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索姆林的博客  
加拿大资讯  
https://blog.creaders.net/u/3320/ > 复制 > 收藏本页
网络日志正文
近年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2010-12-13 13:16:50

勒·克莱齐奥(Jean-Marie Gustave Le Clezio)出生于1940年,是20世纪后半期法国新寓言派代表作家之一。1994年,法国读者调查中,克莱齐奥成为最受读者欢迎的作家,是当今法国文学的核心之一。与莫迪亚诺、佩雷克并称为“法兰西三星”,并在200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克莱齐奥的代表作有《诉讼笔录》、《寻金者》、《罗德里格岛游记》。他的早期作品,诸如《诉讼笔录》、《可爱的土地》等,多寻找一种空灵与寂静,人物时常在形式、色彩与物质的海洋中摇摆不定,人和物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而他的后期作品,诸如《寻金者》、《罗德里格岛游记》等,则更关注心理空间,向着自然与人这两个“宇宙”同时进行宏观与微观的探索。

2007年 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

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1919年10月22日—)是当代英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被誉为继伍尔芙之后最伟大的女性作家,并几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以及多个世界级文学奖项。 在2007年10月1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这位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1919年10月22日出生于伊朗,原姓泰勒。父母是英国人。在莱辛5岁时她全家迁往罗得西亚,此后20余年家境贫困。她15岁时因眼疾辍学,在家自修。16岁开始工作,先后当过电话接线员、保姆、速记员等等。她青年时期积极投身反对殖民主义的左翼政治运动,曾一度参加共产党。荣辛曾两次结婚并离异,共有3个孩子。1949年她携幼子移居英国当时两手空空,囊中如洗,全部家当是皮包中的一部小说草稿。该书不久以《野草在歌唱》(1950)为题出版,使莱辛一举成名,它以黑人男仆杀死家境拮据、心态失衡的白人女主人的案件为题材,侧重心理刻画,表现了非洲殖民地的种族压迫与种族矛盾。此后莱辛陆续发表了五部曲《暴力的孩子们》:即《玛莎·奎斯特》(1952)、《良缘》(1954)、《风暴的余波》(1958)、《被陆地围住的》(1965)以及《四门之城》(1969)——以诚实细腻的笔触和颇有印象主义色彩的写实风格展示了一位在罗得西亚长大的白人青年妇女的人生求索。这期间她还完成了一般被公认是她的代表作的《金色笔记》(1962)。《金色笔记本》(The Golden Notebook)最为知名。那部小说叙述了青年女性经历作情人和母亲的故事,曾被全球数百万人当成女性独立的教课书。莱辛是一位多产作家,除了长篇小说以外,还著有诗歌、散文、剧本,短篇小说中也有不少佳作。近年来仍不断有新作问世。像《简·萨默斯日记》(1984)和《好恐怖分子》(1985)一类作品,就题材和风格而言,似是对作者早伍写实方法的一种回归。6月7日出生于伊斯坦布尔,在伊斯坦布尔科技大学主修建筑。1974年开始其写作生涯。1979年写成第一部作品《塞夫得特州长和他的儿子们》,并在1982年出版。1997年的《新人生》成为了土耳其历史上销售速度最快的书籍。2002年出版的《雪》以思想的深度著称,是其本人最钟爱的作品;

2006年 土耳其作家奥罕·帕慕克

费利特·奥尔罕·帕慕克(Ferit Orhan Pamuk),在中国最常见的译名为奥尔罕·帕慕克(Orhan Pamuk)被认为是当代欧洲最核心的三位文学家之一,当代欧洲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是享誉国际的土耳其文坛巨擘。1952年6月7日出生于伊斯坦布尔,在伊斯坦布尔科技大学主修建筑。1974年开始其写作生涯。1979年写成第一部作品《塞夫得特州长和他的儿子们》,并在1982年出版。1997年的《新人生》成为了土耳其历史上销售速度最快的书籍。2002年出版的《雪》以思想的深度著称,是其本人最钟爱的作品;2006年10月12日奥尔罕·帕慕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007年1月7日,奥尔罕·帕慕克受邀主编伊斯坦布尔的自由派日报《Radikal》一天,化观点为文章,表达对本国知识分子命运的关切。同年5月16日,奥尔罕·帕慕克作为该届评委会成员出席嘎纳电影节,并走上红毯。2008年5月21日,帕慕克开始了其在中国的十日行程。文学评论家把帕慕克和普鲁斯特、托马斯·曼、卡尔维诺、博尔赫斯、安伯托·艾柯等大师相提并论,称他是“当代欧洲最核心的三位文学家之一”、享誉国际的土耳其文坛巨擘。其作品被译成40多种语言出版,在众多国家和地区广泛流传。

