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圓》是一部王全安根據真人故事改編,講述了一個退伍的國民黨老兵晚年重回上海尋找自己失散多年的妻子,卻讓妻子現在的家庭產生劇烈震盪的故事。 電影由平均年齡超過80歲的老戲骨主演,徐才根飾演的是有點苦相但溫良恭和的老兵燕生,盧燕飾演的是堅強隱忍優雅的玉娥,凌峰飾演的是對玉娥百依百順,勤儉熱情的才根。電影主要就是這三個老人的戲,他們在飯桌上回憶往事,對燕生來說是他們撤退的那一天,對玉娥來說是她和燕生失散的那一天,對才根來說是他們部隊入駐上海的一天,三個人對那天的回憶截然不同,連那天的天氣在他們的眼中也都不同。 片子裡最讓人哭笑不得的是才根決定和玉娥離婚讓她去台灣,結果發現他們根本就沒有正式結婚,於是他們只能先去結婚,再辦離婚,那個年代。。 感情戲在《團圓》裡面是重頭,老伴才根後來突發腦溢血,玉娥決定留下來不去台灣了,才根給玉娥做了他已逝台灣夫人教他做的佛跳牆,暗示他也放棄了。飯桌上三人看似團圓的團圓,其實永遠不會是個真正的團圓。性情不同的他們,“在面臨至惡的人生境遇時,同樣做出了至善的抉擇。”。。。 電影裡一頭精緻的捲髮,雖然白了不少,但看上去仍特別的婉約,我喜歡看盧燕的戲,也喜歡聽講上海話,出生在北京,長於上海,南北交融的生活環境使她既能說一口字正腔圓的普通話,又可以持吳儂軟語的上海話。只是美籍華裔的她講的上海話也有些不完全正宗了,她有次叫上海的外灘“黃埔灘”,當地的上海人一定不會這麼說。 聽說王全安這個2009年的電影榮獲第6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編劇“銀熊獎”,當時在柏林以國共對峙,兩岸分離為大背景的"團圓"非常容易引起曾經擁有同樣歷史經歷的德國人的共鳴,2009年既是柏林牆倒塌20周年,也是台海分裂60周年。由於題材有些敏感,電影在2013年9月才正式在中國大陸首映。 一部不錯折射海峽兩岸“團圓”主題的電影,但也有些失實的地方: 國民黨老兵燕生49年撤離大陸前往台灣,如果是有上海後面圖片上這樣背景的話,燕生應該是90多歲了,而電影裡面他明顯沒那麼老。台灣政府允許老兵回鄉探親是從1987年開始的。記得那個時候台灣人回來也不住在家裡。導演王全安把故事的背景給置換了,街景和家裡的布置也是九十年代的樣子。 《團圓》裡的玉娥讓我想起了小時候樓下出車禍死去的鄰居張婆。 樓下的張公和張婆,一胖一瘦,兩人經常喜歡鬥嘴,老房子的地板是可以聽見樓下人講話的,兩人每天從早上五點多開始聽天氣預報就嘮嘮叨叨地講話直到到晚上睡覺關燈後還有一搭沒一搭的聊天。 張公是個大胖子,平時喜歡舞文弄墨,寫寫毛筆字,收收古董,弄弄盆景,過得很休閒。張婆人比較苗條,寧波人,很注意衣着打扮,總是把自己收拾的整整齊齊,漂漂亮亮的,是老年人里特別顯眼的一個。她善良,熱情,和團圓裡面的玉娥一樣,特別的能幹,燒一手的好菜,夏天的傍晚,用自來水一衝,大家都會搭個小桌子在天井裡乘涼,吃飯,她家桌子上最起碼的四菜一湯往往都是鄰居中最好的。 突然有一天,早晨天氣預報後的嘮叨聽不見了,張婆也不見了,鄰居說張婆原來去台灣的老公回來了,要把她帶去台灣。還說她和張公並沒有正式結過婚。過了段時間,又聽鄰居說,張婆臨回台灣前,出了車禍,人沒了。還說張婆的命真不好,剛有好日子過,人就,哎。。。那個時候人小,不太懂得到底發生了什麼。印象中,張公好像沒有什麼特別大的變化。倒是從北京回來看我們的母親聽說後眼眶紅了好久。大概過了一,二年,張公家又來了個李婆,每天早晨五點多天氣預報一響,久違的兩個人嘰嘰咕咕的講話聲又回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