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虚实并存 学儒之所以要从格物开始,就是要从物体中格出个虚实。
为什么?因为从学理上讲,虚实论就是儒家的存在学说。而存在学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逻辑起点。
人们喜欢讨论什么是存在,什么是不存在,这是因为人脑具有逻辑性。有逻辑的东西,人脑可以认识,没有逻辑的东西,人脑不能认识。所以,人的认识,要以事物的“存在”作为逻辑的起点。
儒家的存在学说,让学者从“虚实”开始认识存在。由此,这一组概念成了儒家认识宇宙和世界的基础。儒家的宇宙观,就建立在对“虚实”的认识上。围绕着这一根子,儒家发展出了一个完全不同于西方近现代认识体系的独立的宇宙论体系。在这一意义上,小儒可以说,没有对“虚实”的认识,人类就不会有儒学存在。 西方哲学讲存在论,主要是两大流派,即“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在儒家看来,这两大流派的基本特征,并不是谁对谁不对,而是相互否定。“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唯一的存在,否定“唯心主义”;“唯心主义”讲精神是唯一的存在,否定“唯物主义”。
不是真,就是假,我是真你就假,这是小孩的思维模式。西方哲学还没长大。要让西方人认识宇宙的真相,还有些困难。
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这两派中,又是“唯物主义”对今天中国的知识分子影响最大的。唯物主义者认为,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物质的世界。“物质”的存在是宇宙间唯一真实的存在。
西方科学家之所以这样说,并不是因为他们认识到真理,而是为了反对西方中世纪的神学垄断,是为了反对上帝是唯一真实的存在。至于中国知识分子这样说,不知道为什么。大概就是不管别人信不信,反正他们是这样相信的。
与唯物主义存在论不同,儒家认为,“物质”并不是唯一的存在。物质是存在,物质赖以存在的那个空间也是存在。二者都是真实的,不能只讲一个,不讲另一个,更不能用一个否定另一个。就这两个存在而言,空间为“虚”,物质为“实”,所以我们叫它为“虚实的存在”。可见,儒学中的虚实关系相当于今天我们说的物质与空间的关系。 只有“虚实并存”,才表现为真实的存在,也才表现为世界。
这一点应该是清楚的。
比如说,小儒坐在电脑前写文章,这件事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存在。如果小儒是一个唯物主义者,认为只有物质才是真实的存在,而虚空是没有意义的,那么假如真有一个神灵把“虚空”从房子里拿走了,那将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呢?
--小儒的身体、电脑、桌椅、书架、墙壁立刻就会全部收缩在一起,化为一块毫无意义的坚硬的物质饼。
之所以说它毫无意义,就因为这些物质,诸如碳、氧、铁等,它们即不代表生命,也不代表对人有用的价值。这些纯粹的物质,由于缺乏空间形式,是碳也不能烧,是氧也不能呼吸,是铁也不能做钉。这个物质饼只是一个时空中的存在。
--小儒不希望由于是一个唯物主义者而变成一个时空中的物质饼,只好再请神将他的空间还给他。神要真来了,就会把这个物质饼打碎,然后按照他原来的参数,在体内的空间和房间的空间里把物质重新布置起来。这时,小儒才是小儒,小儒的电脑才能工作。他周围的一切物体才显现出对他的价值。
可见,还是不做唯物主义者的好。 一旦突破了唯物主义的狭隘性,认识到“虚”和“实”都是宇宙间的真实存在后,我们就开始放得松了,可以进一步去认识“虚”与“实”之间的关系了。
“虚实并存”是一个十分彻底的观点。它可以让人们去分析任何事物,无论它是巨大的还是微小。从宏观上看,我们考察宇宙,天为“虚”,地为“实”,宇宙中的“虚实”以“天地”形式并存。从微观上看,一个原子就是一个“地”,这一原子所赖以存在的空间就是它的“天”。原子的“虚实”,以它的“子”自身以及它的“场”来表现。
