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学有很多分支,每一级是在另一级更基本的基础上建起来的:医学必须了解生命过程的原理,因此是建筑在生命科学基础上;生命活动是生命分子的化学反应过程,因此生命科学建筑在化学的基础上;而化学反应是原子分子的相互电磁所用的结果,因此建筑在物理学的基础上。今天无数现代机械和电子设备也都建筑在物理学的基础上。因此,可以说,物理学是今天一切科学的基础。今天物理学的两大支柱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而正是犹太民族撑起了这两大科学支柱的大半边天。
都知道,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几乎全是爱因斯坦一人独立创立的。 1879年3月14日,爱因斯坦出生在德意志帝国符腾堡王国乌尔姆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894年全家搬至意大利帕维亚。1896年,年仅17岁的爱因斯坦进入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师范系数理科学习物理。1900年毕业,1902年在大学同学父亲协助下,成为伯尔尼瑞士专利局的助理鉴定员。他上班时偷偷写方程式,看到上级来就连忙把笔记塞进抽屉里,下班后在路上边推婴儿车边写方程式。仅仅三年后的1905年,他连续发表了关于光电效应、布朗运动和狭义相对论三篇论文,在三个不同物理学领域取得历史性成就。被后人称为“爱因斯坦奇迹年”。 光电效应和相对论已为大家熟知。这里要提一下布朗运动。布朗运动是指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的微粒会不断运动。1905年,·爱因斯坦以分子热运动为基础,用严谨的统计理论得出布朗运动粒子扩散方程和扩散系数,用严谨的理论间接证实了分子的无规则热运动,以证实分子的存在。 当时,科学界关于分子真实性的争论由来已久,一些科学权威对原子分子理论猛烈非难,怀疑原子和分子的真实性。玻尔兹曼是坚定的原子论支持者,但支持者寥寥无几。玻尔兹曼孤军奋战,患了精神抑郁症,于1906年9月自杀。实际上,在当年没有实验支撑的情况下很难分辨对错,这也正是玻尔兹曼困惑之处。遗憾的是,在此之前的1905年,爱因斯坦的论文已经指明了科学证明分子运动的方向了。以后,贝兰和斯维德伯格实验验证了爱因斯坦的工作,因此,在1926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 。所以,1905那一年,仅仅26岁不在专业学术机构工作的爱因斯坦的三篇论文足以让他有资格在三个不同领域获得诺贝尔奖,真是奇迹! 191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广义相对论。这一理论预言,光线经过太阳引力场时会被弯曲。1919年,这预言由英国天文学家亚瑟·爱丁顿观测1919年5月29日日食的结果所证实。 1921年,爱因斯坦由于在光电效应方面的研究成果,获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1933年1月,纳粹党攫取德国政权,鼓吹反犹太主义。10月,爱因斯坦赴美国成为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此后有生之年都在那里度过。在这段时期,爱因斯坦尝试发展出统一场理论,反对量子物理的哥本哈根诠释,但都没有获得重大突破,逐渐与物理研究的主流脱节。 1955年4月18日爱因斯坦逝世,享寿76岁。 1952年,以色列总理安邀请他担任新成立的以色列国的总统。爱因斯坦礼貌地拒绝了他。 爱因斯坦专注学术思考,不修边幅,常常穿着睡衣上街。有一次上街忘记了自家地址,不得不打电话问朋友。 爱因斯坦与中国也有一定情缘。1922年他乘船去日本讲学。途中于11月13日抵达上海。中国大学生们在南京路上向他欢呼致敬。接待单位在“一品香”接风洗尘,又去“小世界”听昆曲,游览城隍庙、豫园等地。次日凌晨离开上海。同年12月27日,爱因斯坦乘船返回欧洲,31日上午再次途经上海,翌日下午3时,在福州路公共租界工部局礼堂,讲演相对论。1月2日11时,离开上海。两次总共在上海待了不足3天,却深深感到那时期中国社会的阴暗。 