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姜克实的博客
  姜克实的抗战史研究
网络日志正文
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和研究现状 写在南京事件84年之际 2025-01-05 16:29:32

【这是一篇3年前写作的旧文,在墙内被封杀的文章。也是笔者以国内读者为对象的写作,我想,总有一天,能和国内人见面】


 

(1)有关南京大屠杀认识问题的现状

作为历史研究者,我认为今日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和研究方面,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基本上何以说,现在“南京大屠杀”的事件已经被政治化,逐渐脱离了历史研究领域。其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政治利用,二,是教育利用。

1.1.南京事件的政治利用

在政治方面,南京大屠杀可以说是“中日两国间历史认识问题”的焦点,国家政治对的桥头堡。每当中日两国间发生政治冲突,领土纷争,经济摩擦时,为迫使对方让步,是政治家首先喜欢动用的外交筹码之一。

由于国家政治,通过行政管理,资金控制介入学界,使学界的南京大屠杀研究也发生御用化现象。一有外交事端,大学的研究者会首先被召唤出来,按照国家政治指针发言,追究大屠杀的责任,制造反日的政治舆论,此行为,妨碍了个人的自主研究,自由思考。

可以说政治目的是没有节操的,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利用方法也同样。有必要时(关系紧张,感情恶化时)立即利用,宣传会变本加厉。没必要(关系缓和时,或蜜月时)时从不提及,即使有人提及,政权也会出面封锁,压制,以求“维稳”。为的只是政治面的效应,并不在大屠杀的事实真相如何。此为政治利用的特征。

1.2.南京事件的教育利用

比起政治利用,更甚者是教育利用。现在,南京大屠杀也被利用作为传播民族仇恨,怨恨的工具。历史研究的本来目的,应是吸取教训,防止战争和犯罪行为的再发,促进后代人的民族和解。而南京大屠杀教育的结果正相反,历史仇恨,民族怨恨传宗接代,妨碍了战后国家,民族间,民众之间的和解。

虽然有相同的战争体验,但二战后欧洲国家很快就形成和解,而亚洲国家,在战后76年,南京事件后84年的今天,国家间仍继续着在历史认识问题面的对立。其理由,即在国家政权对后代不断进行一种感情面的仇恨教育。可以说在教育中对后代传递仇恨的现象,民主体制的国家中并不存在。是为全体主义的独裁,专制国家,或极端民族主义国家的一个象征。

问题还在教育中的怨恨,恨等,并不存在理智,大都是一种感情化的东西。这也是学校教育(主要指高中以下的有教科书的,国家指导的义务教育)在方法面的特征。每个亚洲国家的学校教育中,都具有类似倾向。不注重被教育者的思考能力,只求得到一种政治效果。即要爱党,爱国,爱领袖。要保卫国家领土,要憎恨敌人。在灌输这类内容时,是不需要人有思考能力的。

1.3日本“和平教育”的例

我是日本近代史的研究者,教育者。所以在指出南京事件的问题前,首先介绍一下日本的情况。现在的日本是民主国家,进行的是和“平主义教育”,但也存在用方针诱导,灌输感情的倾向。吸取了近代战争教训后,战后日本的教育指导方针是“和平”。所有的日本青少年,都是在这种和平教育的环境下成长的。其内容,主要是宣传战争的悲惨性,非人道性。问题在国家的干涉,管理(教科书检定)下,题材中选择的都是自己民族,国家的战争被害体验。所有的教科书中,肯定有以下三个代表内容。

1.  美军对东京的无差别地毯轰炸(1945年3月10日,称东京空袭),燃烧弹引起的火灾,使约10万民众丧失。

2.  冲绳战(1945年4-6月,美军对日本本土登陆作战第一步),约三个月的战斗中,5万军人包括民间人共10余万人丧生。

3.  原爆的被害,发生在1945年8月,在广岛,长崎,美军投下的两颗原子弹。使20万人丧生。

以上内容可见,在国家管控的教育下,灌输的都是自己民族的战争受害体验。可以说,这种战争受害者意识,既是日本年轻人发誓“不再进行战争”的,和平主义的原点。

方法也是感情面的灌输,即不教授侵略战争的起因,对平民屠杀的构造,而用影像,遗留物,照片,艺术作品(原爆绘画),当事人的控诉,体验谈等作为教育手段,或利用上课时间,带领学生集体参观战争纪念馆等方法,进行感化教育。

可以说,此种感情诱导的教育方法是片面的,有意图的,也是有害的。国家控管的教育内容,目的是维护国家利益,并不在澄清事实真相。结果会出现以下两种偏向。

1.用自己的受害体验,掩盖了加害者的一面。受教育者并不能全面,深刻了解自己国家的战争责任。当然,对他国的加害,如南京大屠杀的惨状等,不会在此类感情灌输的内容内。

2.感情灌输的结果,使受教育者失去理智的思考能力。成为感情面的和平主义者。常见日本的原爆团体的受害者和受过教育的年青人,到世界各处控诉原爆的惨状,却往往得不到所期待的同情效果。我认为,原因在不能解释战争的始因,其把原爆投下的理由,责任都推给他国,他方,而自己从始至终,仅仅是一个可怜的受害者形象。

