订不久,日本就袭击旅顺口,挑起了日俄战争。美国人再想遏制中国,也不至于脑残到怂恿日中开战而把自己也拖下水,所以对待前原来访能做的就是尽力安抚而不作出实质性的承诺。对于钓鱼岛问题,希拉里说的是“我愿明确重申,尖阁列岛属于安保条约第5条的范围。我们重视保护日本国民的义务。”然后就王顾左右,转而批评起中国的稀土出口管制来了。可见美国人是“狡猾狡猾的要西”。 对于美国的虚与委蛇,前原成司的回应居然是“受到了鼓舞”,让人目瞪口呆。且不说“受到鼓舞”从语气上有晚辈对长辈才说的敬语之嫌,在外交场合,一旦出口就矮人三分,这句话的含义本身也容易让人误解。设想,如果美国真的和日本达成某种交易,“受到了鼓舞”其实是透露了美国会支持日本和中国的争夺,这岂不是把山姆大叔卖了?而如果美国并没有和日本达成交易,“受到了鼓舞”就表示日本是“拿了鸡毛当令箭”,甘愿为美国的东亚政策服务。这又是和日本要成为“正常国家”的雄心背道而驰。前原的口无遮拦,实在是太着急了。 如果说访问夏威夷只是为了坐实美日同盟,在中日外长会谈后单方面宣布两国将重启东海石油开发谈判就是陷杨洁篪于不义。春晓油气田是中方东海在和日本谈判中为数不多的筹码,断无轻易放弃的道理。如果杨洁篪真的和前原一谈就决定让步,这可是要被中国人骂为“汉奸”的。如果不迅速加以纠正,不仅自己羽毛受损,连政局都可能会不稳。取消首相和总理的会谈固然不礼貌,但情急之下,中国宁可显得过于强势,也是要维护国家尊严的。何况,中国恐怕也早就想打一打这个亲美的日本外相的气焰。前原的口无遮拦,搅黄了中日首脑会谈。 不管这次交锋怎么落幕,前原的外交生涯恐怕不长。口无遮拦的作风易改,不顾大局的思维难移。前原愿意为了一个钓鱼岛而把中日领土争端扩大化,不仅要把美国扯进来,在河内不断发言也有还要试图把钓鱼岛和南海问题争端联系起来的嫌疑。 他没有看到钓鱼岛只是一个小棋子,日本即使失去钓鱼岛,也不会亡国灭种;中国即使得到了钓鱼岛,也并不能冲出第一岛链,因为钓鱼岛东面前面还有冲绳。而日本即使坐实了对钓鱼岛的占领,也无法改变中国崛起这个事实。相反,如果中日因钓鱼岛持续交恶,反而会推动中国大陆和台湾在钓鱼岛问题上保持一致。如果中国控制了台湾周边海域,那就是对日本海上交通线的重大威胁了,那就是因小失大。 前原诚司为钓鱼岛而不顾日本的总体战略格局,只能说明他在钻牛角尖了。他这么做也许是因为钓鱼岛风波是他一手挑起,然后才遭遇挫折,所以要不顾一切地需要去解决这个问题。 其实,这种“钻牛角尖”的风格,在日本人身上并不少见。盛田昭夫,松下幸之助和本田宗一郎在创业之初的奋斗精神源自于这种专注。而昭和时代军部挑起战争时的偏执,其实也是这种专注精神坏的一面的表现。为了一个失踪的士兵就可以发动全面侵华;为了得到南方资源就可以袭击珍珠港,这种胆大妄为背后的思路是一致的——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这种单线思维,在日本人中很有市场。即使是当年反战的米内光政大将,在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也是公开声称“事态不扩大主义已经消灭了,打到南京去,海军将做应该做的一切”。 一种对事业专注的优点反而会成为一种毫无战略眼光的盲动,恐怕只有在日本才会发生。从好想坏的一方面异化的催化剂不是什么军国主义,而是一种狭隘的文明优越感与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自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一直认为自己是西方文明在亚洲的传播者。福泽谕吉在《文明论概略》中就说:“如果想使日本文明进步,就必须以欧洲文明为目标,确定它为一切议论的标准,以这个标准来衡量事物的利害得失”。既然日本是西方文明在亚洲的传播者,就自然比亚洲其他国家高人一等。在二战前,这种优越感体现在政治和军事上。二战时《日本对美宣战书》中就写到: 万邦各守本分乃日本帝国不可改动之国策。……维持现状同万邦各守本分之帝国根本国策完全背道而驰,帝国政府断然不能容忍。 战后,这种优越感体现在日本的经济与民主法制的价值观上。当中国经济崛起,而政治改革又相对滞后时,这就给日本的民众带来严重的心理不平衡。当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时,这种心理的不平衡就体现在政治上了,这也许是前原诚司这样的新一代会在日本政坛崭露头角的真正原因。如果真是这样,河内的外交折冲,只是一个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