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韩国进行了国事访问,在中美战略博弈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中韩接近将导致东北亚格局面临何种变化,引起了全球舆论界的高度关注。习近平没去平壤,先去首尔,“中国冷落朝鲜”使西方舆论普遍兴奋,甚至出现了“中国即将抛弃朝鲜”的论调;习近平访韩前夕,日本安倍内阁刚刚通过解禁日本自卫队“集体自卫权”,中国国内舆论也对韩国能够在历史问题上和中国统一步调对付日本,寄予了极高的期望。
但是,从两国元首会谈后所发表的《中韩联合声明》看,持上述两种看法的人恐怕要失望了。《中韩联合声明》高调宣布了两国在经贸、文化、社会方面的合作和交流,但是在政治合作方面却异常低调。在朝核问题上,中方只是重复了一遍之前的立场,“坚持朝鲜半岛无核化”目标,并未如西方舆论期望的那样点名批评朝鲜;而对日本安倍内阁解禁集体自卫权和历史认识方面,同样没有出现与中国国内舆论所期望那样的措辞;同样不置一词的,还有东海争端和南海争端。
中国不愿点名批评朝鲜,说明中国顾及到了朝鲜的反应,中国仍然重视朝鲜这个传统盟友对中国的战略作用;韩国不愿批评日本,同样是对美韩同盟的交代。至于东海争端和南海争端,韩国则采取了一种中立的姿态,从而使自己和美国、日本两个盟友保持了微妙的距离,体现了中韩政治上接近的现实。
笔者相信,两国元首对上述问题肯定有过交流和沟通,但是,这种沟通无法在两国的正式官方文件中体现,而只能私下沟通,形成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这种默契体现了东北亚地缘政治现实,这种现实受限于长期以来形成的东北亚战略格局,它的形成和变化不是凭某一方单方面的期望就可以轻易改变的,而是在两国之外的其他各相关国家综合博弈的结果。而对民间舆论来说,建立在价值判断基础上的种种观点和期望,只能是一厢情愿的。
对中国来说,在现阶段,甚至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中国不会放弃朝鲜这个传统盟友,这是中国维持朝鲜半岛主导权的前提,甚至是中国主导东北亚局势的一个关键战略支点。
韩国与中国的接近,是为了取得中国在朝鲜“弃核”和半岛统一进程中的支持,中国如果缺乏对朝鲜足够的影响力,则韩国就无求于中方,中韩光凭目前较大的双边贸易额可能无法维持目前两国国家关系上的高水平,而两国政治关系的高水平一旦无法维持,则中国就将不得不面对一个真正的美韩日军事同盟。韩国与日本有历史问题的干扰,但是这种干扰在美国这个老大的居中协调下,是可控和可管的,而中国与韩国之间,本身就存在海上岛礁的主权纠纷。
笔者多次强调,对中国来说,台湾问题才是中国处理东北亚局势的基本出发点,本次《中韩联合声明》也提到了这一点。中国一旦解决台湾问题,哪怕不能统一,只要能够摆脱“台独”风险,则中国在东北亚面临的战略形势将彻底改观。中国的黄海、东海、南海的海防将连为一体,战略能力倍增,美国对华战略遏制的前线会露出难以弥补的破绽,中国东出西太平洋的战略出口将完全打开,日本则完全丧失与中国在东海争雄的地缘空间。而朝鲜是中国面对未来可能的美韩日同盟干预台湾问题的一着好棋,有蠢蠢欲动的朝鲜在,则日韩就不敢轻举妄动。
因此,就东北亚格局而言,朝鲜是焦点,而台湾才是关键。在没有解决台湾问题前,中国不可能会放弃朝鲜。中国也许会在对朝政策上作出些策略性的调整,比如,中国利用与韩国的接近“给朝鲜脸色”,暂时性的终止对朝援助等,但是不可能会彻底改变与朝鲜的战略同盟关系。
朝鲜半岛的适度紧张,其受益方主要为美国和中国两个大国,中美两国都从这种适度紧张中获取东北亚格局的战略平衡,美国可以因此而获得在韩日驻军的正当性和必要性,从而继续驾驭韩日两个盟国;而中国则获得一个与美日韩同盟博弈的战略筹码,并牵制美日韩在东海,尤其是台湾问题上的战略动作。
这个适度紧张的“度”是什么,中美实际上已经有了底线,这就是朝鲜低水平的核武水平。朝鲜如果跨过这一步,则中美可能会联手干预,东北亚局势才会出现比较大的变化,但是中国仍然会充当朝鲜的政治盟友的角色,除非美国和韩国在台湾问题上与中国有交易。至于日本,如果中美有默契,则中国就能够抵消日本对台湾的影响,除非日本敢为了台湾而与中国兵戎相见,这种可能性几乎不存在。在过去几年,朝鲜似乎也看明白了此点,所以才会在几乎完全受国际社会孤立的情况下,还屡屡讹诈中国。
因此,中国目前的问题不是如何放弃朝鲜,而是如何掌控朝鲜。金家王朝已经传到第三代,其对国内的统治看似无比稳固,实则摇摇欲坠,一是金三对政敌的严酷镇压,已经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比如其对张成泽势力的清洗,目前国内政局潜流暗涌;二是是其国内经济已经无法支撑其“先军政治”的高昂成本。在这种局面下,如果台湾局势继续缓和,中国可能会考虑放弃金三政权,换取其他亲华势力上台,但是,中国不可能会改变朝鲜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国家体制,更不可能放弃作为朝鲜政治盟友的定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