在广岛,长崎的原爆纪念馆的展示内容中,也可见一种偏向,即并不触及自己国家的责任,天皇制的责任,传播的只是美国想用原子弹来结束战争,从而造成大量无辜民众的受害。纪念馆的留言簿中,也如同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一样,记录,传递的都是参观者对加害者的仇恨感情。由于没有反美教育,一般,日本人并不恨美国人,但从纪念馆出来的参观者,却都充满着感情面的仇恨。

原爆投下的最主要原因,是日本政府拒绝了无条件投降的波次坦公告(美,英,中,1945年7月26日发表)。实际上劝降条件的内容,基本上都被接受,最后仅剩下一条,即战后温存日本天皇制的保证。由于7月26日公布的正式内容文本中,不能明确此保证(不否认和曼哈顿计划有关,但至今未能找到确凿证据),所以日本政府拒绝了公告。为了保持一个天皇制的体面,使20万无辜民众丧命,难道自己的国家,政府的行为中没有责任?美国人的责任再大,也并不是企图炸死平民。10公里高空的投弹目标,也是第五师团所在的广岛城(日清战争时的大本营),从现在的爆心地邮局测距,仅偏差了约500米。从技术面讲,也可看出当时任务执行者的最大努力。

以上的细节,当然不会出现在教科书中,除了历史研究者和大学的讲堂(大学没有教科书,是学问自由的圣地)外,日本的绝大多数人至今几乎都不知道此真相。这就感情灌输教育的结果。

1.4.南京大屠杀感情灌输的例

和日本的和平教育同样,南京大屠杀的教育,传递的也只是一种感情。日本只是传递战争中自己被害,悲惨的一面,而中国除此之外,传递的内容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层面,即爱憎感情和历史仇恨的意识。可以说“悲惨,受害”的感情是消极的,被动的。而仇恨,报复心理却是积极地,有行动力的,会形成一种容易被政治利用的,大众民族主义感情的社会基础。

课堂之外,教育场所也包括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一类的战争纪设施。在国内,每一个历史纪念馆,战争纪念馆门口,肯定要有一个金子的招牌,即“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告诉你,到此地的目的是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并不一定是来了解事实,查看资料的。出于这种目的,国内的战争纪念馆中,缺乏文字,书籍,档案资料,多为便于灌输感情的图片展览,影像,实物,证言。让你感动,激动,满腔仇恨,热血沸腾。从学问研究的角度看,不问军民,国际法内容的“大屠杀”一词,本身即是一个感情用语。和30万的感情符号一样,妨碍,阻止着包括日本人在内的,世界各国有良识的研究者的参入。

为了追求教育效果,上世纪80年代,大屠杀纪念馆曾经把日本人拍摄的通州事件(1937年8月,在河北通州,日本侨民被杀害)的照片,也作为大屠杀的证据,悄悄地摆入纪念馆陈列的图片中,不料被前来参观的日本人识破,成为日本右翼主张“大屠杀虚幻”论的理由。

2014年立法开始的公祭日的仪式活动,变本加厉,追求的也是这种教育效果,强调要继续牢记血泪仇,民族恨。此公祭仪式,若开始于事件不久后的战前,是有意义的,因为记忆犹新,受害者的亲人也在世。但战后69年,始立法新设的目的到底在何处? 追求的又是何种效果?

同样,30万人的数字,也是一个非理智的,被政治利用的代表。缺乏科学的事实证据。但现在代表着国家立场,党的原则,被作为大屠杀研究的前提。使30万这一数字脱离了科学研究领域,变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控诉状,一个神圣的感情符号。阻碍了学术研究的正常发展。

(2) 历史事实与怨恨教育

2.1.怨恨的传代是本末倒置的历史现象

以上讲的是南京大屠杀政治,教育利用的现状。下面讲一下历史的继承问题。南京事件的政治化,爱国主义教育化的结果,产生出不应有的历史怨恨,仇恨的继承现象。而应该有的学问研究,真相追究,历史教训吸取面,却不能得到发展。可以称这是一种历史机能本末倒置的现象。

也许有人会说,难道应该忘记民族仇恨和侵略者的血债?我们决不能忘记过去!

