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吴晓波的《中国工人阶级的忧伤》中,他曾借着《钢的琴》说过: “他们没有犯过任何错误,却要承担完全不可能承受的改革代价。通过改革,经济慢慢度过了转型的阵痛。但工人和工人的家庭,却因此走上了没有尽头的绝路。” 以上,是曾经真切地发生在东北下岗浪潮时随处可见的悲剧。 在社会保障体制尚未足够完善的情况下,东北地区的工人曾以一年工龄2000元的价格,被买断、被下岗,而他们的背后却是沉重的家庭责任与所剩无几的再就业机会。 这些工人向来安分守己,并不奢望多么富足的生活,而求生的技能始终只是工厂里的那一套,被抛向社会,其他的营生本事根本无从谈起。 下岗为何如此可怕,就好似一群巨婴被集体断奶,歇斯底里的哀嚎无人理会。 只可惜,时代的尘埃重重地落在了当年东北地区绝大多数工人的头上,这群人终究没能发出声音。 而随着下岗之后,下海浪潮再度卷来,时间在推移,下海的定义早已不是经商,反而暗搓搓地成为皮肉生意的代名词,也是太多中国妇女一生都不愿启齿的悲伤所在。 同样是讲述东北工人下岗后遭遇的故事,剧情片《下海》将镜头转向了站街巴黎的中国女性。 她们中有太多都是当年东北下岗浪潮的被波及者,略显压抑的色调下,一个悲伤又后劲十足的故事令人五味杂陈。 影片主角丽娜本是东北某城市的工人,下岗后的她为了养家糊口来到巴黎打拼,导演通过写实镜头将这个弱女子在巴黎经历的辛酸、屈辱、无奈娓娓道来。 除此之外,《下海》还借由女主人公的视角延展到了更多来自中国的巴黎站街女以及她们背后的辛酸与无奈。 包括丽娜归国后发生的一切,无一不在露骨地批判着当下触目惊心的社会问题。 一个三十几岁的华人站街女,折射出中国底层妇女生活的“隐痛” 最初的丽娜与其他普通婚后女人一样,守着丈夫、孩子过着平淡的日子,虽然一家人挤在50多平方米的小家。 可丽娜对于未来的美好生活从未停止期待,直到下岗浪潮的来袭,她期盼的那些美好变得越发难以实现。 90年代末,东北三省爆发的大规模下岗浪潮,一时间造成了253万下岗职工涌向社会,失业问题持续恶化,而如丽娜这样并没有一技之长的女人受到的影响也是最大的。 偏偏丽娜却是一位天生就不愿服输更愿意为了生活折腾一番的女子,而当时不知从哪传来了让丽娜无比动心的消息。 到法国当保姆,一个月能赚到2000欧元,这样的收入即便丽娜没有下岗也是无法达到的。 眼看着孩子越来越大,自己能折腾的年头也真的不多了,丽娜得到了丈夫晓东的支持,借遍亲朋好友甚至是高利贷。 丽娜装成游客跟随旅行团来到巴黎,趁导游不留神时,丽娜离开了旅行团,可是,护照还在导游手中,她也就被迫成为了非法移民。 本来想着找到一份稳定的保姆工作,踏踏实实干上一个月,月月2000欧元的收入会让自己之前憧憬的一切美好逐一兑现。 可真正来到巴黎,丽娜才发现,保姆的收入只有区区500欧元,当初在国内听闻的薪资不错只是以讹传讹。 此刻的丽娜无路可退更不能就这样回国,只能先找到一份月薪500欧元的保姆工作安顿下来,之后再做打算。 虽是华人雇主,丽娜还是在对方冷冰冰还很是吹毛求疵的态度下完成了第一个月繁重的保姆工作。 可在发薪水那天,雇主却将孩子打碎的花瓶归结到丽娜的工作失误。由此,丽娜只拿到了400欧元的薪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