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男人眼里: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手足不可断,衣服随时可以换。由此可见,女人在中国男人眼里的地位。所以纵观中国历史,女人出现的频率之少也就不足为奇。当然了在男人主宰的社会中,女人的角色也就是男人的玩物和传宗接代的工具而已。对于在中国历史书上有几个出镜的女人也被归为了两大类:狐狸精和祸国殃民的祸水。 狐狸精的鼻祖应该是商纣王的宠妃妲己。我之前已经说过了,商纣王本身就是被抹黑了的,而他的宠妃妲己自然也难逃被抹黑的命运。我的这个想法在网络上的资料中得到了证实。 先说一下商纣王是怎样被抹黑的吧。商朝的强盛到了商纣王帝辛的时候应该是最大的。据说那时商的领土已经被帝辛从中原扩张到江淮福建一带。可以想象,他这样做的功劳就像是古罗马的扩张一样是正面的,因为他带领的商朝在当时是先进的,商朝的扩张势必也在传播商文明。而且帝辛也未必是暴虐的,那就是他只是囚周文王而不杀他的原因。当然这样做却是为商朝的覆灭埋下了祸根,而且也让他因此一臭万年。这大概是他没有想到的。 再说一下商纣王这个称呼:商人称王为帝。商纣王的正式名字就叫帝辛。商纣王,或殷纣王,是周人侮辱、蔑视性的称呼。这里面昭示着这样一个事实:周人从未达到商人那样的强力统治。周人灭商,是纠集所谓的“八百诸侯”的共同行为。这些夏、商两代所封的诸侯只是同盟军,而非蕃属,对于周王室的认同和忠心是有限的,周王室对其的控制力和约束力也是有限的,文王、武王只是和他们相安无事,根本指挥不动。因此,终西周一朝,与这些诸侯的战争贯穿始终,并最终灭于诸侯。而周人本身,虽是诸侯中武力强盛的,却与煌煌大商相差甚远。周武王灭商后,因殷人众多,其“登名民三百六十夫,不显亦不宾灭。”而彻夜难眠,最终导致英年早逝。所以周是有理由抹黑前朝的最后一个君王的。 在中国历史上,历史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官方出面修的正史,代表着官方主流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判断;一种是野史,代表着民间的历史认同和评判。但同一段历史出现两种正史,则是商周之际的独特存在,是周王朝以小博大带来的后遗症,是官方意识形态和民间意识形态势力相当的结果:周王朝作为战胜者的虚弱和商人作为战败者的不可小觑的盘杯错节的庞大势力。虽然周王朝官方意识形态在长期成为主流,成为正史,但商人记录的历史却并没有在周王朝的封杀和围剿下消失,而是顽强地在各种史料中“留下自己的烙印”。而司马迁在写《史记》时所参考的正是周人写的《尚书》。在该书中叙述帝辛罪状的共有三篇,其中两篇是战前动员,唯一可信的是周武王战胜后祭天的祭文《武成》。但孟子仍说“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 对于抹黑商纣王帝辛,春秋时期,孔子的大弟子子贡愤愤为纣王鸣不平,说:“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后世言恶则必稽焉。”意思是说纣王的种种恶行根本就是大家泼脏水的结果。中国历来的传统:破鞋万人踩,破鼓万人捶。所以看看历史就会发现,所有的亡国之君无不如此不堪。 另外真实的比干并非孔子口中的圣贤,事实上他和帝辛的长兄微子在商灭亡的过程中都扮演了极不光彩的里通外国的角色。在春秋时期,关于纣王的罪状还只限于“比干谏而死”,到了战国时期,比干的死法就生动起来,屈原说他是被投水淹死,吕不韦的门客则说他是被剖心而死,到了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已经有了更生动的演绎,说是纣王剖开他的心是为了满足妲己的好奇心,想看看“圣人”的心是不是七窍。而在晋朝皇甫谧因为职业是医生的缘故,写些文史文章的时候,也不免会犯些职业病又演绎出纣王在妲己的怂恿下,还解剖了怀孕的妇女,要看看胎儿形状。