1932年10月,陈独秀在上海被捕入狱,12月8日,爱因斯坦去电蒋介石,请求将其释放。1937年7月7日,中日战争全面爆发。隔年1月5日,爱因斯坦与罗素等人发表联合声明,呼吁全世界援助中国。当上海“七君子”被逮捕时,他又与美国多位知名人士于1937年3月发表声援。 1952年,爱因斯坦特地邀请李政道和杨振宁会面,整个会面的时间持续了一个半小时。 确定狭义相对论的一项最关键的证据是光线速度不变性。这是由迈克耳孙-莫雷实验所证实的。迈克耳孙出生在波兰的小镇史翠诺(当时属普鲁士帝国的波兹南省)的一个犹太家庭,他仅两岁时全家移民美国。1907年,迈克耳孙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如果说,爱因斯坦独立创立了相对论,那么,尼尔斯·玻尔是现代量子力学大厦的顶梁柱。尼尔斯·玻尔1885年10月7日生于丹麦哥本哈根。母亲埃伦·阿德勒·玻尔出身于一个声名显赫的犹太富商家族。1903年,玻尔进入哥本哈根大学学习物理。 1913年,尼尔斯·玻尔提出原子结构模型,利用量子化概念来解释氢原子光谱。这篇文章开辟了量子论研究原子之先河,以后的研究都是朝着这一方向前进的,其影响力非同一般。1921年3月3日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成立,玻尔担任主任。这座研究所成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间量子力学及其相关课题研究大本营。当时世界上大多数的知名物理学家都曾来此共事过。1922年,玻尔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门下多名学者也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27年9月,尼尔斯·玻尔提出了“互补原理”,奠定了哥本哈根学派量子力学解释基础,并从此开始了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持续多年的关于量子力学意义的论战。爱因斯坦最著名的名言:“哥本哈根之雾”,就是由此而来的。争论一直持续至爱因斯坦去世。然而,两人始终保持良好的友谊,波尔每次去美国必定探访爱因斯坦。有一次,爱因斯坦正躺在沙发上午休,波尔突然破门而入,爱因斯坦急忙坐起来,两人立刻争论起来,吵了半天才发现爱因斯坦还光着身子。1943年9月,丹麦被德国法西斯占领,为了避免希特勒政权迫害,玻尔在反抗运动帮助下冒险逃到了瑞典。之后受邀请前往英国,在飞往英国途中几乎因缺氧而丧生。在英国待了两个月后,尼尔斯·玻尔被任命为英国顾问,并与一批英国原子物理学家前往美国,参加制造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 1945年,回到丹麦,此后致力于推动原子能的和平利用。他坚决反对战争中使用原子弹。参加了禁止核实验,争取和平、民主和各民族团结的斗争。发表文章,和平利用原子能。 1962年11月18日,波尔因心脏衰竭去世。 波尔与中国也有一定交往。在1937年5月20日至6月7日间,尼尔斯·玻尔携夫人和儿子来中国访问,先后到达上海、杭州、南京和北京参观和发表演讲。与中国学者有交往的有张宗燧、胡宁、罗忠恕等几位学者。特别是张宗燧,他在玻尔研究所工作时间最长,与尼尔斯·玻尔交往最久(有关张宗燧,本文附有简单介绍)。 波尔还觉得自己的互补原理与中国阴阳八卦的阴阳互补非常一致,所以,他把丹麦国王赐予他的纹章上画上了八卦阴阳图。 马克斯·玻恩是德国理论物理学家与数学家,于1882年12月11日生于德意志帝国普鲁士王国西利西亚省布雷斯劳(今波兰弗罗茨瓦夫)的一个犹太家庭。1921年,玻恩到哥廷根,此后十余年领导哥廷根成为当时的物理学研究中心之一。1925年,玻恩与维尔纳·海森堡共同提出了量子力学的矩阵力学表述。翌年,他又为薛定谔方程的波函数予以几率诠释。在哥廷根期间,玻恩还提拔了许多后进,栽培了大量知名物理学家,包括:帕斯夸尔·约尔旦、玛丽亚·格佩特-梅耶、罗伯特·奥本海默、恩里科·费米、维尔纳·海森堡、沃尔夫冈·泡利、莱昂·罗森菲尔德、爱德华·泰勒以及尤金·维格纳等许多著名学者。 1928年,爱因斯坦提名海森堡、玻恩和约尔当为诺贝尔物理学奖候选人。不过仅海森堡在1932年单独获奖,而薛定谔与狄拉克二人也在隔年获奖。玻恩则因为爱因斯坦始终反对量子力学的几率解释而迟迟未能获奖。爱因斯坦认为,“上帝是不会掷骰子的”。