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1958年版的《Dream of The Red Chamber》比我想象中的那种高深晦涩的版本要通俗很多,词汇量不是很大。我边看边猜,比如看到Goddess of Disillusionment 的时候,我猜这应该是观世音菩萨吧?然后赶紧翻回中文版的《红楼梦》一看,呀!猜错了,人家写的是警幻仙子。对于33岁了才第一次打算从头到尾认真的看一遍《红楼梦》的我来说,从英文版看到中文版,这样的比较法研究方式恐怕能带给我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较法这种方法论我是在法国的时候开始学会使用的。但是非常搞笑的是,我发现在法国的时候我最大的收获是中文进步了,回国后才是英语和法语突飞猛进了。回国后,我用了3.5年至4年的时间,将英语从基本不能开口说话到现在的与母语水平相当,我的学习曲线上的那个拐点发生于3.5年左右,而为了这一天的到来我每天晚上坚持学习3个小时左右,干掉了4本英语原版字典,其中最大的一本是大绿皮的韦氏高阶词典,一共1994页,词汇量10万,我用了不到10个月的时间一页一页翻过来的。刚看完的时候,我估计若是我可以记住50%的话,那么我的词汇量也有5万了。现在又过了一年多,很多词汇变成了passive words,那么现在的主动词汇量应该只有4万左右了。所以我才说这本1958年的英译本词汇量不是很大,我都能接受,而且我发现我与这个作者的用词取向很贴近,比如我也喜欢用ethereal之类的词。当然,作者的底蕴要比我深的多,用词并不花哨但却十分的讲究。 说起底蕴我就觉得惭愧。当年在法国留学的时候,不好好学专业课,天天泡在老狼的博客里看他写古文。曾经有一回他想试探一下我的古文功底,结果呢,我的回答连边都沾不上。哈哈,他那个时候一定琢磨:“啥嘛,还是咱祖国来的呢,中文差的恐怕只能看得懂白话文!”。我就这样泡啊泡,倒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法国呆着的那几年里中文进步了很多,回国后就轮到外语进步了。所以我开玩笑给想出国的朋友说:“你想学好中文吗?那就出国吧;你想学好外语吗?那就回国吧:)”其实这也不完全是开玩笑。比如咱高翻学院的学生,没有出过国,但每个都很厉害,语言的素养要超过在国外呆了十几年却只懂得商务用语的那些“当地人”。像我这样颠三倒四、荒唐可笑的人生经历却也是真实存在的。 顺便说一句,这本英译本里用到了这个词来描绘爱情:unfulfilled love,不可实现的爱情?不知道可不可以翻译成不合时宜的爱恋? P.S:小查了一下字典,发现我用错了一个词。unfulfilled love,意为不能实现、实现不了的爱情,言下之意是想实现却最终没有如愿;unfulfillable love,这才是不可实现的爱情,-able表示一种可能性,言下之意是没有实现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