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习李之争是近来海外媒体最津津乐道的话题,说得有鼻子有眼。这种政治八卦,只要到北京跑一圈,那些所谓的“内幕消息”,皇城根下的出租车司机们随便就能说出个百八十条来,而且保证更加生动可信。你要去当真,那是跟自己的智商过不去。 作为中国目前的一、二号人物,习李之间有没有分歧?答案是肯定的,毕竟是两个脑袋,人生经历、知识结构、思想抱负、行为习性都不相同,怎么可能会事事保持一致?但要得出这种分歧已演化为政争的结论,估计对国内状况稍有了解之人都不会这么说。至于习如何密谋让李十九大后靠边站,李又如何择机反击,甚至连两人的各种隐秘心理活动都能说的若有其事,这不是正经媒体的新闻报道,而是茶馆里说大书的。那些所谓“消息来源”总不会是习李肚子里的蛔虫吧? 不管习总是否有心,李在十九大时退居人大在体制方面是不可能的。习、李两人目前的位置是体制磨合的结果,这中间当然涉及各种势力的相互博弈,但是这种博弈结果已经在十八大得到了确立,并以制度形式确定下来。 任何一种体制都有一种自我强化效应。体制的自我强化,强化的是什么?是权力分配,这是政治体制的核心内容,只要形成制度,它的运行就具有稳定性。中共建政六十年,经历大风大浪而不倒,这中间,中共体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党-国体制下,中共作为执政党,其内部体制必然外溢到国家体制,并深刻影响民众对政治人物的认受性,形成一种西方民主理论视角外的的“合法性”,从现代性价值的角度,这当然不是“普世”的,却适用于中国的现实情势。体制的外溢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一是政府的行为,如政策实施、行政管理等,另一方面就是中共和政府的言论,主要是舆论宣传。 当第五代代领导集体的权力分配在十八大上确立后,体制必然把这种权力分配的结果外溢至国家体制和民间社会,形成一种自我强化效应,来提高民众的接受度。
当民众认可这种权力分配结果时,反过来又对体制产生约束,形成一种体制内外的正反馈。 许多人把中国官媒对领导人的宣传嗤之以鼻,嘲笑这种举措的无知和可笑,殊不知这是体制的自我强化效应使然,背后有深刻的政治运行逻辑在起作用。十八大后官媒关于习李的公开报道,它既不表明习在如何集权,也不表明李在如何不甘寂寞,而是体制自然运行的结果。 中共体制发展至今,其代际交替已经在体制内外广受认可。不管出于自愿还是强制,中国民众早已普遍看到并接受的是,十八大解决的并不单单是前五年的权力分配,而是第五代整整十年的权力分配。看不到这一点,是对中国政局的无知。 观察中国政治,如果忽视中共体制的作用,而只是聚焦于某些政要个人之间的博弈,基本上是有眼如盲。中共政要之间的政治博弈肯定存在,但有一个前提,其必须在体制的约束下进行,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想绕过体制,远有高饶案,近有薄熙来。 有些海外媒体拿十五大时的李鹏退居人大作先例,却忽视了一个基本事实,李鹏当年虽然转任人大,但是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权力分配状况并没有改变。朱上任总理,是其本身超强的经济管控能力为当时中共和国家所急需,是一种技术性的人事安排,并没有改变当时中共的权力分配格局,是体制的自我强化之举,因此最终也为民间社会所认可。 现在呢?按海外媒体的逻辑,李退居人大本身就是其权力边缘化的结果,这是对十八大权力分配结果的反向操作。连对目前中国的基本状况都弄不明白的海外人士都能看到这一点,身处国内的中国民众能看不出?因此,习如果要在十九大上把李赶至人大,其反弹声浪不单单来自李所代表的政治势力,更会引起民间社会的质疑,这种质疑,只会弱化民间社会对中共权力分配体制的认受性,相当于体制在自己反对自己。这个政治风险不是体制所能承受的,更不是习所能承担的。 除去体制的约束之外,习总是否真有废李另选的打算?这个问题,除了习本人之外,恐怕就不为外人所知了。从常理判断,十八大的人事并非由习一人决定,与其搭档的其他第五代集体是否如其所愿,确实是个疑问。但现实社会,最优选择往往只有在理想状态中才存在,现实的选择大都是次优甚至是次差的。中共体制当然有逐步改革的必要性,包括目前的权力分配方式,但这种改革是否导致自我崩溃式的破坏,其间的分野在于,它是不是基于现实可行性的,所谓“问题导向”。着眼于价值理念的例子也有,如戈尔巴乔夫时代的前苏联。 从习上台后的一系列表现来看,反腐整党治军,其个人的强势领导是一方面,但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体制的共识。习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者,又深植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土壤中,不管其本身有怎样的抱负,对现实政治有怎样的不满,作为从基层一步步历练出来的最高当政者,不可能不懂这么个道理:历史上中国的治乱循环,无不始于体制的确立,而终于体制的崩坏。 |