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抗日战争早期,国民政府很清楚中日两国军事实力巨大的差别,在武汉沦陷之前於1938年初,除组织淞沪、太原、南京、徐州、武汉五次大规模会战之外,也派遣部队在敌后进行袭扰,开展游击战,以阻滞日军的进攻速度。1938年10月27日,武汉沦陷,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为进一步加强敌后游击战力量,11 月25日,蒋中正在衡山军事会议上提出了“二期抗战,游击战重于正规战”的方针,1939年1月24日,由蒋中正任主任、陈诚、白崇禧任副主任、汤恩伯任教育长的“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正式开办,叶剑英率李涛等八路军干部参加了教学工作,并担任副教育长。这些受训的学员结业后,迅速奔赴敌后,组建指挥游击部队,与日军展开游击战,他们当中有很多牺牲在敌后游击战场上,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事迹很少见诸于出版物。
在八年抗战中,国军牺牲少将以上高级将领二百余位,其中牺牲在游击战场上的将军就有十数位(下列名单不含牺牲后追晋少将军衔的将领)。
刘震东,字曦洲,1893年出生于山东沂南张庄,东北讲武堂毕业,曾任东北边防军总司令部中将主任参事。抗战爆发后,任第五战区高参兼第二路游击司令,1938年2月22日于山东莒县在指挥阻击日军坂垣师团田野联队战斗时中弹牺牲,时年45岁。
范廷兰,1903年出生于河南温县,早年入镇嵩军当兵。后积功升至郑州卫戍司令部副官长等职。抗战爆发后,他奋起组织温(县)、武(陟)、沁(阳)、博(爱)等县数百抗日健儿,组织义勇队伍,依仗地形熟悉,采取游击战术,袭扰敌寇。后任豫北别动队第八大队队长、温县国民抗日自卫团司令、豫北别动第五总队总队长、国军第一战区游击第四总队少将总队长,1938年3月8日在河南修武县牺牲,时年35岁。
谢升标,字若鹏。1903年出生在浙江临海邵家渡西洋。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曾率部参加淞沪会战,后任国军苏、浙、皖少将游击司令,转战苏、浙、皖边境,屡予敌以重创。1938年3月,日军进逼溧阳,谢升标率部于广德凤凰岭、金鸡山一带出击敌后,弹尽援绝,于3月18日壮烈殉国,时年35岁。 1939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追赠谢升标为中将。
雷忠,1901年出生于湖南嘉禾,中学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后投笔从戎于1926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步兵科。1937年淤沪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决定组建游击部队干扰日军作战、运输,袭击日军仓库,以配合正面作战。他任游击第一支队少将司令官,率部日夜活动在敌占区。后转移到皖北一带活动。1938年4月,任皖北军事联络委员兼游击副总指挥,继续率部与日军在皖北作战。同年10月,在霍邱前线指挥部队英勇杀敌时,以身殉国,时年38岁。
唐聚五,字甲洲,1898年4月20日出生于吉林双城(今属黑龙江)人,满族。东北讲武堂第六期步兵科毕业。1932年8月21日代理辽宁省主席兼辽宁自卫军中将司令。11月任东三省抗日义勇军3军团总指挥。1938年7月23日任东北游击中将总司令。1939年5月19日于河北迁安平台山在与日伪军作战时牺牲,时年41岁。
马玉仁,原名日能,字伯良。1875年11月30日出生于江苏省盐城县建阳六区陆沟乡马家墩(今建湖县高作乡陆沟村马家墩)。马玉仁是位传奇人物,既做过“盐匪”,闹过“马党”,也剿过土匪,曾任国军第27军军长,解甲归田后,热心围垦开荒,兴修水利,发展工商;抗战爆发后,年逾六旬的马玉仁目睹山河破碎,请缨出山,后被蒋中正任命为苏鲁战区第一路游击司令。他集资购买武器弹药,招募训练士兵,孤军转战海口与阜城之间。1940年1月3日,马玉仁率部与日军在新吴乡三合尖(今江苏射阳县陈洋镇新条村)遭遇,在与敌激战中牺牲,时年65岁。后被追授陆军中将。
戴民权,字瑞甫。1891年出生于河南汝州市蟒川乡戴湾村。曾参加过讨伐陈炯明、剿共战争。1937年11月9日调升第三十九军中将副军长,第一战区豫南游击队司令。1940年5月奉令于河南遂平境内截阻日军壮烈殉国,时年48岁。
陈忠柱,1906年出生于江苏建湖。黄埔军校第六期毕业。历任团长、旅长、鲁苏皖边区游击第四纵队少将司令官。1941年6月29日,在江苏武家泽地区与前来围剿的五路日伪军作战。7月1日,在战斗中不幸中弹牺牲,时年35岁。
高道先,安徽舒城人,出生年月不详。黄埔军校第9期毕业,陆军少将,山东省铁道破坏队总队长,1943年5月在山东牺牲。(查黄埔军校同学名录,南京本校第九期步兵一大队学员,高道兴,别名化宇,24岁,安徽舒城南官亭人) |
|
|
|
|
|
|
|
|
文章评论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