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文化革命(下)(網文筆記) 戴廣騫(2010-06-04) 中國的問題主要還是出在文化上,並不主要在制度上。這個世界上現在實行的所謂民主啊、專制啊的國家中都有好有壞。任何一個社會的文化都是從其歷史中發展、演變過來的。文化在潛移默化地影響和左右着每個人的一言一行。中國的文化也是在中國的歷史中形成的,長期的封建社會形成的封建文化在我們每一個人的頭腦中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影響和左右着我們的言行。 封建文化的糟粕主要是等級觀念,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一套封建禮教,並由此派生的輕視工農、輕視勞動的思想。在中國人人都想當皇帝。官本位的思想意識在今天的中國還是很濃厚的。原因除了文化上的等級觀念外,中國人普遍都是很愛面子的特點。恐怕現實中當了官給人挺神氣和有利可圖的印象起着更主要的作用。 那麼,如何根除這種思想意識呢?最好的辦法就是想法子讓人們看到,當官不是件容易的事兒,過去是:“秀才-舉人-貢士-進士”而來,現在也要公務員出身;當官是當服務員,沒啥可神氣的;更沒啥有利可圖的東西。 對管理階層的過錯採取“監督-提醒-議案-糾正” 策略,或許更有效。如果批評過分了,矯枉過正了,結果又會事與願違地成了場災難。 註:文章來源: 1.百度百科; 2 維基百科; 3. 左派文章, 4. 右派文章 15.學生回歸學習,鬥爭靠“鬥爭法” 在國際國內運動中,一個常見的現象是利用青少年的幼稚和反叛心理進行政治煽動,讓他們從事和他們的年齡和自然身份不符合的“革命”,把他們推向了政治鬥爭甚至暴力鬥爭的前沿。並形成了獨特的校園政治文化,很多學生在校期間就參加了革命組織和政治活動。各種社會因素更促使學生對社會現實的失望和反感,增強了他們的“造反”精神。他們不但在校園內展開“鬥爭”,而且走上街頭,舉行聲勢浩大的示威遊行。 一些學生更是盲從,看熱鬧,甚至被動捲入運動中。 “當校方和政府開除和逮捕(短期監禁)參加學運的一些積極分子後,造反學生稱這是“法西斯血腥鎮壓”,又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反逮捕反開除鬥爭”,並受到聲援。 很多參加這些“鬥爭”的學生後來欲罷不能,等於放棄學業,走上了職業“革命家”的道路。 將來要根據中國東方文化的特點,像“婚姻法”一樣,建立一部“鬥爭法”,像足球裁判一樣監督、調解左右派關係的公平合理對抗;社會問題由畢業後的社會青年及相關人員去宣示解決;違反“鬥爭法” ,採取一定的“判決”。 學生專注於學業才有可能產生一些諾貝爾獎得主。 梁啓超言:“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 16.根治坑蒙拐騙,消滅壓迫,消滅剝削,漸同富裕 新興富貴階級的生活方式、社會地位和社會責任也將產生新的社會問題和社會文化;工薪階級及無薪階級的物質生活及精神生活的保證,福利制度和合作社制度的保障也在催促着新的文化建設。 文革結束後,“不受約束的權力,帶到“市場經濟”中來,必然造成腐敗嚴重。不能因為腐敗嚴重而鼓吹退回去,責怪“改革開放”。相反”經濟體制“改革後,應該抓緊改革毛時代遺留下來不適應”市場經濟“的“政治體制”,使權力也在“法律”的約束之下,在人民的監督之下。只要官僚主義不去,官僚沒有受到有效的監督,繼續騎在人民的脖子上,作威作福,革命就不會停止,人民群眾必將通過各種各樣的形式鬥爭到底,人民群眾也必將在不斷的鬥爭過程中不斷成熟。毛主席非常直白的教導我們說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革命無罪造反有理就是這個道理。 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鄧小平視察武昌、深圳、珠海、廣州、上海並發表重要的“南巡講話”(後官方改稱“視察南方談話”)”;“判斷各方面工作的是非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 文革的方式也罷、不斷完善健全民主法制的方式也好,目的就是要探尋出一條使我們的社會在動態中協調好各種關係,穩定發展,長治久安的途徑。 17.未來社會的文化---規矩、誠信、公平、互助、法治、勇敢 中華民族的文化走向成熟,必然是國家整體性的規矩、誠信、公平、互助、法治、勇敢。 結語:每一個嚮往大時代和大成就的年輕人都喜歡把自己所處的時代視為轉折年代,他們都喜歡引用查爾斯·狄更斯描寫大革命之後法國的一句話——“這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壞的年代”,他們都喜歡用混亂來形容自己的年代,他們都渴望為這“混亂年代”理出脈絡或者記錄這“混亂年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