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只是一个名词吗? 快人快语 2009年12月,全球气候变化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我们的温总理也一同前往,更许诺要减排40%,言语间充满大国的责任和使命感。随后的几个月时间内,“低碳”这件事好像被忘掉一样,快快我翻遍报刊电视鲜见只字片语。直到五月份上海世博隆重拉开帷幕,“低碳”这个名词,在报刊杂志、电视网络、日常生活、闲语唠嗑中如同是雨后春笋般的冒出尖角来。 那么,经过了世博会这180多天,半年的时间,人们对“低碳”理念的认识到底有多深呢? 镜头一:某地一对新人举行“低碳”婚礼,在快艇拉的拖逸伞下在空中完成交换戒指的仪式,其间另有四艘快艇在其后摆个“V”型尾随。镜头一转:另一处,多对新人举行“低碳环保”婚礼,骑着自行车迎娶新娘。 评论:高排放的汽车、一级方程式赛车、快艇、乃至飞机都是被多方诟病的“高碳”交通,似乎跟“低碳”理念完全背道而驰;自行车却是个即低碳又浪漫的选择,值得推广。西方许多国家多年前就开始提倡骑自行车的低碳环保理念,而我们国家却还在拼命制造“汽车大国”。 镜头二:受世博“低碳环保”理念影响,许多居民将废品DIY再利用,如废弃的饮料瓶做成牙膏牙刷的收纳、过期报纸变笔筒变花瓶、易拉罐作工艺品摆设等等不一枚举。另外,上海众多小区用优惠价推广节能灯泡,并且加强节能节电的宣传。 评论:废物利用相当环保,不过日常生活中的DIY废品利用的效率很低,且没有长效性,这些摆设,储物箱破损后再次沦入废品,毫无环保价值。节约本来就是美德,如果节约是“低碳”的切入点,那么我们的父辈们早就实现了“低碳生活”,换句话说,“低碳生活”不是“低质生活”。事实上,许多人已经把“低碳”和节约、少花钱划上了等号。十一长假快快给国内的朋友打电话,问去哪里玩啊?回答说,哪儿也不去,在家低碳,低碳! 镜头三:最近各地出现“限电令”,为了达到减排20%的指标,一时间拉电限电此起彼伏,连医院的重要设备,CT、彩超、核磁都停了。更有些地方,三天之内拉电22小时,而且还不定时无规律地拉电。 评论:都说大陆政府的经济模式是“诸侯经济”,GDP“保八”时如此,到了“低碳”时代亦如此。老百姓为了“低碳”指标被拉电限电还不影响生产,一刀切地把所有工厂都拉了电,本来就已经危机的经济,还不让继续生产了,无疑是杀鸡取卵。尤其是那些钢厂、铝厂,拉了电后,炉子冷掉了,还要浪费更多的能源才能推动其再生产,得不偿失。医院拉电就更荒谬,生孩子的妈妈是不是要“低碳”,再等10小时后生,手术台上的病人是否要为了“低碳”而过10小时后再喘气?当然了,据说此“限电令”出台后,柴油发电机的销量翻了数番,看来GDP因此又可以跃进几个百分点,而空气中的碳也毫不吝啬地持续增长了。 总之,“低碳”光喊口号是无济于事的。温总理许诺的40%的减排(同样的排放大国印度只许诺25%)不知道是周密调查后的结论还是一时意气的结果?还是因为2009年中国沿海民企因金融海啸影响,40%企业停工停产甚至倒闭,而温总理胸有成竹地认为大陆因此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已经达标了? 快快认为,为了低排指标而抄近路那是本末倒置的,产业结构调整,生产技术的更新提高,法律法规的配套整肃才是正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