2005年 英国剧作家哈罗德·品特

1930年10月10日,哈罗德·品特生于伦敦东部哈克尼一个犹太人的家庭。他的整个青少年时期,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云下度过的,这些都对他后来的创作产生了潜在的影响。1948年,品特曾到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进行过短暂的学习。1950年他开始写作,曾出版其诗作;并以艺名大卫·巴伦(DavidBaron)登台演出。1957年,品特写出了第一个剧本《房间》。正是在这部剧作中,品特植入了日常生活背后的恐惧以及荒谬。近50年后,即2005年,瑞典皇家文学院授予哈罗德·品特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是——“他的戏剧发现了在日常废话掩盖下的惊心动魄之处,并强行打开了压抑者关闭的房间。”成了专业作家后的品特有时仍参加演出或担任导演。品特早年深受荒诞派戏剧代表人物塞缪尔·贝克特的影响,后来两人更成为深交。他积极进行新的戏剧实验,向英国的戏剧传统挑战,很快便引起了人们的注目。这些剧的情节往往把一些无伤大雅的情况,逐渐变坏成荒诞的局面,剧中人物的行为有时令观众、甚至剧中其他角色费解。品特的作品新颖精炼,形式多样,有独幕和多幕舞台剧,也有电视剧和广播剧;早期主要作品有《房屋》(1957)、《送菜升降机》(1957)、《生日晚会》(1958)、《看管人》(1960)、《侏儒》(1961)、《搜集证据》(1962)、《茶会》(1965)、《归家》(1965)、《昔日》(1971)和《虚无乡》(1975)等。其中三幕剧《看管人》曾于1960年作为最佳剧本赢得晚会标准戏剧奖和纽约报纸同业公会的专栏奖,可以说是他最成功的剧作之一。两幕剧《归家》1967年获百老汇剧评家奖。上世纪70年代起,品特有更多机会导演,并成为了国立皇家剧院的副导演。该时期他的剧作篇幅逐渐变得短小,更为政治化,看起来像某种寓言。同时,作品开始具有明显的左派倾向,对充斥世界的不公正境况进行了严厉抨击,他的激进言行也常见于英国媒体。可以说,品特这时的风格已从荒诞派逐渐向政治戏剧过渡。品特是个崇尚人权和反战的作家,他曾公开反对北约空袭塞尔维亚。并曾与其他名人因伊拉克战事,要求弹劾首相贝里雅,指责其为“战犯”,并称美国为“一个被许多罪犯治理的国家”。2003年,品特出版了一部诗歌选集《战争》,表达了他对伊拉克战争的强烈抗议,次年因这部诗集获得了威尔弗雷德·欧文奖。“你的脑袋卷进沙里/你的脑袋是泥土的池塘/你的脑袋是尘埃中的一个污点/你的目光已经熄灭而你的鼻子/仅仅嗅到死者的臭气/而所有死亡的空气都活着/伴随着美国上帝的气息。”今年3月,品特宣布他已决定终止自己的剧作生涯,集中精力于政治活动,2000年的剧作《庆典》当属他的封笔之作。这位被誉为萧伯纳之后英国最重要的剧作家一生获奖无数,其中还包括奥地利文学奖、莎士比亚奖、欧洲文学大奖、皮兰德娄奖、大卫·科恩大不列颠文学奖、劳伦斯·奥利佛奖以及莫里哀终身成就奖等。此外,他还有14个大学的荣誉学位。