通过以上简要分析,我们已经知道,在物质与空间的关系上,“虚实”是并存的。任何一个物体或结构,其内部都可以被分为“虚的存在”和“实的存在”两部分。“虚实”这两个部分构成了一个存在物的整体。这一结构从宇宙观意义看,可以说它是“天地结构”,从本体论意义看,我们就叫它为“虚实结构”,而实际上就是一会事。 请不要机械地以为,儒家格物分虚实,只是为了要分出两类不同的存在。儒学没有“一分为二”那样简单。通过格物分虚实,是要让人获得一个很深刻的认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这并不是思辨哲学,而是事实。 对于这一互存关系的证明,要求人们能进一步在“虚”中分出“实”,“实”中分出“虚”来。
这一区分从大的方面看还比较清楚。如在天地结构中,天为“虚”,但天空中要有星星,才为真的“天空”,星星就是“虚”中的“实”;地为“实”,但地上要有水,水就是“实”中的“虚”。这是我们一眼就能看到的事实,虚实关系比较清楚。而如果我们要在每一事物上都看得出“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就不那么容易了。
这里涉及到一个技术问题。那就是,如果我们想分出事物的虚实,就不能对具体事物进行“抽象”。一“抽象”,事物就不真实、不具体了,虚实也就分不出来了。 “抽象”的方法只能导致思辨哲学。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儒学与西方哲学的一个很大的区别:西方哲学是在抽象意义上讨论问题。比如说,唯物主义讲的“物质”概念,就是对一切具体物体的抽象。而儒学并不是在抽象的意义上,而是在具体物体上来讨论问题,或者说是在事实上来讨论问题。这就是说,是事物就必须可以格,而能格的就一定是具体事物,比如说面对一棵竹子,或者一件衣服,不能是面对抽象概念。
儒家不习惯在思辨中进行推理,却善于从感觉中提炼概念。抽象地讲“物质”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既然“物质”概念所代表的存在是被人的视觉与触觉所认可的,人们就没有办法去抽象地讨论这种存在。存在一旦被抽象为观念,人们去讨论它时,就只是对观念的讨论或是思辨,与原来意义上的存在无关了。所以,儒家讲物质存在,用的是一个很具体的概念:“万物”。
把抽象的“物质”概念还原为具体的“万物”概念,世界就变得简单而清楚了。
这时,儒家使学问从人脑里的观念世界中走了出来,走到了现实世界中。一旦人们已经不是在思辨的领域,而是在具体的领域内考察世界,人们就走出了哲学,走进了儒学,就可以格尽天下万物了。 通过格物,人们就能发现,人的视觉和触觉给人呈现的物质实体,原来并不是像唯物主义所宣称的那样,是唯一绝对的真实存在。里面大有学问。
小儒格衣,从一个物质实体中格出了“虚”与“实”两个存在。空间为“虚”,分子、原子等物质为“实”。只是,看到“虚实”是并存的,事还没完。进一步探究下去,那就是“实”中永远存在着“虚”,“虚”中也永远存在着“实”。看到一个物体是实的,如分子,一旦进入其内部,这个物体就会消失,可见“实”里是“虚”的;看到一个虚体不“实”,如衣服里的空间,进入其内部,发现它不会变,一直保存着这件衣服的性质,可见它实际上是“实”的。 儒家通过格物之所以能找到真相,就是因为这一方法能让人从物体的“虚实并存”中,进一步由“虚”中又看到“实”,“实”中又看到“虚”。这就使得儒家的存在学说成了一个圆形的学问。这是因为,这一学说向前走时,是通过回到它的反面的方式完成一个认识过程。无独有偶,宇宙自身运动的规律就是呈圆形。儒家学说圆形特征,恰恰与宇宙自身运动的规律相吻合,所以儒家能够认识宇宙的真相。
这是儒家的存在学说与唯物主义的最大不同点。
唯物主义讲物质可分,实际上只是一种物质分物质的直线性认识。然而,在天空中并不存在直线运动。为什么宇宙空间不存在直线运动,小儒在《小儒童话》(法文版)里已做了解释,这里就不多讲。这里仅仅简单指出,直线性认识只是唯物主义者的一种嗜好,或者是唯物主义者的偏见,没有自然规律作为基础。而且,这一偏见的层次还太低,达不到了宇宙论的认识高度。正因为此,信奉唯物主义的科学家不能给人提供宇宙真相。
当然,并不是说唯物主义者对虚空一无所知。只是由于科学家受到唯物主义理论的限制,对物体的“虚的存在”不知道如何处理。比如说科学家通过工具观察到物质有场现象,由于至今他们还没有成熟的概念去描绘这种“虚”的现象,他们就把“物质场”称之为“物质的属性”。科学家们只有把“虚空”当成““物质属性”时,才会承认“虚空”的存在。如果要叫他们单独处理“虚的存在”,他们的工具,以及他们的定量分析方法就会让他们无所适从。因为这些工具无法观察“虚空”,以数学为基础的定量方法无法计量“虚空”。 五、虚化 能够从物质分物质,就像科学家们能做的那样,并不算多大的本事,要能独立处理“虚的存在”,那才算真本事。
为什么这么讲?
