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从何说起 网上流传这样一个段子,叫“儒家是怎么跟人对话的”, 大意如下: 学生: 报告, 我不赞同儒家观点。 儒家: 去把六经通读三遍。 学生: 报告, 读完了, 还是不赞同。 儒家: 能背出来了么? 学生: 报告, 背出来了, 还是不赞同。 儒家: 能倒过来背了么? 学生: 报告, 能倒背了, 但是还是不赞同。 儒家: 混蛋, 那是你还没读懂!从头再去读! 这个段子有点夸张,但描绘的事儿并不离谱。这是对当下学儒诵经的现实的嘲讽。 学儒诵经,表面上看是在学儒,实际上与儒道背道而驰。 人家已经是有观点的人了,却要让人像小孩一样去背经,不去论理,学生自然是即便能倒背如流也不赞同。为什么? 因为理不明呀! 请问,能倒背五经者,能证明地球不是园的,而是方的吗? 如果能证明,何必让学生去背经,应该直接向学生讲清道理。只要讲得对,学生自会同意。如果不能讲理,即便能把儒家经典都倒背如流,那又有何用? 可见,不懂教不懂,教出来的学生废物一个,除了说话写文能引经据典外,还能做什么? 给他一支军队,能带兵打仗,得胜而归吗? 给他一个公司,能让其产品获得市场和同行的好评吗? 给他个城市,能治理得市区优美整洁,市民安居乐业吗? 让他去参加总统竞选,能成功赢得竞战,成为一流政治家吗? 之所以举以上之例,小儒籍此说明,孔子所传的儒学,是一门经世致用的学问。 学儒者,不是使自己学成一门技术专长,从而能受聘于大公司,得到一份条件不错的工作。学儒者,是学自创大公司的本事(用孔子的话说叫创大业),是学给人合理分配工作的能力(用孔子的话说叫治人)。 由此可见,经世致用是儒学与当今之世任何学问的最大不同之处。学成后,小则可以在各行各业安身立命,成就自己的事业,大则可以治国平天下,留名清史,光宗耀祖。而无论成事大小,学成后的儒者都能成为有尊严的文明人。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它使儒学不像今天那些诸如科学与宗教等时髦学问那样,学成后或者承认自己是猴子变来的,或者承认自己是上帝的羔羊。 那么,儒学该从何学起? 根据先师孔子的意见,做一个儒者要修成八段功夫。这八段功夫就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习这八段功夫,要循序渐进。因而,学儒的第一门功课,就是从格物开始。 二、小儒格衣 讲到格物,先辈王阳明有个格物的故事不能不讲。 王阳明年轻时候,为了实践孔子的格物学说,就与朋友一道,选择了自家花园亭子前的竹子来格。他对着竹子静坐七天,用尽心力,结果什么理都没格出,反倒劳累成疾,自己大病一场,于是叹道:“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 王阳明格竹失败了,格物这道门坎他没跨过。他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格物的方法不对,不是孔子的学说不对。王阳明老兄受佛道影响较深,他用佛道冥思苦参的方法去格物,自然是要失败的。老子对物打坐,能够做到“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王阳明没有老子如此之功力,他老哥对着竹子就只能恍兮惚兮,什么也看不清,惚兮恍兮,病倒了事。 其实,要论格竹,不必去借佛道之法,用人类最古老、最原始的分析观察之法足够。破竹而入,大小定能格出个理。这事居然无人为王阳明点破,足见古代儒者是有一些迂腐之处。不过王阳明格竹失败,并没有让他怀疑孔子学说的正确性。他老哥干脆跳过格物这一步,来个直指其心,一竿子进到正心诚意的境界。这正是王阳明的过人之处,由此使他成为讲心的专家。但他这一跳,也跳出个毛病来。他做了个不好的榜样,从而使他那个时代的儒生,比起今天的知识分子来,少了许多关于物的知识。 今人这样点评古人,难免有失公允。因为今日是科学昌明时代,学人都学科学知识。科学是专讲分析观察的学问,为此还发明了许多诸如望远镜、显微镜等工具,使得分析与观察简单得就跟玩一样。王阳明老哥若是生在今日,注定也会像科学家一样,玩物不舍,成格物的专家。王阳明格竹失败,并不是他的智力不够,只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 有了科学的帮助与提示,今日的儒生格起物来就方便许多。 请看小儒格物吧。 小儒眼前没有竹子,就从眼前一件衣服格起。 眼前这件衣服之所以对小儒有意义,其一是因为它有让小儒喜欢的颜色,其二小儒摸到它,感觉很柔软舒服,其三是小儒穿在身上能保暖。这三点就是这件衣服对小儒的全部意义。 那么,这些意义是从那里来的? 不格物不可能知道。 要格物,就得进到衣服内部去。而进入内部的方法有两个:一是放大物体,二是缩小自己。这两个方法都能使人找到进入物体内部的大门。 好了,就像童话故事情节那样,小儒缩小自己,像一个细菌那样进到衣服内部,看看究竟是什么样子。 第一格,小儒进到了一个网络世界。粗大的纱线绞来绊去,好像是到了原始森林,让人行走艰难。可别真以为是到了森林。这地方可不好玩。既没有飞鸟,也没有小兔,更没有新鲜空气。这些地方只会有专吃人血的虱子,碰上一个如同碰上了恐龙,赶快逃命吧! 第二格,小儒钻进了纱线,进到了一个叫纤维素的世界。