纣王纵是不好,也不至于如此之坏。后世书生们根据个人好恶,纷纷加工演绎,以讹传讹,其谬岂不大哉? 而关于纣王最著名的酒池肉林”、“炮烙”的传说,周时的文献没有记载,春秋时也没有,可到了战国末期,<韩非子突然很生动地描绘起来:“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以为象箸必不加于土,必将犀玉之杯;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则必旄、象、豹胎;旄、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食于茅屋之下,则锦衣九重,广室高台。居五年,纣为肉圃,设炮烙,登糟丘,临酒池,纣遂以亡。” 据说韩非子口吃,可文章非常雄辩,这样充满想象力的文字便是明证。但那时诸子百家个个口才了得,为了推销个人的主张,论证自己的观点,不免只顾激扬文字,“强”词夺理了。很多论据,也多是“想当然耳”。便是“不虚美,不隐恶”的司马迁,有时也会润润笔。譬如他在韩非子“酒池肉林”的基础上,又加上“男女裸奔其间”的合理想象。当然,在他之前,已经有人在酒池面积上大做文章,说可以“回船糟丘而牛饮者三千余人为辈。” 这样的想象力只能用疯狂来形容。 其实即使这酒池肉林是真的,又能怎样,无非就是显示商朝的强盛和先进的一面罢了。作为落后部落的周朝在那时也许对于酿酒并不熟悉,或者根本就因为资源有限的缘故无非酿酒,所以酒对于周部落的人来说是奢侈品。而对于比他们先进得多的商朝,酿酒已经很小儿科了。那酿好的酒总得有地方放吧。于是就会有很大的酒缸,被后人夸张为酒池。这池当然有大有小,并非每个都会像游泳池一样。 再说这裸奔。即使真有其事,商代是奴隶制,你不会想商朝的人都那样照顾奴隶给他们丝绸布匹吧!让奴隶们赤身是很合理的。 也许,在文人们看来,反正纣王形容得再淫荡、再荒唐也无妨。历史的另一个目的便是警示后人嘛,于是,他们的想象和润色,便常常显得坦然而大方。譬如司马迁之后的史学大家刘向,就把纣王鹿台的面积升级为“大三里,高千尺”,而晋朝的皇甫谧觉得还不过瘾,一咬牙,把鹿台的建筑面积提高了十倍,达到“高千丈”的地步。 妲己其实不过是一个在帝辛征战中被俘的异族的美貌女子。她的部落的图腾是九尾狐,这就是她后来狐狸精称号的来源。自古英雄爱美女,作为老年的帝辛宠爱这样一个美丽的尤物,似乎也应该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当商王朝覆灭后,妲己的妖孽和毒辣形象也逐步升级。从《尚书》里讨伐纣王的一句“听信妇言”开始,到《国语·晋语》:“妲己有宠,于是乎与胶鬲比而亡殷。”再到《吕氏春秋·先识》:“商王大乱,沈于酒德,妲己为政,赏罚无方。”都还是不太离谱的合理推断,再到后来,年代愈久,想象力就愈浓厚,写出来的史料也就愈生动,直到后世的《封神演义》,因为没有史家的顾虑,加上历代文人提供的诸多素材,演绎起来更是神乎其神。千古恶女的罪名,也终非她莫属。 最后引用毛泽东对帝辛的耐人寻味的评价来做结语:“把纣王、秦始皇、曹操看作坏人是错误的。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很有功劳的。纣王伐东夷,打了胜仗,但损失也很大。俘虏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虚进攻,大批俘虏倒戈,结果使商朝亡了国。”“当时微子是里通外国。为什么纣王灭了呢?主要是微子反对他,还有箕子反对他,比干反对他。纣王去打东夷,把那个部族征服了。纣王是很有才干的。后头那些坏话都是周朝人讲的,不要听。”“纣王那个时候很有名声。商朝老百姓很拥护他。纣王自杀了,他宁死不投降。”(《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P11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