我们再来看小儒的那件衣服。
小儒为了要找到衣服的真相才去格物,从衣服中格出了“虚的存在”和“实的存在”两个部分。小儒首先假定真相存在于实处,就把希望寄于物质实体。可是,物质总让人的希望落空。当我们希望它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时,一走进它,它就变了,变成另一种物质形式。走进衣服,衣服变成了纱线,衣服没了;走进纱线,纱线变成植物纤维,纱线没了;走进纤维,纤维变成了分子,纤维没了;然后再由分子变成原子,由原子变成粒子等等。只要我们有办法不断地走进物质,物质就会不断地变给我们看。
物质据说是无限可分,那么这也就意味着它是无限可变的。 通过格物,人们就会认识到,原来物体的“实的存在”是一种虚幻的存在。--至少在时空上我们可以这样说。因为所有这些变幻,首先表现为时空和结构的变幻。而时空的存在又被科学家们定义为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
物质是宇宙间唯一真实的存在,原来是个虚幻的命题。
唯物主义,原来是一种虚幻的学说。
物质实物的“分虚实”过程,原来是物质的“虚化”过程。 看来,“虚的存在”比“实的存在”更有意义。
“虚的存在”与“实的存在”相比,有一个本质的不同,那就是“实的存在”是变幻的,而“虚的存在”却是不变的,始终如一。这也就是说,在任何物质层次里的空间,都是同一个空间。正因为它们是相同的,不会跟着物质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它们能始终保持着物体原来的性质。
具体说,这件衣服里的实的部分不断地在变化、在虚化,而其中被分化出来的“虚空”却始终不变,保持着这件衣服的性质。 现在小儒明白了,小儒要找的真理,在物质里找不到,在虚空里才找得到。
原来,小儒喜欢的颜色存在于“虚空”中,而且,也是这件衣服里的“虚空”让衣服柔软,是“虚空”让衣服能保温。
这件衣服对小儒的全部意义,全都存在于“虚空”里,与那些分子、原子、粒子无关。假如我们把这些“虚空”丢掉了,等于是把这件衣服丢掉了。
换句话说,这件衣服之所以是衣服,就因为它本质上是虚的。而“虚的存在”之所以能够保证这件衣服是衣服,就因为它不随着“实的变幻”而变幻。
进一步说,世上万物之所以是万物,就因为它们本质上是虚的,是不变的。因此,“虚空”是万物存在的前提。 物质的“虚化”,能让人得到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虚”和“实”比较起来,“虚”比“实”更真实。
再来看看前面小儒举过的那个例子。有个“神”把房间里的空间拿走了,房间里的所有东西就与小儒的身体一道合为一个物质饼。后来“神”又把空间还了回来,小儒的身体和房间才恢愎了原样。
这一比喻中,在“虚”与“实”两端,什么东西对小儒更为真实,更为重要呢?
