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台在2014年3月21日‘世纪大讲堂’请茅于轼演讲,题目是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他是‘著名经济学家’,也是改革开放时期的‘主流经济学家’,开始前介绍了他很多学术机构的头衔。在网上我多次听过他的演讲,特点如故,我作为自然科学的受教育者和毕生从事自然科学的教育者,听后的评价是,其核心思想是‘市场万能’,逻辑推理是以偏盖全,论述说理要求你迷信盲从,学风是无视事实,什么问题都没说清楚,什么道理也没说准确,没有多少说服力,谈不上什么学术水平,恐怕也解决不了任何认识问题。以这样的水平去主导经济,后果非常可怕。详细的可到凤凰卫视台点击,但愿是我的偏见。这里仅举他演讲开始那段里的一两个观点的论述为例,不是原话,但是原意,而且文字从简。 1,关于资源配置,他说,人干什么,物(举土地)干什么,钱用在哪里,…,这些资源配置问题整个一起就会很复杂,不计划好就要乱套,所以就产生了需要计划的思想;于是就由中央到地方统一配置,采用行政命令的方法,你干什么,他干什么,干多少,…。市场就是分散的方法,由‘个人’自由决定,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比如他的土地想种地就种地,想用作别的就用做别的,想种什么就种什么,想出去打工就出去打工,想到哪里去就…,完全由市场决定,追求效益。地球上有1/3的人口采取计划办法,就是社会主义阵营,资本主义国家仍然是市场办法。几十年下来,计划不成功,市场办法简单,却很神奇,…,效果好。我们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市场很自由,经济发展就很快,别的国家很看重,…。 2, 如何发挥政府的作用,他认为在资源配置上你政府就退出,不管了就行了。政府的作用还有什么,收税,但要‘依法收税’,过去想收多少税就收多少税,这必须改。还有‘环境保护市场管不了,…。 确实,提出经济的计划性是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乱套’以后,可见这不是谁‘无病呻吟’,但前苏联前期的‘计划经济’效果并不比当时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差,使它的国力迅速强大,那时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经济却在‘乱套’,美国的小罗斯福总统采取政府干预社会经济的凯恩斯理论,自由市场经济理论抬不起头,有识之士提出借鉴社会主义做法,后有1965年在美国费城发表的‘资本家宣言’为证。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发展也不错,…。可见把市场经济的能耐吹的过分,把计划经济不分青红皂白一棍子打死并不客观。70年代里根上台,美国的经济又出现问题 ,又回头搞自由市场经济,…。当然,几十年下来,坚持计划经济否定市场经济的国家经济情况不如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最后几乎都‘崩溃’了,而资本主义却能‘修修补补’蹒跚前进。作为一个‘著名经济学家’,对这样的发展事实,就应该说明,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为什么出现‘乱套’?为什么会要求计划经济出来解决问题?市场经济为什么自己不能解决而必须要政府承担?如果有水平,再进一步说明‘计划’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对此市场确实无能为力?哪些问题又不需要计划解决,仍然必须留在市场?这就表明,各有分工,不能相互替代,而且都有规矩,谁都不可能凭‘权’或者‘势’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计划经济如此,市场经济依然如此。如果保持客观,应该评价今天的现代资本主义经济是不是完全的纯粹市场经济?是不是市场与计划两手都要,有的东西他们是不是只做不说?一篇文章、一个演讲,如果没有这些,只是主观提出一些现象,就得出结论,顽固于‘门第’实在太‘那个’点。 资源配置要分‘宏观’与‘微观’,宏观配置考虑整体平衡,只能由政府承担,配置到微观程度,比如规划出来一块住房用地,并且分为商品房、自住房、公租房,它们具体怎么应用就交给市场,由市场按公平公正高效配置给具体‘个人’,这时政府就不要‘插手’,政府只监督是不是按原来的要求完成建设。如果违背这样的原则,反过来政府‘缺位’和‘错位’就要出现‘乱套’,与配置‘错误’,一旦政府按专制主义、主观主义‘一竿子插到底’,就必然造成社会主义阵营那样的‘经济崩溃’。