因此,直到1954年,玻恩才因他的“在量子力学领域的基础研究,特别是对波函数的统计诠释”获得当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尽管玻恩与爱因斯坦基本观点不同,但是,他们两人终身保持很好的友谊,相互通讯不断。 1970年1月5日,玻恩在哥廷根的医院病逝,终年87岁。 沃尔夫冈·欧内斯特·泡利(900年4月25日—1958年12月15日),奥地利理论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研究先驱者之一。1900年,泡利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泡利的祖父母来自于布拉格显赫的犹太家庭,外祖父是犹太作家弗里德里希·许茨。泡利1918年进入慕尼黑大学,1921年7月获得博士学位。此后一年,泡利在哥廷根大学马克斯·玻恩手下做助手,然后他在哥本哈根的理论物理研究所工作了一年。 1938年,德国与奥地利合并,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的处境变得很困难。1940年,他远赴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担任理论物理教授。二战过后,在1946年,泡利在返回苏黎世之前加入美国国籍。1949年,他终于获得了瑞士国籍。他回到苏黎世,并在那里度过余生。 泡利在物理学上,尤其是量子力学,做了许多非常重要的贡献,但是泡利很少发表论文,他比较喜欢与同行交换长篇的信件。1924年,他提出了泡利不相容原理,指出同一原子里的两个电子无法同时存在于同一个量子状态。1930年,泡利提出中微子假说,1956年被实验证实。 1945年泡利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理由是“泡利不相容原理的重要贡献”。 泡利提出了微观粒子的不相容原理,而自己似乎也与别人常常”不相容“,表现得刻薄挑剔。有一次他对针对某位年轻物理学家的论文评价是“甚至连错误都算不上!”。错"好歹能被证伪,而这篇文章连去可证伪都没有必要。 有一次泡利想去某地,但不知该怎么走,一位同事告诉了他。后来那位同事问他找到没有,他说:“不谈物理学的时候,你的思路应该说是清楚的。” 有一次一位学者在演讲,泡利低声对一位旁听者评价说,”说得一塌糊涂!“接着又对他说,”别笑,如果是你去讲,还要更糟糕。“ 顶尖物理学家保罗·埃伦费斯特与泡利相遇。埃伦费斯特说:“我喜欢你的文章更甚于你本人”泡利回话说,“真是奇怪,你对于我来说,刚好相反。” 吴健雄实验证明李政道和杨振宁提出的弱相互作用宇称不守恒。在实验结果揭晓之前,泡利说:“我不相信上帝是个左撇子。”还愿意下大赌注赌一把。后来实验得到证实,幸好没人和他赌,否则就亏大了。 威尔第歌剧《弄臣》里面有一首非常著名的歌曲《女人善变》,然而,揭示宇宙守恒不变的铁定原则恰恰是一位女性。她就是。阿马莉·埃米·诺特,1882年3月23日出生于德国弗兰肯地区埃尔朗根镇的一个犹太家庭。于1907年完成博士论文,女性在当时不允许担任教职,然后在埃尔朗根数学研究所无薪工作了七年。1915年,大卫·希尔伯特和费利克斯·克莱因邀请她到哥廷根大学数学系任职,但遭到了反对。这些人认为,女人不可以当讲师。一名教授抗议道:“当我们的军人从战场上回到大学来,发现自己要在一个女人的脚下学习,他们会怎么想?”希尔伯特回击道:“我们是大学,不是澡堂!”1919年,诺特终于获得特许任教资格和讲师的头衔。1928至1929年冬,诺特应邀到莫斯科国立大学工作。以后,她在代数上的造诣名扬四海,1932年,受邀在瑞士苏黎世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致辞。1933年1月,阿道夫·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纳粹党在全国疯狂打击和迫害犹太人。1933年4月,诺特被撤销在哥廷根大学任教的资格。诺特仍然在数学上专心致志,用自己的家作为会面的场所。当一名学生穿着纳粹冲锋队制服进门的时候,她也无动于衷,甚至之后还以此说笑。 她也在1935年做了再回莫斯科的安排。她的弟弟弗里茨·诺特也在德国失去了教职,之后移居到俄罗斯,在大清洗期间被处决。 在纳粹德国的迫害下,一批德国教授开始在外国寻找职位。