结论应该是很清楚的。
当“神”把那个物质饼里的粒子、原子、分子等物质重新安放在各个层次的复杂的空间结构里时,他的工作必须相当小心,不能出一点儿差错。哪怕毫厘小错,“神”虽然把小儒的生命还原出来了,但已经不再是他了,成了与原来的他有些不一样的另一个人。
所以,从虚处讲,不能出半点儿差错,错一点性质就变了;而从实处讲,物质多点少点关系不大。实际上每个人自己身上的物质都会时不时多两斤少两斤,但物质多点少点不会让这个人变成另一个人。
由此可见,人之所以是人,不是由人身上的那些物质决定(如唯物主义者所相信的那样),也不是由人头脑中的意识所决定(如唯心主义者所相信的那样),而是由人在“虚空”中的那个不变的性质所决定。
这一论断,是为了让学者意识到,不仅物体的规定性存在于虚空中,而且生命的规定性也存在于虚空中。虚空是一切物质,无论有生命还是无生命,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存在的前提。 通过格物,我们能比较清楚地了解虚实二者之间的关系了。
“虚”和“实”都是真实的存在,不能只承认一个,不承认另一个,如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所喜欢做的那样。但二者的关系并不是并列关系,而是主次关系。也就是说,“虚的存在”规定了“实的存在”。这是由“实的存在”具有可变性,“虚的存在”具有不变性而造成的。
“虚的存在”规定了“实的存在”这一认识,从宇宙观上讲,就是“天”规定了“地”。这一观点,用孔子的术语来表述,那就是“天尊地卑”。
“尊卑”是儒家用来表述宇宙秩序的基本范畴。“尊卑”关系就是主次关系。天为“尊”就是讲,在天地结构中,天是起主导作用的;地为“卑”就是讲,宇宙间的所有物体都是处于被天支配的地位。
只有天为主、地为次,宇宙秩序才能被确定,宇宙才成其为宇宙。孔子用“天尊地卑”四个字,就给世人点出了宇宙的基本规律。 而这些老话今天的中国知识分子并不喜欢听。
他们喜欢听些什么呢?大概都是一些时髦而又没有多少根据的理论。例如在中国知识分子最为熟悉的辩证唯物主义里,宇宙的根本规律被称为“对立统一规律”。这一命题讲的是宇宙万物都处于对立中,又通过相互转化的方式而形成统一。
这一命题源于西方黑格尔哲学,后经马克思、列宁把它改造为辩证唯物主义命题以后,传到了中国,就变成了唯一的、绝对的宇宙根本规律。
对于这一理论,站在儒家的立场,除了用“胡说八道”一词以外,还找不到更合适的语言来表述它的价值。
满天星星,究竟谁跟谁对立,谁跟谁统一?难道地球可以去跟太阳对立?难道月亮能够来与地球对立?难道太阳、地球、月亮之间能够通过相互转化而形成统一?
然而,这样毫无常识的理论居然会统治了中国的知识分子。可见,知识分子一旦成为唯物主义者以后,会浅薄得无颜面对祖宗。 并不是说西方科学家没有观察到物质的“虚化”现象。
这种现象实际上早已被西方一些天才的自然科学家们注意到。如西方有个叫马赫自然哲学家,他认为,一个粒子在一个没有其它物质的宇宙里,就不存在质量或惯性。他的意思是说,物质在某种条件下,其物质属性会丧失。
而一旦物质的物质属性丧失,物质就不再能成为物质实体了。它既是物质,而又不构成物质实体,这已经很接近“物质虚化”的认识了。
不过,他这一认识与儒家格物所获得的认识相比,这只能算是一种不彻底的认识。这种思想在西方理论界里也没有占到主导地位。
看来,西方科学家要想认识宇宙真相,学儒是条捷径。 既然儒家认为在宇宙的“虚实关系”中,“虚”比“实”来得更真实,那么儒学就应该从“虚无”开始,去探求宇宙的真理。
这里需要分清的是,儒家所说的“虚无”与西方哲学里的“虚无主义”不是一回事,二者沾不上边的。西方的“虚无主义”,是指否认存在的一种思潮。而儒家所说的“虚无”恰恰相反,不是要否认存在,而是要找到最真实的存在。
这个最真实的存在就是“虚的存在”。正如宋儒张载说:“虚者天地之祖,天地从虚中来”;大自然是从“虚无”中生化出万物来。
老天所做的事就是“无中生有”。 孔子的学说,就其主线而言,就是对老天爷从“虚无”中“生化万物”的总过程的把握。或者干脆说,就是揭示老天爷如何创造万物这个大秘密!
这个世界上,谁能知道上帝的秘密?
只有儒学!所以,张载把儒学称之为“绝学”。
当代儒生的任务,就是要把老天爷生化万物的大秘密向世人揭示出来,“为往圣继绝学”。 小儒格物之二/虚实并存与虚化 晏新明/壬辰年写于法国 (版权所有,引用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