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爱国主义”可以做到“保家卫国”? —— 观《精武风云·陈真》有感 快人快语 最新影片《精武风云·陈真》,因为有儿时《霍元甲》的先入为主的记忆,快快还是对其很期待的。昨天看了《精》后,感觉上从技术层面来讲,无论剧情安排、CG布景、视觉效果、武打场面都属上乘。可是,看完电影后的回味总觉得不是滋味。 一如既往,《精》反映的是中国在那个被叫做“东亚病夫”的年代,国人顽强抗争的主题。影片中,陈真(甄子丹饰)为了逃避日本人的追杀,去了欧洲的一战战场三年,出生入死,然后化名回到上海,从事抗日地下活动。其间为了保护日本人暗杀名单上的抗日志士,陈真乔装“黑飞侠”刀枪不入,英勇无敌,惹恼了日本人大开杀戒,逼迫陈真最终公开挑战日本人道场,最后将其彻底扫平。这一切看上去都是畅快淋漓的,但是细细想过之后,却发现影片弘扬的所谓“爱国主义”有着致命的缺陷。 快快一向认为“爱国主义教育”是不可或缺的,而且国人百年屈辱也是不容遗忘的。但是,到底什么样的“爱国主义”才对国人真正有帮助呢?是否一定要将敌人(这里是日本鬼子)描绘成卑鄙无耻,凶残暴虐,但是打倒他们却易如反掌就能达到“爱国”效果呢?还是,一定要将我们的勇士描绘成刀枪不入,以一当百的超人才是“爱国”的呢?这两种的“爱国主义”都不现实,逻辑上讲,如果敌人如此的不堪一击,有何来日本侵华的长驱直入呢?如果真有陈真这样的以一当百的“飞侠”存在,那么为什么在抗战中会有两千多万中国同胞血洒战场,而敌我军人的伤亡比例通常是1:7甚至更大(日军伤亡46万,国军伤亡380万,平民伤亡1400万,具体数据请看官帮忙补充核实)? 影视作品的教育作用和感染力不容忽视。回想当年,第一部香港武打片《少林寺》在大陆上映,年幼的快快看完电影感觉浑身突然充满了力量,如同少林武僧般的厉害,兴奋之余,飞起一脚就踢在门上,结果可想而知,毫无武功基础的快快,瘸腿走了一个礼拜。所以,快快认为,人们的精神意念根本不能改变现实。 无独有偶,在《精》之前,还有一部《叶问》的影片,同样是把叶问(不巧又是甄子丹演的)描绘得民族英雄般的崇高。可是,翻看一些历史资料后,发现叶问好像并没有真正和日本人对阵过,而是早早的抛妻弃子逃到香港去了。而这样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现在要被尊为爱国者,何其悲哀? 回想当年脍炙人口的电视剧《霍元甲》也是一个独当一面的武术家,可是他对抗日本浪人的路途却不那么顺畅,而是很艰苦,最终还是因敌众我寡而失败的,但是他的不屈不饶的精神却可以激励其他的中国人。反观现在的《叶问》和《精武门》里被荷尔蒙催肥的“爱国主义”能否在沙场上为中国人赢得胜利?能否为中国人把钓鱼岛夺回来呢? 看到陈真在日本人的虹口道场打倒了所有日本武士后大喊“中国人不是东亚病夫”的时候,快快不禁想,改革开放30年后走向富强的中国人民早就用实际行动放下了“东亚病夫”的称谓,那么甄先生,你放下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