诺特和洛克菲勒基金会达成协议,拿到了研究经费,并在1933年末开始在美国布尔莫尔学院工作。 1935年,她因卵巢囊肿接受手术,四天后不治,享年53岁。 诺特在仪表上不拘小节。有人描述她在一场午餐会上指手画脚地讨论数学,一次次把食物打翻,又一次次把食物从裙子上抹去,若无其事。她在讲课时,发蓬乱却浑然不觉。有两名女学生想提醒她梳理,但她眉飞色舞探讨数学,无法打断。 诺特诺特最伟大的贡献在于抽象代数领域。而诺特在物理领域中证明了,任何系统只要具备某种对称性,就必定有一对应守恒量。于是,就有非常奇妙的结论:物理定律对空间各向同性意味着角动量守恒,空间平移对称意味动量守恒,时间平移对称则能量守恒。 诺特也是定理是现代理论物理学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在后来的粒子物理发展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诺特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她的研究成果至今仍引导着数学和理论物理学的发展。在1964年世界博览会上有关现代数学家的展览里,诺特是唯一一名受到表彰的女数学家。 说到了诺特弟弟之死,就会联想起前苏联的一位著名物理学家列夫·达维多维奇·朗道,他是前苏联科学领军人之一,在理论物理里多个领域都有重大贡献。 1908年1月22日,列夫·朗道出生于俄国里海边的巴库的犹太家庭。1924年,朗道至列宁格勒国立大学学习物理。1929年取得副博士学位。同年,在苏联政府和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下,朗道得以游历欧洲作研究。在哥廷根(有马克斯·玻恩在)和莱比锡(有维尔纳·海森堡在)短暂地停留之后,朗道来到哥本哈根玻尔研究所,跟从著名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等人研究量子力学。1931年,朗道回到苏联,但在1938年锒铛入狱。据后来解密的克格勃文件显示,朗道秘密加入反政府团体,在反政府游行的传单上签名,并准备散布出去。朗道有不少同事都政治运动中遭受冲击,甚至被处死。幸好,由于好友彼得·卡皮查全力担保,以及朗道本人拥有出众的科研实力,斯大林最后释放了他。但克格勃机关没有放松对他的监视,指控也没有撤销。1946年,仍有政治问题嫌疑的朗道当上了苏联科学院院士。 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上台期间,朗道再次申请出国时,克格勃调取了他1947年到1957年间被窃听的谈话记录,“我们的这个政权,根据我1937年以来的经验,绝对是一个法西斯政权......。”出行计划未能获得批准。 朗道性格高傲,脾气暴躁,经常出言不逊,批评同事和老一辈物理学家,辱骂学生。不怎么注意个人外在形象,常穿搭配十分奇怪的装束上班。曾在课堂黑板上方悬一幅油画《牧人吹笛羊群吃草》,自认为是牧人,而学生是羊,如同吹笛子催羊吃草。 朗道有精神洁癖,看待问题容易绝对化.,尤其是与公认理念不相容的问题。一次玻尔问他如何评价狄拉克提出的正电子。他毫不客气地回复了一个词——“垃圾”。重整化理论牵涉数学上忌讳的发散级数,朗道也激烈反对重整化理论,不许他手下任何人去触及。朗道还有一大失误是,将本国约瑟夫·沙皮罗尝试认为宇称不守恒论文弃若敝屣,而同样提出此理论的李政道和杨振宁获得了诺贝尔奖。不过,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瑕不掩瑜,波尔也有过好多次反对后来被证明是正确的例子。 1962年1月7日,朗道出了一次严重的车祸,昏迷57天后才恢复意识。这年年底,为表彰他在液态氦的超流体理论方面作出的贡献。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朗道。 1968年4月1日,在西方的愚人节,朗道因车祸后健康逐渐恶化去世,享年60岁。朱利叶斯·罗伯特·奥本海默(1904年4月22日—1967年2月18日),出生在纽约市阿什肯纳兹犹太人家庭中。1925年自哈佛大学物理学系毕业,1927年在马克斯·玻恩指导下取得德国哥廷根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36年成为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系教授。