2004年 奥地利女作家艾尔芙蕾德·耶利内克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ElfriedeJelinek)1946年生于奥地利施蒂里亚州的米尔茨楚施拉格。她的父亲具有捷克与犹太血统,是位化学家,母亲出身于维也纳名门旺族。耶利内克从小就开始学习钢琴、管风琴和八孔长笛,后来她进入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在音乐学习的同时,她还在维也纳大学学习戏剧和艺术史。从年轻时起,耶利内克就开始创作诗歌,1967年发表了处女作《利莎的影子》。由于她与学生运动有接触,她的作品中展现出对社会的批评口吻。1970年,她完成了讽刺小说《我们都是骗子,宝贝!》,这一作品与其随后完成的另一部小说在语言上都充满叛逆的特点,直指流行文化及其标榜的虚假的美好生活。上世纪70-80年代,耶利内克撰写并发表了三部小说——《做情人的女人们》、《美妙的年代》和《钢琴教师》,征服了德国读者。其中,《钢琴教师》于2001年被导演麦克尔·汉内克搬上银幕。10月7日,奥地利女作家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获得了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她最为世人所熟悉的作品当属小说《钢琴教师》,2001年这部作品被搬上银幕。主要作品有:《孩子,我们是诱耳》(1970年)、《米歇尔》(1972年)、《追逐爱的女子》(1975年)、《排除在外的人》(1980年)、《钢琴教师》(1983年)、《情欲》(1989年)、《死者的孩子们》(1995年),剧本《娜拉离开丈夫后发生了什么或社会中坚》(1979年)、《城堡剧院》(1985年)、《病和现代妇女》(1987年)、《云、家园》(1988年)等。她的作品有犀利的社会批判锋芒,特别是揭露在现代男权社会中女性受到的侮辱和摧残。他曾经获得过多种奖项,1998年曾荣获德语文学的最高奖:毕希纳文学奖,2002年获海涅奖和柏林戏剧奖,《钢琴教师》拍成电影后获得电影大奖。创作评价: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的作品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出发,回顾历史,寻找自我,发现自我,表现女性的人格和个性。她反对男权统治,男性话语禁锢了女性的发展,女性在两性关系中总是处于受压抑、被损害的地位。她的作品就是要揭露这种表面繁荣昌盛和美好下掩盖的人性丑陋的一面,揭露在被压抑,被禁锢状态下人性的变态和扭曲。因为惊世骇俗的写作使她成为媒体关注的人物,一再引起极大反响。她时而因为作品中太直接表现阶级分析和唯物论观点而被看作过于激进;时而因作品中的两性关系描写被指责为有伤风化。她被媒体称为激进的女权主义者,却又不被一些女权主义人士认同。她除了小说外还写了不少戏剧,但是有的剧作却被维也纳的剧院禁止上演,只是近年来才解禁,耶利内克本人也成为引起剧坛重视的当前重要的剧作家之一。

 2003年 南非作家约翰·马克斯维尔·库切

约翰·马克斯维尔·库切1940年出生于南非的开普敦,1960年移居英国,在那里干了几年电脑编程员的工作。随后,他移居美国学习文学,并在完成学业后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授文学。1984年,库切成为南非开普敦大学英语文学教授。他2002年移居澳大利亚,现供职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库切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并在1980年出版使其在国际文坛一举成名的小说《等待野蛮人》。其主要作品还有《昏暗的国度》、《来自国家的心脏》和《耻辱》等。据瑞典文学院介绍,库切的作品主要描写的是种族隔离下人们的生活。这些作品的一大特色是对所塑造的人物进行了非常透彻的心理刻画。瑞典文学院发表的新闻公报说,库切所创作的小说结构巧妙,对话含蓄,观点鲜明。但他同时也是一位审慎的怀疑论者,在其作品里无情地鞭挞了西方文明的残酷理性主义和虚伪的道德观。

 2002年 匈牙利作家伊姆雷·凯尔泰斯

凯尔泰斯·伊姆莱,1929年11月9日出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一个犹太裔的普通市民家庭。1944年,14岁的凯尔泰斯被投到德国纳粹设在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之后又被转到了德国境内的布亨瓦尔德集中营,直到1945年被苏军解放。1949年在布达佩斯《火花》报社开始了最初的记者生涯,1953年开始自由撰稿人的写作生涯。先后写过三部音乐轻喜剧,并获得成功。六十年代初,开始创作第一部长篇小说——《命运无常》。1975年,以自己少年时代在纳粹集中营的经历为素材创作的自传体小说《命运无常》经过了近十年的辗转努力,终于得以出版。六七十年代,翻译了大量的德文作品,其中主要有:尼采、弗洛伊德、维特根斯坦等。1977年发表两部中篇小说《寻踪者》和《侦探故事》,之后相继出版长篇自传体小说《惨败》、《为一个未出生的孩子哭祷》,中篇小说集《英国旗》,日记体文集《船夫日记》及《另一个人》,思想文集《被放逐的语言》与电影剧本《命运无常》等。曾获德国布莱登图书大奖,匈牙利最高国家文学大奖——科舒特奖,德国语言与诗歌学院一等奖,莱比锡书展大奖,德国国家最高文艺奖等多项国际大奖。2002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2001年 移民作家维·苏·奈保尔。