不忘记过去,并不是一句错话。但我想提醒的是,记住怨恨,仇恨,并不等于“不忘记过去”。不忘记过去,有更重要的另一层面的含义。

现在,哪个国家在教育中都说“不要忘记过去”。但事实上所继承的到底都是什么内容?如同以上所讲,在日本,被解释为自己国家,国民的战争受害体验。在中国大陆,被解释为“牢记血泪仇,民族恨”。共同点,即都是一种不理智,不全面的对立感情,代表着一个国家,政权的立场。强调自己是受害者,缺乏宽容与民族和解的精神。会导致历史复仇意识的滋生。难道这类狭隘的民族主义,应是不要忘记过去的内容?

2.2.今日有没有继承怨恨的必要?

有没有继承怨恨的必要?我认为,现在并没有必要。可以说三代人以前的怨恨,很难忘记的。此时加害者可能还活在世上,被害也属于当事者的直接体验,或是在体验者影响下的直接经验的继承。如爷爷会将家族受害的体验讲给儿子,孙子听一样。

但第四代以后,直接经验者和加害对象已经不存在时,我认为并没有经过宣传手段、人为地“再生”这种民族怨恨的必要。此时若不进行宣传灌输,怨恨会很自然地消失。怨恨,仇恨只是一种感情,不会有益于将来,也不能成为有普遍性的文化遗产,永世被继承下来。

为什么要提倡忘记历史怨恨?有三个理由

第一,是现在的怨恨,仇恨,是一种再生的,第二次形成感情。而再生过程中,会受政治,教育方针,方法的影响,出现偏差,偏颇现象。前述学校感情教育的结果,就是一个例证。

还有一个例证,是现在,国内年轻人中可以看到的一种倾向。即把战争的责任,犯罪,残酷行为的原因,从国家转嫁到民族,个人。大屠杀,被解释为来自日本民族性的残酷,来自日本鬼子性格的残忍。我接触的年轻大学生,包括高一级的研究生中,都流行这种在文化面,用民族性来解释日军的残酷的方法。

可以说,若没战前的军国主义教育,忠君爱国教育和上级命令,日本人是不会到战场残忍杀人的。如今的日本人也在同样的传统,和文化背景中长大。但几乎所有的人,连一只鸡都不敢杀。这既是天皇制国家的忠君爱国教育,和民主主义国家的和平主义教育的不同结果。所以,战争和屠杀,从根本看,都是国家的责任。可是今天继承了历史仇恨的年轻人,看完抗战神剧的老百姓,几乎没有恨侵略国家的,都是在骂,在憎恶日本鬼子。鬼子一词,指的到底是国家,还是个人?很多人并不思考,善良的日本民众是怎样变成鬼子的,怎样变成屠杀者的,责任到底在何处。

第二个理由是为了将来,为了人类,世界的共生。 中华民族若永远不忘对满清统治的民族仇恨,怎么会有今天的中国。欧洲人若牢记不忘对发动二战的德意志民族的历史怨恨,又怎么会有今日的EU共同体?所以在文明社会,现代社会中,人要宽容,要展望世界,展望将来,谋求共同的新生活。特别是没有直接战争体验的第四代人之间,所需要的并不是历史怨恨,而是民族的和解。

第三个理由,是怨恨不可能传代,而历史事实可以流芳千古。历史是记录事实的,却不能传递感情面的东西。人为的传递,在历史上也不会超过百年。古代战争,同样有残酷的杀戮,也有对他民族,他国家兼并和种族灭亡的惨剧。但对现代人来说,只是客观的一个历史场面,并没有血腥味,传递不了屠杀时的悲惨。相反,屠杀者,胜利者,也往往被描绘为史诗之中的英雄。所以历史的怨恨是不可能永存的。可以说,灌输民族怨恨,是国家政治的需要,政权统治的需要。而不是人类生活的需要。一般只能与一个国家政权同命运。但哪一个政权能长命百年?

以上讲的主旨,即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继承,研究乖离了科学,走到传播,继承民族怨恨的一个相反,极端的方面。怨恨和控诉,在事件后,在当事人生存的期间内,是有必要的,须尊重的。不仅是历史正义问题,也是法律(国际法)问题,人道问题。但在事件后84年的今天,不认真研究历史真相,总结历史教训,仍然对第四代人,继续灌输民族怨恨方法,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错误。

(3)南京事件研究方面的诸问题。

下面讲一下研究方面的诸问题。南京事件研究的目标,应是还原历史事实,吸取历史教训。使其脱出狭隘的民族怨恨,成为有普遍性的历史教训遗产。

所以研究面,不仅要有学问的严谨性,公平性,重要的是必须越过国境,超越民族仇恨,赋予其在世界上被认同的普遍性。在此,增强国际面的理解,开展国际化研究都是很重要的层面。但事实上,这种国际化研究,受到前述政治化,教育化,感情化的阻碍,很难正常开展。下面看一下阻碍学问正常研究的几个原因。