奥本海默在物理方面取得很多有重大贡献的研究成果。 1942年,奥本海默受命主持曼哈顿计划。1945年7月16日,人类史上首次核试验成功。最终,美国以原子弹轰炸日本广岛及长崎,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 1947年,奥本海默成为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院长,并在美国原子能委员会中获任总顾问委员会主席一职。他游说国际社会对核技术进行管控,防止核扩散,避免发生核军备竞赛,还反对美国政府氢弹研发。奥本海默与时任总统杜鲁门会面时说,“我们科学家的双手沾了血”。杜鲁门很不高兴,之后说:“我再也不想在这个办公室见到那个狗娘养的!” 早在1930至40年代,奥本海默身边就有不少人都是活跃的共产党员,他本人当时也多次参加共产党组织的活动。美国联邦调查局就于1941年3月对他展开调查。将列入拘禁名单,在国家紧急状态时须予以逮捕。他的家里和办公室都被装上了窃听器,电话被窃听,信件也被中途查看。在1954年,其安全许可遭到撤销,意味他无法直接影响政治。直至1963年,时任总统约翰·肯尼迪向奥本海默颁发恩里科·费米奖,意味给予平反。肯尼迪遇刺后一个星期左右,继任总统林登·约翰逊向他颁奖。奥本海默对约翰逊说:“总统先生,你今天给我颁奖,肯定需要不少的宽容和勇气吧。” 然而,这次平反只是象征性的,直至他临终安全许可始终还是没被恢复。1965年底,奥本海默因一生吸烟成瘾,确诊罹患喉癌。1967年2月15日陷入昏迷,18日在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去世,终年62岁。 直到2022年,时任美国能源部长珍妮弗·格兰霍姆宣布撤销当年取缔奥本海默安全许可的决定。此时,离奥本海默去世已有55年了,无论是给他安全许可还是取缔,都毫无意义了。 奥本海默还是幸运的,他的弟弟弗兰克和弟嫂也在众议院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作证时,承认是共产党员,物理教授职位被解除,当了一个牧场主。后来,他才在一所高中做物理老师。 当时间跨越到二十世纪下半叶,基础物理学跨入粒子物理时代。这个领域几乎变成犹太人的独步天下。 理查德·菲利普斯·费曼(1918年5月11日—1988年2月15日),是1918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市的犹太人。是另一位参加曼哈顿工程的物理学家。 在曼哈顿工程中,有幸见到了尼尔斯·玻尔、恩里科·费米、爱德华·泰勒等众多著名物理学家。原子弹首次试爆(即“三位一体试验”)时,费曼不戴护目镜,成为当时第一个用肉眼观察全过程的人。 1945年,二战结束,费曼前往康奈尔大学任教。1951年转入加州理工学院,并在此执教一生。 费曼对量子力学、量子电动力学、以及粒子物理学的研究闻名于世。费曼发展的亚原子粒子行为的图像化表述——费曼图,在粒子研究中被普遍采用。 费曼曾因相信宇称必定守恒而与一位朋友打赌,结果不得不服输,支付50美金的赌资。 1965年,费曼因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的贡献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期,费曼是继爱因斯坦和玻以尔之后,在全球学术界影响力最大的理论物理学家。1999年,在英国学术期刊《物理世界》举办的130位世界顶尖物理学家参与的票选活动中,费曼跻身十大有史以来最伟大物理学家之列]。 费曼晚年罹患两种罕见的癌症,分别是脂肪肉瘤和巨球蛋白血症。1988年2月15日,费曼与癌症搏斗十年后于加州洛杉矶与世长辞,享年69岁。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为“我讨厌死两次。这太无聊了。” 默里·盖尔曼(1929年9月15日—2019年5月24日)出生于美国曼哈顿一个移民自奥匈帝国的犹太家庭。7岁时就自学微积分。1948年在耶鲁大学取得物理学学士学位。1951年,取得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博士学位。 1967年,盖尔曼成为加州理工学院密立根理论物理学教授,并长期在该院从事粒子物理学研究。