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中华民族伟大的君王秦始皇,在统一来六国后,对外开拓边疆,在公元210年时就建立来东起辽东,西至嘉峪关,东南临海,西南包含云贵川的广阔国土;形成来以后汉民族的生存和活动的空间。由于秦始皇的去世而停止了向外开拓的行动;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向边疆开拓的时间仅仅有11年而已,他不仅把原六国的土地转化成不可分割的统一大国,并且把新开拓对边疆地区变成了中国此后近两千年的固有国土。
在秦始皇之后的近两千年中,中国也出现了不少很有才能的帝王,如汉武帝、唐太宗李世民及唐朝其他几个皇帝、明成祖朱棣等等。他们在位的时候也对外作战,攻取了不少地方,但对这些地方的管辖时间都不长。例如唐朝强盛对时候对外作战占领了很大的地域,但没多久就如数还给人家。到唐朝中期,东边缩回到现在的北京、天津一带的范阳,失去了对东北的管辖;在西边,就连离首都长安不远的新疆地区都不属唐朝管辖了,在安史之乱时,唐朝为了求取现在新疆地区的回纥国出兵相助,做出了很大的牺牲。最后留下来的还是秦始皇开拓出的那些地方,甚至连那一些地方都保不全。中国历史上多个朝代的情况都是如此,反复多次而无进展。从这个方面一比较,不得不佩服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和治理国家的才能。
为什么秦始皇开拓的土地能作为在他之后的汉族土地传承了近两千年,而其他君王占领的地方连两百年都维持不了呢?这得从秦始皇和其他皇帝的心态和治理边疆的政策来分析。 从这些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到秦始皇和其在史书中不同的形象。
第一、和其他君主相比,秦始皇有宽容的胸怀。这表现在他统一六国后,并没有重用原秦国人而压迫其他六国的人民,他重用的大臣和军队的高级将领如李斯、尉缭、蒙恬、赵佗等,以及原来的王翦、王贲都是原来六国人的后裔;他没有把他们当作外族人看,信任和重用他们。
二、他不像当时欧洲的亚历山大、古罗马那样,只重征服,过后仅是奴役被征服的国家和民族;秦始皇在征服六国后,即刻开始对原六国各地进行修道路,疏通河渠,发展农业的基本建设;把原六国的人民和原秦国的人民同等看待。为这些人们融合形成同一个民族------汉族打下了基础。并统一了文化,使原六国人逐渐形成了同是一个民族的认同感。
三、对征服的边疆地区采取双向移民的政策,就是把新开发的边疆地区的原住民(蛮人)迁往内地,并把内地的人员大量迁往边疆地区,这样造成边疆地区很快被中原化(当时还没有汉族,无汉化之词),而迁往中原的蛮人时间一久就被中原民族同化了。这样避免了采取种族清洗那样残暴的手段,也达到了同化边疆的目的。同时边民到内地还补充了中原地区建设急需的劳动力。在这个行动中,内地的平民是不愿意迁往新开发的边远地区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秦始皇时期制定的法律相当严酷,平民稍有不慎就触犯了法律,被沦为囚徒;当时秦国开发边疆需要大量的人口外迁,严酷的法律制造了大量的囚犯,把已成为他们发配到边疆,就不敢不去了。秦始皇这严酷的法律是使他被骂为暴君的主要原因只一。但从实际意义来说,采用这些严酷的法律不是因为他残暴,而是他为了当时国家的需要而不得不采取的手段。在他开拓的领域内,民族有比较高度的认同感,两千多年都难以分割。如秦国遗留的大将赵佗,其后代在岭南称帝好几代,终没脱离中国版图,这主要是由于当地民族与中原民族的认同感所致。可见秦始皇的良苦用心。
在秦始皇之后的多个皇帝,在对外战争胜利取得新的领土后,没有像秦始皇那样采取有效的政策和管理方法,更主要的是没有秦始皇那样宽阔的胸怀。他们一直没把新征服地区的人民当成自己人,总是带着“华夷之分”的思想,使得被征服地区的人民很难和汉族人融为一体。建成的国家模式都是以一个中央帝国带一些隶属国;其中央帝国就是秦始皇当年开拓的土地为本土。中央帝国从皇帝到平民都以高人一等的架势歧视和小看隶属国的人民;这样的模式极其不稳定。每当中央帝国国力衰弱的时候,隶属国就会脱离朝廷的管辖。这样对情况延续了一代又一代,历经两千年,还是守着秦始皇当年开拓的土地。
直到满清入关后,由于他们本身就是边疆独立出去的隶属国,所以他们在入主中原后放弃了原来近两千年的国家管理模式,加强了对边疆的控制,使中国变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想当年,秦始皇仅用了暂短对十一年时间就为我们开拓了仅两千年的稳定国土,如果他能够多活二十年,中国的疆域该是什么样子呢? |
|
|
|
|
|
|
|
|
文章评论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