3.1.政治介入历史研究

一是,政治介入历史研究。研究者要政治挂帅,代表国家立场,服从党的指导。研究需要的经费,研究者的学术评价,也按此与学术内容无关的原则重点分配。从而影响了学问的自由发展。拿政府的钱,事先要有政治审查,导致了研究者的党人化,为政治服务,被政权御用的倾向。

另外为了配合教育,研究中也会出现感情化偏向。如注重渲染悲惨的情节,描写屠杀的场景,控诉犯罪者残酷等内容。很多学术论文中也充满着不需要的形容词。把学问研究与法庭控诉,与民族怨恨的教育混同到一起,影响了学术质量。

我个人认为,“南京大屠杀”一词,本身即是一个法庭的控诉用语。代表着民族的历史仇恨。但学术面定的定义并不清楚。在今天的研究中,使用“大屠杀”作看板的话,会渲染政治气氛,感情气氛,客观面会使部分国外的研究者,特别是日本的学者很难接近。

此外,大屠杀纪念馆,公祭日仪式的现场,也都充满感情,可谓杀气腾腾,同仇敌忾。这种在感情面的煽动手法,目的都是要激发狭隘,非理智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情绪,巩固政权统治,是阻碍研究国际化的要素。

所以我认为,至少在研究中,在学问界,应避开使用“大屠杀”一词,改为 “南京事件中日军对平民,俘虏,伤病者的大量杀害”。这样定义明确,语气平缓,会引起更好的研究效果。

3.2.缺乏公允的共同尺度

二是缺乏一个公允的研究尺度。我为什么刚才说,要使用“对平民,俘虏,伤病者的大量杀害”一词,因为这是一个国际化研究的尺度。在国内,一般人都认为,在日军南京攻略战中出现的所有牺牲者,都属于大屠杀的受害范围。但这只是中国国家的立场,并不能通用于世界。

对南京事件感兴趣,想追究事件真相国外学者,主要的目的都一样,即想证实日军的“战争犯罪”行为。

什么叫战争犯罪?实际上有一个共通的尺度,即战争国际法的日内瓦条约,又称(红十字会条约)。在此,战争犯罪的研究对象,仅限于对民间人,俘虏,伤兵,患病者的杀害,虐待。相反战斗中的残酷,相互杀害并不包括在内。也许对遭受侵略的国家讲,这个原则并不公平,但现在是唯一可以通用于世界的共同标准。对此,很多中国的学者都不明白,30万的数字中,也没有明确区分。若能按此一尺度开展战争犯罪研究的话,会形成共同的研究平台,出现更好的国际化合作效果。

3.3对犯罪构造研究的不足

三是缺乏对犯罪构造的研究。可以说,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研究战争犯罪的构造是一个最重要的课题。即为什么会出现战争犯罪,原因在何处。大屠杀的原因,绝不是能用日本民族的残酷性,日本鬼子的残忍一句话,可以不了了之的问题。

在政治利用,教育利用的影响下,现在国内的大屠杀研究者,都热衷于堆积数字,描写惨景,或搜集军队情报,确定有责任的当事部队。可称目的都集中在“追究犯罪责任”一面。实际上,这都是法律,法庭的问题,现实问题。并不代表历史研究的本职。历史研究应着重分析犯罪构造,寻找日军为什么杀害平民百姓,杀害俘虏,伤兵的理由。

3.4对今后的建议

基于以上几个问题,下面是我作为历史研究者的建议。

1.为了研究的严谨和国际化发展,在学问界,“南京大屠杀研究”的标题,应该更换为《南京事件中侵华日军对平民,俘虏,伤病者大量杀害的研究》。去掉感情色彩,以战争国际法为准则,树立研究前提和研究方向。

2.方法以构造研究为主。从现状看,可以避开已政治化,感情化的南京,对其他较小型的,容易找到确实根据的例证进行研究。这样有利于分析战争犯罪的构造。

我在战史研究的过程中,就触及过数例。一是山西省的阳高惨案,发生在1937年9月9日。由于证据确凿,所以对此案件,日本国内的研究者也有很大关注。包括右翼的历史学者。目的都是要追究此犯罪事件的责任。阳高惨案,是日记侵华后可明确的首次战争犯罪,是宪兵的犯罪,又发生在战斗行为结束之后。作为执法机关的宪兵,为什能残杀平民百姓?所以,研究者推测肯定有上级命令存在。谁下的命令?现在已追究到关东军参谋长东条英机本人。指出阳高惨案,属于军队组织的犯罪。

另一个是台儿庄战役前阶段,山东省滕县的战斗中的“北沙河惨案”,发生在1938年3月15晨。研究者利用日军作战史料(命令,行军路线等),结合当地人的证言,得出令人信服的完整结论。遇难者为83名与战斗无关的村民。都明确到姓名或家族关系。日军的犯罪部队,也可以按命令确定到中队单位。虽然规模不大,但史料的完整性高,证据确凿,对犯罪构造的研究很有价值。可以从中了解,日军在战斗行进中,对平民的杀害是一个普遍现象,绝不仅仅发生在南京。