维·苏·奈保尔(1932- )年生于中美洲的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一个印度婆罗门家庭。1948年毕业于特立尼达与多巴哥的首都西班牙港的一所学校。1950年获奖学金赴英国牛津大学留学。毕业后为自由撰稿人,曾为BBC做”西印度之声”广播员并为《新政治家》杂志做书评。1955年在英国结婚并定居。1960年代中曾在世界各地广泛游历。 主要作品:小说:《神秘的按摩师》(1957),《埃尔韦垃的选举权》(1958),《米古埃尔街》(1959,获毛姆奖),《比斯瓦斯有其屋》(1961),《斯通先生与骑士伴侣》(1963, 获霍桑登奖)、《效颦者》(1967,W.H.史密斯奖)、《黄金国的失落》(1969)、《在一个自由国家里》(1971, 获布克奖)、《游击队员》(1975)、《河湾》(1979)、《到达之谜》(1987)、《世途》(1994)、《半生》(2001)非小说:《中间通道》(1962)、《黑暗地区:印度亲历》(1964)、《过分拥挤的奴隶市场》(1972)、《印度:受伤的文明》(1977)、《刚果日志》(1980)、《伊娃·庇隆归来》(1980)、《在信徒中间:在伊斯兰地区的旅行》(1981)、《寻找中心》(1984)、 《南方转弯》(A Turn in the South, 198)《印度: 百万反叛》(1990)、《选择无家可归》(1994)《孟买》(1994)、《难以置信》(1998)、《父子之间》(1999),2001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浏览(333) (0) 评论(0)
发表评论
我的名片
索姆林
来自: ca
注册日期: 2010-01-11
访问总量: 203,560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栏
驿站
最新发布
· 在風俗店的打工——–我遗失在日本
· 在風俗店的打工——–我遗失在日本
· 在風俗店的打工——–我遗失在日本
· 在風俗店的打工——–我遗失在日本
· 在風俗店的打工——–我遗失在日本
· 在風俗店的打工——–我遗失在日本
· 在風俗店的打工——–我遗失在日本
分类目录
【面试技巧】
· 最后一位流氓的悲剧人生
· 做法国红酒加韩国泡菜般的女人
· 燃情代价 > 第一章-12梦游
· 如何判断结束面试的最佳时间
· 论面试的成功
【燃情代价】
· 燃情代价 > 第三章-04怀疑
· 燃情代价 > 第三章-03强暴
· 燃情代价 > 第三章-02变态狂
· 燃情代价 > 第三章-01电话号
· 燃情代价 > 第二章-10红杏出
· 燃情代价 > 第二章-09玩麻将
· 燃情代价 > 第二章-08印刷厂
· 燃情代价 > 第二章-07偷情
· 燃情代价 > 第二章-06茶楼包
· 燃情代价 > 第二章-05老女人
【加拿大之最便宜的】
· 在風俗店的打工——–我遗失在日本
· 在風俗店的打工——–我遗失在日本
· 在風俗店的打工——–我遗失在日本
· 在風俗店的打工——–我遗失在日本
· 在風俗店的打工——–我遗失在日本
· 在風俗店的打工——–我遗失在日本
· 在風俗店的打工——–我遗失在日本
· 在風俗店的打工--------我遗失在
· 女同事故意弯腰找东西 露出胸部
· 中国5000年的婚姻搭配规律绝非空
存档目录
2011-01-02 - 2011-01-31
2010-12-01 - 2010-12-27
2010-11-03 - 2010-11-17
2010-10-03 - 2010-10-16
2010-09-01 - 2010-09-24
2010-08-01 - 2010-08-27
2010-07-10 - 2010-07-31
2010-06-12 - 2010-06-22
2010-05-01 - 2010-05-08
2010-04-29 - 2010-04-30
2010-01-11 - 2010-01-11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