全社会经济第一个层次是它整体的科学平衡与协调,包括领域与领域,人群与人群,部门与部门、地区与地区,国家与国家、人类与自然,今天与明天的‘通盘规划’,这就是计划经济的核心,也是政府作用的核心;它是‘思想’与‘智慧’的产物,既是提高人民思想认识的‘教材’,同时表现出来的具体中心内容,就是有约束力的方针、政策、法规、指标等文字,不是,主要不是具体物品,它有引领一切的价值,是经济活动的灵魂,所以它是宏观经济范畴。如果它的着眼点是社会的和谐,用‘公平’二字就不如用‘和谐’二字科学全面,这在本质上就属于‘社会主义’范畴;如果它的着眼点核心是为‘资本的增值服务’,不是为全社会服务,或者服从于资本的增值,那它就要被划到资本主义的范畴。不管哪一种,都要经过政府规划与贯彻执行,在中国,规划者还体现为中国共产党为首的政治协商机构,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机构。至少政府在一定的意义上能在具体规划上起主导作用,因为能履行此职责的只能是有水平的政府,具体作为的是实际掌握政府的人,这样带战略与方向性的规划不可能由松散的企业家或者他们某个行业组织来完成。至于一任政府 ,一个官员,什么事情,什么时期是按‘社会主义’行事,还是按‘资本主义’行事,要实事求是评定,不能凭主观表白,更不能自我认定,也不能一概而论;不是不白就黑,或者全白全黑那样简单。而且,范畴确定后在办的时候,是按辩证唯物主义,还是按主观主义形而上学思维办也不好说,就近代而言,实际社会的政府基本是‘混合型’,只是比例不同而已。当然,在一个具体的时期,会有一个主要倾向。比如中国的前30年,空想社会主义与主观主义、形而上学就是主要特征,最后导致文革的灾难后果。而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主义的思想占据主流地位,‘社会主义’东西总是不同程度缺乏,市场的价值则不同程度被夸大,让它的自由度过大,因而反复出现不同程度的经济危机。 各种各样具体‘产品’的‘生产’流通与‘销售活动’的市场化操作就是‘市场经济’的核心;它的中心内容是各种各样‘产品’在法制规范下的自主生产和自由交换,它相对就只能叫‘微观经济’,所以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其基本的着眼点是交换双方‘资本增(价)值最大化’,我认为用‘效益’二字比‘效率’更为贴切,因为‘效率’强调速度,‘效益’是综合指标;主管这个领域的当然是有关单位的‘主人’。‘资本增(价)值最大化’是市场操作的基本着眼点,为所有者服务与掌握,但如果所有者是全社会的人,也就是公有制企业,就可以在局部范围改为‘社会效益最大化’,此时的极端情况甚至可能在经济上不是赢利而要主动‘亏损’,再通过政府的‘转移支付’予以‘补偿’,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对农业也如此。 宏观与微观都有自己的客观规律和准则,并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愿望转移,甚至也与是什么制度(公有、私有,民主与专制)无关,制度只与它对规律采取什么着眼点和抱什么态度有关;它们彼此之间既要互相尊重与配合,又要互相借鉴,不可能互相代替,也不应该互相损害。邓小平说它们是手段,不是社会性质属性,或许道理就在于此。 在理想的社会里,它们就这样结合成全社会经济活动的有机整体,各在其位,各司其职。它们又是不可分割的,人为分割而且只承认一面是严重的片面性,必然要发生严重问题,如前苏联,中国前30年那样,资本主义是另外的典型。可见,要真正做到良好的结合,有关的人既要有高度的思想品德修养,又要有高度的科学技术素质修养,不是善于玩弄权术和手段,追求少数人利益的人,所以关键是两大范畴中实际掌权人的水平。非常可惜,今天世界上任何国家也没达到理想的程度。出发点可以从两端即宏观或微观起步,但客观要求必须要走向结合,才能少出麻烦,特别是不出大麻烦,这是客观规律需要,并不以人的主观意识形态而转变。当然,一开始就是和谐的着眼点并从结合出发是最科学合理的,水平最高的,效果最好的,可惜人类还没有这样的幸事。我们用‘实践’来‘检验’各式各样国家乃至各个时期达到的水平,凡是经济发展快而且平稳,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提高的,贫富差距就小,问题出现就小而且少,生命力就强,反之贫富差距就大,问题多多。比较而言,可能瑞典做的比较好。造成差别的原因,当然是有关人的主观‘水平’不够,特别是社会的主流人物。差距造成了恶果,‘教训’了人民,精英包含在人民里,激发了人民的斗争,从而促进宏观或微观经济的改进。自我标榜‘先进’的不算数,恰恰是,越标榜反而越差,今天的美国又印证了这样的规律,所以执政者和精英还是抱谦虚谨慎、诚惶诚恐的态度为好,不要自以为是、自我标榜。 附带说一句,茅先生谈到粮食市场化时说,不要计划多少土地、多少人种,到市场上去买就可以了,哪里价低就到哪里买,美国…粮食多,价格便宜就…,我知道你是公开反对18亿亩耕地红线的人。我不想说这是废话、疯话,我也不必说中国的庞大钢铁业,被澳洲铁矿石逼得毫无利润的悲惨境地,愿意出高价买其股份都不可能的事实,我只提醒茅先生注意中央报告说,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那段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你如果没听到,去查了再说。如果你依然是‘不管别人说什么,我仍坚持自己的观点’,那就真‘没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