(4)战争犯罪的构造

第四节,具体讲一下战争犯罪的构造。研究构造的主旨,是从体制上寻找犯罪原因。有利于吸取历史教训。

4.1.战争犯罪的根本责任在国家

首先要了解日军为什大屠杀,战争犯罪是谁的责任。关于这点我已经重复过很多次,即根本责任在于国家。在于忠君爱国,为政权殉死的国家主义教育中。 将责任推诿给下级士兵(日本鬼子),推诿于日本人的民族性,是历史仇恨教育,感情教育的结果,不可能从构造上理解战争犯罪原因。

4.2.殉国教的负面影响

其次,可以说忠君爱国,不做俘虏的殉死精神,也是导致战争犯罪的原因之一。战前日本的学校教育,军队教育中,都在宣扬忠君爱国和殉国精神,耻作俘虏。可谓陆军大臣东条英机颁布的《战阵训》(1941年)。殉死,殉国,可以说是一种封建思想余毒。从本质面讲,所谓的殉国,并不在爱国,而是忠君,奖励的是为君主,天皇殉死的精神。

爱国是近代西洋的思想,封建时代的日本和中国,只有对君主的忠诚,并没有统一的国家意识。日本在近代化过程中,此意识发生了一些变化,加入了爱国的定义,而没有进行过近代洗礼的中国,此类忠诚(对领袖,政党)教育一直延续至今。日本近代教育中的“忠君爱国”,是近代思想和封建思想融合的产物。在向西洋学习的过程中,把西洋的“爱国主义”,和封建的“忠君思想”混同到一起, 1890年,作为国民道德,导入《教育敕语》。因为中心是为君主殉死的封建思想,当然不会存在人权意识。成为日本军队轻视俘虏,虐杀俘虏原因。即为君主殉死的封建“美德”,导致了轻视俘虏人命的结果。

日军在否定日内瓦条约中俘虏条项的理由中,就存在此种解释。称“我们不教育士兵作俘虏,如果仅保护,优待你们的俘虏,条约就失去平等性”。还必须注意,这种东方式的殉死意识,并且并不都发生在战前的日本,在中国大陆,甚至现在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

4.3. 军队战术面的构造

第三,看一下军队的战略,战术面的构造。中日战争初期,日军的战略方针是急速扩大战线,以少精锐兵力进行快速进击。此种战法,特征是不具备收容俘虏的能力。特别是在国军的大规模抵抗下,战斗之后经常会出现大量俘虏。上级没有俘虏政策,一意只命令部队继续前进,结果产生出“处分”俘虏的现象。

战争初期的战斗战役中,中日两军的人数对比,一般都在7-10倍以上。

平型关战役日军约5000-10000名(正面战场),而国军的统计为15万,实际投入战斗者的人数,约6-8万。有十倍以上大差。共产党的平型关大捷也同样,八路军115师6000人的对手,仅为450名辎重兵。一方的八路军主力有迫击炮重机枪,另一方的日军辎重部队,只有不过5挺轻机枪,这样战斗,还要打4个小时,显示出战力之差。

这种兵力悬殊的情况下,作战中若出现大量俘虏,根本无法处置。从体制面看没有法规,从战力面看没有余裕。南京大屠杀,主要是对降服者的大量虐杀,即发生在此背景之下。属于战略,战术面的缺陷。这些都是应该进行犯罪构造研究的对象。?  

4.4.日军“扫荡”,“战场清理”行为分析

第四,是日军的战场扫荡,战场清理行为。“荡”词义为彻底清除。战斗中,或战斗后的扫荡行为中,都包括对民间人,对俘虏,伤兵的残杀。原则既是全部处死,不留活口。南京的惨剧,可以说就是战斗后扫荡行为的结果。

战斗后的战场清理,都可以说是重要的战争犯罪现场。战争初期,打歼灭战,清理战场的主要是日军。但我所接触过的各种日军的战斗记录中,从未见过敌方伤兵的统计。俘虏也十分少见。1938年3月18日,滕县被日军占领后,担任作战的步兵第十联队进城扫荡半日以上。最终记录了“敌遗尸3100具”的数字。此数字和缴获的枪支武器根本对不上数。也没有一名负伤者记录,几名俘虏也仅为报功用的将校。据当地人的证言,战斗后的扫荡中,不仅俘虏,伤兵,连守店铺的伙计都被日军处决。此现象和南京事件的“屠城”非常相似。

一面,在国内的战史记录中,不仅不研究这种多疑的细节,却总是自豪地称,“滕县川军3000名将士无一投降,全部壮烈殉国” 云云。这一类“壮烈殉国”的文章表现很多,包括共产党,国民党,鼓吹的都是宁死不做俘虏的精神,结果是自欺欺人,为成全自己的脸面,掩盖了日军的战争犯罪行为。

