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奥巴马决定提名商务部长骆家辉任新的驻华大使,也许奥巴马觉是得骆家辉是华裔,会更让北京容易接受,这种想法其实有点偏颇。以骆家辉的个性和文化认同来看,他都是一个美国人,对中国也知之不多。在这种情况下,华裔的种族背景,反而会让中国官员困惑,因为他不像中国人,也让美国政客甚至民众疑虑,因为他太像中国人。所以,即使骆氏再能干也很难打开局面。我敢断言,在他任内,如果中美关系不出大事,就已经是谢天谢地了。 骆家辉的成长过程来看,他的性格和个人习惯上完完全全地是个美国人。虽然他的母亲是从香港来的第一代移民,骆家辉并没有受到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熏陶,本人也不会说中文。他之所以能上耶鲁,读法学院,然后从政,完全是靠个人勤奋和各种奖学金的资助,这就是美国梦在他身上的体现。也只有美国才能让他如此成功。 一件很说明他个性的事,是向当时的女友李矇求婚,他用直升机打上巨幅标语,“Mona Lee, I love you.”以表明心迹,这像美国人还是更像中国人,一目了然。 张扬的行事风格,在中国也是80后那一代人里才开始涌现,在和骆家辉同龄的50后甚至60后中国人里,恐怕不多见。而后者正是中国官场的主力。他们经历了文革,当过知青,始终勤勤恳恳做人,战战兢兢做官,唯恐有任何差错。现在看到一个皮肤和他们一样但行事风格完全不同的人,而且代表的是美国的国家利益,和中国又没有太多的了解,和以前来的陈香梅人等完全不同,客套了几句之后,总的印象恐怕是困惑多于亲情,戒心多于欣赏,茫然多于理解。 这种情况,和中国人与洪博培,陆克文打交道的感觉正好相反。那两位一看就是洋面孔,谁都知道他们不是中国人,又听到他们说一口流利的国语,一下子就感情贴近了不少。 中国人从来是讲究文化认同的,而不太讲究种族。现在站在中国人面前的,一个是白人,却说的一口流利的中文,另一个是华人,却不会说中文。到底谁对中华文化更有亲切感,高下立判。 其实,第二代华人认同美国文化不认同中国其实也很正常,这就像住波士顿的人都喜欢凯尔特人队,但长在洛杉矶的人都喜欢湖人队一样普通。但问题是,华人如果要从政,就必须要表现得比美国白人更加热爱美国才行,不然是很难被一般美国人相信的。这种情况不仅仅是华裔,对任何亚裔都是一个高门坎。二战时,日裔美国人为了证明他们对美国的忠诚,加入对德作战(美国人不相信他们,所以把他们派往欧洲战场,而不是太平洋战场),结果,那支部队是美军中作战最勇敢的部队——也是伤亡最大的部队,后来的美国日裔参议员丹尼尔.井上,就是从那支部队里出来的,可谓九死一生。Ken Burn的记录片《战争》(The War)其中就讲到井上的故事。可以说,井上如果不打这一仗,是无法成为参议员的。井上作战勇敢,并为之失去了右臂,永远成不了他为之向往的外科医生。可他还是幸运的,因为他活着回来了。可他的那些战友呢?他那些在萨勒诺海滩或者阿登森林倒下的战友,是用年轻的生命证明了他们对国家的忠诚。以死报国,本来就不该是被强迫的啊。 同井上参议员一样,骆家辉要想在美国政界,军界混,就必须显示出他比美国人更加爱美国,这或许已经从他在商务部长上的所作所为体现得淋漓尽致。自从他任商务部长,美中贸易纠纷不断,虽然这和中国的出口增长,以及美国的经济不景气有关,但也和骆部长急于表现他的对华强硬不无关系。 可悲的是,即使骆家辉再有强硬的捍卫美国国家利益的决心和行动,他的肤色终将注定他是国会山上那些右派政客的靶子。最近的一次听证会上,共和党参议员已经在问还是商务部长的骆家辉,当了大使会不会去中国的地下教会做礼拜。骆的回答是会考虑,但“宗教行为是一私人问题,不关乎美国人民”。共和党参议员弗兰克•沃尔夫厉声喝道“这事关美国人民。美国驻华使馆应该成为在中国的自由之岛”。我很难想象同样私人性质的问题会问洪博培。骆家辉的大使确认之路注定将不会平坦。 驻华大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前美国当驻华大使的,不是中国通,如李洁明(James Lilly,美国88-92年的驻华大使,以前曾服务于中央情报局对台湾西藏工作),就是深得总统信任的人,老布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是干得好的,往往都是后者,而不是前者。 骆家辉既不懂中国,好像也不是奥巴马的亲信,是既不“知中”也不“通天”。而他又是个性情中人,想要有一番成绩,为美国效忠。这就注定了他比其他人更可能把中美关系搞僵,美国人认为他对中国不够强硬,中国人认为他不懂中国,没法合作。最终,他甚至有可能是希拉里的一个弃子,到那时,奥巴马也没法保护他的。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我为中美关系担忧,也为骆家辉的命运担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