这里七横八竖着一些叫纤维素的东西,像一条条干瘪的蛆虫,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赶快离开吧。 第三格,进了纤维素,来到了一个叫葡萄糖的世界。据说这里的葡萄糖是可以吃的。请不要以为这次进了餐馆。这东西绝对不好吃,吃下去人会呕吐。能吃又不能吃,那就留给魔鬼去吃,即便免费小儒也不贪这小便宜。还是赶快上路。 第四格, 从葡萄糖而入,小儒进到一个叫原子的世界。这个世界就像是一个堆煤球的仓库,里面全是些长相一模一样的小球。据科学家的研究,这些样子看起来一样的小球,质量却不相同。现在科学家已经能分辨出103种不同的质量。至于在葡萄糖原子的世界里,主要存在两种小球,一种叫碳原子,一种叫氢原子。由于这些小球的重量各不相同,小儒没办法用它们来做球类游戏。不好玩,走吧! 第五格,小儒选择了氢原子钻了进去,钻到了一个叫粒子的世界里。哇!想不到这里竟然是一个巨大的空间,里面好像什么都没有,全是空荡荡的。仔细看还是能找到一些东西。就像在一个足球场大小的空间里,有几个足球那样大的小球,中间的一个定在空中不动,周围几个小球围着它转,如同太阳系里的行星围着桓星转那样。小儒以后查书才知道,中间的那个不动的叫原子核,周围的几个运动的叫粒子。格物格到此,小儒才看到了一个真正希奇世界。 第六格失败。出于好奇,小儒急于要钻进原子核里看个究竟。 突然警报响起。一个声音从空中传来:“军事禁地,禁止入内!” 后来有科学家向小儒解释,原来这原子核的密度极大,里面蕴藏着巨大的能量。科学家们用它来制造氢弹。据说这种炸弹一个能摧毁一座城市,储存上千个,就能毁灭全人类。小儒这才明白,难怪原子核这自然物成了军事禁区,老百姓禁止入内。 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格物格到此,已没有必要继续往下格了,越格离小儒衣服就越远了。 本来是会为了寻找衣服的真实意义,小儒才去格物。格着格着,衣服不知道格到哪个西方极乐世界里去了。一路格来,格出了一大堆与衣服无关的知识,可其中偏偏没有小儒要找的道理,衣服却弄丢了。 格物格到此,要的没得到,不要的却来了一堆。究竟哪里出了错? 三、分虚实 还得从头来分析。 这件衣服对于人的视觉和触觉来说,无疑是一个真实的物质存在,这没错。格物所用的放大缩小的方法也没错: 这个方法的确能让小儒进入衣服的内部。可是,当人们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工具去格物时,就犯了一个错误:这些工具让人只看到物质。 从一个物到另一个物,从衣服到纱线,从纱线到纤维素,从纤维素到分子,从分子到原子,从原子到粒子,工具让人这样一路走下去,处处让人能观察到这些物体的形象。但是,这种情况其实并不真实,因为物质一直在变幻它的存在形式,让人捉摸不定。而且,工具让人一直在犯错,让人在格物时,每格一步,就漏掉了一个重要的东西:“虚空”。 人如果真能变成细菌大小,不需要借助工具就能进到衣服内部,就会发现,在经纬纱线构成的网里,其实存在有两个东西,一虚一实,“虚”的是纱线间的网洞,“实”是纱线本身。这时,格物让我们在这件衣服里分出了最初层次的虚实。 我们暂且把虚处抛在一边,先来看实处。继续格,纱线原来又是存在于一个特定空间里的一根根细细的植物纤维。我们继续把虚处抛在一边而专注于考察实处。从分子层面、原子层面到粒子层面,这样对物质实体一层一层地格下去,我们就会发现,每当我们发现一个新的物质实体时,它都是存在于一个特定的空间中。无论它是处于物质的哪一个层次,这一特性都不会变。 --这就是“分虚实”的过程。 简单说,儒家的格物功夫,就是分虚实。 虚实分到底,就能在宇宙间分出宇宙的虚实结构来。而儒家的一切道理,又都是从宇宙的虚实结构中演化而来。 “分虚实”的过程是不是一个“无限可分”的过程呢? 在唯物主义哲学里有一个物质无限可分的命题。就像一根小木棍,如果人们有办法的话,就可以把它无限地分成两截。这是古希腊哲学中的经典例子。这一命题后来在中国被简化了,称之为“一分为二”。这一命题的缺点就在于它过于简单。它仅指出一个物质实体可以分为两个或更多的物质实体,所以它能说明的道理很有限。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式辩证唯物主义理论,本身也没有多大的价值。因为它只是在物质生物质的圈子内打转,越转越昏,分不出宇宙的虚实结构来。 单纯从物质的角度看,按照儒家的观点,物质不可能是无限可分的,而是分到一定程度就分不下去了。当然,这一程度并不是固定的,而是视人类所掌握的技术而定的。以今天人类掌握的技术为例,物质分到了粒子,就分不下去了。 我们再返过来从虚处看。 小儒刚才格物时,把虚处都抛在了一边。 可是,人们是否真的能把从那件衣服中分出来的“虚空”丢掉呢? 不能。那些虚空并不是任意的虚空,而是从这件衣服里面分出的虚空。也就是说,它是这件衣服里的“虚的存在”部分。 刚才小儒格物,格着格着把衣服格丢了,就是因为在格物的过程中,每一步都只专注于物体,而把空间丢掉。一丢掉虚空,衣服就不存在了。现在需要把刚才抛在一边的虚空找回来,衣服才又回来了。这就是说,这件衣服的存在,离不开它的虚的部分。 小儒格物之一/小儒格衣 晏新明/壬辰年写于法兰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