日军的战场记录中,为什么只有“敌遗弃尸体”数,为什么从来未有过伤兵记录?大量的俘虏又都去向何方,这些都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4.5. 从社会学角度看人间的复仇心理  

第五,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还有一种普遍性的犯罪原因,即人间的复仇,报复心理。不仅限于日军,在战场上可以说是一个普遍现象。中国话中的“以血还血”,指的是这种心理。对俘虏,投降者的无差别的杀害,多发生在战斗出现损失之后,或战友牺牲之后。这种报复行为,若发生在战斗过程中,一般会作为“战斗行为”掩盖下来。但也存在不少战斗之后的报复性集团残杀。

前述过的阳高惨案,就是一种报复行为。由于轻敌,步兵第三联队强行攻城时,战死猪股准尉以下39名。战斗后把城内壮年男子3-400人全部抓捕。目的就是为了报复。

台儿庄战役滕县的战斗中,在东关一带,战斗后也发了对平民百姓的屠杀。从战斗记录可知,由于四川军的抵抗,东关的巷战打得很苦,日军(步10第一大队)一整天也未攻下。道路被完全封锁,日军只能一个院落,一个院落,破墙而入,一步步扩大战线。混战中两名士兵失踪。推测是闯入民宅后,被当地老百姓所收拾。百姓害怕事后日军报复,又把尸体隐藏起来。日军因为找不见尸体,不能交差。向当地人的询问又不得结果,最后将被询问者和其家属全部杀害。

 4.6 战争国际法的教育的不在

还有一个方面,即战争国际法的教育问题。虽然日中两国都加入,或部分加入了日内瓦条约,但却没有在军内教育,宣传。所以军内不存在守法意识。八路军的优待俘虏,也只是一种敌工工作,宣传策略,并不是依照国际法,遵循人道主义的结果。

日中两军的作战记录中,都有杀害敌方伤兵,袭击野战医院的记录。特别是专打敌后勤部队的八路军,表现更为突出。1937年11月,山西正太线方面八路军的广阳的大捷中,日军共死亡102人。其中占比例最大的,即是第20师团的一个野战医院,医护人员死亡近40名。死亡者中,还有多数被日军雇佣的东北马夫(运输监视队)。对此日军并没有留下确切的死亡统计,若加上歼灭民夫的数字,战果会超出平型关大捷。国军中,也有孙立人将军在缅甸坑杀1200俘虏的轶话,大概不会是真事,但都作为英雄美谈至今仍被自豪地传播。反映了当时的日本和中国军队的国际法意识的低下。

以上所述的各种犯罪构造研究,目的是吸取教训,杜绝犯罪事件的再次发生。在南京事件后84年的今天,冷静地弄清犯罪的构造,科学,正确地记录犯罪过程,澄清历史真相,从中吸取教训,比只控诉屠杀的悲惨,描写侵略军的残酷,进行仇恨感情灌输要重要得多。

(5)日军内俘虏政策的变迁

 5.1优待俘虏的历史

战前的日本政府和今日的日本右翼,并不将1937年7月之后的日中战争称为 “战争”,公式用语是“支那事变”。自己称为战争的,仅仅是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事件)以后的“大东亚战争”的三年半。而之前的四年半的“支那事变”期间,对外称为“平时”状态。如1941年12月20日,大本营联络会议《有关今次战争的称呼与平时、战时界限》一文中规定的那样,“1941年12月8日,为平时与战时的分界线”。

此“支那事变”的称呼有多层政治含义,第一为逃脱国际舆论指责,缩小侵华战争的国际影响。第二为逃脱外国政府的经济制裁,从中立国家购买战争需要的物资,军火。第三个目的,是意图逃脱战争国际法日内瓦公约(红十字会条约)束缚,摆脱对战争犯罪行为的指责。下面从本讲义的内容关联面,着重看看第三点。

日军在中日战争(1937-45)和太平洋战争期间,对俘虏进行残杀,虐待是有名的。1937年12月中国的南京事件,和1942年4月的菲律宾巴丹岛死亡行军即为代表事件之一。

但以前并不如此。现在日本国内仍然存在着许多日俄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日军优待俘虏的佳话。此类佳话,也是日本政府为了抹销侵略战争的负影响,现在最愿意提及,宣传的内容,即日本式的“正能量”。

日俄战争中、日军曾将7万余名俄国俘虏带回国内,松山(爱媛县)俘虏收容所(分散收容约6000人),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对苦战中的俄国士兵来说,日本国内的俘虏收容所,比起残酷无比的战场来说,可称是一个人生乐园。日军优待俘虏的佳话,在战场上曾广为流传。据说,曾有过不少高喊 MAZUYAMA,(松山),举枪投降的俄国士兵出现。松山俘虏收容所,多设立在地域的寺院,公会堂等条件优越的设施中。伙食,营养,医疗,外出活动方面的自由也都能受到高度(超越本地居民生活水准以上)的优遇。