1964年,盖尔曼和乔治·茨威格都独立提出了夸克理论。1969年,他因在基本粒子的分类及相互作用方面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盖尔曼和费曼都是好胜心很强的知名科学家,二人曾经常为攀比谁是加州理工学院最聪明的人而争执不休。费曼知道博学的盖尔曼喜欢侃侃而谈,于是常常拿盖尔曼说过的话开玩笑,故意激怒他,然后看他无语和抓狂的样子,这让盖尔曼很恼火。 盖尔曼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除数理类的学科外,他对考古学、动物分类学、语言学等学科的知识也如数家珍。盖尔曼喜欢观察鸟类和收藏古董。他熟悉古代文化和民俗传说,甚至熟悉许多土著文化。于1987年初创,开展有关复杂性的研究。他参与过《大英百科全书》第16版的编辑。盖尔曼还协助编辑了语言学家焦恩·霍金兹的著作《人类语言的演化》。量子场论大师史蒂文·温伯格:“从考古到仙人掌,再到非洲约鲁巴克人的传说,再到发酵学,他盖尔曼懂得都比你多。”他能流利地使用13门语言,并乐于炫耀自己的外语能力,有一次还想当面纠正杨振宁说的汉语。 2019年5月24日,盖尔曼去世,享年89岁。量子场论名家戴维·格娄斯曾在2010年的一次访谈中说:“盖尔曼主宰了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的理论粒子物理学,那是新实验发现大量涌现的时代。” 史蒂文·温伯格(1933年5月3日—2021年7月23日)1933年出生于纽约的一个犹太移民家庭。在此期间他研究过粒子物理中的许多课题,包括量子场论的高能行为,对称性破缺,π介子的散射,红外光子和量子引力。提出了统一电磁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的模型辉煌成果。 1979年,温伯格、格拉肖和萨拉姆因独立提出基于对称性自发破缺机制的电弱理论一起分享了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目前全球犹太人总数约在1,520万人左右,仅占全球人口的千分子二左右。而截至20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共有225人得奖,其中犹太人56人,约占四分之一。 今天,在巴勒斯坦地区发生激烈的武装冲突。世界各地犹太民族和伊斯兰民族势不两立。犹太民族和阿拉伯民族都是闪米特人后裔,应该具有相同的血统。历史上阿拉伯民族曾创造过辉煌的文明。而两千多年来,犹太民族乏善可陈。然而,进入二十世纪后,犹太民族在科技、金融等各个领域都大放异彩。很难说是犹太教宗教得影响。爱因斯坦就自称是泛神论者,信仰斯宾诺莎的上帝。玻尔于婚前就退出丹麦教会。其余的人大多情况类似。根本原因恐怕是二千年前流亡的犹太民族后进入了西欧社会,融入欧洲文艺复兴、科学进步和工业革命等宏伟洪流,成为世界先进潮流的一份子。而阿拉伯民族始终死抱着一千多年前的思想固步自封,远远落后于当今世界先进潮流,不可避免一败涂地。 这方面的教训值得深思。如果,我们还是以一两千年前的传统文化沾沾自喜,固步自封,那将无法跟上世界潮流。 附1: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犹太人名单(源自维基百科) 附2:张宗燧是哲学家张东荪之子。张宗燧有三子一女。长子张宗炳为美国康奈尔大学生物博士、次子张宗燧为英国剑桥大学数学博士、三子张宗颖为日本早稻田大学化学博士。 女儿张宗烨没能出国留学,后为中科院院士,近代中国顶尖的物理学家。 1968年1月,年逾82岁的张东荪因被捕。1973年6月2日,在狱中逝世。享年87岁。同时被捕的还有北京大学生物系教授、长子张宗炳,在狱中精神错乱,1975年释放后。次子张宗燧,十五岁考上燕京大学物理系,三十一岁在剑桥开课,是当时最年轻的教授。后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于1969年因不堪凌辱在中关村宿舍自杀。有人回忆当时在街上看到他身体十分虚弱大夏天穿着棉袄,还遭孩子们不断扔石头,悲苦地说“我活不久了!”三子张宗颖于1966年与妻吕乃朴一同自杀。此外,张宗炳之子张鹤慈、张宗颖之子张佑慈均被判重刑,关押劳改十多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