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多少分考进来的?” 蓝山烟霞 旅美画家陈丹青曾经应聘到清华美术学院任教数年,后因故离开,常对媒体说起清华,语多批评。 有一件事本人印象很深刻。陈丹青说,美院学生在清华常遭歧视,有美院学生到学校公共浴室去洗澡,被工科学生赶了出来。工科学生还貌似理直气壮地质问:“你是多少分考进来的?” 本人无意在此评论谁对谁错,因为显而易见,工科学生这样做是错误的。只要是清华学生,就有平等的权利使用学校的公共设施。 本人只是想说,工科学生问:“你是多少分考进来的?”其实提出了一个很重大的问题,就是“中国的高等教育向何处去?”的问题。 前些年在“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潮流中,中国高校掀起了合并风和改名风,几个大学合并成一个超大型大学,所有“学院”都改名为“大学”。似乎“世界一流大学”就意味着“拥有数万学生研究生,综合性,超大规模”,这种看表象不看实质的做法真的非常可笑! 更为可笑的是直接“东施效颦”:“清华”这个名字响亮,于是就冒出了“东华”,“西华”,“南华”大学……。 更有一些旅居“西方发达国家”的华人学者向中国政府建言,认为中国应该学习西方,培养“通才”而不是“专才”。本人理解,所谓“通才”说穿了就是“什么都懂,什么都不精”;而“专才”则是指“在某一领域有极深的造诣,而在其他领域所知不多”。 本人认为,这些华人学者鼓吹的“通才”论是错误的,中国需要的是“专才”而不是“通才”。本人还认为:中国高校追求办成哈佛,牛津那样“规模超大,文理并重”,根本是错误的!中国高校应该坚持发扬自己的长处,走最适合自己特长而又最符合国家需要的办学道路! 我认为这样做最符合中国国情! 什么是中国国情?一. 拥有世界第一多的人口;二. 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的工业体系;三. 工业体系普遍设备和技术水平不高,未能创造出自己的世界品牌。 中国的国情在世界上具有“唯一性”,没有第二个国家具有中国这些特点。因此,中国高等教育应走的路也应该是特殊的甚至是“唯一的”!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需要数量巨大的高水平的工程技术人员,还需要一大批各个科学技术领域的学术带头人。这些学术带头人应该具有国际视野,并始终使自己的项目研究水平保持在世界前沿!这些人只要在某个领域达到“高,精,尖”就足够了!在中国他们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 而世界上任何别的国家包括美国,都不可能为如此众多的“专门家”提供位置,所以他们也不需要这么多的“专门家”! 再回到清华的议题上来,本人认为清华完全没有必要向哈佛,牛津看齐,但可以参照麻省理工的模式,适当设置一些企业管理,社会科学甚至人文艺术的专业。而最重要的,是应该发扬光大数十年来创办高水平工科大学的成功经验,始终以工科为主,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成一所“中国的麻省理工”,甚至比麻省理工更高,更成功! 中国呼唤“高端人才”和“高水平大学”,而且,本人认为只需要在某一个领域真正属于“高端”和“高水平”就足够了! 据说,目前清华仍然是中国唯一能够制备“纳米碳管”的大学。纳米碳管的比重是钢的六分之一,而抗拉强度却是钢的10倍以上,是高强度复合材料中的“加强筋”,在航空航天等项目,尤其是军事领域具有广泛的用途。 朋友,如果你是清华校长,当你必须用你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去管理如此庞大的学校时,你会首先关注“纳米碳管”的研制进展,还是美术学院的油画教学呢?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