此外,第一次世界大战日军攻陷青岛时,也获得了约4000名德军俘虏,之后被分送到日本国内各地。现在德岛县的板东收容所,即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关于板东俘虏收容所优遇俘虏的传说更多,现在已成为有名的观光地。21世纪后,甚至被搬上舞台,拍摄成电影。有一部名为《板东的乐园》的影片,即是在描写收容所内的战俘生活。下面是电影内容的介绍文章:


奇迹般的战俘收容所出现在德岛县的板东。所长叫松江丰寿,会津旧武士家族出身。他违背陆军上层的意志,尊重俘虏的人权,为其提供了优待,宽容的生活条件。俘虏们可以自制面包,印刷发行小报,演奏乐器,甚至经营啤酒店。他们被允许和言语,习惯,文化不同的当地居民交流,在与地域的接触中,更使俘虏们感触到人生的喜悦。在日本,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的『欢喜的合唱』,最初即诞生于此收容所。

以上内容为故事性的情节宣传,内容并不准确,所长因为是会津出身,所以违反上级意志优待俘虏(幕末战争中,会津武士曾作为维新政府的反叛者受到歧视,之后文艺作品中经常出现对其反判精神的渲染)的说法,属于情节创作,但优待俘虏的事实,不仅来自于日本方面的记录,很多贵重的记录和照片等,都是当时的俘虏所保留下了的。

5.2 日中战争中的态度变化

日内瓦公约,是战时国际法的代表,现在内容包括优待伤兵,患病者,及战俘两项。又称红十字条约。战俘优待条项的最终形态,是1949年8月的日内瓦条约第三条。

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于1886年加入内瓦条约。1906年,条约改正时再次加盟。同时也开始遵守海牙第二公约中新设的优待俘虏的国际义务。日俄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优待俘虏的政策,即发生在此背景之下。

改正条约批准后,1908年,当时的陆军大臣寺内正义,在「陆训第10号」训令中对下级颁布条约内容,称,为了提高“皇国之品位”今后“必须严格遵守条约的各项内容”。此训令作为军人的义务,传逹到各级部队,及在乡军人会的组织中(预备役,后备役军人组织)。

问题在尊法的动机,并不是人道主義,而是为了“提高皇国之品位”。目的是与先进国家的诸列强看齐,提高日本的国际地位。

优待战争俘虏的国际法,最初产生于1899年7月,《陆战法规和惯例公约》 (又称海牙第二公约)中,自此,优遇战伤者和患病者的战争国际法(日内瓦条约)中,又增添了战俘优待的新内容。

1929年日内瓦公约改正时,对战俘的优待,也被导入条约内容之内。使条约从以前的优待伤兵,患病者的一项,增加到优待战俘的两项。

日本是此条约产生时的签约国,但“战俘优待”的新条项,最终却没有得到国会批准。

反对者,为日本政府中的军部(陆海军省),海军省提出的反对理由有以下三条。

一、日本在对军人的教育中,并没有鼓励军人作俘虏的观念和内容(宁死不投降),所以仅优待敌方俘虏,对本国军队说,并不平等。是一种片面义务。

二、优待俘虏,需要动员人力,物资,会影响作战的进程。

三、管理大量俘虏,会泄露军事机密。

结果,日本政府放弃了承认优待俘虏的条项,最终只批准了改正条约中的一条,即对伤,病者的优待。1937年7.7事变后,1935年批准頒布的日内瓦条约的一部(一半)即优待伤者,病者的条約内容执行,变为现实问题。

关于条約的遵守事项,1937年11月9日,陆军省传达了《有关红十字条約頒布之件,对陸軍全体的通知》一文件(陸普第六七六〇号)。

以陸軍省副官櫛淵鍹一的名义,向陸軍全体通知,即一九三五年,日本政府曾批准,加入红十字条約的第一条。内容是优待,保护战斗中的 伤,病者。

可紧接上述内容之后,文件继续说明,“由于此次支那事变并不属于战争范畴,所以不受本条内容的制约”。也就是说,日军没有遵循义务,但可以在有条件范围内,尽量注意遵守。

可见,曾是优等生的日本政府,在日中战争开始后,不仅没有批准优待俘虏条项,对已批准的,优待伤,病者的一条,也以“支那事变”为理由,模糊了遵守义务。

从文件审议的草案中,更能看到军部有意将通知内容改悪的痕迹。

一,原案(稿)内容,本为以陆军大臣杉山元的名义颁布,但审议过程中,将“陆军大臣杉山元”的署名删除,改换为以陆军省「副官」櫛淵鍹一名义「依命颁布」。即降低了文件的重要等级和权威性。

