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喜冤家编写
西柏坡是石家庄地区平山县中部滹沱河北岸的一个普通小山村,这里作为中国共产党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而永载史册。20世纪40年代末,毛泽东主席和他的战友们在西柏坡领导了轰轰烈烈的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深远意义的党七届二中全会,筹划了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历史转折。“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这是西柏坡走出来的作家阎涛同志在其创作西柏坡纪实文学《东行漫记》时概括出的一句名言,并作为这部纪实文学的副题,1999年该书再版时就以此作为书的名称。
是什么样的机缘赋予了西柏坡这样的历史地位呢?是什么原因使得西柏坡成为继延安之后中共中央的新址呢?首先,平山县的群众基础好。早在大革命时期平山县就有了共产党员,到1946年,已有党员将近两万人和各级党组织,革命斗争开展得轰轰烈烈,游击队活动频繁,曾有力的策应了红军北上抗日及东渡黄河,平山县也因此一度被称作“北方兴国”,抗战时期则以抗日模范县之名享誉全国。被《新华日报》誉为“太行山上铁的子弟兵”的平山团后来调到陕北担任延安保卫任务,平山团还参加了南泥湾垦荒、南征北战和中原突围,毛主席多次接见他们,从他们那里了解到不少平山县的事情,所以虽然没到过晋察冀边区没到过平山县,平山似乎就近在眼前。
使得毛主席对平山印象深刻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歌剧《白毛女》。1943年六月初,由鲁艺创作的新歌剧《白毛女》在延安公演,反响很大,这是农村女子喜儿同恶霸地主和封建势力抗争的故事,原型是平山县的白毛仙姑。毛主席看戏的时候和其他观众一样,一会儿热烈鼓掌,一会儿泪流满面,回到窑洞里还意犹未尽,与女儿李讷边唱边演,甚至深夜找来其他领导一起讨论剧情。
1947年2月,胡宗南大举进攻延安,面对多倍于己的强大敌人,党中央、毛主席于3月底做出决定:主动撤离延安,同时决定,将中共中央机关“一分为三”:由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组成中央前敌委员会,率中央机关和解放军总部继续留在陕北,主持中央和军委日常工作,指挥全国解放战争;由刘少奇、朱德和董必武等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率部分中央机关干部前往华北,从事中央委托的工作;由邓颖超、叶剑英和杨尚昆等组成中央后方委员会(叶为书记),率中央和军委大部分工作机构,进入晋西林县地区统筹后方工作。
1947年3月31日,当刘少奇和朱德离开陕北带领中央工委去寻找新的中共中央落脚点的时候,毛泽东说了一句话:“你们到白毛女的故乡去吧!”当时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同志的司令部就在平山县的山区。考虑到这个地方将是作为指挥国共大决战的位置,应该和全国各地联系方便,交通便利,同时安全起见,又不能在大平原上,最后选定了西柏坡村因为村子不大,与其他村庄有些距离,位置隐蔽,正是大山与平原的交界处,能进能退,能攻能守,进可通向全国各大城市,退可固守太行。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论证,7月初中央工委正式入驻西柏坡村。8月6日到12日,在朱总司令的周密部署下,晋察冀野战军解放了石家庄,打通了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
转战陕北的中央前委,在毛主席的领导下,经过仅仅一年的南征北战,便将进攻陕北之敌歼灭和拖跨近半数,人民解放军在西北战场转入内线反攻,并于1948年4月21日收复了延安。1948年上半年开始,全国战局逐步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共中央机关和解放军总部,告别了战斗、生活了13年的陕北,东渡黄河,经晋绥解放区,于4月11日到达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所在地——河北阜平县城南庄,不久又相继来到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与中央工委相会合。5月1日正式宣布中共中央开始在西柏坡办公。5月26日,毛主席到达西柏坡。中共中央五大书记在历时一年多的分别之后于西柏坡胜利会面了,它标志着党中央机关胜利完成了战略性的伟大转移,从此,西柏坡便成了当时中国革命的领导中心。
在西柏坡300多个日日夜夜里,毛主席和他的战友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创造了现代战争史上的奇观,充分显示了高瞻远瞩、雄才大略和高超的战争指导艺术。毛主席总是不分昼夜、不知疲劳,常常通宵达旦、彻夜不息地工作,尤其是在指挥三大战役期间,他常将吃饭当成负担,总是经多次催促才吃上一顿,他的睡眠时间也很少,曾多次两三天时间不能上床休息,平时也是躺下三四个小时就起床办公,他总是亲自拟写电文,从不叫别人代笔,将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全国各战略区的作战指挥上。
毛主席在这里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等24场战役,在一间仅16.3平米的旧民房里,共为前线起草197封电报,周恩来后来说:“毛主席是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了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 三大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开始,到1949年1月31日结束,历时4个月又19天,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使国民党赖以生存的精锐部队基本上归于消灭。“这个作战室,一不发款,二不发粮,三不发人,就是每天往前线发许多电报,就把国民党给打败了。”
随着战争形势的迅速转变,1949年1月6日至8日,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了政治局会议,讨论通过了《目前形势和党在一九四九年的任务》的决议。决议指出:1949和1950年将是中国革命在全国范围内胜利的两年。决议还指出,“北平解放后,必须召集第七届第二次中央全体会议”,及“召集没有反动派代表的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共同纲领,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组成中央人民政府”等。
3月5日至13日,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西柏坡胜利召开。 出席会议的中央委员34人,候补人员19人,列席人员12人,几乎汇集了我党、我军的全部精英。这次会议确立了中国革命由农村转到城市,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由农业国转到工业国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描绘了新中国的蓝图。这次会议对促进和迎接全国胜利解放,以及保证中国革命实现伟大的战略转变,从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论上作了必要而充分的准备。
会上其实还有另外一个决定,就是由城市领导农村,但是建国27年之后的1966年,毛泽东发动了主要针对城市人口的文化大革命,很多知识分子被下放劳动,知识青年被送到全国各地农村接受锻炼,未返城扎根农村的知识青年们很多作了教师,文化大革命之后甚至文化大革命当中,农村人口开始普遍接受教育,尤其是恢复高考之后,农村小孩儿和城里小孩儿站到了几乎相同的起跑线上。在成功夺取政权之后的这27年城里生活,到底让农民出身在农村根据地又生活了20多年的毛泽东认识到了些什么,是非常值得我们深究的。就我本人,坦率地讲,对平反之后又重新趾高气扬起来的市民阶层和小知识分子们的印象差极了。
书归正传,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由西柏坡出发,挺进北平。临行前毛泽东把中央直属机关干部和警卫人员召集起来,语重心长地告诫大家:“我们就要进北平了,我们进北平,可不是李自成进北京,他们进北京就腐化了,我们共产党人进北平是继续干革命,建设社会主义,直到共产主义。”
所以西柏坡精神是一种体现中国革命历史性转折的革命精神,其基本内涵是:两个敢于,两个坚持,两个善于和两个务必。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进取精神;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善于破坏旧世界,善于建设新世界的科学精神;务必使同志们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的继续革命精神。
1958年由于修建岗南水库、西柏坡和东柏坡等20个村庄被搬迁。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于1970年在距原址500米、海拔高于原址57米处复原建设,如今西柏坡依然是个风光秀美的山村,前面是碧波荡漾的岗南水库,后面是松柏苍翠的柏坡岭,在中央旧址门口首先看到的是“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碑,一道白色围墙使中共中央旧址貌如当年。
Reference
http://www.sjzps.gov.cn/3zhanti/xiang/
http://dangshi.hebei.com.cn/dsb/lsyx/jndtp/userobject1ai203.html
http://www.jysmw.com/html/200801/29/212845236.htm
http://www.ujj.com.cn/hebei/sjz/p8.as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