二,对于遵守程度的表现中,也做了一番手脚,原案内容为遵守义务「準拠スベシ」。改恶后变为“尽量周知,注意遵循” (準拠スル儀ト承知相成度)、即取消了义务的表记。

从此处置,解释的文件中,也可了解,南京事件中日本军大量屠杀俘虏行为的,体制面,构造面的原因所在。

 

以上本讲义的主旨,在明确什么叫 “不要忘记过去”。战后已经过4代人的今天,不需要再继续传递历史仇恨。仇恨是一种不理智的感情,也不能永远遗留在历史中。现在此类的民族仇恨,经政治,教育利用,已蜕变为鼓吹民族主义,破坏战后民族和解的政治工具。今日最需要的应是澄清历史事实,吸取历史教训,研究战争犯罪的构造。以维持人道,人权和世界和平,防止战争和犯罪的再次发生。这才是“不要忘记过去”的真内容。

(姜克实 日本冈山大学名誉教授 2021.12.12)

浏览(1608) (9) 评论(2)
发表评论
文章评论
作者:麻辣隔壁 留言时间:2025-01-08 06:59:13

南屠事件是伪造的谣言,是国民党集团在战时的宣传战信息战的一部分,就像盟军编造希特勒生活荒淫的故事印成传单到纳粹德国空投一样,是宣传战。这在战时是可以理解的行为。但是战争一结束,就应该停止,一切交给历史学者去处理。但是国民党抗战胜利之后很快败退台湾,民族主义宣传刹不住车,以至于几十年之后民族主义大旗被共匪抢过来高高举起。

战争时期提高军队士气的成本最低而收效最大的方法就是编造敌人残忍野蛮非人的故事。蒋介石知道这一点,因此在他的1937年的日记里根本找不到“南屠事件”。

回复 | 0
作者:成去为 留言时间:2025-01-07 12:20:20

文章雖是難得尊重歷史和敢於講真話,但依然缺乏從本質上點明蔣介石明知攘外必須安内的最最基本常識,卻為權力不惜投靠英美,充當他們二戰戰略的奴才,一切則是因丘吉爾為維護英國在東南亞殖民地利益,以及戰爭狂羅斯福急於參與二戰,為在國際爭霸和拯救斯大林的邪惡政權。


南京大屠殺則是蔣介石聽命美國的政府和好戰媒體一手炮製的假新聞(美國人在二戰中殺的無辜者還算少嗎?),爲了煽動和挑撥美國民衆反日和參戰的願望。美國第一并非是今天的口號,1930年代美國全國最大的民間組織就是“美國第一”,因爲90%的百姓是反戰的。


稍微讀點歷史的,都知道蔣當美國奴才不僅被主子玩弄得丟盡其人格,而百姓受苦更顯而易見。無論怎麽批毛澤東都不為過,但地球上少有的領袖能真正看清美國的嘴臉。毛是世界上難道的不舔美國人屁股的人!台灣的蔡英文不是把台灣人也不會變的性別不分而不男不女,男人參加女人的比賽!


看今天英美的現實,美國政界和每天更是喪失了最最基本的,做正常人的常識,學校廢除升留節,推行CEI和文化多元化(實際就是一切不男不女或非洲化)。我們可推理,二戰的任何一方,勝者或敗寇,都沒有佔絲毫道德上風。


作者的好文,至少是能讓被洗净閙的中國人找回父母出生時給與自己的腦袋!


回复 | 0
我的名片
姜克实
来自: 日本冈山县
注册日期: 2024-07-03
访问总量: 75,505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最新发布
· 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和研
· 刘伯承七亘村大捷与林彪广阳大
· 刘伯承巧计坑川军
· 从战略面看太原会战中的八路军
· 利用《官报》研究战损 战果不
· 教训变为战绩 刘老庄之战从跑
· 谁是抗日战争中流砥柱?新修正版
分类目录
【抗戰史研究第五集】
· 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和研
· 刘伯承七亘村大捷与林彪广阳大
· 刘伯承巧计坑川军
· 从战略面看太原会战中的八路军
· 利用《官报》研究战损 战果不
· 教训变为战绩 刘老庄之战从跑
· 谁是抗日战争中流砥柱?新修正版
· 新四軍的朱家崗戰鬥考證
· 人间的善意与国家的贪欲 ―― 对“
· 宣传与历史——抗战史记录的病理
存档目录
2025-01-05 - 2025-01-05
2024-12-11 - 2024-12-22
2024-11-01 - 2024-11-20
2024-10-12 - 2024-10-30
2024-09-07 - 2024-09-19
2024-08-02 - 2024-08-10
2024-07-03 - 2024-07-31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5.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